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27节

  李逸笑着道:“以前这里确实是无极观,你们要多少腐竹、豆泡?”

  杜十娘说一样来二十斤,也没问价格。

  李逸去取,

  杜十娘就在院里廊下等,

  “娘子,你看这里还有副字呢。”

  疏影从廊下拿起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四句诗,杜十娘接过,只见那纸上的字很瘦劲,

  细看之下,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杜十娘也是从小被父兄们教导书法,如今一手字很不错,可却没见过这种字,“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运转提顿的运笔痕迹,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好书法,”

  疏影问,“这些字怎么写的这么小这么细啊,都不似毛笔所书。”

  “这写的是啥啊?”

  杜十娘念道:“琼浆久炼金蛟出,困在焙笼心未灰。化骨也飘香万里,机缘运道不须猜。”

  “啥意思?”疏影不懂。

  李逸恰好从东厢拿着腐竹、油豆腐出来,“这是首打油诗,写的就是这个腐竹,我准备以后写在腐竹的包装纸上,”

  “李郎所作吗?”

  “随便一写,打油诗。”李逸道。

  杜十娘却是很惊讶,没料到李逸还会写诗,“这书法瘦劲,以前没见过呢,很有神韵。”

  “这叫瘦筋体。”

  “瘦筋体,哪位书法大家的字体?”

  “额,我师傅李真人喜好书法,他先学欧阳询,后学虞世南,终法为二王,且融会贯通汉隶,最后自创一体,”

  杜十娘称赞道:“你这首诗写的很好,这字也写的极好,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我可以向李郎讨要这副书法吗?”

  “随便涂鸦之作,小娘子若不弃便拿去。”

  杜十娘笑着道谢,郑重收下。

  李逸把准备好的腐竹、豆泡给杜家仆人,“价格斗米一斤,供给马蹄寺也是这价。”说完,又拿出了点千张、素鸡、豆腐皮、咸豆豉相赠。“这些也挺不错,营养健康且美味,若是吃的喜欢,我随时可以送货上门。”

  二十斤腐竹、二十斤油豆腐,把三娘一家赶出来的存货都清空了,价四石米,杜家仆人要去车上取四十匹绢结账,杜十娘叫住他们,“取五十匹绢,”

  “四十匹足以。”李逸道。

  “那十匹绢就当是这副字的润笔,还请一定收下。”

  杜十娘她们也没多逗留,很快便告辞离去。

  看着车马远去,李逸看着廊下那五十匹绢,不由有些出神。

  这个杜十娘人挺不错的,

  “她是谁?”一道充满醋意的话语传来,李逸扭头,原来是罗三娘来了。

  求追读,票票。

第28章 竹门对竹门

  爆单了。

  无极坊的腐竹、豆泡就都爆单了,口碑发酵,好评不断。

  西厢,现在煮豆浆扯腐竹的大平底锅,已经从一口添加到了十口,三娘的两个嫂子一人负责五口锅忙碌不停。

  她们扯豆浆皮的动作已很熟练,

  罗二现在已经成了作坊的管事,他兴奋的告诉李逸,“锅太少了,现在天不亮起来煮浆扯皮,一锅可以提三十张左右,差不多两个时辰能提完,十口锅一天做两石多豆子,能晒出六十斤腐竹”

  只要天气好,作坊产量稳稳的上六十斤,阴雨天只能烘烤,费柴火人工,但也能保证六十斤。

  产量还有很大提升余地,增加人手,一天能达到八九十斤。

  李逸边看边点头,

  这个小作坊现在已经算是步入正轨了,腐竹的产量都提升了,一开始一斤豆子只能出半斤(八两)腐竹,现在已经能达到九两左右了。

  “还是锅太少了。”

  罗二感叹着道,腐竹利润这么高,卖给马蹄寺一斤三百六十钱,除掉给慧了的一百二十钱的回扣,还有二百四一斤呢。一斤腐竹的豆子成本才四十多钱,比他以前卖豆腐赚的多多了。

  就是产量限制了。

  可李逸也已经尽力了,一口气在冯家作坊订制了九口平底锅,那边也是拼命赶工才完成。

  现在十口锅不停的做,每天无极院里的竹竿上都晾满了金黄的腐竹。

  他还又买了更大的石磨,还买了两头毛驴来拉磨,这投入也不少。

  满屋都是豆香。

  出了扯腐竹皮的这屋,来到隔壁屋,这边两口七印大铁锅在炸豆腐泡,做好的老豆腐晾干后先在调好的盐水里再泡两刻钟,再晾干去炸,这样更有韧劲不易碎。

  炸豆腐泡很快,半个时辰可以炸三锅。

  “我们现在一斤干豆子,最后能炸出二十两的豆泡,一斤豆泡要费五两油。”

  这边满屋都是油香味,香的很。

  这间屋里负责炸油豆腐的是罗五的媳妇,她除了负责炸豆泡,也还跟罗二的媳妇一起负责泡豆子磨豆浆烧浆点卤。

  整个作坊,现在人也不少。

  罗二家就有他们夫妻俩加两媳妇和女儿一共五人,然后罗五的媳妇,再加上罗三的女儿兰香,李逸的奴婢秀芝,就有八个正式工了。

  狗剩、石头、门栓等几家的娃也都在作坊帮忙打杂。

  “腐竹现在供不过来了,马蹄寺昨个又说要加,”

  “腐竹暂时每天只能供给马蹄寺二十斤,油豆腐可以多供些。”

  腐竹产量限制还是比较多的,一是煮浆扯皮这道工序快不来,得慢慢加温煮,一锅扯完得好几个小时,再就是得有天气晒,没天气烘烤就更麻烦。

  还得赶紧建一个大的烘烤房才行。

  油豆泡倒是没这么多限制,不过价格摆在那,现在一天销量几十斤,也已经很不错了。

  李逸去东厢看了咸豆豉的加工,

  这玩意也叫拉丝豆子,自秦汉时就开始制作了,由于是在僧寺的纳所制作后放入瓮桶贮藏,后由僧人传播到倭国寺庙,因此倭人称为唐纳豆,后来大为兴盛,发展出各地特色的地方纳豆特产。

  制作起来并不难,黄豆先蒸熟,再用稻草包裹发酵,

  稻草上有枯草杆菌,也被称为纳豆菌,只要把稻草提前在沸水中煮,杀死其它杂菌,然后在四十度左右的高温环境里培养,纳豆菌就能让煮熟的黄豆迅速发酵产生粘稠的丝状物,

  吃的时候搅一搅,加点酱油,或是放点葱、生鸡蛋混合,搭配着米饭吃也是别有风味。

  当然,吃不惯的人会觉得这是坏了的臭豆子。

  气味微臭,味道微甜。

  李逸其实更怀念水豆豉,发酵好的黄豆加盐、剁椒、辣椒面、花椒粉、姜末制作而成,酸辣可口,炒菜、配粥、拌饭都是一绝,可惜大唐没有辣椒。

  东厢的一间屋子现在是仓库,

  里面堆满了黄豆和小米,

  “无逸,”罗三娘在外面喊他,“马蹄寺慧了庄主来了。”

  胖胖的慧了一身大红僧衣,坐着马车来的,马车上还拉着一车粮食。

  “一半黄豆,一半小米。”慧了满脸笑容,“无逸施主,这腐竹一天二十斤可不够啊,得加啊。”

  慧了提了几次腐竹供应量增加的事,但李逸都没答应,今天他亲自来了。

  “马蹄寺一天二十斤腐竹应当够了吧?”

  “哪够啊,你是不知道这腐竹现在可是我们马蹄寺斋堂最受施主们欢迎的一道菜了,就是寺中僧人也喜欢啊。”

  马蹄寺现在不仅天天拿腐竹招待那些来上香、布施的施主们,而且还当成了马蹄寺的特产礼物,那些施主们走时还要送点。

  马蹄寺还拿腐竹、豆泡送给三阶寺其它的寺庙,吃过的都说好,这马蹄寺特产腐竹需求大增,一天二十斤根本不够送。

  “一天起码得给我五十斤。”慧了狮子大开口,他给马蹄寺添了几样受欢迎的特产,也是很有面子,而且不光有面子,他每斤还能暗里回扣一百二十钱,面子里子都有。

  “我可以先把豆泡增加到五十斤,但腐竹制作太难,实不相瞒,现在整个作坊一天也出不了五十斤腐竹。”

  “那赶紧多做点啊,”慧了很清楚腐竹是很赚钱的,他也愿意多拿点回扣。

  “难啊,这一根腐竹,要泡豆子、磨豆子、煮浆、扯皮、晾晒、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极费时间,仅是煮浆扯皮,一锅就得慢火煮、扯几个时辰,晾晒烘烤更还得看天”

  慧了参观了李逸的无极小院,最后硬是让李逸把腐竹的供应提到每天三十斤,油豆腐每天五十斤,纳豆也要了十五斤。

  仅是腐竹豆泡两样,一天就能卖八石粮,慧了能拿九千六百钱回扣,李逸也能到手一万九千二百钱的粮食。

  因为现在粮食换的多,李逸也要求以后结账,一部份用黄豆、麦粟稻结,一部份用绢和钱,慧了也是痛快答应。

  “无逸施主,腐竹多做点,你要是能一天供我五十斤,你不是能赚更多么。”

  送走慧了,仓库粮食又增加了,罗二看着那些粮食感叹不已,他做了大半辈子豆腐,起早摸黑,挑豆腐担赶集走村的,结果本小利微,也就是糊个口。

  人家李逸做豆腐,居然这般赚钱。

  三娘最近也很忙碌,她的桥头早餐摊生意也很火,不仅卖豆浆豆脑,也还会兼着卖点小米粥,还卖豆腐,也会跟过往商人推销腐竹、豆泡、纳豆等,看着不起眼的小摊子,收益挺不错。

  李逸原先说的桥头服务区的计划,正一步步实施,干净卫生的公厕已经盖起来了,临时的摊子,也已经变成了几间稻草棚,就算下雨也不影响出摊。

  她的摊子甚至还雇了两个村里的婶子帮忙,

  现在李逸那一保四户,除他外的罗二罗三罗五家,都增加了不少收入。

  罗三和罗五出门做役,家里日子反而更好了。

  作坊管几个正式工一天两顿饭,在桥头摊子做半天的两个临时工是管一顿饭,工钱也还不错。

  罗二和三娘属于管事,一个月工钱一石粮,其它正式工是一个月七斗粮,临时工是一个月三斗。

  就这个工钱,罗二他们都还觉得给太多了。

  毕竟他们在作坊做事,也还能兼顾着家里的田,一个壮劳力长工,一年十石十二石粮也是到顶了。

  李逸倒觉得工钱给的低了,可他要多给他们还不肯多要。

  最近作坊的红火,村民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倒没多少妒忌眼红的,只是也多了不少来借钱粮或是想来做事的,

  大家实在有困难的,李逸倒也没拒绝。

  不过他也并没有简单的借给钱粮,而是换了个模式,有困难来借了钱粮,李逸便请他们帮忙打理田里,算日工,用工钱来抵借的钱粮。

  地里要耘田、除草等,就让罗二帮忙安排,优先安排村里困难点的家庭。

  有时作坊里特别忙,也会临时请几个村民来帮忙,

  这样弄,村民们都很感激,罗家堡的村民们也增加了些收入。

  李逸收入高了,条件好了,现在生活水平也提升不少。村民们平时要是捉到了鱼,套了个兔子,或是捉了田鼠、田鸡啥的,送来李逸这,他都是出钱买下,给作坊里大家加点荤。

  家有满仓粮食,心中根本不慌。

首节上一节27/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