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27节

  胤老老实实的说:“回汗阿玛,臣儿喜欢屁股大的浪妇!”

  “滚吧!”康熙摆了摆手,想赶胤走人,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宗人府还缺个右宗正,你暂时兼着吧。”

  胤被捏住了把柄,自然不敢反嘴,乖乖叩首说:“臣儿领旨。”

  等胤出了清溪书屋之后,迎面就见,一直守在门边的梁九功,脑袋垂得很低,根本没看胤。

  胤心里有数,梁九功这个没蛋的狗太监,一直就站在门边,他肯定知道里头发生了什么事。

  哼,老子手里握着兵权,没有这种级别的把柄,今上怎么可能真正放心呢?

  太子捅的是今上的女人,胤捅的是今上对手们的女人,怎么可能一样呢?

  实话说,胤若敢捅今上的女人,今天肯定出不了清溪书屋。

  康熙可以包容太子的荒银,却绝对不会容忍胤赤果果的骑脸背叛!

  当然了,胤是康熙的亲儿子,又立过护驾的奇功,这才被从轻发落了!

  换个人,小丁丁恐怕都会被阉掉!

  胤刚回到畅春园内的值房,就见乌林凑到耳边,小声说:“爷,皇上方才叫了奴才进去,问了平王福晋的事,奴才按照您事先的嘱咐,照实说了。”

  “嗯,你做的很好,正应如此。”胤笑着夸奖乌林,“我们都是忠狗。”

  乌林却极为佩服胤的远见,很早就叮嘱过他,只要康熙问了曹佳氏的丑事,必须说实话。

  这是因为,胤看得很明白,只要康熙找乌林问了,必然是有人告了密。

  这个时候,乌林若是撒谎骗康熙,或是打死也不说,康熙绝无可能如此轻易的放过了胤。

  这年头的大清权贵们,谁的屁股底下,都不可能干净。

  哪怕是这种等级的丑闻,胤也不瞒着康熙,这便是事君以诚,乃至忠也!

  在皇帝的跟前当差,忠诚无隐,才是极为难得的东西。

  康熙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有几个儿子或重臣,真正对他做到了无隐。

  站在康熙的立场上,捏着胤的把柄,逼他帮着对付旗主诸王们,可比直接毁了他,强太多了!

  再说了,儿子偷别人老婆的大丑闻,只要传出去了,康熙的面子怎么可能挂得住呢?

  哦,你号称圣君,仁君,你儿子偷别人的媳妇,养不教,谁之过?

  胤的坦白从宽,不仅没有半点损失,康熙反而让胤把手伸进了宗人府。

  成为今上最得用的帮凶和打手,一直是胤的自我定位!

  甘蔗,岂有两头甜的道理?

  只有帮着康熙对付旗主诸王们,胤自己的个人野心,才有机会实现。

  作为胤身边的头号心腹,乌林比谁都明白,这么大的把柄被万岁爷捏着之后,胤的圣眷,犹胜往昔!

  PS:紧急值班,用手机仓促码的,速度很慢。还欠1000字,明天一定补上。

第160章 争兵权

  晚上,胤和张廷玉,一起坐在畅春园的值庐里。

  张廷玉的手里提着笔,一直埋头写各种题本的节略。

  胤的跟前,则放了两壶酒和一碟油炸花生米。

  酒和花生米,都是康熙特赏的御寒待遇。只因,康熙知道,胤确实是千杯不醉。

  别说区区两壶黄酒了,就算是二十壶黄酒,胤也没有半点事。

  在皇帝的身边当差,白天送到的题本,往往并不重要。

  晚上送到的紧急题本,很可能涉及到马上叫醒康熙的问题,这就十分考验政治头脑了。

  只要和胤一起在值房里,张廷玉永远都在垂头处理题本,根本没有闲聊的时间。

  胤呢,也从不和张廷玉闲聊。该喝酒喝酒,该出去巡视夜间警卫,就带人出门。

  和张廷玉有啥可聊的?

  有那个工夫,胤还不如找个避人的地方,猫着睡个囫囵觉呢。

  “禀十五爷,八百里加急!”

  胤从侍卫的手里接过奏匣,仔细一看,果然是羽檄。

  所谓羽檄,就是插着五根鸡毛的奏匣。

  一般人看见了羽檄,根本不敢擅拆。

  胤不是一般人,整个畅春园内,就他有资格拆看羽檄。

  因为,康熙特许胤,有权拆看外省发来的紧急军情。

  胤拿小刀,拆开了奏匣,拿出里边的题本,匆匆浏览了一遍,便赶紧起身,带着题本走到清溪书屋的门前。

  “八百里加急,我要马上觐见汗阿玛!”在清溪书屋门前,胤拿出腰牌,塞进侍卫的手里,命他赶紧进去禀报。

  带队的一等侍卫关保,丝毫不敢怠慢,马上跑进了书屋里,让值班太监魏珠,去叫醒康熙。

  康熙正拥着林答应,缠在一起做嘿咻之事,忽然听见魏珠在窗外说,“禀皇上,有八百里加急军情,十五爷就在外头候见。”

  八百里加急,已是大清最快的急脚递了,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等闲没人敢用。

  尽管依依不舍,可是,康熙依旧选择了军国大事,而放弃了兴致正浓的欢娱时光。

  江山在手,才有资格随便睡美人。

  失了江山,就只能像明思宗那样,亲手斩杀妻女,免被贼军所污。

  “伺候更衣!”康熙毕竟是康熙,眼看到了播种的紧要关头,居然迫使他自己,迅速从林答应的身上爬起,果断起身更衣。

  和宫里不同,畅春园的更衣,也就是罩了一件雪貂长袍而已。

  这种雪貂长袍,比大氅小一点,又比一般的罩袍大一些,只要顺手一裹,就不可能觉得冷。

  “叫十五阿哥进来吧。”康熙裹着雪貂长袍,离开了西暖阁,进了东暖阁。

  清溪书屋的西暖阁,床大阁暖,非常适合冬天拥美嘿咻。

  东暖阁,则是康熙冬天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

  胤进门之后,赶紧行礼。

  “臣儿胤,恭请圣安。”

  “起吧,出了何事?”康熙眯起两眼,一眨不眨的看着胤。

  胤走到康熙的身边,双手捧上加急题本,小声说:“回汗阿玛,准噶尔人围攻巴里坤。”

  “你说什么?”康熙赶紧接过加急题本,先一目三行的迅速浏览了一遍,然后逐字逐句的又看了一遍。

  康熙连看了三遍之后,这才问胤:“说吧,你怎么看?”

  “回汗阿玛,巴里坤内附之后,已是我大清和准噶尔人最重要的前线要塞,绝对不容有失,必须速派大将,紧急带兵驰援。”

  康熙三十六年,今上改巴尔库勒为巴里坤,意思是老虎的前爪。

  老虎的前爪,也就是大清的锋利爪牙,其重要的军事意义,无需多言。

  “派谁去比较合适?”军事问题,康熙照例要问一下胤的看法。

  胤虽然军事经验严重不足,但往往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令康熙大为赞赏。

  “回汗阿玛,事关重大,臣儿安敢妄言?”胤还是老规矩,涉及敏感的兵权问题,一律先退一步。

  “叫你说,你就说,哪来那么多废话?”康熙也知道胤比较圆滑的坏毛病,没好气的瞪着他。

  “回汗阿玛,兹事体大,臣儿毕竟年幼,对谁堪为将,确实是一无所知。”胤故意装嫩,就是不肯推荐带兵的将军。

  清初时期的带兵将军,几乎都是从底层开始,逐步历练出来的宿将。

  以武力得天下,绝非一句虚话!

  在兵营里,因为军令如山倒的基本原则,不可能没有山头。

  远在京城的康熙,怎么可能知道谁先登,谁拼死战斗,谁偷奸耍滑呢?

  这些情况的上报,全凭主帅的一张嘴了。

  客观的说,只要主帅帮着多美言几句,眨眼间就可以飞黄腾达。

  主帅舍得多用笔墨,大力推荐的人,一般情况下,都算是他这个山头的门下。

  这些人,实际上,都装在康熙的夹袋内,康熙比谁都清楚。

  连这都不清楚,康熙根本坐不稳皇位!

  若是胤也和康熙一样的清楚,康熙迟早会起疑心。

  “回汗阿玛,臣儿真的所知不多。”

  胤和康熙几乎朝夕相处,康熙是个啥性子,他早就摸了个七七八八。

  只要是皇帝,疑心都重。

  但是,怎样把皇帝的疑心,控制在皇帝可以包容的范围之内,这是很多人都不懂的一门高深学问。

  康熙也知道,胤从不结交朝中重臣,对他们不了解,确实说得过去。

  “罗刹国背信弃义,肯定又给了策妄阿拉布坦不少火枪。”康熙一张嘴,就道明了背后的本质。

  胤也很认同康熙的判断,和罗刹人的条约签定之日,就是撕毁条约的倒计时开始之时。

  当年,《尼布楚条约》的墨迹未干,罗刹人就开始搞小动作了。

  虽然,因为补给线太长,罗刹人没有能力大股的入侵。但是,小股罗刹人侵入边境烧杀抢掠的坏事,哪年没有十几起?

  就因为强大的准噶尔汗国,横亘于大清的西部边陲,康熙不想两线作战,这才一直装糊涂。

  现在,重新强盛起来的准噶尔人,再次蠢蠢欲动了。

  如果,没有罗刹人的暗中拱火,打死康熙也不信。

  “延信如何?”康熙索性没了睡意,就拉着胤彻夜长谈。

  胤反正也是轮值,闲着也是闲着,就老老实实的反问康熙:“汗阿玛,延信是谁?”

  康熙楞了一下,随即意识到,胤很不喜欢走亲戚串门,很可能没见过延信。

  “延信是温郡王猛峨的三儿……”康熙发觉胤一脸的疑惑,便很有耐心的解释说,“猛峨的玛法,便是朕的伯王豪格。”

  胤这才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叹息道:“照您这么说,延信竟是臣儿的堂侄?”

  康熙点点头,说:“正是。他曾任二等侍卫,现为议政大臣、正蓝旗满洲都统。”

  和雍正的海纳百川不同,康熙用人有个鲜明的特点,侍卫出身的宗室子弟或哈哈珠子,都会被高看好几眼。

  延信既然曾任二等侍卫,又是掌握实权的满洲都统,不用问,肯定是康熙信得过的人。

  “哦,原来是显王衍潢的族伯啊!”

  “正是。”康熙被胤勾起了讲古的谈兴,便兴致勃勃的介绍说,“延信担任粘杆处侍卫的时候,每到夏天,都要亲自拿着长杆,替朕粘下树上的恼人知了。”

首节上一节127/20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