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已经磨好了,吃完饭就可以煮浆做腐竹了。”三娘兴奋的道。
“好。”李逸很平淡回答道,相比起来,腐竹其实算的上最没技术含量的豆制品了,比油豆腐泡简单多了。
三娘家的晚饭,其实挺简单的。
一盆豆腐渣野菜糊糊,罗二家常见菜,卖不完的豆腐渣就自己吃。
今天还添了个菜,就是油豆腐,一个大陶锅里煮着油豆腐,放了点葱和野菜,还有一些河里捞的小鱼小虾。
咕嘟咕嘟的煮着,很香。
两个菜,十几个人吃,第一次吃到油豆腐的众人,都是赞不绝口,一人就分到两三个,小口小口的吃,慢慢的咀嚼品味。
油豆腐煮的时间久,已经很软,还浸满了鱼虾汤汁,挺鲜甜。
而油豆腐里的油,煮开在汤里,也为这锅汤增添了味道。
李逸也觉得还不错,虽然油豆腐有更多好吃的做法,但人饿的时候,这已经是美味了。
饭后,
三娘迫不及待的就拉着李逸到耳边做豆腐的草棚去,还马上把门顶上。
罗二他们一家虽然很想看这腐竹是怎么做的,但最后也都没有进来看。
腐竹这东西很简单,就是隔了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说白了就是焖煮,捞皮,晒烤。
一锅豆浆可以反复的焖烧起皮,直到用尽。
一斤干黄豆,纯手工无添加,大概能得半斤腐竹。
制出来的腐竹,也是有等级的,颜色越淡的越好,比较限制腐竹生产的是晒这关,夏天天气好,一到两天就晒好了,要是阴雨,或是春冬季,可能就得用火烘烤了。
两人忙活半天终于全都挑完,
看着挂了一竹竿又一竹竿的浆皮,三娘激动不已,这些腐竹每片长八九寸,“这就成了吗?”
“晚上没太阳,这些得用火烘烤了,火侯得把握好,要不会有烘烤气、焦糊味。做好的上品,得是通体光滑,色泽金黄,质地透亮,耐煮易烂却又烂而不糊,嫩滑松脆而又有弹性。”
“那赶紧烘烤吧,”三娘迫不及待的想见到成品。
本来李逸说捞几条试一下就行,根本用不着晚上做这么多,等白天时做,直接太阳晒省时省力。
“一斗黄豆能做成多少腐竹?”
李逸想了想,“一斤黄豆大概能出八两左右干腐竹,一斗豆子七斤左右,大概能得三斤半腐竹。”
比起一斤豆子出一斤半油豆腐,一斤干豆子只能出半斤腐竹,产量看着要低许多,但油豆腐一斤得要五两油,腐竹却少了这项大成本。
腐竹最大的成本是豆子,一斤腐竹豆子成本五十二钱。
“这腐竹卖多少一斤合适?”
李逸想了想,如果油豆腐一斤本钱六十七,卖一百五,那腐竹卖一百五肯定利润更多。
“可以先试着跟油豆腐一样价,一百五一斤。”
“这么贵?”
“咱们也没打算卖给一般百姓,这独一份的腐竹,物以稀为贵,专供寺院,以后到长安卖给贵族高官之家,肯定不能卖便宜了。”
“你相信不,卖的贵反而会比卖的便宜好卖!”李逸笑道。
三娘不懂,怎么贵的还更好卖。
“油豆腐、腐竹售卖的事,交给我来做就好,”李逸挺有信心,他已经锁定了目标客户,肥头大耳的京畿数百寺庙里的万千和尚们,这群人也是如今社会最有钱的一个群体了,既是大地主,也经营诸多工商产业,还借粮放贷。
第16章 长安长安
夜里下了一场小雨,早上太阳依然升起,天空湛蓝。
李逸特意起了个大早,来到厨房,发现兰香已经在生火烧水了。罗三今天要去服役,可还是天不亮又去稻田里查看了,石头早早去放牛了,狗剩则去给鸭子摸田螺钓青蛙。
“多下点米煮干饭,三叔今天要出远门嘞,一会再煮个油豆腐,家里攒多少个鸭蛋了,都煮了吧。”
兰香赶紧道:“两只鸭子现在一天有时下两个蛋,有时下三四个呢,已经攒了二十五个了,可以拿到集市上换东西了,八文钱一个呢。”
木桶里水已经装的满满的,肯定是罗三一早就去挑满的。
“咱家鸭下了蛋就自己吃,不用留着换东西,一会给你阿耶他们一人煮两个路上吃。”
黄毛丫头犹豫了会,最后还是去拿鸭蛋了,这些鸭蛋她宝贝的很,每天定时去鸭窝捡蛋,捡回来就放在屋里小木箱里,还要拿石头压着,就怕老鼠偷吃了。
刷牙,洗脸。
李逸很不习惯他在王曲集上买的牙刷子,这玩意猪鬃毛做的,价格贵不说还特硬,刷的一点都不舒服,这弄的他很想把自己的电动牙刷掏出来。
这年头,猪鬃毛居然跟牛皮牛筋都是战略物资,官府长期收购,导致民间猪鬃做的牙刷死贵死贵。
甚至在集市上,杀猪屠夫们卖的猪肉,基本是不带皮的,皮会单独剥下来,猪皮做鞋、做皮带,甚至做甲,入药,而且羊也基本是剥皮卖的。
辰正时分,
罗三从地里回来了,罗五、富贵、二愣三个轮到此次当役的也来了,狗蛋四个少年,也陆续来到无极院。
他们仍还是寻常打扮,这趟当差出远门,一人一个小包袱,里面只有身换洗的衣服。
问他们,居然都没有人带点钱以备应急。
更没有人带干粮,都说反正离长安也不远,到了长安就有官府管饭。
李逸知道其实他们家里条件都不好,尤其是不久前罗家堡还遭遇塬崖垮坡,绝了六户人家,压塌了村里三分之一窑洞。
他转身把准备好的炒面拿出来,
“这是昨日做好的干粮,用黄米炒的,水一泡就能吃,干嚼也香,携带也方便,十天半月也不会坏,你们每人装上几碗,穷家富路,不能饿了肚子。”李逸道。
大家围过来看着这金黄的炒米,
李逸让他们抓点嚼着尝尝,
“越嚼越香,”
罗五也惊叹很酥脆。
但对于李逸要送他们,大家却是一边嚼着香脆的炒米,一边摇头拒绝,粮食金贵着嘞,这还是炒好的米,哪好意思要。
好说歹说,最后大家也仅同意抓两把。
“一人装两碗吧,但这个人情,大家心里要记着嘞,咱这次是去给朝廷服丁役,又不是给无逸家干活嘞。”罗三道。
李逸让他们多装些,他们坚决不肯。
一人装了两大碗,差不多也就两斤,李逸往炒米里又加了点盐。
“兰香,鸭蛋煮好没,给大家一人再装上两个路上吃。”
罗五他们仍要推辞,李逸道:“这鸭蛋都已经煮熟了,不吃到了晚上也坏了,都揣上,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
“只希望你们这次平平安安出门去,再平平安安归家来。”
“三叔五叔,出门在外,自己乡党要互相照顾帮扶。”
李逸最后招呼着他们坐下,又一人喝了碗小米粥,吃了几个油豆腐泡。
“走吧,今天得赶到长安嘞,早点到也省的晒太阳。”
李逸带着老少八个爷们出门,到了下面桥边,结果发现许多村民在这里等着相送。
罗五他们再次告别家人,
李逸发现,罗五他们走前,还是把李逸给他们的鸭蛋,塞给了自己的家人,有给孩子的,有给父母的,都没自己留着。
要不是那炒米拿绳扎紧了,估计他们都要留给家人。
“大家放心吧,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九人踏上前往长安的路,
罗家堡,村里只剩下两个壮丁了。
一行人先到郭庄郭二郎家,跟郭庄的半丁汇合,郭庄这次派七个壮丁七个中男,简单的打个招呼,大家便前往王曲。
路上大家边走边聊,大家也知道这次丁役,跟泾州大战有关,也知道比寻常运粮、修城等危险,但又能怎么样呢。
逃是没法逃的,基本都是平民百姓,改朝换代还均田分地了,日子比以前肯定是要好些的,
郭二郎骑着大青骡,也给李逸牵了头骡子。
这骡子骑起来挺温驯的,比走路自然要轻松不少。
“无逸你也可以考虑买头骡子了,就是买头驴也行,要不出门总靠两条腿也不方便。”
“这骡子也不便宜啊,而且又不能光吃草,还得添精料,要吃粟吃豆吃盐,这一头骡子吃的,当的上好几口人了,养不起啊。”李逸原先还真起过这意,但稍一打听,发现骡子虽比马便宜点,但居然比耕牛还贵些。
最重要的是,耕牛平时吃草就行,但骡子光吃草不行,跟马一样得加精料,要吃粮食。
盐铁论就说,夫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养一匹马,要吃六人口粮,抵的上一个成年男子的年收入。
想想,跟后世也差不多,买车不便宜,但养车开销也大。
“无逸啊,上次我拜托你的那个事怎么样了,只要东西好,价钱好商量,你上次一口秘银小锅,换了十多两黄金,能买多少骡子啊?”
李逸确实有考虑这个事,虽说老是卖东西也不是长久的事,但初来乍到,卖点做启动资金也是有必要的。
“我这里确实有件好东西,若是你拿来送给杜兵曹肯定是合适的,只是,”
郭二郎一听就来了劲,“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我师傅留给我的东西不多了。”
“和那个秘银锅一样的好东西?”郭二郎问。
李逸点头,“其实我今天带在身上,在我包袱里。”
“那赶紧拿来看看,”说着,他赶紧勒住大青骡,他冲村民们喊道,“你们继续走,我和无逸一会赶上来。”
两人牵着骡子来到白杨树荫下,
李逸取下包袱,从里面拿出来一个白色的大肚杯子,这是一个五百毫升的焖烧杯,内胆、外壳和盖子都是不锈钢的带一个不锈钢折叠勺,一个可做小碗的盖子。
造型圆润可爱,方便易携,最重要的是焖烧效果确实好,用开水先预热十分钟,再焖个粥、焖个面条,或是焖个鸡蛋很方便,焖白粥个多小时就行了。
不管是睡前焖早上起来吃,还是有时出门玩焖上一杯带着,都比较方便,焖出来的粥也是很不错。
那个勺子还能折叠卡在盖子里,十分方便。
这个品牌的,还只要79,关键还是真316的,就算平时拿来装热水,保温一天,都还是热的。
要说缺点,就是容量小了点,才五百毫升。
当李逸把这个焖烧杯拿出来,一边开盖一边介绍时,郭二郎就完全被吸引住了。
跟上次那个秘银锅一样的精致小巧,
这个东西更小巧,可李逸说这玩意睡前倒入开水,加入一把小米,盖上盖,早上就焖成了一碗热粥,甚至夏天最快只要半个时辰就能焖出一碗粥时,他是不相信的。
但隐约又觉得可能是真的,毕竟上次那个秘银锅给他太多惊喜了。
那个小锅已经被他丈人拿走了,丈人直接给了他十五两黄金,他相当于还赚了三两多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