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4节

  如今大唐的京畿寺庙多,和尚多,田多钱多佃户奴仆多,善男信女也多。他们就是最有消费力的一个群体,但和尚们饮食这块有限制,不能吃荤,甚至那些去寺庙里上香布施的善男信女,就算是权贵高官,在寺里用餐也得吃素。

  李逸打算向寺庙推销一下油豆腐泡、腐竹这些新产品,另外中国纳豆咸豆豉、素鸡、腐乳这些虽早就有了,但也可以试着做点推销看看,未必每个寺庙都会做这些,或是做的很好。

  这些有钱的寺庙,若真能推销成功,李逸相信价格高点,豆腐泡卖出猪肉价,绝不是问题,一个笼饼(馒头)寻常可见也卖二十钱,而油豆腐泡这般独此一份,不值得贵些?

  以此招待来布施的贵族名门,岂不是更显得寺院对他们的尊敬,哄高兴了,权贵名门随便布施一下,那不是百千倍的回来了。

  三娘却有点没信心。

  “咱们明天再做点腐竹、素鸡这些,到时我来想办法找路子。”

  三娘一听,“不用等明天,我这就回去泡豆子磨浆,今天就做。”

  “把这油豆腐拿回家去啊。”

  “留着卖。”

  “也不缺这点,你先把这拿回家去,咱合伙这事,你也还没跟你阿耶他们商量过呢。”

  三娘停下脚步,在李逸厨房拿了个葫芦瓢,装了十个豆腐泡,“我拿这些给我阿耶他们瞧瞧,咱合伙的事我自己就能拿主意,用不着商量。”

  她走到门口又停下,回头,“这个要怎么做菜好吃啊?”

  “炒五花肉最好吃,或是油豆腐上挖个洞,把剁好的肉馅包里面然后上锅蒸熟吃,”

  三娘嘟起嘴,“吃不起肉。”

  “那直接水烧开,油豆腐撕开点口子下锅煮汤,放点葱,也好吃。或者少放水烧,收干汁,也很美味的,毕竟一斤豆腐泡里吸了五两菜籽油的。”

  李逸记忆里可是有很多油豆腐泡的美味做法,油豆腐红烧肉、青椒油豆腐、什锦油豆腐、肉末泡豆泡、油豆泡塞肉、白菜焖油豆腐、酿豆泡、鸡架油豆腐汤

  想着想着,李逸都忍不住要流口水了。

  上推了,大家帮忙投下票,新书期追读很重要,谢谢大家了。

第15章 行军干粮

  季夏的傍晚,微风轻拂,摇动着无极院中的古树,沙沙作响,落日染出一片灿烂晚霞,金色的余晖洒满大地。

  叫了一天知了的蝉也终于渐渐停歇,田间的白鹭、野鸭也开始飞回鸟巢。

  罗三扛着锄头从桥上走来,

  “你稻田的水我都帮你放好了,田埂上螃蟹洞黄鳝洞也堵好了,这田水可以管好些天,我回头交待兰香姐弟三个,抓紧把田里的草再耘一遍,把那些稗草给拔了”

  无极院里廊下,

  罗三的裤脚还高高卷着,身上点点泥巴。

  “明天我就走了,麻烦你帮我照看他们姐弟三个,你就让他们自己做饭吃,娃都懂事了”

  “三叔,你跟我那么客气做啥,田里的事你也不用挂心,我想好了,明个去雇个人来临时帮忙打理稻田,至于塬上二十亩桑田,冯家堡的冯六郎家说愿包了今年的桑叶,他家不仅养春蚕秋蚕也养夏蚕,缺桑叶。”

  二十亩桑叶,今年还能采半年,说好秋收后给二匹绢、十二两绵。

  反正李逸一个人也养不了蚕,这桑叶也闲着。

  “雇人又得不少粮呢。”罗三道,雇个青壮的长工,乡里惯例是一年十二石粮,麦粟各半,还得管春冬两季衣,还要管吃,其实不便宜。

  “郭二郎说到长安城外灾民里雇一个,五六斗粮一个月都有人愿意抢着做。我寻思着,先雇一个看看。”

  罗三也知道李逸不会种地,“其实用不着雇长工,雇个长工相当于十亩地白种了。你可以就在咱村或隔壁的郭庄、冯家堡雇人临时帮工,现在不是农忙的时候,田里活也轻松,放放水除除草这些,捎带着做就行,一个月一二斗粮就行了。”

  “等秋收的时候,忙不过来,可以请人做日工,按天计。”

  李逸没放太大心思在田里,他现在都很少去看自己的庄稼。

  “三叔,我给你做点干粮吧,”

  “不用,明个到了县里后,会管饭的。”

  李逸坚持要给罗三做些干粮带上,罗三说明天就要出门了,现在再做麦饭也来不及了。

  此时一般干粮就是麦饭。

  把脱壳的小麦先蒸熟,然后再晒干,吃的时候水泡一下就能吃了。简单点的,不需要多复杂,先蒸后晒,晒个一两天干了就行。

  而豪华点的会在里面加上坚果或是蜜汁,还会加盐等。

  更有能储藏更久更便携的麦饭,取小麦一石,蒸熟晒干,然后再蒸再晒,如此反复十次,最后得到二斗干麦饭,食用时每次取一合,就能果腹。

  这种十蒸十晒的能够保存很长时间不坏。

  大唐府兵出征,就要求自备麦饭九斗。

  一般百姓去服丁役或出远门,也会提前备好些麦饭做干粮,罗三没备,是家里现在缺粮,先前已经断粮了,还是李逸借了他一石小米,他打算饿着肚子去长安,粮食都留给三个孩子。

  李逸打算给罗三做点干粮,甚至给这次村里四丁四中都做点路上吃。

  锅盔、光饼、棋子、麦饭、炒粉、炒米等记忆里的行军粮,他最后觉得还是炒米比较方便,时间上也来的及。

  不过炒米最好是用硬糜子,糜子分软硬两种,做炒米用硬糜子,也叫黄米。而做糕点、酿酒则用软糜子,也称黍米,大黄米,软黄米。

  糜子跟粟一样耐旱,但产量更低,价格也便宜。

  李逸先到隔壁郭庄,找郭二郎买了一石硬糜子。

  “你要吃粮,应当买大米、小麦,小米也比这硬糜子好吃,”郭二郎笑着提醒李逸。

  “我用黄米做点干粮。”

  聊了几句后,李逸便把一石硬糜子挑回家了,这硬糜子确实便宜,比软糜子还便宜点,价格更比不上小米和小麦,跟黄豆一个价。

  一石才一千八。

  罗三看到李逸挑回来一石黄米做干粮,还挺疑惑,大家一般都是用麦饭做干粮。

  硬糜子米跟小米很像,但颗粒比小米大不少,颜色暗黄偏棕。

  “这个要怎么弄?”

  “挺简单的,”

  先淘洗去除杂质,然后浸泡,

  李逸喊来兰香帮他烧火,锅里水烧到八分开,把浸泡好的黄米下锅煮。

  “大火。”

  罗三他们都好奇的看着李逸,兰香下午还见过他把白豆腐油炸成了金黄的豆腐泡,不知道他现在又要做什么。

  水烧开后,李逸揭开锅盖,上下翻动均勺,又盖上盖。

  “兰香,小火。”

  小米焖上六七分钟后,再揭盖上下翻动,这样连续翻动三四次后,便可以出锅了。

  此时的黄米米粒鼓胀发圆,带着些透明,却又还没开嘴。炒米中的一个关键,就是煮的时候不能破嘴,水和黄米的比例也得适宜,黄米煮好了水也干了。

  “太阳都下山了,这煮好的黄米,也没法晒啊,天这么热,一晚上就都馊了,”罗三担忧的道。

  “咱不用太阳晒,用锅炒,咱这干粮就叫炒米。”

  炒米不能直接在锅里炒,得跟炒花生一样用砂子炒。

  院里就有盖房时剩下的砂子,铲来一些,先过筛。

  先往锅里倒进五碗砂子,待砂子烧红,再往里倒入三碗晾干的黄米饭,

  看到这幕罗三都忍不住想要制止他,

  这往饭里掺砂,还怎么吃啊。

  李逸则很认真的开始炒米,大气冒过,米粒啪啦啪啦的爆起来,赶紧把米连砂子一起倒在筛子上,

  筛掉砂子,只剩炒米,将砂子重新入锅加热,再加入新的黄米,如此反复,

  一锅锅的黄米便在热砂中炒好。

  “这就做好了?”

  经过煮、炒两道工序,此时的黄米金黄,香味十足,但李逸却笑着说还不能做干粮吃,

  “还得用石碓去壳嘞,”

  罗三主动请缨,村里就有脚踏的石碓,是村里共用的。

  用石碓舂壳,再用簸箕去大糠,细筛过细糠,就成了方便携带和食用的干粮炒米了。

  吃的时候用水一泡就行,热水冷水都能泡发食用。

  李逸回家,就一人冲泡一碗,一把炒米,加上点盐,再舀点猪油,再撒点葱花,齐活。

  “哎呀,真香。”

  “尝尝。”

  老话说的好,暖穿皮子,饱吃糜子。炒米的含水量极低,干燥耐存储,且方便易携带,吃的时候也方便。

  就算没水,干吃也一样能够充饥。

  相比起麦饭来,无疑胜上几分,麦饭口感差不说,还得煮,直接干吃是极难下咽的,凉水也泡不开。尤其是那种十蒸十晒的麦饭,得提前用开水泡开,然后再煮,否则跟一粒粒铁一样嚼都嚼不动。

  罗三端起来吹着热气,慢慢的尝试,发现清香爽口,十分酥脆。

  就是那水,加了盐和油后,也成了美味的汤。

  狗剩和石头两小屁孩,更是不怕烫的稀里呼噜的吃着,连连喊真香。兰香就吃的秀气的多,但小丫头也是十分喜欢。

  “干嚼也好吃嘞。”

  李逸喝完一碗,抓了一把慢慢嚼着,越嚼越香。

  罗三也是感叹连连,“想不到这硬糜子还能做成这么好吃的干粮。”

  炒米好吃也不算复杂,经过蒸炒碾三道工序就成了,吃的时候泡也行,干嚼也行,都是方便又好吃。

  “三叔你们明天,每人带上一斗,我给炒好的炒米里拌上点盐,吃起来方便。”

  罗三连忙摇头,这硬黄米虽说便宜,可一斗现在也要一百八十个钱,这又煮又炒又碾还费大半天功夫。

  “不行不行,”

  李逸好说歹说,他都不肯,李逸虽说是村长,可服役这事跟他也没啥有关系,昨天他还请大家吃了一顿饭了,哪里还能又要他送干粮。

  正说着,

  三娘来了,

  是来喊他去她家吃饭的,她带回去的油豆腐泡着实把家里都惊到了,而听三娘说她跟李逸要合伙在桥头摆难卖豆浆,还要做油豆腐、腐竹等到寺庙去院,

  卖了半辈子豆腐的罗二都感觉很惊讶,凭直觉罗二觉得这油豆腐不一般,有搞头。

  可又担心会失败,再加上女儿十六岁了,早到了嫁人的年纪,之前因为母亲生病,三娘想多照顾母亲几年,一直拖着没嫁人。

  现在跟李逸去合伙做生意,就怕影响三娘名声,罗二心里头倒是希望这两人能凑一对,可上次他主动提出过,人家拒绝了。

  三娘叫罗三一家也一起去吃饭,推推拉拉一会,众人一同前往桥南岸稻地渠边的草棚。

  三娘一家仍还住在这边草棚,

  随着李逸已经搬回北岸,现在罗家堡村民,也都打算重新搬回来,尤其是那些窑洞没塌,或损坏不大的人家。

首节上一节14/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