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57节

  这个家里到处都还留有以前的味道,仿佛她们随时都会回来。

  在餐桌边坐下,

  发了好一会呆,

  李逸其实很清楚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这屋里最值钱的不是什么铝锅、不锈钢杯、玻璃杯这些,

  真正最有价值的应当是露台上种的玉米、土豆、红薯这些。

  辣椒、西红柿、花生、葵花子、蚕豆啥的顶多算是丰富一下餐桌,可玉米土豆是真能养活无数人的好东西。

  理论上,

  这个世界上也一样有这些东西,它们就在美洲,但相隔太平洋,就算李逸指明方向,大唐人也不可能航行到美洲,带回那些作物。

  七月种葱,八月种蒜,头伏萝卜二伏白菜,

  眼下这季节,很多蔬菜还是能种的,但是红薯土豆都晚了,秋玉米也晚了。

  一般春玉米是在阳历四月左右播种九月就能收获,秋玉米在夏天六七月播种,十一月左右收获。

  如今都快农历的七月半了,

  关中种土豆,春季一般是二三月就种,秋天则是八九月,一般都是得出伏,气温降下来,太热不行。

  算算时间,再过个十来天,应当就出伏了。

  自己或许可以考虑过些天开始试种一点土豆,他平时偶尔也帮老婆露台菜园子打下手,翻土添肥浇水,这种土豆算是比较简单的了,别跟茄科类的蔬菜重茬种植就行,西红柿、茄子、辣椒种过的地,不适合种秋土豆。

  选表皮光滑无病斑芽眼浅的土豆,稀盐水浸泡消毒,晾晒一两天,土豆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能防止腐烂提高出苗率。

  这玩意跟种红薯差不多容易,都是最好种植和管理的,只要肥能跟上,产量很高。

  李逸从蔬菜架上挑了两个光滑的土豆,

  回到卧室,

  狸花招财还按着那只大黄鼠,疑惑的看着李逸坐那闭目入定,半天没动。

  突然,李逸睁开眼,手里多了两个土豆。

  狸花看见不是虾干,发出抗议,“喵,喵,喵!”

  李逸哈哈一笑,“大虾干没了,以后都没了,一会我让石头哥几个去河里给你捞点新鲜的鱼吃。”

  他叫来秀芝,把两个土豆交给她,“你一会把这两个拿去晾一下,记得一定要看好,不能让鼠雀偷吃了,更不能让人误拿走了,这可是两个宝贝,比金疙瘩还贵重呢,”

  秀芝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两个疙瘩块,能那么值钱,都有点不敢接了。

  “晾一晾就行,别暴晒,还有,这窝里有芽点,别弄掉了。”

  更衣,洗漱。

  去桥头吃个豆腐脑,三娘带着几个村妇忙碌着,夏天太阳晒,出行的人都会赶早。

  路过的村民,都客气的上来问好。

  有喊村长的,有喊爵爷的,也有喊大郎的,也有喊正字的,没有人再直呼其名,表字也没人乱喊。

  终于忙完了那一阵,三娘抹了把汗,“我去换身衣服洗把脸就走。”

  “嗯,我去牵马骡来。”

  等了会,三娘换了身干净的衣裙过来,

  李逸骑马三娘骑骡,直奔长安。

  四十里路到了长安城,南门当值的还是昨日的丘神俨,他笑着过来打招呼,还以为骡子上的是他妻子。

  “这是同村邻居,两个阿兄出门应役,都两月了也没回来,家中担忧,特让我带来县衙问问。”

  “泾州那边还打仗呢,”丘神俨道。

  寒喧几句告别,丘神俨根本都不检查两人的公验过所,直接放行。

  进城后直奔宣阳坊万年县衙,门口差役还认得这位是让辛县令都很客气的村正,立马去通报。

  李逸再次见到辛处俭,这位大白天的仍在喝酒,让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么重要的京县令位置,怎么安排了个酒鬼。

  道明来意,辛县令倒也客气,叫来一个书令史,帮李逸去查一下。

  许久后,书令史回报,御宿乡罗家堡那批壮丁,虽然役期已满,但因前线战事,所以现在还没回来。

  可能是困在泾州了,一时半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有可能得战事结束,最起码也得薛举解了泾州的围城才行。

  这个结果虽然不是最好的,却也不是最坏的,

  起码现在并没有三娘阿兄们死亡的消息,只是被困在泾州而已。

  李逸又让书令史帮忙查了罗家堡后面那批的四个壮丁情况,

  “他们当是在豳州长武城,才四十来天,没到役期呢,”

  三娘有些失望,心中仍很担忧被围的兄长们。

  “他们只是壮丁,不是士兵,当没什么危险的。”李逸安慰她,告别辛县令挽留,先赶去吏部。

  这次是拿浅水县开国男爵的告身,

  上次官告花了二十匹绢,辞官后那绢也没有退的。

  今天再来取告身,那告身用料更奢华,居然还镶银,可价格也更高,要了他四十匹绢。

  他也早知道,其实上次官告本来只要十匹绢,另十匹就是给吏部官吏们的潜规则了。

  这次肯定也是一样,李逸痛快的缴了,然后拿到了男爵告身,以及敕牒。

  出了吏部直接去少府监,领取官袍,皇帝给他的金瓮银瓶绢这些也在这领。

  一切很顺利,

  领完后,又去太仆寺领取皇帝赏的两匹马。

  忙碌半天,总算办完。

  李逸正打算去大宁坊拜访孙伏伽,一名绿袍官过来拦住他。

  “可是浅水县男李爵爷?”

  “在下正是,你是?”

  “在下东宫左亲卫崔福,奉太子令,请县男前往东宫面见太子。”

  李逸意外,

  李建成怎么知道他来长安了,找他又是何事?有心想拒绝,但人家都派人来请了,躲不过去了。

  “请崔侍卫带路。”

第59章 太子有意李逸无情

  李逸再次来到东宫。

  李建成在显德殿召见他,此殿亦称春宫,隋朝为嘉德殿。

  是东宫第一正殿,

  太子在这里召见他,还是显得相当隆重正式的,若是一般人,可能这时已经为这份礼遇所感动,可惜李逸非一般人。

  对建成,始终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一时半会也改不了。

  在他眼里,李建成不是尊贵无比的储君,而只是一个失败者。

  李逸跟着崔福来到这座东宫最重要的大殿前,脑中想到的却是历史上李世民就是在此殿登基称帝的,甚至当了皇帝后还在东宫住了三年,才搬去的太极宫。

  脑子里全是李世民,根本没建成的位置。

  “浅水县开国男李逸觐见!”崔福在殿外高声唱道。

  李逸也没学过觐见太子的礼仪规矩,崔福让他在殿外脱鞋,他就脱鞋,这大热天的,他办事跑半天,脚出汗有点臭。

  进殿。

  “赐坐。”

  殿上一个声音传来,

  李逸望去,一个高大的青年坐在那,黑色软脚幞头、紫色圆领袍衫,看着很家常亲民。

  “上次你来东宫,孤出京在外,失之交臂,今日终于相见。”

  说着,建成起身,向李逸走来。

  李逸觉得他跟李世民长的还是有些像的,他比李世民要更显成熟些,兄弟俩毕竟相差九岁,

  给李逸印象是李世民更亲民一些,建成身上则总感觉带着点架子,或者说是带着几分贵族的那种气派。

  坦白说李建成挺有风度,也很有气质,能够拉着李逸的手坐着聊天,话里话外都是招揽拉拢,

  什么欣赏他的才华,说他写的三字经很不错,

  一个太子,能够这般礼贤下士做的确实足够了。

  奈何,李逸心里有人了。

  面对建成的再次邀请入东宫,他仍然拒绝了,理由自然是他年轻,刚还俗,没能力任官,家里还有个刚办的学堂,有一百三十多个学生。

  他这么直接的拒绝,让李建成的脸上笑容一时僵住,

  “哈哈哈,孤想不到,你能够一而再的拒绝啊,”

  “我今日早朝,还在殿上向圣人举荐你为侍御史,说你虽年轻却有傲骨,侍御史这官很适合你。可惜,被几位大臣反对。我本来说,再请你来东宫,先暂任个正七品的太子通事舍人,想不到你又拒绝了。”

  建成笑笑,

  正七品的太子通事舍人,这个官确实还不错,但李逸上次拒绝建成,本身也并不主要是因为嫌官小。

  至于说建成殿上举荐他做侍御史,他也只能是听听而已。

  十六岁当个太子正字,那都属于破例特授,哪可能任命一个毫无经验的白丁做侍御史?

  那可是清要官。

  李逸谈无极学堂,说教书育人,反正没怎么回应太子的拉拢,就当年轻听不懂。

  建成聊了一会,也没啥耐心了,他都这般礼贤下士的拉拢了,这个年轻人愣是听不懂,或者说假不懂不回应。

  他称赞了李逸办学义举,然后给李逸赐田百亩,绢百匹,又赐了不少纸墨笔砚和书籍,算是对李逸无极学堂的支持。

  李逸没想到还有这好处,赶紧拜谢,是真心感谢,毕竟建成掏出的也是真金白银。

  建成还是有些不太甘心,

  “孤向陛下请求,要在东宫建太子学馆,名崇贤馆,掌东宫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设崇贤馆学士、直学士、校书、正字等。

  孤要聘你为崇贤馆直学士,来崇贤馆讲三字经。”

  崇贤馆既是东宫图书馆,也是东宫学馆,不过这里的学生,跟门下省的弘文馆一样,全是皇亲宗室和宰相大臣子弟,最低也是三品职官子弟,也就收二三十人。

  学士、直学士都属于以他官兼职,本身没有品级。

  他还是想把李逸划拉进东宫,不想当官,那给你兼个职,直学士也不算官。

首节上一节57/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