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以骑兵优势,方能弥补我们步军兵力上的劣势。”
“而我军原有的幽并铁骑,在河南地大小诸战中,几乎损失殆尽,后平定凉州后,虽补充了不少西凉骑兵,却仍不足以对伪楚形成压倒性的骑兵优势。”
“而鲜卑匈奴则皆以骑兵为主,若能令他们出手助战,只消数万骑便足以令我黄河防线固若金汤,叫那大耳贼不敢渡河犯我河北…”
司马懿虽表面上告罪,实则又将引胡人南下的好处尽数点出,不动声色的想要诱导曹操。
曹操则捋着短髯,沉默不语,静静的听司马懿说完。
沉吟良久后,曹操轻吸一口气,拂手道:
“孤知仲达你是为我大魏存亡计,孤又岂会责怪于你。”
“不过依孤之见,我们有黄河天险在手,若能再得河北豪杰同仇敌忾,共保我大魏,守住黄河防线,当不在话下。”
“至于你所说的第二道对策,孤就当你没说过,孤也什么都没听到过吧。”
司马懿咽了口唾沫。
曹操这是纠结权衡了半天,在面子与里子之间,还是选择了面子,拒绝与胡人为伍。
且曹操还很自信的。
他认定只需将河北士族的潜力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上一道黄河天险,抵挡住楚军兵锋当不在话下。
司马懿无奈,却只能接受现实,遂不敢再强行进谏。
“诸卿!”
曹操拄着拐杖缓缓起身,目光扫望众臣,眼中再燃久违的傲色。
“咱们虽失河南地,却仍据有河北,关中凉州也在我们的手中。”
“最关键的是,冀州在我们手中,一州足抵他伪楚整个河南诸州!”
“何况,孤还有黄河这道天险可为屏障,还有尔等这些猛将谋臣愿为孤赴汤蹈火,还有河北士家士愿与我大魏休戚与共。”
“孤相信,只要我们君臣一体,上下一心,大耳贼若敢挥师来犯,我们必能杀到他溃不成军,狼狈而去!”
“诸卿,可愿与朕并肩而战,誓死保国!”
豪猎自负的激励之词,回荡在大臣中。
众臣因河南失守而致的萎靡情绪,似乎因曹操这一通鸡血驱散大半。
于是。
众人轰然起身,齐声叫道:
“臣等愿为大王死战,誓死保国!”
“臣等愿为大王死战,誓死保国!”
看着慷慨响应的众臣,曹操心中宽慰,抬头望和南面,嘴角钩起一抹自负。
“大耳贼,你不是想学你祖宗光武帝吗?”
“可惜你忘了,光武帝正是自河北起家,靠着河北豪族的拥护,方能扫清天下。”
“孤今河北在手,冀州在手,尽得河北士族支持,孤倒要看看,你怎么打过黄河,灭我大魏!”
计议已定,曹操不敢拖延,于五日后颁布诏令,大肆委任河北各郡国士族豪姓担当郡守国相。
于是广平阎氏,赵郡李氏,河河崔氏,河间张氏,中山甄氏,常山赵氏,巨鹿孙氏,范阳卢氏,河内司马氏,太原王氏…
除魏郡,河东郡等几个要害郡国之外,河北三州几乎七成的郡国,皆被曹操委任本郡士族名士担当郡守。
原本曹操推行九品中正制,便得到了河北士族的普遍拥护,进献了不少钱粮私兵以充国用。
只是先前的战争,多发生在河南地,河北士族们出力有限。
毕竟河北士族与河南士族之间,彼此间还是存有竞争的。
现下河南地已失,河南籍士人在魏国中全面失势,河北已暴露在楚国的兵锋之下,河北士人们自然不能再作壁上观。
曹操这一道诏令一出,等同于宣布,与河北士人“共治天下”!
如此巨大的利诱之下,河北士人于公于私,自然是没理由不倾尽全力为魏国而战。
于是这诏令一发,整个河北沸腾,各郡的士家豪姓们,无不上书大表忠心,争先恐后献粮献兵…
而当曹操与河北士人“共治天下”时,刘备却在新得的兖州境内推行科举,府兵以及均田三制。
鉴于曹操当年掘济水淹民,刘备发兵救民的鲜明对比,他自然是轻而易举收取兖州民心。
而兖州之战中,程氏等兖州士族遭受重创,自然也无力反对三制推行。
于是短短一月之间,三制便在兖州顺利推行,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许都方面。
班师还都的刘备,自然也不敢马放南山,在推行三制休养士卒的同时,已着手与萧和等众谋臣,共商渡河伐魏,收复河北之计。
是日,许都王宫。
刘备正与众臣围于沙盘前,商议着收复河北战略。
亲卫却来报,太傅孔融由应天而来,奉命向刘备宣旨。
天子的旨意到了!
刘备当即放下手头之事,亲自率众臣出殿,迎接孔融的到来。
故人相见,一番寒暄笑谈之后,刘备便将孔融迎入殿中,率众臣接旨。
孔融立于殿前,展开那一道圣旨,高声宣读道:
“楚王克复旧都,收复兖州,有功于社稷,特加封楚王为大丞相,加九锡,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之权!”
第321章 楚王你君临天下,已无法逆转!起倾国之兵,打过黄河,收复河北!
刘备吃了一惊,猛抬头看向了孔融。
萧和也神色一震,眼眸中闪过一道惊讶之色。
加九锡,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这几样特权,差不多已经是人臣之极,是进位为帝前的最后一步了。
这些名头,萧和倒是不陌生。
当年历史上,由曹操开创,后世魏晋南北朝,各路枭雄们改朝换代时,必走的一道程序嘛。
萧和惊讶的是,他们这帮臣下并未群起上表造势,也未曾向太后和天子施压,这几个特权,竟是天子主动下旨封赐给老刘的。
甚至天子还搞出了“大丞相”这么官位,一听就知道是位在百官及诸王之上,乃是为老刘量身打造的新官位。
就和初唐之时,李渊为李二发明的“天策上将”是一个意思。
萧和与庞统等几人彼此对视,眼神稍一交汇,旋即明白了天子深意。
大抵是那伏太后和天子刘熙,已接受了老刘功高盖世,天下归心,早晚要继承帝位,接手这大汉天下的事实。
所以他们母子一合计,与其等着萧和这帮大臣们造势,逼着他们被动让位,倒不如主动加封老刘,给老刘最终称帝铺平道路。
如此以来,还能博得老刘的感激,将来天子退位之后,老刘还能更加善待他们母子。
想明白这一节,萧和不得不赞赏伏太后,还有那位年轻天子的识时务。
想想历史上,伏后为了助刘协守住帝位,可是与曹操抗争到底,最终付出了被灭族的代价。
不过曹操的性质,与老刘是截然不同了。
曹操乃是外姓臣子,是要篡夺老刘家的江山社稷,他们自然要抗争到底。
老刘则是刘氏皇族,本身就有继承皇位资格。
最关键的是,老刘他有先帝刘协的那道“君可自为天子”的遗诏啊!
老刘要做皇帝,那是合法合理,合情合义。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伏氏和刘熙若还要死抱着帝位不放手,反倒是不以大汉社稷为重,不以刘氏江山为重了。
“臣等恭贺大王!”
转过弯来的萧和,第一个向刘备躬身道贺。
关羽,赵云,庞统,鲁肃,荀等众臣也反应过来,纷纷向刘备贺喜。
“楚王,接旨吧。”
孔融笑呵呵俯下身来,将那道圣旨双手奉上。
刘备却并未接旨,脸上也未有欣喜之色,反倒是眉头微锁,眼神似有为难。
萧和自然明白老刘在为难什么。
这一道诏书一接,就等于向天下人宣布,我刘备下一步就要登基称帝了。
他还在顾虑天下悠悠之口,骂他刘备挟迫天子,是谋朝篡位的奸臣。
“大王有除奸讨逆,再造汉室,救民于水火之功德。”
“大王之功劳德望,除曹贼这等国之逆贼外,天下谁人不认,谁人不服?”
“天子此番封赏,正是为彰大王之功德,臣相信天下士民,凡心向汉室,心怀公义者,绝无一人会有异议。”
“况且圣人有云,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到了如今这个时候,什么是大势所趋,什么是人心所向,什么是天命所属,大王应该已了然于心。”
“既然如此,大王放下包袱,坦坦荡荡的顺应天命人心,顺势而为便可,何必还去在意一二宵小之犬吠?”
萧和一番开解规劝后,拱手道:
“故臣等请大王顺应天命民心,接受天子之封赏!”
听得萧和这番话,刘备身形一震,眼眸中不禁闪过一抹恍然觉悟之色。
萧和的暗示已再明白不过了:
你刘备已雄踞荆扬豫兖徐青六州之地,手握雄兵数十万,身居楚王之高位。
登基称帝,君临天下,已是大势所趋,无法逆转之事。
都走到这一步了,再去计较一两个反对的杂音,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轻装上阵,顺势而为,方为王道!
“是啊,伯温说的没错,都到了这个地步,我何必还要有那些毫无意义的顾虑…”
刘备心下若有所悟,脸上渐渐浮现出一抹释然的笑意。
于是深吸一口气后,刘备目光如铁,坦然接过了孔融的那道圣旨,道了一声“臣领旨谢恩。”
萧和笑了。
关羽如释重负。
在场的谋臣武将们,无不都松了一口气,皆是豪然大笑起来。
圣旨已接下,刘备自然只能先暂停伐魏之议,设宴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