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07节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你们还记得朕离开之前,留给你们的任务吗?”

  元万顷抢着道:“回陛下,您交代的任务,臣不敢有丝毫懈怠,那些臣觉得不妥的诰书,都记了下来。”说着拿出一本小册子。

  其他几人也都拿出一本小册子,上面记录的是他们认为不妥的政策。

  王伏胜接过几人的小册子后,李治便让他们退下了。

  李治拿着几本小册子翻阅,不一会便全部翻阅完毕,心中倒松了口气。

  虽然有些政策不太合他的心意,但影响并不大,他都可以接受。

  毕竟是已经下放到州县执行的政策,只要没有太大问题,他也不打算修改。

  朝令夕改,很容易造成地方混乱。

  李治又下了一道旨意,召李、于志宁、李义府等大臣觐见。

  半个时辰后,众臣来到甘露殿候旨,李治宣几人觐见,询问李弘最近监国的表现。

  于志宁微笑道:“陛下,太子聪慧过人,实乃国之幸事,陛下尽可以安心。”

  李治道:“你们也不必尽说他的好话,他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要说出来,这才是为他好。”

  李斟酌了一会,道:“陛下,老臣觉得太子似乎太心急,急于熟悉朝政,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应该循序渐进才是。”

  李弘的性子确实乖巧,但又有些乖巧过头。

  因李治和武媚娘对他期望过深,他急于表现自己,不想让二人失望。

  李治暗叹了口气,他也没办法,为了尽快树立李弘的权威,只能从小抓起。

  庆幸的是,从群臣态度来看,他们对李弘这个太子都很满意。

  等李弘再长大一些,武媚娘便动摇不了他的地位,现在只希望李弘身体强健之后,不会再染上疾病。

  他又询问了一些朝政相关的事,便让众臣退下了,随即传旨,让李弘来见自己。

  李弘还没来,高安公主倒先来了,一进寝殿,便飞扑到李治怀里。

  “父亲,您怎么去这么久,我好想您!”

  李治摸了摸她小脸,笑道:“父亲不在的日子里,你在宫里乖不乖?”

  高安公主仰着小脸,道:“人家当然乖了,郑姨娘都说人家长大了!”

  李治端凝着她,笑道:“确实长大了,眉眼长开了些,也变重了些。”

  这时,内侍来报,李弘在殿外求见。

  “让太子进来吧。”

  未几,李弘进入殿内,朝李治见礼。

  “孩儿拜见父亲。”

  高安公主也从李治身上起来,朝他见了一礼。

  李治微笑道:“弘儿,过来坐吧。”拉着李弘和高安公主,在自己左右坐下。

  李弘似乎有些紧张,可能是担心李治考问他最近监国的情况。

  李治微笑道:“弘儿,最近累坏了吧?”

  李弘忙道:“孩儿不累。”

  李治摸了摸他的小脑袋,道:“累是正常的,父亲出去一趟也很累。累了就休息,事情没处理好也没事,不用太过担心。”

  李弘望着李治,道:“父亲,真的没关系吗?”

  李治温言道:“当然了。弘儿,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有父亲在,出不了大事。”

  李弘用力点了点脑袋,伸出两只小手,笑道:“父亲,孩儿最近一直勤练弓箭,手心都硬邦邦的了。”

  李治伸手捏了捏,还真的起了些小茧,笑道:“练箭辛不辛苦?”

  李弘摇了摇头:“不辛苦。”

  李治望着他乖巧的模样,竟生出几分心疼的感觉,道:“弘儿,最近睡的还好吗?”

  李弘道:“孩儿刚离开母亲时,经常睡不着,现在睡的很好了。”

  “身体呢,有没有哪里觉得不适,或者胸闷咳嗽?”

  李弘笑道:“父亲,孩儿身体好着呢。”

  李治点了点头,正要再问话,忽见王伏胜走了进来,身后跟着王及善,两人脸色都很凝重。

  “弘儿,去见见你母亲吧。”

  李弘从榻上起身,朝李治行了一礼,又看了一眼高安公主,这才离去。

  李治道:“高安,你也去向你母亲请个安吧。”

  高安公主“哦”了一声,笑道:“父亲,那女儿告退了。”出了寝殿,朝李弘追了过去。

  “是不是苏毗又传来消息了?”李治抬头看向二人。

  王及善拱手道:“陛下,钦陵率领的吐蕃军已经跟苏毗部打了起来,苏毗部虽落于下风,凭着据山而守,并未被击溃。吐蕃国内已陷入混乱。”

  李治目光闪动,道:“薛仁贵那边情况如何?”

  王及善道:“薛将军提前便集结好了西羌诸部,粮草也准备充足,如今已在做最后的出战准备了。”

  李治点点头,道:“苏定方那边呢?苏毗蓝雅可到了安西?”

  王及善道:“算时间应该到了。苏都护也已做好奔袭准备,正在和薛将军协调出战的具体事宜。”

  李治侧头望着西南方向,缓缓道:“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具体战事,就交给将军们吧,你们手下的内领卫和司宫台,也要全力配合他们。”

  两人齐声道:“是!”

  ……

  松州都督府,大堂。

  薛仁贵高坐上首,沉着脸一言不发。

  在他左右,十四名服饰各异的人分两列而坐。

  这些人全都是西羌部落的首领,也有部分人,是大唐羁縻州的刺史或副都督。

  李宾就和慕容忠烈坐在左右首位,两人脸色都有些不好看。

  明明说好,有二十二个部落随同大唐一起攻打吐蕃,结果除吐谷浑和东女外,却只来了十二个。

  负责联系这些小部落的任务,正是由两人负责。

  如今出现错漏,他们自然感到恼怒。

  这时,一名将领大步入内,正是吐谷浑第一大将慕容信。

  “慕容将军,情况如何,他们何时过来?”慕容忠烈急问。

  慕容信沉声道:“大王,薛都护,那些部落不会来了,他们已经投靠了吐蕃!”

  慕容忠烈一拍桌子,怒道:“可恶,这帮混账先前明明答应我们,竟敢背信弃义,我绝饶不了他们!”

  李宾就朝薛仁贵拱手道:“薛都护,是我无能,这才出了岔子。”

  薛仁贵摆了摆手,道:“无妨,不过些墙头草罢了,影响不了大局。”

  其实他知道原因。

  这些部落前阵子就一直派人来找他,索要出兵的好处,甚至有人希望打败吐蕃后,分些土地给他们。

  薛仁贵没有搭理他们,便猜到他们可能反水。

  他站起身,朗声道:“诸位,我大唐的离间之策,已经成功,如今吐蕃正陷入内乱,正是一举消灭吐蕃的大好机会!”

  慕容忠烈大声道:“我也听说了,苏毗茹跟钦陵手下的叶茹打起来了。”

  李宾就道:“薛都护,我等何时进军?”

  薛仁贵道:“七月初一,各部军队在白兰城集结,然后从巴隆河进攻吐蕃!”

  慕容忠烈微微一惊,道:“薛都护,吐蕃最近一直在强化巴隆河北岸防御,从巴隆河进攻,只怕并不容易,何不走乌海路线?”

  薛仁贵朗声道:“六诏诸国,也会趁机攻打吐蕃,我们走巴隆河方向,就有机会与他们会师!”

  众人听到还有援军,纷纷大喜,没有再出声质疑。

  他们自然不知道,薛仁贵走巴隆河的真正原因,是为将吐蕃主力尽量牵制在东南部,给苏定方奇袭,造成更好的机会。

  随着各部首领返回族群,集结军队,大唐与吐蕃的这场宿命之战,即将开始。

第225章 南诏的野心

  安西都护府,于阗。

  两个月前,苏定方便悄悄率领一支军队,来到于阗驻扎。

  为掩人耳目,他先将驻守于阗的将领,换成自己心腹,又将军营扎在一处名为黑山的隐秘之处。

  就连于阗镇的百姓们,也不知道附近多了一支军队。

  不过有心人还是能够发现端倪。

  因为最近有大量的马匹、骆驼、物资,都被悄悄运送到于阗。

  于阗是安西四镇中,人口最少的一镇,因临近昆仑山,四周荒无人烟,根本不需这么多物资。

  但奇怪归奇怪,谁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更不会去深究。

  此时,黑山脚下的唐军大营,尽是一片忙碌,营中马匹、骆驼比人还多,它们原本就吃的多,故而需要准备大量的草料。

  光是装运牲畜的草料辎车,就有两千多辆,另外还有一千多辆马车,装运军队所需的食物和军械。

  这次出征,李治可谓是大手笔,一万远征军,每人配备五匹马,三匹骆驼,两件冬衣。

  幸好征讨突厥、铁勒时,获得了大量马匹和骆驼,才得以充分供给,否则就只能从官营牧场调用,影响到马匹繁殖。

  苏定方正在营帐内研究地图。

  他最近什么都不干,练兵的事都交给部下去负责,就一门心思研究地图。

  苏毗蓝雅来到于阗后,便被他拉着问了很多地图上的情况,结果一番问下来,很多问题连蓝雅也答不出来。

  这也没法,吐蕃北面太过荒芜,连吐蕃人的地图都未必能有多详细,苏毗蓝雅知道的也不是太清楚。

  在别人看来,苏定方行军风格大胆,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每次大胆行军之前,都会谨慎的研究作战计划,

  正当苏定方研究一个名为“昂拉仁”的地方时,裴行俭进入他的营帐。

  “都护,薛都护那边传来了消息。”

  裴行俭最近离开了碎叶城,负责帮苏定方调度后勤物资,所以也一直留在于阗。

  苏定方抬头问道:“他们出兵的时间定好了吗?”

  “七月初一。”

  “长安可传来命令?”

首节上一节207/4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