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的理由,乃是代替夏侯坐镇长安,调拨粮草兵马往潼关,做好夏侯的后盾。
暗地里的意思,则是提醒曹操,为将来河北不保,退守关中做好准备。
曹操自然听得懂司马懿的暗示,思虑再三后,便准了其所请,命曹丕持节前往长安,都督雍凉二州军事。
曹丕暗松了一口气,当即领命,匆匆忙忙逃离了邺城这是非之地。
“大王,臣以为刘备攻下我右营后,不出三日,必会再攻我左营。”
“左营若再一失,则我邺城便将被剪除左膀右臂,到时大耳贼就能凭借三十万大军的兵力优势,对我邺城完成四面合围。”
“若到了那一天,大王和我们十万将士,便皆要被大耳贼困于孤城之中!”
听到这里,曹操不由打了个冷战。
司马懿则一拱手,语气凝重道:
“那时臣等被围邺城倒无妨,无非是为大王死战而已,纵然为国战死也无所惧。”
“可大王乃我大魏之主,一旦被困于孤城之中,各州郡官吏将士得不到大王的诏令消息,必定会军心惶惶,民心瓦解。”
“那时大耳贼无需攻破邺城,只需一道檄文,各州郡必望风而降。”
“若真到那一步,万事皆休,大魏亡矣!”
曹操大惊失色,急是喝问道:
“仲达,那你说,孤当如何是好?”
司马懿稍稍平伏心绪,尔后正色道:
“臣以为,大王万不可再亲自坐镇邺城,以免身陷孤城,当速速撤离!”
第348章 破釜沉舟赌一把大的!我先开溜,国之存亡,拜托你们这帮赌徒了!
曹操脸色一变。
殿中众臣无不是神色大震,皆是吃了一惊。
司马懿这是啥意思?
他在劝曹操放弃邺城,不战而逃?
你先前不是还怒怼贾诩,力主要坚守邺城的么,这才几天的功夫,就要劝曹操弃城而走?
邺城不守,冀州怎么可能守得住。
冀州丢了,幽州也必失!
到时候不还得照贾诩所说,穿越太行山,退往并州的么。
早知如此,当初曹操就用贾诩之计,你为啥要反对?
这不是脱了裤子放屁么…
曹操脸色一震,眼中顿时燃起一丝怒色。
“大王且听臣把话说完,臣并非是让大王放弃邺城。”
司马懿忙是解释道:
“邺城乃我大魏都城,关乎到河北存亡,臣怎么可能让大王不战而弃呢?”
“以邺城之坚,粮草之充足,其实完全不必大王亲自坐镇,只需留一大将镇守,足以挡住大耳贼进攻。”
“臣的意思时,大王可留重兵继续坚守邺城,却率主力北上赵郡,驻扎于梁期城一线。”
“这样一来,一者可保证大王不身处险境,二者可与邺城形成南北犄角呼应之势,三者也可保证邺城北面粮道不为楚军所断。”
“如此,邺城可守,大王万金之躯可保,岂非两全其美?”
听得司马懿洋洋洒洒一番分析,曹操脸上的恼怒之色渐渐冷却,捋着短髯沉思不语。
曹操还在权衡利弊,贾诩却道:
“司马仲达,你这一计虽可令大王不立足于危墙之下,可想守住邺城,未免一厢情愿了吧。”
“照你这么一分兵,邺城最多只余下四万左右兵力,楚军三十万大军,可从容将邺城围成水泄不通。”
“黎阳的前车之鉴你忘了么,难道你想让邺城守军,也重蹈黎阳守军的复辙吗?”
曹操心中一凛,猛的抬起头看向了司马懿。
黎阳一战,何其惨烈啊。
曹仁和两万魏军,被困了整整六个月时间,曹仁甚至被逼到了以民为食的地步。
刘备却以莫大的决心和毅力,硬是围到曹仁弃城突围之时。
黎阳保卫战,却仍旧以黎阳失守,曹仁及两万将士全军覆没而收场。
倘若邺城保卫战,乃是黎阳保卫战的翻版,那坚守邺城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最终依旧守不住,还白白折损了几万将士?
曹操需要司马懿给他一个解释。
司马懿却冷冷一笑,不紧不慢道:
“贾卫尉多虑了,你既提到了黎阳保卫战,那你就应该记得,刘备此前已围困了黎阳近六月。”
“六个月的鏖兵,楚军的精神体力其实已是强弩之末,就算他再围邺城,又能围几个月?”
“撑死了,他再围六个月嘛。”
“而我邺城中所屯之粮草,却足以支撑一年之用,又何惧与大耳贼鏖兵?”
贾词语塞。
曹操则眉头松展,眼眸微微一亮。
司马懿说的没错。
刘备的楚国国力是强,可再强也不可能强到,能支撑三十万大军两次围城,前后加起来一年之久吧。
哪怕汉朝国力鼎盛之时,也没有豪横到如此地步。
“仲达言之有理,大耳贼最多围城半年,必国力不支,不得不弃围南撤。”
“邺城粮草可支一年,只要坚守不战,必能熬到大耳贼退兵!”
曹操信心大增,一拍案几:
“好好好,仲达此计,真乃两全其美之策,可行也!”
眼见曹操拍板,贾诩无话可说,只能暗叹一声,闭上了嘴巴。
大计已定,接下来,就是谁留下来坚守邺城了。
曹操目光扫向众臣,眉头却重新皱起。
放眼望去,他赫然发现,自己竟是无人可用。
邺城乃国都,关系重大,守将首先得是一员值得信任,对他和魏国绝对忠诚,没有叛国降楚可能之人。
这个人,自然是曹氏夏侯氏宗亲为首选。
可惜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尚…
宗室之中,可担当大任者,皆已陨命于了刘备之手!
也只剩下了夏侯这么一根独苗,现下还在镇守关中。
邺城中的宗室子弟,只余下一班庸才,无人可担大任啊。
不用宗室子弟,那就只能用外姓了。
除徐晃之外,也就张能挡此重任。
可他能把几万兵马,把邺城放心的交给张吗?
当然不能。
室亲也不行,外姓也不稳,曹操是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父王!”
一个突然起身,神色决毅,慨然道:
“儿臣愿留下来,代父王镇守邺城!”
曹操神色一震。
众臣惊异的目光,齐刷刷的聚向了那请缨之人。
正是曹冲!
自中了萧和调虎离山之计后,曹操便对自己这个神童儿子大失所望,渐渐冷落了下去,凡国家大事都鲜有再征询其意见。
曹冲也很识时务,知道自己不再为曹操信任,便再没有进言献策。
却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曹冲却突然站了出来,竟要主动请缨担此重任。
要知道,司马懿嘴上说的万无一失,实则所有人都知道,留守邺城乃是在赌命。
别管邺城多坚固,也别管你粮草有多充足,你面对的敌人可是拥有萧和这等神人的刘备。
天下多少坚城,最初不都是看起来坚不可摧,结果却皆为萧和奇谋所破。
谁敢保证,邺城就一定会是个例外呢?
一旦邺城不保,你曹冲身为曹氏子弟,魏王之子,你还有命活吗?
“仓舒,你…你当真愿留下来镇守邺城?”
曹操眼神既是惊喜,又有质疑。
曹冲是自己儿子,忠诚自然是毫无疑问。
以曹冲的智计能力,就算斗不过萧和,守住邺城应该还是绰绰有余。
曹冲确实是坐镇邺城,统军坚守的最合适人选。
此为惊喜。
曹操质疑的却是,曹冲当真有如此勇气,甘愿冒着身陷孤城的风险,毅然铤身而出为他分忧?
“邺城存亡,关乎到我大魏存亡,关乎到我曹氏江山社稷之存亡。”
“当此社稷存亡之时,儿臣身为父王之子,焉有不铤身而出,为我曹魏赴汤蹈火之理?”
曹冲慨然表明心志,接着再一拱手:
“儿臣拜请父王,给儿臣一个为国尽忠,为父王尽孝的机会!”
曹操眼眶湿润了。
打虎亲兄弟,上阵还得靠父子兵啊。
危难时刻,自家儿子的铤身而出,不避生死,着实是令曹操大为感动。
曹操先前对曹冲的失望,那些个怨气,这一刻也随之归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