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316节

  “千千万万在田间耕种的农夫,在战场上为楚公浴血奋战的府兵,这些人才是楚公的基本盘。”

  “只要均田制和府兵制运转正常,这些人就会誓死效忠拥护楚公。”

  “至于士家豪姓的支持与否,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却不足以动摇国本!”

  刘备心头一震,眼眸中的顾虑顷刻间烟销云散。

  “伯温言之有理,百姓才是孤之根本,孤何惧曹操与孤争夺士家豪姓之人心!”

  刘备豪然一笑,眼神重新坚定如铁起来。

  这时,萧和话锋一转,却道:

  “不过百姓虽为根本,贤臣良将却多出自于士家豪姓,楚公要讨灭曹魏,兴复汉室,两者皆不可失。”

  “其实臣闲暇之时,也已在为楚公拟定一部选官之法。”

  “臣这选官之法,无论士家还是寒门,凡有真才实学者,皆可通过此法选拔出来,为国家所用。”

  “楚公若推行此法,既可与曹魏争夺士家豪强人心,又不必担他们尾大不吊,致使君权旁落,还能剔除士家中那些庸碌无能之徒,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此法,称得上是万世之法,可行千年!”

  萧和当然没闲着了。

  连陈群都能看出来,察举制积重难返,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没有了重新恢复推行的土壤,必须要变革推新行制。

  萧和这个穿越者,又怎么可能看不清这一点?

  事实上,当初在应天时,刘备那场关于察举制的讨价,他也是在场的。

  当时他虽未表态,心中却已有了方向,私下里已经在着手拟创。

  今日正好借陈群出使这个契机,将这套选官之法向老刘献上。

  刘备神色大振,腾的一下站了起来,眼中涌起无尽惊喜。

  他是作梦也没想到,萧和不声不响中,竟然已为他拟创了一部选官之法!

  这部选官之法,竟还革除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更被萧和称之为万世之法,可行千年!

  刘备脸上是压制不住的惊喜,忙问道:

  “伯温,你这选官之法,到底是何等奇法,竟然如此了得?”

第251章 让大汉重生,顶住胡人南下!刘备不止要一统天下,还要灭尽士族!

  “士载!”

  萧和将邓艾传了进来,令他速回府中,将那部选官之法的帛卷取来。

  刘备则是兴致大盛,遂将庞统及刚刚抵达下邳的陆逊等谋臣们,尽皆传入。

  众人听闻萧和创了一套选官之法,刘备打算于楚国推行,无不是心怀好奇。

  须臾。

  邓艾去而复返,将一道制卷,奉至了刘备案前。

  刘备搓了搓手,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的将卷轴展开。

  科举制!

  三个大字最先映入眼中。

  刘备与庞统等对视一眼,眼神皆是茫然陌生,显然对这三个字是闻所未闻。

  刘备便索性叫庞统,当众宣读给众人听。

  “所谓科举,乃以科考之法,选拔贤能,举而为士,故名科举…”

  庞统便将这科举制的梗概,朗声宣读了出来。

  萧和则闲呷着汤茶,不动声色的瞧着众人的眼神,由好奇渐变为惊喜。

  显然,老刘这位楚公,庞统等大楚精英,皆已品出了这科举制的精髓所在。

  简而言之就两个字:

  考试。

  你九品中正制,乃是靠家世,才能,德行来举士。

  才能高低,德行优劣,毫无评判标准,全凭所谓中正官的个人好恶。

  卷来卷去,卷的还是家世。

  我科举制就简单了,我什么都不卷,只卷考试。

  你出身公侯贵戚也罢,豪门望族也罢,寒门庶子也好,亦或是走卒贩夫…

  甭管你爹是谁,你但凡想做官,你就得参加考试。

  五经,天文,地理,策论…

  考什么不重要,哪怕是纸上谈兵也没关系,你能言之有物,至少证明你肚子里有货,真的是用心学过。

  这么一来,起码你算是个人才了,有了做官出仕的资格。

  就算是纸上谈兵,也可以给你机会慢慢历练,总有一天能成长为实干之才嘛。

  这通过考试选出来的人才,至少比那些只有家世却腹中空空的世家纨绔要强百倍吧。

  而相比九品中正制最大的隐患,便是这科举制将选官之权,牢牢的掌握在了天子手中,而非士家豪姓手中。

  如此则能避免士族垄断选官之权,形成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局面,进而令皇权旁落,天子沦为士族门阀的傀儡摆设。

  且就算天下之才多出于士家,这科举制选出的人才,多也是士家子弟,却并未堵住寒门庶子的上升通道。

  只要你胸有景秀,你就有机会金榜题名,一朝鱼跃龙门。

  且这科举最后一关殿试,君主于京师王城,亲自主持考试,钦点头名。

  君主既为君,又为师,身兼双重身份,这样考出来的士子俊才,焉能不效忠于君,誓死报国!

  “万世之法!军师所创这科举法,当真乃万世之法也!”

  看出了科举制之精妙,刘备是欣喜万分,拍案大赞道:

  “伯温,你这科举制,确实要优于九品中正制,更远胜于察举之制!”

  刘备大喜,众谋臣们则是一片沸腾。

  “以考试来举士,为国选贤任能?”

  “嗯,此法虽闻所未闻,倒是实用,选出来的士子,至少也有纸上谈兵之能,而非外强中干的草包蠢材。”

  “楚公,军师这科举制,比之察举制的举孝廉之法,确实是要实用得多,臣以为可行。”

  庞统啧啧称赞。

  这位凤雏虽出身荆襄大族,却自恃才高,素来瞧不起士家中那些徒有其表之徒,生平行事用兵也最看重实用二字。

  相较于察举制,以孝道来评判举士,科举制显然要实用的多,自然正合他胃口。

  陆逊也微微点头,赞道:

  “虽说我大汉重孝道,然而方今乱世,楚公最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助楚公匡扶汉室,扫除奸逆的真正贤能。”

  “以孝道来举士,确实已不合时宜,且这察举之制早已弊端重重,被举孝廉者,又有几人是真凭孝道而被举荐?”

  “臣赞同士元所说,萧军师这科举制,以科考结果来评定人才优劣,确实比察举制更为实用,臣也以为可行。”

  陆逊虽同样出身士家,风骨品行还是摆在那里的,并未有假公济私,只顾维护士家利益,而不顾国家大计。

  显然在他看来,哪怕是士家子弟,也该凭真本事在刘备麾下谋得一席之地,而非只凭家世去滥竽充数。

  就算你是陆家子弟,你没本事,你就窝在家族里混吃等便是,休要借助我陆氏之名出来做官,祸害了国家。

  众谋臣们热议不绝,多是对萧和这科举制盛赞。

  哪怕有个别人,看出了这科举制有损士家豪姓利益,却也不敢站出来公然反对。

  这便是楚国与魏国的最大区别所在。

  楚国根基在南方,南方士家豪族的底蕴实力,本就远不及北方士族。

  尤其是荆扬二州,被刘备扫了一波,孙策扫了一波后,似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那种可左右国策的顶级大族,早已不复存在。

  再加上府兵制和均田制的推行,压制了士家豪姓兼并土地,暗养门客私兵的风潮,更是不动声色的削弱了士族的硬实力。

  故现下的楚国,士族们最大的优势,便只剩下家学渊源深厚这个软实力。

  而想将这个软实力变现,唯一的选择就是出仕为官,为大楚尽忠职守。

  科举制,正好为他们明确了出仕为官的渠道,自然能赢得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支持。

  刘备见大多数人皆鼎力支持,自然再无顾虑,欣然道:

  “伯温军师这科举制,确实乃万世之法,莫说可行千年,孤以为万年亦可!”

  “此法出世,孤看那曹操如何与孤争夺天下贤能之心!”

  “军师,待孤还京之后,你便与孔明他们尽快商议出个具体细则来,孤好尽快颁布推行。”

  看着欣喜若狂的老刘,萧和心下却是一叹。

  古往今来,何曾有不灭之国,又焉有可行万年之法?

  这科举制也只是在眼下,相较于察举制,以及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更优良罢了。

  当年这科举制,不也在推行千年后,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同样也变成了旧时代的残党,成了阻碍国家前进的绊脚石了么。

  不过那都是千年之后的事了,萧和再深谋远虑,也管不了那么远。

  放眼当前,匈奴鲜卑羌人氐人这些胡人,已如吸血的蚂蟥一般,四面八方盘踞于大汉朝这具病入膏肓的躯体上,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壮大。

  九品中正制催生出的皇权旁落,士家门阀坐大之困局,只会令华夏陷入无休止的内斗,给了胡人趁势崛起,入主中原的机会。

  这样一个节骨眼上,唯有一个皇权稳固,天子大权在握的王朝,方有机会抵挡住这一波胡人南下的浪潮。

  科举制,便是萧和为了这个目标,开出的一剂令大汉朝浴火重生,抖落盘踞在他身上吸血的那些胡人蚂蟥的良方。

  众臣领命,尽皆告退而去。

  萧和却留了下来,从怀中取出另一道帛卷,再次献给了刘备。

  “伯温,这是…”

  刘备面露疑惑。

  萧和将帛卷展开,铺于刘备跟前:

  “科举制虽可令选官之权握于君主之手,然则士家豪姓家学渊源,底蕴深厚,能通过科考入仕者,绝大多数依旧为士家豪姓。”

  “久而久之,士家豪姓虽无选官之权,国家却依旧会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如此则依旧有君权旁落,士族尾大不吊的可能。”

  “臣所献此物,正是将这仅剩的可能,为楚公剔除。”

首节上一节316/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