中进士后,两人仕途也不同,孙伏伽从主事这等小官做起,历经县尉然后万年法曹,辛处俭呢,从秘书省校书做起,然后监察御史,再到太子舍人,全是清贵官。
他还娶了个美娇妻,不仅出身博陵崔氏,是五姓女,还长的极美人称小西施。
本来人生美满得意,结果李渊带兵攻入长安,就看中了辛处俭的妻子,强行抢走,为安抚他,给辛处俭升为五品万年县令。
“还有这事?”李逸大为惊讶,这皇帝公然抢臣子的老婆,十足昏君行为吧。
很有几分魏武帝曹操之风啊。
“所以古人言,人生三大忌,无权而多财,家贫而妻美,势弱而早慧。”
李逸觉得这话有几分歪,但事实确实如此。
辛处俭论说家世地位都挺高了,又不是卖烧饼的武大郎,但仍守不住自己的美貌妻子。
小西施名头太响,李渊本身也是个好色的。
“无逸啊,你弱冠少年喜自由,师兄是能理解的,但是从长远考虑,男子汉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你现在虽有县男爵位,但也只是虚名无权。”
“无权无势,就没有真自由。”
曾经的天之娇子辛处俭,现在头顶绿油油,成了整个大唐官场的笑话,正当而立之年风华正茂,结果现在却只能天天借酒浇愁,
李逸心里默默同情辛县令几秒钟。
太极宫。
李渊倚在凭几上,闭着眼睛听崔氏弹奏琵琶,手打着拍子。
崔氏琵琶弹的很好,李渊也是个琵琶高手,当初李渊抢崔氏入宫,强迫辛处俭休妻,可不仅仅是因崔氏美貌,还因她琵琶弹的得李渊欢心。
崔氏其实也出身名门,乃是博陵崔氏,五姓七望的博陵崔,家中排行老大。她其实是李渊的大姨子,因为她的三妹崔叔贞,就是李渊入长安后所纳,封为正六品宝林。
一次崔氏来宫中看望妹妹,姐妹们弹奏琵琶歌唱,恰遇李渊前来。李渊一下子就看上了这大姨子,既美貌琵琶又弹的好,这才有了后面迫辛处俭休妻之事。
现如今崔大娘为御女,崔三娘为宝林。
唐沿隋制,后宫有一后三夫人九嫔,
世妇二十七,又分三等,十二婕妤、十五美人、才人,
又有女御三等,宝林二十四,御女二十四和采女三十七,更低级的承衣刀人则不限人数。
崔氏姐妹一个宝林一个御女,品级都很低,却很受李渊宠爱,她们的叔父崔民干,在朝中任黄门侍郎要职。
一曲奏完,
李渊睁开眼,拍掌叫好。
“太子和秦王都上书荐举李逸,江国公你怎么看此子?”
江国公陈叔达手拿着一串葡萄,闻言,马上道:“既然太子和秦王都大力举荐此人,臣以为可以授以官职。”
“侍御史此职不适合李逸。”李渊直言。
“臣以为可授李逸秘书省校书郎并待诏门下。”陈叔达推荐了一个职位。
太子正字是从九品上,秘书省校书郎是正九品上,这是升了两级。
至于待诏门下,就是借调门下省,随时听侯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做为中央三省之一,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以秘书省校书郎待诏门下,实际的职事就是跟着审查诏令校正文字。
“你这是也看上了这小子了?”李渊笑道。
陈叔达是陈后主的弟弟,现任黄门侍郎,前些天又判纳言,等于是以门下省副长官暂主持门下省事务。
“太子和秦王都称赞的人才,治书侍御史孙伏伽也大力举荐,那他定有非常之才。”陈叔达笑道。
校书郎属清官序列,秘书省的校书郎,比东宫以及两馆的校书郎,品级要高一级,
职务清闲,待遇优厚,升迁快速,前途光明。
被视为文士起家之良选,社会地位很高,非贡举高第,或书判超绝,或志行清洁的不轻授。
要求都是非常之才。
至于待诏门下,那就更得是非常中的非常之才了。
李逸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一来现在名气不小,二来此子能写出三字经,还有一笔让皇帝称赞的瘦筋体,那才能这块优秀。
但毕竟以前没做过官,所以起家给个正九品校书郎已经不错了,哪能真直接就给个七品的侍御史,
门下待诏,则是在校书郎的清贵上,又加上要。
李渊点头,“好,那就把这小子给你了,这次他总该能满意,不会再嫌官卑职轻了吧。”
“江国公你捧着这串葡萄半天,怎么一颗不吃?”
“臣母患有口干病,想吃葡萄却吃不到,臣想拿回家给母亲吃。”
李渊听了不由动容,想起早就亡故的母亲独孤氏,流着泪道:“你还有母亲可以送食啊,”
感动的李渊让人给陈叔达母亲送一筐葡萄,
“对了,给李逸宣诏授官,顺便给他也送一筐葡萄。”
第61章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宫中内使很厉害,直接找到了大宁坊孙伏伽府上。
“浅水县开国男李逸接旨,”
李逸有点迷茫,怎么三天两头的给他宣旨,他就一乡下田舍郎啊。
敕授秘书省校书郎,待诏门下。
李逸谢恩领旨,又授官了,比上次的官级别还高。上次是正字,这次是校书,还换到了秘书省,就是没明白待诏门下是什么意思。
内使宣完旨,却又抬来一小竹筐的葡萄。
“这是西域高昌国进贡的马奶葡萄,陛下特别赏赐给李待诏的。”
孙伏伽都是满眼惊叹,这小师弟啥运道,惊叹之余,赶紧叫来管家拿出钱帛打发。
使者笑着收下礼,满意离去。
李逸揪下一颗葡萄,这玩意形如马乳,青白色,呈长椭圆形,拇指大小,口感甜脆。
“味道不错,师兄也尝尝,”李逸笑着给他揪了一串,然后对孙府管家指着剩下的道:“把这些给内院我嫂子她们送去。”
孙伏伽道:“这可是西域高昌的马奶葡萄啊,皮薄梗脆,极不便运输的,现在河西有李轨、陇右有薛举,这些高昌葡萄也不知道一路运来多艰难,”
这是贡品,
更加珍稀。
一粒估计都得值十几钱几十钱,
“管他那些呢,不吃难道还要供起来?”李逸留下两串,把剩下的连篮子一起交给管家送进内院。
“你留着带回家吃,我拿一串尝尝就行。”
“师兄跟我客气做啥。”
对李逸来说,这个马奶葡萄其实一般吧,毕竟从高昌国几千里运过来,早就不是那么新鲜了。而且论甜度啥的,也不如后世常吃的阳光玫瑰、巨峰、美人指、夏黑这些。
孙伏伽连连摆手,“我拿两串就好,你长安不也还有朋友么,你给他们送去,”
李逸本来觉得没必要,就几串葡萄,但见孙伏伽说的这么珍贵,于是便给杜如晦、王令史家各送了几串。
他在长安暂时也就孙伏伽、杜如晦、王令史三个熟人,孙伏伽让李逸写了一张便签说明,然后他派了家丁去送上门。
“其实你应当亲自去趟杜宅。”
“几串葡萄而已,没必要这么巴巴的殷勤。”李逸笑着说今晚住师兄家,要吃烤羊肉串。
“杜如晦是个大才,有真本事,秦王府的记室房玄龄,也很了不得。”孙伏伽直言秦王府的房杜二人了得。
“房谋杜断,”李逸随口而出。
孙伏伽眼前一亮,“点评的极好,一个赞画谋略,一个庶务决断,此二人就是秦王的左膀右臂,若是上次浅水原之战,是由此二人暂代军务,也不至于有浅水原大败了。”
“听说刘文静和殷开山都是秦王极信任之人,秦王再三叮嘱他们不要出战,为何却不听秦王的?我现在听到一些流言,有人说其实秦王根本没病,浅水原之战就是秦王指挥的,轻敌出战而大败,事后秦王为逃避战败之责,才让刘文静和殷开山背了这乱指挥的黑锅?”
孙伏伽不屑一笑,
“这种胡言乱语你也能相信?传的人要么就是蠢,什么也不懂,要么就是坏,故意给秦王泼脏水。
这么大的事,朝廷就不会调查?
前线这么多军将,就全为秦王隐瞒?
这种事情怎么可能隐瞒欺骗?随便一查就能露馅,秦王得疟疾,这是已经证实的事实,事实上,不是殷开山和刘文静太轻敌,
而是朝廷催的太急,尤其是前去宣旨的高树静一再催促,这才有了浅水原之败。
最后还是秦王殿下,带病上阵,绝地反击,逆风翻盘,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孙伏伽对秦王殿下就非常的佩服,特别是长武一战过后。
他其实清楚浅水塬之败,要说最大责任人应当是皇帝,皇帝担忧中原局势,急于击败薛举,一再催促出兵,这才导致了兵败。
但这种事,谁敢怪皇帝,因此最后背锅的就是刘文静和殷开山,都被免官夺爵。
当然,大家也清楚,这两人也只是暂时夺职,要不了多久肯定能复职。
吃着马奶葡萄,
李逸跟孙伏伽聊着皇帝给他封的新官职,也算是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正九品的官。
借调到门下省去当秘书,接触到的是诏敕奏疏这些核心东西,
官还是九品官,但职权地位大大提升了。
门下省可是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核诏令,有封驳大权的中央最高机构之一。
长官纳言、副长官黄门侍郎,还有从三品散骑常侍,正五品谏议大夫、给事中,以及拾遗、补阙,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录事、主事等官。
“你这待诏门下,大概是做给事中的助手。”
给事中,也称给事郎,正五品上,员额四人,在门下省权势很重,掌握审议封驳大权,
给事中最大的权力就是封驳权力,
负责审读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
不管是中书的诏令,还是皇帝的敕旨,有不合适的,给事中都能直接驳回。魏征贞观时就干过这官职,几次封驳李世民的诏令。
“师兄这么一说,我觉得我不能接受这个任命,我毫无经验,直接在门下省这样的核心中枢任职,做给事中的助手更不合适。”
孙伏伽静静的看着李逸,
“你上次嫌太子正字官小,这次又嫌待诏门下职权太重?”
“我觉得我无法胜任,”
孙伏伽欲言又止,他承认自己真看不懂这师弟想法了,他在乡下办学堂,明显有几分养望邀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