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76节

  这段日子以来,康熙陆续赏了不少的银子和皇庄,胤既不想大肆结党,又不想玩投资,即使想快速败家,也没那个机会啊?

  再说了,山陵崩之后,腰缠近千万两银子的老九,被老四像捏死一只蚂蚁一般的轻松整死了。

  有钱,很可能是替别人积攒的外快。

  有权,才可能保住财富和美人儿。

  “索和里,你不要太过贪得无厌了。你伺候爷的时间,也不算太短了,应该知道,爷是个啥脾气吧?”胤端起茶盏,轻啜了一口茶汤,慢腾腾的说,“爷必须要提醒你一下,若再敢包藏着祸心,妄图拉爷下水,爷完全不介意,砍下你的脑袋,再抄光你的家。”

  “十五爷,我的十五爷呀,奴才不过是想替底下人,挣点养家糊口的几两散碎银子罢了,哪敢包藏祸心啊。”索和里吓得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很快额前就见了红。

  “起来说话,别动不动,就把脑袋跌破了!”胤也是蔫儿坏,连额头磕破的理由,都帮索和里找好了。

  索和里起了身,深深的哈着腰,乖乖听训。

  胤放下手里的茶盏,气定神闲的说:“以后啊,这种事情别来烦爷了,懂么?”

  索和里确实被吓得不轻,赶紧摇头摆尾的说:“奴才记下了,类似的事情,就趁凌总管当值的时候,请了他的示下。”

  胤微微一笑,索和里其实并没有坏心思,只不过,这些个硕鼠们,真的很有必要,不定期的敲打一下,免得捞得太过火了。

  内务府的贪腐是康熙默许的,但是,总归要有个度。

  “嗯,去吧,爷什么都不知道。”胤这么一说,索和里也顾不得脑袋上的痛感了,异常谗媚的说,“奴才只希望,永远都可以伺候十五爷您。”

  这话就说的相当有水平了。

  其中的潜台词是:内务府的上上下下,就服胤的管。

  “你个狗奴才,刚说你胖,就喘上了?滚吧!”胤笑眯眯的把索和里赶走了。

  下午,康熙把胤叫进了行宫。

  “五阿哥回来了,不过,由于路上的疏忽大意,居然让准噶尔的使者,趁乱溜了!”康熙显得很生气。

  如果是老大,胤肯定乐意看他倒霉挨罚。

  既然是老五嘛,胤自然要帮他说几句好话了。

  “汗阿玛,准噶尔人一直包藏着祸心的蠢蠢欲动,迟早和我大清必有一场决战。那使者跑了,正好回去告诉策妄阿拉布坦,我大清多的是雷霆手段,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斩断草原上的祸根。”胤没提老五半个字,但是,康熙仔细一想,确有道理,便慢慢的消了气。

  一旁紧贴柱子的魏珠,打心眼里佩服胤。

  瞧瞧人家十五爷,几句话的功夫,就把坏事变成了,万岁爷可以接受的寻常之事。

  这年头,再大的大事,只要康熙不想追究,就都是夹不上筷子的小事。

  “那就这么轻易的放过了五阿哥?”

  康熙不是昏君,想把他玩弄于鼓掌之间,门都没有。

  “汗阿玛,五哥确实犯了错,该罚必须要罚。”胤一贯喜欢就事论事,并没有袒护老五。

  “朕若是罚狠了,皇太后额涅肯定会帮五阿哥求情。唉,算了,就罚俸半年吧!”

  康熙的惩罚,尘埃落定之后,犯错的老五,实际上和没罚一样。

  这年头的有爵皇子们,若是纯粹指望着那点俸禄过日子,早就穷得揭不开锅了。

  有爵皇子们的收入大头,主要是皇庄上的收益。

  只要宫里赏的皇庄足够大,罚的那点俸禄,根本不值一提。

  这主要是皇庄里,不仅种粮食,还有养的鸡鸭猪羊,种的蔬菜等等。

  老五既然回来了,康熙筹备已久的扬威大会,也就要正式粉墨登场了。

  一般情况下,康熙只要到了热河,就会在多伦诺尔那边,大宴蒙古王公,搞些娱乐活动,再顺便砍几颗野心家的脑袋。

  这些都不关胤的事,他就想告退闪人。

  可是,康熙召集心腹重臣议事的时候,硬把他留下了。

  这一留下不打紧,胤亲眼目睹了马齐马中堂的精彩表演。

  “皇上,只砍一颗脑袋那怎么行呢?至少,也要砍个十颗八颗的。若是您舍不得砍,奴才很乐意替您效劳。”马齐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他一张嘴就把康熙怼得直翻白眼。

  PS:睡过了头,抱歉哈。只要票数不是差的太远,司空就憋着一股劲儿,很有动力熬夜加更!

第106章 混入决策圈

  不管是管理内务府,还是管理兵部,胤仅仅是掌握了一定的实权而已。

  实话说,到目前为止,胤还没有进入大清的核心决策圈。

  今天在场的人,才是大清真正的顶流权贵,比如说,内阁大学士马齐、陈廷敬、席哈纳和李光地,裕亲王保泰,拟旨专业户张廷玉。

  当然了,还有远在京城的大清财神爷老四。

  老八在京里监国,老四就蹲在旁边,替康熙看着他。

  现在,胤史无前例的在圈子里亮了相,自然会引起有心人的关注。

  李光地一直暗中注意着胤的一举一动,以他对康熙脾气的了解,胤的公开露面,肯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胤的心态,一直很端正。只要康熙不问他,绝不多说半个字。

  在其位,谋其政,才是谨守本分。

  “李光地。”康熙的忽然点名,让李光地心头一振,当即出列,拱手说,“臣在。”

  和心腹重臣们讨论军国大事时,康熙坐着,大家站着,一起畅所欲言。

  “献俘之事,就交给你和十五阿哥去办。”

  随着康熙的一声吩咐,此前仅仅是认识而已的李光地和胤,眨眼间,成了临时性的搭档。

  胤早就知道李光地其人了,这家伙就是江南鸿儒中,有才无德的典型代表。

  既然康熙把差事交下来了,李光地和胤,肯定要找个清静的地方,商量献俘的礼仪及各种杂事。

  就以对康熙的影响力而言,几乎每天待在御前的李光地,实比胤略胜一筹。

  但是,李光地是个地地道道的人精,他主动建议说:“久闻十五爷那里的茶好,水也好,老夫仰慕已久啊。”

  话没说白,意思却很清楚,十五爷,老夫很好说话的哦。

  胤一听就懂,随即微微一笑,说:“李中堂的家乡,便是举国皆知的产茶胜地,我那里的茶,就怕李中堂喝不惯啊。”

  李光地是福建安溪人,安溪正是铁观音的大本营。

  “哪里,哪里,以茶会友,快何如哉!”

  视胤为友,李光地不算高攀,而张廷玉就没这个资格了。

  于是,胤和李光地,边走边聊,并肩出了德汇门。

  到了胤的签押房内,宾主双方落座之后。

  李光地品了口香茗,不由挑起大拇指,大加赞赏。

  “唉,老夫来迟了,竟然错过了此等珍品!”

  见李光地一副爱茶如痴的模样,胤暗觉好笑,你个老家伙,就是藏在康熙身边的贝利亚,还当爷不知道呀?

  满朝重臣之中,就数李光地最会伪装,从不以真面目示人。

  直到,一废太子之后,康熙才恍然大悟,李光地居然是隐藏最深的八爷党。

  这么说吧,凡是信任李光地的人,都难逃“出卖”二字。

  不过,胤并无拉拢李光地之心,更谈不上信任了。

  若真有合作的机会,胤丝毫也不介意,彼此互利互惠。

  毕竟,谁又会和利益过不去呢?

  聊了大约半个时辰,直到李光地告辞离开之时,始终没提献俘的事。

  呵呵,李光地都不提,胤就更不会提了。

  有啥可提的?

  都有往年的老例在前,只需要调出旧档,啥不明白?

  李光地的不提,是想暗示胤,本中堂负责的事务,你就别插手了。

  胤故意不提,也是想告诉李光地,井水不犯河水,你捞你的功劳和面子,我还有大事待办。

  这年头,天大地大,兵权最大。

  历史上的山陵崩后,老四的手里,并无大行皇帝的遗诏。但是,有隆科多的保驾护航,老八他们空有巨大的实力,却只能干瞪眼。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就是这么个理!

  中午,陕西绿营提督徐元,来行宫陛辞。

  胤因为管着兵部,就被康熙叫了去。

  “皇上,陕西地方,各族长期混居,时有刁民聚众闹事,抚臣动辄严令弹压,微臣只得疲于奔命……”

  胤进门的时候,徐元正在向康熙大吐苦水。

  “皇上,仅凤翔府一地,去年就发生了近百起聚众斗殴的抢水惨事……”

  实际上,康熙也明白,陕西的问题,表面看似各族杂居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口大爆炸,衍生出来的抢水抢地问题。

  小农经济时代,水资源对于农耕民族而言,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整个大清国,不分南北,因抢水械斗,导致的血案,每年不下数万起。

  “十五阿哥,你怎么看?”康熙一边叹息着,一边扭头问胤。

  怎么看?

  和平的方式,完全无解!

  不和平的方式,康熙为了装仁君,又不肯答应。

  “回汗阿玛,臣儿以为,陕西不宁,则甘肃必不宁。甘肃不宁,则和硕特诸部,皆不宁。”胤早就等着这个好时机,向康熙灌输西部边陲的久安之道,“请恕臣儿直言,若不拆而分之,永无宁日!”

  “唉,朕何忍子民远离故土?”康熙倒不是真的心疼陕西人,主要是旗人太少了,汉人又太多。

  陕西人彼此仇恨,才有利于大清的统治。

  所以,康熙对西北的态度是,勿使任何一方独大,故意放任彼此仇杀。

  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令徐元头疼的问题,大军疲于奔命,维护稳定的成本,与日俱增。

  不说西北边陲了,就算是广东的客家人和本地土著之间,每年为了抢水发生的血案,伤亡数字也是骇人听闻。

  地方官府不调兵弹压,其实是故意而为。哦,你们都团结了,就该老爷们睡不着了。

  反正吧,康熙朝解决不了的矛盾,到了雍正朝,胤都有法子解决。

  比如说,乾隆和左宗棠,就解决的很好嘛!

  胤和徐元一起告退出来。

  刚出行宫的大门,胤便拱手道:“失陪!”随即骑上马,在戈什哈们的簇拥下,扬长而去。

  提督、总兵一级的绿营高级将领们,都不是胤的菜,既然不存在拉拢的可能性,也就没有私交的必要了。

首节上一节76/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