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派出使者,以八百里快马赶往济水沿线诸郡,传诏各郡太守县令,尽掘南岸河堤,水淹兖州。
…
三日后。
两路楚军,十七万将士,会师于陈留城下。
目之所及,却是一片残垣断壁,还有漫空未烬的浓烟。
陈留乃陈留郡治所,又是中原重镇,城中光人口就有数万之众。
曹操自然舍不得将这样一座重镇,完好无损的留给刘备。
于是曹操在弃城北撤同时,下令将城中士民,统统强制随军北迁。
尔后便一把火,将陈留城烧成了白地。
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直接楚军抵达之时,都尚未完全熄灭。
“迁民毁城,曹操,你这么多年了,果然是一点没变,依旧是心狠手辣依旧…”
刘备脸上浮现一几分厌恶,当即喝令大军入城灭火,救济幸存百姓。
黄昏时分。
余火尽数被扑灭,楚军只能在废墟之上立营,施粥在救济那些未被曹操迁走,却家园被烧毁的士民。
北门城楼上。
刘备与萧和,关羽等立于城楼,远望北方。
“伯温,云长,孤欲继续挥师北上,一鼓作气收复兖州,饮马黄河,尔等以为如何?”
刘备马鞭遥指北方,言语间尽显豪烈自信。
老刘确实也有自信的底气。
此役北伐,数月间已收复许都陈留,豫州及部分兖州尽入版图。
将士们士气正盛,体力也尚未消耗到极限,完全有继续北进的能力。
此言一出,众臣自然是热血激荡,跃跃欲战。
关羽捋着美髯,慨然笑道:
“曹贼连遭重创,手中兵马只余五万,一时片刻间根本来不及补充兵源。”
“我军若趁胜北上追击,必可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收复兖州,将曹贼驱出河南地。”
“大王若决意继续北进,臣愿为先锋统军!”
众将皆是附合,纷纷请战。
刘备虽意气风发,却未敢轻易决断,目光看向了萧和。
此时的萧和,却远不似众人这般热血沸腾,反倒是凝望着北面,眉深微锁,若有所思。
“伯温,莫非曹贼还有什么翻盘之策?”
刘备对萧和那眼神再熟悉不过,立时警觉起来。
众人的热血激荡跟着冷静下来,目光齐看向了萧和。
萧和眼眸中闪过一道精光,却道:
“大王,恐怕我们此番北伐,只能到此为止了。”
“大王现下要做的,不是继续北上,而是去救兖州数十万百姓。”
此言一出,众人神色皆是为之一惊。
刘备也是脸色一变,忙问萧和何出此言。
“曹操应该清楚,以他现下手头兵力,根本挡住我们继续北进,陈留他守不住,荥阳他照样守不住。”
“臣料他定然不会坐以待毙,必会另谋奇策,阻挡…至少是迟缓我军北进。”
“唯一的办法,便是故伎重施,再掘济水!”
萧和抬手遥指,接着说道:
“济水乃四渎之一,西起荥阳东至青州入海,自西向东正好将兖州与青徐豫三州分割。”
“曹贼北撤后,必会以济水为屏障,构建一条新的防线来守兖州。”
“可区区一条济水,又怎么可能挡得住我们几十万大军?”
“故臣料曹贼必会下狠手,将济水南岸堤坝,甚至是巨野泽也一并掘开,人为制造一场水患,将济水以南数十里范围,淹成一片泽国,借此来阻挡我军北上!”
这番判断一出口,城头上一片哗然。
刘备倒吸一口凉气,脸色一变:
“你济水绵延近十郡,沿线良田何止万顷,百姓更是以十万计!”
“这些人皆是他曹操子民,他当真能丧心病狂,下得去如此狠手?”
“难道他当真不顾天下悠悠之口,不顾后世史书评断?”
萧和却不以为然一哼,冷笑道:
“大王与曹操打了十几年,难道还不够了解曹操的性情么,他要是真在乎天下悠悠之口,在乎身后骂名,当年何至于血洗徐州?”
“牺牲十几万百姓,淹几个郡的田地,就能阻挡我军北上,守住兖州腹地,于他而言可称得上是再划算不过的一笔买卖。”
“臣猜想,他做如此决断时,只怕连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刘备沉默。
半晌后,方是微微点头,叹道:
“伯温言之有理,曹操的眼中只有宏图霸业,区区百姓,在他眼中不过蝼蚁尔。”
“你说的不错,这掘济水之举,他确实做的出来。”
萧和收起冷笑,接着一拱手: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中原的民心曹操既是不要,大王自然当笑纳。”
“臣请大王即刻调拨人马船只,收容沿河各县百姓,既能得十几万丁口,又能尽收兖州人心,可谓两全其美也。”
“至于是否继续北进,反正我们已收复许都及豫州,甚至还收复了陈留等兖州以南部分郡县,已是超额完成了战前目标。”
“既如此,倒不妨暂且罢兵,士卒们养精蓄锐,大王则安抚民心。”
“他日再挥师北上,讨伐失尽民心之曹贼,大王必可摧枯拉朽,无往而不利也!”
听得萧和剖析,刘备豁然开朗,欣然一拂手:
“好,就依伯温所说,我们暂且息兵。”
“传孤之命,先救百姓,争人心!”
第290章 迁都许昌,天下归心!大楚第一次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诞生!
刘备遂留霍峻,率一万精锐镇守陈留,自率主力大军回师许都。
同时,大批骑兵被派出,直奔济水沿线诸郡。
数以百计的战船,也自泗水北上转入济水,奔赴兖州南部各郡。
一切如萧和所料。
几天后,消息传回许都,东郡,山阴,济北等诸郡济水,尽数被魏军掘开了南岸。
一时间,兖州以南大片郡县,皆被淹成一片泥泽。
数不清的良田房舍,尽数被曹操无情的淹毁。
因事发仓促,这一次曹操来不及迁移各郡百姓,连事先示警都没有。
故沿河十几万百姓,在毫无示警的情况下,便被大水所淹。
所幸的则是,刘备派出救援的船只,随后便及时赶到。
虽有数万百姓,不幸葬身于洪水之中,绝大多数的百姓,还是及时为楚军所救,幸免于难。
一时间,兖州士民为之大震。
没有被淹的伪魏士民,深为曹操的心狠手辣而寒心。
被楚军救下的百姓,对刘备的仁义之举,自然是万分感恩,对曹操则是痛恨之极。
曹操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虽是暂时延缓了楚军北进兖州,争得了一线喘息之机,却是失尽了兖州人心。
刘备则用萧和之策,南归许都,一面休整士卒,一面安抚人心,同时将救下的灾民妥善安置。
而为将来就近北伐,刘备在萧和庞统等提议下,正式下诏将楚王都迁于许昌。
至此,天子继续留于应天,刘备的楚王宫则北迁至了许昌。
鉴于许昌与荆州毗邻,刘备这个楚王能就近直接指挥荆州府兵,故关羽这个大将军,则改镇下邳,都督青徐二州军事。
身为骠骑将军的张飞,则还镇寿春,都督淮南军事。
江东方面,诸葛亮依旧以楚相国,汉尚书令的身份,留镇应天代刘备处置朝政,并都督江东诸郡军事。
其余徐庶,法正,鲁肃,陆逊等人,或留于许都听用,或出任各州刺史。
甘宁,魏延,文聘等诸将,也皆镇守各处要害。
楚都迁于许昌三日后,刘备便下诏,于新收复的豫州,以及兖州南部诸郡,全面推行均田制,府兵制,以及科举制。
豫州地处中原,原本也是士家豪族兴旺之州。
譬如汝南一郡,就曾出了四世三公的袁氏。
而颍川更是顶级士族遍布,什么钟氏,荀氏,杜氏,高氏…数不胜数。
原本在这种顶级豪族众多之地,推行三制,尤其是均田制必定阻力不少。
现在情况却不同了。
曹操的九品中正制加私兵制,使得颍川大族们皆挺身而出,出钱出人,倾家荡产为曹魏而战。
结果几场仗下来,陈群,杜袭,董昭等颍川魏臣死了一大半,颍川籍魏国私兵也几乎全军覆没。
如此一来,颍川乃至豫州豪族,随之遭受重创,已是元气大伤。
这种局面下,刘备以雷霆之威推行均田制,这些遭受重创的豪族们,便几乎就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能乖乖的默许。
他们不但不敢反对,还得老老实实的归还先前兼吞的无主之地给官府,用以赐给登记在册的自耕农。
短短三个月内,豫州便顺利的完成了均田制推行。
与此同时,分到了田地的青壮百姓,尽皆踊跃的应召进入鹰扬府,成为大楚一名府兵。
短短时间内,豫州一役所俘获的魏军降卒,便尽皆通过府兵制轻松消化吸收,无缝衔接的转化为了大楚府兵。
均田制和府兵制,皆顺利推行,接下来就是科举制了。
此制的阻力更是可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