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只怕,这些人必会为伪魏死战到底,未必会倒戈归附呀。”
徐庶一席话,将许都城中形势,尽数点明。
关羽眉头皱起,微微点头。
楚国推行均田制,府兵制,乃至科举制,三制都是在掘士族的根儿。
正因如此,北方士族们畏惧大楚北进,方才会推举陈群,向曹操进献九品中正制。
目的,自然是与曹魏牢牢绑定,出人出力全力支持曹操抵御大楚北伐。
自此之后,北方士族,可谓视大楚为洪水猛兽,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刘备收复中原。
这种情况下,还想指望颍川这帮士人,充当内应帮他们破许都,显然是不太现实。
“伯温,元直的顾虑不无道理,你可有考虑过?”
想明白了这一节,关羽的目光望向萧和。
众人的目光,也齐聚萧和,等着这位神机妙算的萧太尉给出解决之策。
谁都知道,以萧和之深谋远虑,既然提到了内应之计,自然不可能不想到徐庶所顾虑之事。
萧和放下茶碗,意味深长道:
“颍川乃至两河士族,为保其家族之利,自然是铁了心与楚王为敌。”
“不过,也并非是所有士族皆重利而忘义。”
“这许都城中,就有一个例外。”
“而且这个人影响力之大,足以凭一己之力,助我们拿下许都。”
例外?
关羽与徐庶等众人对视,眼神皆是茫然,未能听出萧和言外之意。
“伯温,那你说的这个例外,又是何人?”
“荀。”
萧和给出了那个名字。
此名一出,关羽猛然省悟,脸上茫然骤然化为惊喜:
“对啊,吾怎么没想到,这荀可为我大楚所用!”
法正等众人,霎时间也省悟过来,立时一片沸腾欣喜。
荀,曾经曹操的谋主,汉廷的尚书令,颍川士人的领袖。
与陈群,程昱这些所谓顺应大势,果断弃汉投魏的士人不同,荀还是心存几分忠义的。
当年曹丕弑君,无人敢问责,唯有荀于先帝灵前痛斥,请曹操斩杀曹丕以谢天下。
曹操进位称公,向篡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唯有荀站出来公然反对。
由此可见,荀心里装着的不只是家族利益,更是汉室社稷。
正因如此,曹操才深恨荀,设计想逼迫荀自裁。
荀悲愤绝望之下,确实也险些自尽。
谁料萧和却早有所料,请刘备派使者密会荀,及时救下了荀。
荀因此断了自尽之心,选择辞官归乡,激流勇退,以保性命。
曹操因此才没有杀荀。
而鉴于荀的名望,其虽辞官归乡,曹操却仍对其不放心,变着法的令荀留居于许都,好就近监视,防范荀投楚。
此时此刻,荀就在这许都城中。
“荀文若虽已不为魏官,其影响力却仍在,若他肯做内应的话,必能助我们破许都!”
“大将军,萧太尉此计,确实是轻取许都绝妙之计啊!”
法正第一个看出此计的精妙,兴奋的叫道。
徐庶亦是满面惊喜,说道:
“当年大王遣使救下荀时,荀就已表示归附之意,如今我军已兵围许都,收复中原近在眼前,荀没理由不出手相助我们。”
“大将军,庶以为,萧太尉此计可行!”
关羽捋着美髯连连点头,却是好奇的目光看向萧和:
“伯温,莫非当年你劝说大王,遣使救下荀之时,竟已深谋远虑,在为今日布局?”
萧和一笑,自嘲道:
“大将军说笑了,我就算是再深谋远虑,也不可能深谋远虑到这般地步,那我岂不成妖了?”
“和当时只是想荀既心向汉室,又名满天下,就这么被曹操逼死,着实有些可惜,不如救下留给大王用。”
“不想当时随手下的一步棋,今日正好派上了用场。”
“这只能说,是咱们楚王气运在身呀。”
关羽只是笑而不语。
什么随手下的一步棋,自家女婿的自嘲,他是半个字都不信。
你都预测到曹操会逼死荀,还是用一只空食盒逼其自尽,还好意思说不是深谋远虑?
“好好好,伯温你说什么,便是什么吧。”
关羽也不拆穿,却又道:
“只是荀虽在许都,现下许都四门已封闭,我们想遣使入城,只怕不易。”
萧和重新端起茶碗,淡淡一笑:
“大将军放心,在我大军进抵许都之前,我便已授意邓芝,混杂于入城避难的士民之中,混入了许都。”
“此时此刻,想必他已见到了荀了吧。”
关羽恍然明悟,不禁啧啧慨叹道:
“原来吾大军尚未北进时,你就已经在为拿下许都布局。”
“伯温啊伯温,这一回,你总不能再否定,你是深谋远虑了吧。”
萧和语塞,只得呵呵一笑,低头呷起了汤茶。
感慨过后,关羽心中顾虑一扫而空,目光欣然看向了诸将:
“伯温的计策,你们都应该听明白了吧。”
“即日起,召集兵匠,打造神雷炮,做好攻城准备。”
“只等邓芝说服了荀,愿归附我大楚,做内内应之时,我们就里应外合,一举拿下许都!”
众将轰然起身,慨然领命。
第274章 炎汉永存,龙座之上必为刘姓!吾要弃魏归楚,诸位可愿与我同行?
许都,荀府某密室。
荀和邓芝这对老熟人,时隔多年,又坐在了一起。
当年,正是邓芝奉命潜入魏境,密会荀,致以了刘备的招揽之意。
也正是邓芝,说服了荀放弃自尽,选择辞官归乡来明哲保身。
多年以后,在这许都孤城之中,随着避难士民流入城中的邓芝,再次登门拜访。
“当年若非伯苗,已是一坯黄土,那时相别匆匆,尚未谢过伯苗救命之恩。”
“今日难得再会,以茶代酒,敬伯苗你了。”
荀端起茶碗,仰头一饮而尽。
邓芝亦是一饮而尽,却是笑道:
“荀公言重了,芝当年也是奉了楚王之命,萧太尉之托而已。”
“荀公若真要言谢,还当亲自去谢萧太尉,谢我们楚王才是。”
邓芝言语之中,显然已有暗示。
荀又为他添满茶,脸上却浮现敬佩与感激夹杂的神色。
“楚王对的看重,深感荣幸,萧太尉神机妙算,若天人降世,亦是景仰万分。”
“只是现下不过一介草民,这许都又为楚王大军围困,想去拜谢楚王和萧太尉,只怕也没有机会呀。”
感慨无奈时,荀顺手为邓芝添起了茶来。
邓芝却放下茶碗,神色郑重的一拱手:
“荀公乃君子,芝也就不拐弯抹角,自当坦诚相待。”
“芝乃是奉我们萧太尉之命,混入许都来拜会荀公,想请荀公出手,里应外合助我们大将军攻破许都!”
邓芝选择了坦白来意。
荀手微微一抖,眼中明显起了一丝波澜。
许都被围,邓芝冒险入城秘密拜访,傻子也能猜到其来意。
荀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
只是当邓芝亲口说出,证实了他的猜测时,心头还是为之一震。
这意味着,他为期数年的归隐蛰伏生活,终于走到了尽头。
个人的生死存亡,荀氏一族的前途命运,必须要做出抉择了。
荀并没急于回答,自斟一杯茶,沉吟不语。
当年他是反对曹操称公,他也的确辞官归隐,却并未实质性背叛曹操。
今日若是答应了萧和,便意味着彻底与曹操决叛,背弃了那位曾经的旧主。
荀氏一族,也将跟着他,就此弃魏归楚,倒戈向刘备阵营。
这一步踏出,可就再无回头之路。
曹操不仁,荀却非不义之辈。
让他背叛曹操,他精神思想上,岂能没有一丝负罪感?
再者,刘备推行均田制,科举制,从长远看必会侵损荀氏这等顶级大族的利益。
这一点,荀又岂会看不明白。
种种利弊,皆是令荀犹豫不决,一时难做决断。
邓芝看出荀顾虑,遂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我们萧太尉说了,荀公对天下事洞若观火,必能看出楚兴魏亡乃是大势所趋,定然也能看出,许都无论如何是守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