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胤就像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一般,他心情好的时候,倒很乐意纳谏。
一旦,胤心情不好,来了牛脾气,嘿嘿,那就是六亲不认的死局了!
为啥是这样呢?
嘿嘿,都是康熙溺爱的锅,导致胤从小就养成了随心所欲的坏脾气。
今天,太子妃找胤过来,主要是表明一个姿态:太子提着鞭子要打胤,完全是一场误会!
胤愿意过来赴宴,完全是因为,太子暂时势大,不惹为上。
此次会见,在双方都有意缓和关系的基础上,整个气氛异常之融洽。
太子妃请客,席开两桌。两桌席面的中间,依旧隔着珠帘,太监宫女站在两边伺候着。
别看太子妃是胤的二嫂,实际上,她的年龄,却比胤大了十几岁。
康熙三十四年,胤大婚,太子妃时年十七岁。而胤呢,年仅虚三岁尔。
所以说,太子妃比胤年长了十四岁之多。
按照大清喜欢早婚的习俗,太子妃和胤之间,可以算是两代人了。
开席之后,太子妃吩咐道:“弘皙,好生伺候着,陪你十五叔父,多喝几盅。”
方才,胤和太子妃说话之时,弘皙一直默默的站在一侧,始终不发一语,颇能沉得住气。
现在,得了太子妃的吩咐之后,弘皙当即单膝跪地,扎下深千,毕恭毕敬的说:“请太子妃额涅放心,儿子一定陪好十五叔父。”
满人之中,额涅或额默,都是普通家庭之中,对嫡母的尊称。
在公开场合之下,满洲家庭都格外的讲究礼数。所以,有胤在场的时候,弘皙便唤瓜尔佳氏为太子妃额涅。
第19章 都是好演员
为了装孝子,每天的早晚各一次,康熙都要去拜见当今皇太后,此所谓:晨昏定省。
有外人的时候,康熙一律唤皇太后为:皇太后额涅。母子独处的私下场合,康熙便亲热的简称:额涅。
当今皇太后,出身于蒙古,是顺治朝废后的堂侄女。
顺治亲政之后,花了很大心思,和太皇太后掰手腕。
客观的说,如果不是顺治粗暴的抑制了太皇太后的魔爪,大清的紫禁城将被蒙古女人占领。
叔侄不能同席,弘皙索性站在桌边,殷勤倍至的替胤斟酒夹菜。
胤吃了几口菜,饮了几盅酒,这才硬拽着弘皙的一只胳膊,拉他坐到了身旁。
弘皙尴尬的要死,既不敢就这么坐了,又不想和胤拉拉扯扯。
“今日是家宴,不必拘礼,叫你坐你便坐。若是二哥怪罪下来,自有我替你担待。”胤看出了弘皙的不安,便笑着搭好了梯子,方便弘皙顺竿往下爬。
太子妃听见胤说了二哥这两个字,她不由微微一楞,禁不住的感慨万千。
说实话,自从瓜尔佳氏和太子大婚之后,这还是头一次听见二哥这个称呼。
因为君臣名分早定的缘故,即使贵为直郡王的老大,他见了太子,也必须下跪,恭敬的称呼胤为:太子殿下。
礼数这玩意,纯粹看现场的气氛而定。
既然是家宴,胤唤一声二哥,倒也勉强说得过去。
酒过十巡之后,胤惊讶的发现,弘皙的酒量高得吓人。
已经两壶酒下肚了,弘皙脸不改色手心不潮,仿佛没事人一般。
旗人招待客人,有个陋习,只有把客人喝趴下了,才是真正的喝好了!
太子妃瓜尔佳氏,并没有久留,而是中途离了席。
她这一走,弘皙明显放松了许多,举起酒盅,笑着对胤说:“十五叔父,小侄先干为敬。”仰起脖子,将盏中酒一饮而尽。
胤自然不可能真喝倒了,又坐了一会,正准备告辞离开的时候,忽然听见门外传来了公鸭嗓的吆喝声,“太子殿下驾到!”
“臣弟胤,请太子殿下万安。”胤赶紧放下手里的酒盅,跪到了桌旁。
“臣儿弘皙,请太子阿玛万安。”弘皙也跟着跪下行礼问安。
太子阿玛这个称呼,胤以前几乎没听过,他真觉得比较新奇。
不过,按照满人的习俗,康熙是胤的汗阿玛,胤是弘皙的太子阿玛,完全可以理解。
当然了,汗阿玛,仅仅是口语的叫法。正式的公文里边,只能是“皇父”。
胤面带微笑的走到胤的跟前,亲手扶住他的右侧胳膊,温和的说:“十五弟是自己人,以后见了孤,径直唤二哥即可。”
胤暗觉好笑,他啥时候和胤成了自己人?
既然“偶遇”了,哪怕再难的戏,也都需要接着演下去。不然的话,吃亏的肯定是胤,而不可能是胤。
“怕是不妥吧?”胤有些吃惊的问胤。
胤是上位者,他可以表现得和蔼可亲,胤却不能视为理所当然。
“有何不妥?二哥和十五弟,正好合适。”胤不发脾气的时候,确有慈兄的风范。
“二哥。”胤装作很乖的样子,老老实实的改了称呼。
胤显得很高兴,抬手拍在了胤的右肩上,笑眯眯的说:“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啊!”
临来东宫之前,胤仔细研究过胤的性子。
怎么说呢,因为出身高贵,很小就被立为太子的缘故,胤养成了颐指气使的坏毛病。
偏偏,在胤最需要教育的少年时代,康熙却选择了纵容和溺爱。
正因为康熙的溺爱,导致胤误认为,大清的江山,他至少有一半。
只是,谁都没有料到,原本身体并不好的康熙,竟然熬到了年近古稀的程度。
现在的局面,就变得异常尴尬了,太子已壮,而康熙迟迟不死!
面对羽翼已丰的太子胤,胤最合理的选择是,近而远之,不招惹为上!
胤登上了肩舆,领着胤往前边去毓庆宫的书房。
望见胤在地上跟着走,胤大摇大摆的坐在肩舆上,弘皙觉得有些不妥,却又没胆子提醒胤。
胤虽然没做声,但是心里却明白,太子想和他表演亲近,却没有找对方法。
老八为啥名声极好?实话说,老八那是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都是康熙的儿子,但是,每个人的基础条件不同,对人的态度也迥然不同。
老八的母族觉禅氏,不过皇家的包衣奴才罢了,完全无法和大清第一显赫外戚家族赫舍里氏,相提并论。
胤有两个书房,外书房位于本殿的东侧,内书房则是毓庆宫的东二间。
胤跟在胤的身后,一起走进了内书房。
刚进屋子,就见一张硕大的卷轴,扑面而来。
胤定神一看,只见,卷轴上就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制怒!
嗯,胤一点也不傻,知道他自己容易发怒的坏毛病,还特意用醒目的座右铭来提醒他自己。
只可惜,胤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浑然忘记了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真理。
刚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胤还是个小娃娃,他对康熙的皇位没有丝毫的威胁,自然父慈子孝了。
等到胤成年之后,身边聚集了大量的党羽,康熙不可能不起戒心。
想当年,康熙为了夺权,故意搞突然袭击,主动下手擒了鳌拜。
这么一来,太皇太后在内发号施令,鳌拜在外紧密配合的权力格局,也就被彻底打破了。
然而,若不是太皇太后手软了,没有下令反击,康熙早就被废了。
所以,康熙对太皇太后是真感激,而不是假敬重。
“十五弟,随便坐吧。”胤进了内书房后,仿佛变了人似的,十分随意的靠到了椅子上。
既然胤想拉近关系,胤也就不客气了,有样学样的斜靠到了椅子上。
也许是诧异于胤的洒脱,胤不动声色的问他:“十五弟平日里读的什么书?”
胤站起身子,拱手答道:“回二哥,臣弟已经读完了四书。”
“哦,那愚兄我倒要考考你了。”胤信口问道,“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胤一直在刻苦读书,他一听就知道,胤问的是《孟子》里的经典问答。
“回二哥,兄友弟恭谓之仁,孝敬皇父谓之仁,善待臣下谓之义。”
机会异常难得,胤索性说了点掏心窝子的话,变相劝诫胤,哪怕你是三十年的太子了,也要既恭且顺,不然的话,祸福难料。
在康熙的从小督促之下,胤的学问功底异常之扎实,他听了胤的话后,脸色突变,死死的盯在胤的身上,久久不愿挪开视线。
第20章 不可能白来
胤却是一脸的淡定从容,丝毫也不慌乱或是害怕。他不过是个无爵无势的空头阿哥罢了,又对胤完全无所求,怕之何来?
更重要的是,胤身边的太监和宫女,都是康熙亲手安排的,可谓是眼线密布。
不夸张的说,胤对胤的劝诫,迟早会传入了康熙的耳朵里。
在宫里,不管是拜见皇帝,还是拜见太子,守门的侍卫都必须详细的进行登记。
也就是说,每个来拜见胤的人,在东宫待了多久,去过哪些地方,说过什么话,都逃不出康熙的手心。
啥叫真正的懂事?
不就是胤这样识大体顾大局,有情有义的好孩子么?
嘿嘿,没有点好处,胤怎么可能白来东宫这一遭呢?
“谁教你这么说的?”胤拉下脸,眯起双眼,冷冷的问胤。
胤长揖拱手,淡定的解释说:“回二哥,小弟的出身不好,除了四哥之外,也没人看得起我。实话说,小弟我也别无所求,只想当一辈子的安乐阿哥。”
这个回答,看似牛头不对马嘴。
可是,胤变相告诉了胤,小弟无所求,既不是八爷党,也不是大爷党,就是个中间的逍遥派。
“哼,你算个什么东西?还轮不到你来教训孤?”胤明知道胤说的很有道理,却偏偏压不住心头的怒气,抑制不住的勃然大怒。
胤轻叹一声,拱手道:“二哥多多保重,臣弟告退。”转身就走。
话不投机,不如归去!
以胤的实力和地位,胤真敢搞对抗,绝对要吃大亏。
胤刚刚踢昏了老四,再对胤下手,与情与理都肯定说不过去了。
只是,令胤没有料到的是,他刚走到门边,忽然听见了胤温柔的声音,“十五弟,愚兄心里有数,你是为了我好。只是,不知道怎么的,我老觉得心里闷得慌。”
嚯,以胤的脾气和地位,他能说出这种软话,已经算是认错了。
胤静静的站在门边,不动声色的瞥了眼四周的太监和宫女们,故意压低声音说:“汗阿玛不给的东西,二哥您不能硬要。小弟言尽于此,告退了。”大踏步的走了,再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