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97节

  最后,康熙下旨,命老十二暂时署理内务府总管一职,奉旨主持整个丧仪,胤从旁协助。

  这么一来,老十二是吃席阿哥的名声,算是彻底洗不脱了!

  不过,就在国丧期间,康熙干了件蠢事:禁止去南洋做生意,只和倭国保持贸易。

  胤心里有数,康熙觉得他自己快不行了,害怕南边出事!

  就算是消息来源最多的皇帝,也有犯糊涂的时候。

  反正吧,胤并没有多嘴多舌的劝说康熙。

  等康熙龙体大安之后,自然会开禁南洋的贸易。

  原因也很简单,内务府的小金库里,永远都缺银子花。

  和大明的朝贡贸易,总是血亏不同,大清是真正尝过海外贸易的大甜头。

  就在康熙身体有所好转的时候,翰林院检讨朱天保上疏,奏请复立胤为皇太子!

  康熙的鼻子都气歪了,当即命人把朱天保,叫进了乾清宫。

  “朱天保,你好大的狗胆,朕一再重申,谁敢再言复立胤,必诛之!”康熙眼神冰冷的盯着朱天保。

  朱天保却梗着脖子说:“翰林官言事无罪也!”

  一旁的胤,暗暗叹息不已,朱天保真是个书呆子,这里是大清的乾清宫,而不是前明的乾清宫。

  客观的说,大清充分吸取了文官集团过于强大后,国家都快亡了,还要闹党争的深刻教训。

  不管是多尔衮、顺治,还是康熙,都一直努力的抑制文官集团,不使其过于强大。

  前几年的南山集案,康熙也是担心文官集团集体抬头,故意找借口杀了戴名世,以警告汉臣们,少来前明的那一套。

  万历想改立福王为皇太子,却被文官集团气得几十年不上朝,这种事情在大清,绝对不可能发生。

  康熙不是万历,他真敢杀文官!

  “小十五,你觉得,应如何处置了他?”康熙不想脏了他的手,就故意问胤。

  胤冷冷的说:“其罪当诛!”

  “很好,交给你了!”康熙毫不迟疑的动了杀心。

  胤随即叫来侍卫,把朱天保架了出去。

  PS:回太晚了,先看着!

第238章 大将军王

  看康熙的意思是,不杀朱天保,不足以平民愤!

  但是,在乾清宫杀人,显然是不合适的!

  于是,胤故意带着被堵了嘴的朱天保,到了东华门外。

  午门斩首,仅仅是民间的戏说罢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大清的皇帝杀人,只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赐自尽;一是菜市口砍头!

  菜市口砍头,说得很轻巧。其实呢,需要经过繁琐的法司会审,刑部秋审处奏请勾决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

  没有两个月的时间,无法做到菜市口砍头!

  康熙杀索额图,采取的是不给饭吃的方法,给索额图留了个全尸,也成全了大清的体面。

  朱天保不过是个芝麻小官而已,康熙又真想杀鸡儆猴,那么,汉臣出入宫禁的东华门,显然是合适的杀人地点!

  把朱天保带出东华门的时候,正是汉臣们出入的高峰期,门前全是排队进宫的官员。

  以胤的尊贵身份,他若亲自动手杀人,那就有失体统了!

  胤扭头看了眼纳喇善,纳喇善心领神会,随即厉声下令:“拽住他的辫子!”

  不大的工夫,朱天保被牢牢的架住身子,摁跪到地上。

  侍卫死死的拽住了他的长辫子,他的脖子被迫伸出老长。

  “刷!”纳喇善拔出腰间的长刀,双手握紧刀柄,“嗨!”使出全身的力气,奋力劈向朱天保的脖子。

  “咔嚓!”伴随着清脆的骨头碎裂响声,朱天保的人头,掉落到了地上。

  胤看得很清楚,朱天保的两眼,兀自圆睁,显然是死不瞑目!

  杀人总要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胤负手立于东华门前,大声宣布说:“翰林院检讨朱天保,竟敢妄言复立胤为太子,希图捞取拥立之功,实属大逆不道,其罪当诛!”

  朱天保的无头尸体,倒在腥气扑鼻的血泊之中。

  在场的文官们,一个个吓得脸色苍白,两腿发颤。

  有胆子小的人,索性闭紧双眼,不敢看血腥的场面。

  杀朱天保的目的有二,一是震慑汉臣清流言官们,让他们都闭嘴;一是警告还想捞取从龙之功的满洲勋贵们。

  上次的托合齐会饮案,康熙对满洲重臣大开杀戒,就是要打掉他们的拥立幻想!

  这次的当众杀人立威,康熙也是想告诫天下臣工,朕虽然老了,却绝不是睁眼瞎!

  康熙杀朱天保的本质是,你们都听好了,也看清楚了,只要朕不咽气,绝无交出大位的可能性!

  胤回去交旨的时候,康熙已经知道了东华门外杀人的出格之事。

  康熙笑眯眯的说:“你做得很漂亮,回头啊,赏你几个大屁股穿丝袜的洋婆子!”

  胤抿唇一笑,他的爱好,康熙完全了如指掌。

  赏大臣之妻给胤,可遇而不可求。

  若是赏蛮夷性质的大洋马,康熙就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了。

  胤的爵位几乎到顶,他也不缺银子花,拥有的皇庄已经超过了十几万亩。

  就算是贵为皇帝,康熙奖励功臣的方法,也要投其所好嘛!

  四月,等皇太后下葬于孝东陵后,康熙的龙体也逐渐康复了。

  于是,一直悬而未决的派帅出征之事,迅速的提上了议事日程。

  康熙想了很久,他若是龙体大安,肯定会御驾亲征。

  但是,康熙也颇有自知之明,他若是亲自领兵,很可能就是朱棣最后一次伐北元的可怕下场。

  大清的军事体制比较特殊,调兵也是东边几千,西边几百,帅不知将,将不知兵,根本不是一伙的。

  若是派出的主帅,身份不够压制诸将和诸军,单单是内耗就足以拖垮整个大军。

  宫里传出了风声之后,不管是老八这边,还是老四这边,都很激动!

  “八哥,我想当大将军王!”老十四还是这么的率性敢言。

  老八瞥了眼老十四,心里却苦涩难当。

  如果,没有毙鹰事件的发生,让康熙说了绝话,老八其实也有希望领兵出征。

  很可惜,悔之晚矣!

  老八显得很犹豫,老九就出来打圆场,笑着说:“十四弟,派谁领兵出征,还需从长计议。毕竟,汗阿玛那一关,不好过啊!”

  老十猛灌了一口温茶,抬手抹去嘴角的水渍,大咧咧的说:“照我看啊,最好还是八哥当这个大将军王!”

  紧要关头,老十四也没敢乱喷老十。毕竟,谁都知道,老十的眼里只有老八。

  这个时候,老八也已经想通了,康熙绝无可能让他掌握兵权。

  与其便宜了旁人,还不如让老十四领兵出征!

  和在位五十几年的康熙相比,老十四因为性格问题,手下也没有几个顶用的党羽。

  所以,老十四即使当了皇帝,也十分需要老八的支持。

  这就成了老八和老十四通力合作的基础!

  老八的心里也十分有数,旗主诸王们这么支持他,图的就是恢复几大贝勒共同议政的祖制。

  实际上,老奴死后,四大贝勒平起平座,才是旗主们最辉煌的时代!

  只可惜,皇太极太狡猾了,硬是一打三,在夹缝中,左冲右突的集权于一身。

  旗主们的运气很不好,康熙不仅极有政治手腕,而且,活太长了。

  随着老资格的军功旗主们的日渐凋零,旗主诸王们被康熙压制得喘不过气来。

  和康熙四十七年相比,已经三十七岁的老八,明显成熟了许多!

  “十四弟,你就放心吧,我们都支持你领兵出征!”这一次,老八没和八福晋商量,便拍板做了主。

  老十四闻言大喜,赶紧起身拱手道:“多谢八哥成全!”

  “你先别急。我不能亲自出面,却可以让萧永藻或马齐他们帮着敲边鼓!”老八对萧永藻还是很信任的,至于马齐嘛,那就很难说了。

  既然老八拍板定了案,老九就笑着说:“十四弟,你就放心吧,我们都支持你。”

  老十眨了眨眼,本想发句牢骚,却被老八用眼神制止了。

  老八叹了口气,说:“我现在最担心的,其实是小十五掌握了兵权!”

  “我才不怕他呢!”老十四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多少有些发虚。

  无论是比圣宠,还是比实权,或者是比爵位,胤都远在老十四之上!

  更可怕的是,老十四从无带兵指挥作战的经验,而胤真带过兵。

  老十四最大的优势,其实是,康熙经常翻德妃的牌子,总和她一起话家常!

  民间总是谣传,妃子脱得精光,被卷在被子里,送到皇帝的床上。

  实际上,康熙在用罢晚膳后,翻了谁的牌子,谁就梳洗打扮之后,过来陪着康熙看书、抚琴、聊天,等天黑了之后,才会滚床单。

  德妃已经五十多岁,早就绝了经,根本不可能去床上侍寝。

  然而,康熙依旧翻德妃的牌子,其实正应了那句老话:少来夫妻,老来伴!

  就算是现代,因子女们上班很忙,老人一旦丧偶后,就格外的寂寞,变得很难伺候了。

  另外,康熙正快乐的时候,谁敢在窗外催他快点完事,注意龙体,那是典型的找死!

  就在老八他们商议之时,雍亲王府里,老四也请来了胤和老十三,一起商量对策。

  老四一本正经的说:“我全力支持十五弟,担任抚远大将军。”

  老十三却没吱声,因为,他知道,老四其实是想自己担任抚远大将军。

  可是,老四只拉得开二力半的弓,骑射的技艺更是一塌糊涂。

  这且罢了,老十三还清楚的知道,老四根本不知兵,他若是亲自领兵打仗,大概率会败光八旗的微薄家底!

  胤成天待在康熙的身边,他比谁都清楚康熙的心思。

  康熙若是对胤真没感情,才有可能让他担任这个抚远大将军。

  道理其实很简单,精通西学的康熙,心里非常清楚,他的大限为时不远矣。

  若是这个时候,让胤当上了抚远大将军,等新君上台之后,将面临赏无可赏,只能被迫打压胤的窘境。

首节上一节197/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