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9节

  李治在众内侍和千牛卫簇拥下,进入大殿。

  他今天穿着一身明黄色圆袍朝服,头戴通天冠,显得很有精神。

  看着下方整齐排列的众官员,他心中多了几分紧张,快步上到宝座台,一屁股坐在龙椅上。

  千牛卫们一字散开,站在宝座台两侧,头戴平巾帻、手按刀柄、两裆铠配高头履,仪态威严,尽显皇家气派。

  薛仁贵押班,站在宝座台旁边,倘若有任何意外,他能在最快时间内,挡在皇帝身前。

  除千牛卫外,朝堂角落还站着三十六名金吾卫,他们被称为引驾侍卫。

  典仪官出列,唱礼道:“趋!”

  众官员同时出列。

  典仪官唱:“脱舄。”

  众官开始脱鞋。

  典仪官唱:“伏。”

  众官双膝跪倒,趴伏于地。

  典仪官唱:“兴。”

  众官员站起身。

  典仪官唱:“再拜。”

  众官员再次叩拜,行了两个稽首礼。

  李治俯视着下方数十名官员,心中一阵感慨。

  在皇宫内院时,他虽知道自己是皇帝,其实并未有太多实感,直到此时接受百官朝拜,才清晰的感受到手中权利的厚重。

  朝会在即,他脑海中,也涌现出许多新的记忆。

  唐朝的中枢决策体系,被称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尚书省六部。

  大唐帝国的所有政策,全部出自于中书省。

  按照流程,由六名中书舍人负责制诰拟就诏敕,再交由中书令、中书侍郎检查修改,接着送到门下省审覆。

  门下省通过后,才会送到皇帝的御案,等待批准,皇帝批准后,再送到尚书省六部执行。

  所以就算是皇帝,想下达什么旨意,也需得先送到中书省制诰,门下省审核,才能通过。

  如果宰相们不同意的话,是可以驳回的,当然了,皇帝也有权利罢免跟他唱反调的宰相。

  李治初即位时,长孙无忌便同时掌控中书门下两省,尚书省也有他的人,他的权利几乎与皇帝差不多了。

  另外,这个流程有两个容易出现的弊端。

  第一,倘若中书省宰相与门下省宰相不合,就会陷入制诰、驳回、制诰、驳回的内循环,政令到不了尚书省。

  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中书省设立了一个政事堂。

  所有宰相和参知政事齐聚一堂,有什么顾忌,相互讲清说明,达成一致,然后再制诰,就不会受阻了。

  第二个问题是宰相与皇帝有争执。

  比如两省都通过的诏令不合皇帝心意,被皇帝驳回,他们又不知为何被驳回,所以就有了朝会。

  朝会便是一个放大版的政事堂,群臣们会跟皇帝好好议论一番,相互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讲清楚。

  如此才能达成一致,让政令得以执行。

  所以朝会的重要性很大,经常不上朝的皇帝,很容易被奸臣钻漏子,以为四海升平,其实已被阻塞视听。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指的就是唐玄宗晚年沉溺美色,不愿上朝,故而被白居易讥讽。

  另一方面,只要朝会上一致通过的议题,将会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流程,直到尚书六部,落实到地方。

  朔望朝又比常朝重要。

  常朝只有高级官员能跟皇帝议论,皇帝接触不到底层官员。

  朔望朝则允许所有在京官员参加。

  有些州县一把手遇到棘手问题,自己无法解决,上疏朝廷,却被京官部门把奏表给扣了。

  怎么办?

  他们可以派手下二把手或三把手来长安,等着朔望朝,然后当朝告知皇帝,揭露问题。

  当然,这样做需要一定的勇气。

  如今站在朝堂阶外的那些五品以下官员之中,就有很多州县官员。

  因为议题太多,朔望朝往往会持续三四个时辰,从早上一直开会到下午。

  为了避免官员们饿肚子,唐太宗设立了廊下食,准许开会中途,让官员们去殿外长廊就食。

  当这些记忆一股脑进入脑海中,李治不由吸了口气。

  要做一个好皇帝,每天就必须花大量时间坐着开会,接着还要处理中书省和门下省送来的大量奏章和制诰。

  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只要体弱多病一些的,很容易早逝。

  这也难怪唐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若是得了风疾,这种生活将更是一种折磨。

  倘若不上朝,任由宰相把持朝政,他先前打击世家大族的努力,必将前功尽弃。

  所以唐高宗才把政务扔给老婆处理,也是无奈之举。

  他估计也没想到,自己老婆会这么勇,成为古今第一位女皇帝。

  正当李治整理记忆时,御史大夫崔义玄大步出列,举着笏板,大声上奏。

  “陛下,监察御史卢博涛无故缺席朝参,臣恳请陛下下旨,抓捕卢博涛上殿,治其大不敬之罪!”

第12章 褚遂良和许敬宗

  监察御史卢博涛,范阳卢氏中人,与长孙冲关系莫逆,经常弹劾拥武派官员,是世家派系的一柄利刃。

  御史台是拥武派官员的阵地,平日拥武派就费尽心思,想找卢博涛把柄收拾他,却一直抓不到。

  如今卢博涛竟敢缺席朔望朝,崔义玄自然不会放过他,当即请旨拿他。

  李治却暗暗奇怪。

  根据武媚娘的汇报,昨夜长孙无忌把门下官员都召集过去,显然对今天的朝会志在必得。

  怎会突然留下破绽?

  无论如何,眼下也只有先把卢博涛召入朝堂,问个清楚了。

  他当即准奏,十二名金吾卫在一名郎将带领下,离开了朝堂,前往卢府拿人。

  群臣当然不可能等着一个卢博涛,朝会继续进行。

  一名穿着团花紫袍的高瘦官员出列,举着笏板,朗声道:“臣韩瑷有事启奏!”

  李治看了他一眼,脑中涌现出关于此人的记忆。

  韩瑷的官职是侍中,门下省一把手,属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一党,和另一名宰相来济一起,坚决反对废王立武。

  按理来说,这样一个人应该和褚遂良一样,被贬出朝堂。

  然而武皇后上位后,唐高宗不仅没有处罚二人,反而对他们多加赞赏。

  武皇后甚至上表,请求李治嘉奖二人,显得很是大度。

  主要原因是世家大族在朝堂根基深厚,若强行把他们逐出朝堂,很可能让他们联合一起,狗急跳墙。

  另外,因为前朝制度,官员大多出自世族之门,就算用铁腕手段清洗世族,也没有足够人才替代。

  皇帝要想治理天下,就必须依靠官员,没了官员,皇帝一个人如何治理?

  所以要想对付世族,科举是重中之重,只有从天下寒门之中广录官员,才能打破世族对官员集团的垄断。

  这种事急不得,只有慢慢增加科举取士的数量,逐渐削弱世族实力。

  故而唐高宗和武媚娘只能徐图缓进,好言安抚二人,同时也是安抚关陇集团,以防他们铤而走险。

  李治脑中飞速运转着,朝韩瑷微笑道:“韩卿有何事要奏?”

  韩瑷朗声道:“臣闻潭州都督褚遂良在潭州登陶公山,游石头寺,目睹寺宇宏伟,在石碑之上,写下‘大唐兴寺’四个大字,由此可见褚公心怀国家。臣恳请陛下下旨,召褚公回京,官复原职!”

  李治心中一动。

  对于褚遂良这种名人,他是有过深入研究的,对他已经有了一个固定印象。

  总体来说,褚遂良的优点是公忠体国、严谨端正,缺点是气量狭小、睚眦必报,属于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人。

  然而他又继承了唐高宗的记忆,脑中又多了一份唐高宗对褚遂良的印象。

  这份印象十分强烈,因为唐高宗非常厌恶褚遂良。

  这不仅是因为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还因他为人刻板,不懂变通。

  唐高宗刚登基时,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都是顾命大臣,朝政诏书,基本由两人一合计,就拍板决定了。

  唐高宗只需像只小鸡一样,点脑袋就行。

  长孙无忌毕竟是唐高宗舅舅,两人多了一层亲情关系,而且长孙无忌情商高,会说话,不会特别让唐高宗难堪。

  褚遂良就不同了,他说话直来直往,从不考虑唐高宗面子。

  而且他总喜欢将太宗皇帝挂在嘴边,经常说若是太宗皇帝在时,会怎样怎样云云……

  唐高宗外柔内刚,外软内狠,被褚遂良总当小孩一样训斥,心中早已憋足了怒火。

  他对褚遂良十分痛恨,却顾忌着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的势力,才没有发作,暗中隐忍着,直到废王立武时才爆发。

  这两份印象在李治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现在并非唐高宗,对褚遂良并无太深的厌恶情绪。

  不过多了这些记忆,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对褚遂良观感多多少少还是降了一些。

  无论观感如何,他现在都不会召回褚遂良,否则世家贵族再次坐大,自己这个皇帝又将不能自主。

  他正琢磨着怎么拒绝韩瑷的上奏时,有人抢先开口了。

  “微臣倒是听说,褚遂良被贬到潭州后,作了几首诗,颇有对朝廷怨愤之意,如此不知悔改,怎能召回?”

  说话之人面带微笑,是中书侍郎李义府。

  李义府这个人很有意思,废王立武前,他其实根本不敢得罪长孙无忌、褚遂良集团。

  当时满朝文武,也只有许敬宗、李等老臣,勉强敢出面支持唐高宗废王立武。

  不过李义府这个人也很圆滑。

  他虽不明确支持,却跟许敬宗的女婿王德俭走的很近。

  结果就因此事,长孙无忌便施展铁腕手段,想将他贬出长安。

  李义府自然恼怒了,在王德俭的劝说下,连夜找上唐高宗,表明自己支持废王立武。

首节上一节9/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