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探1546 第242节

  弹劾的奏疏如雪片般递往通政司。

  夏言看似再输一城,但竭力保护谏官言路的作为,也赢得了都察院上下的心。

  “棋局从来如此”

  “弃子,有时恰是最精妙的一着啊!”

  夏府书房,夏言放下又一封表达对严嵩的愤慨,对自己的支持的谏官信件,嘴角微扬。

  六科给事中已经为他所用,如今再加上都察院,言官都将化作手中的利剑。

  掌控朝堂的喉舌,总有让严氏父子折戟成沙之日!

  虽然内心深处,不免有愧于那几位受牵连的言官,但权势之争,有的时候也得不择手段!

  “老爷!”

  正在思索接下来该如何更进一步,书童轻声来到门外禀告:“都察院御史杨士骏求见。”

  “带进来吧!”

  夏言眼中精光一闪。

  这个御史原本在都察院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功绩外显,但就在前日,他的家人因冲撞严世蕃的车马,被当众鞭笞,结下了大仇。

  而当晚,拜帖就递到府上,夏言权衡之后,还是决定见上一见。

  “下官拜见阁老!”

  年至中旬的杨士骏入内,外貌普普通通,毫无特色,恭敬行礼,稍作寒暄后,竟是开门见山:“下官有本,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乱政!”

  “哦?”

  这罪名就大了,夏言既惊讶又期待,接过奏疏,细细观看。

  看着看着,转为惊怒。

  “你怎的句句不离河套之议?”

  之前的《十二罪疏》,控诉的是严世蕃的种种不法行径,与新政治国无关。

  如今的《权奸十二罪疏》,字字如刀,暗指严嵩经略河套,功高盖主。

  “荒谬!荒谬!!”

  全部看完后,夏言拍案而起,这次是真的惊怒了:“收河套是朝堂大略,历经数载艰辛,无数苦功,边关将士浴血,眼看就要犁庭扫穴,你竟要本阁断送此等社稷之功?“

  杨御史面色立变,似乎没想到这位反应会如此激烈,辩解道:“夏公是清流风骨,然严分宜能代张公上位,用的也是类似的伎俩……”

  “不必说了!”

  话到一半,夏言已然打断,戟指门外,袖口在烛火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光:“内阁之争若要以断送疆土为代价,这位置本阁不要也罢!不送!”

  “阁老容禀……”

  “滚!!”

  杨士骏再也不多言,退后三步,转身时险些被门槛绊倒。

  “亏得社内还以为此人是个能断腕的狠角色,结果心里那道坎,竟比首辅之位还高……”

  待从夏府后门钻出,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扭曲变形,杨士骏走出好远,才敢回望,喃喃低语之后,狠狠朝地上啐了一口,灰溜溜地没入黑暗之中。

第301章 喜与悲

  河套平原粗略的划分,可以分为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

  其中前套平原的范围,在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

  南北朝时称为“敕勒川”。

  就是那首最有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所描述的“敕勒川”。

  五代时叫“丰州滩”。

  到嘉靖朝前期,这里已经成为蒙古土默特部的驻牧地,又被称为“土默川平原”。

  俺答正是以此为基地,在整个高原游牧,并对大明在陕北的长城防线不断发起攻击。

  漫长的防线难以抵御数万铁骑的冲击,鞑子浩浩荡荡地一路劫掠,每每安然撤回,如入无人之境。

  庚戌之变是大同总兵仇鸾秀下限导致的惨祸,但核心原因,却是战略要地被敌人彻底掌控,进退自如,来去如风。

  以上已是惨痛的教训,更为悲哀的是,历史上俺答封贡后,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河套平原上修建了一座城池,该城竣工后,明廷还捏着鼻子赐名“归化城”。

  即后世的呼和浩特。

  而为了开发河套平原的农耕经济,俺答汗还下令招汉人去耕种。

  当时,陕西、山西的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但却要缴纳赋税,许多农民选择了逃亡。

  俺答汗为了吸引汉人去河套平原,规定“岁种地不过粟一束,草数束,别无差役”,也就是每年缴纳的赋税不过一束小米,几束草,可谓轻徭薄赋。

  结果汉人纷纷迁往蒙古人的地盘种地,到万历初期,在河套平原耕种的汉人已达十万之众,“开良田千顷”“村连数百”,当时的民谣都变成了“人言塞上苦,侬言塞上乐”。

  可谓讽刺。

  有鉴于此,今河套战略,以海提出的“定庙谟、立纲纪、审机宜、选将材、任贤能、足刍饷、明赏罚、修长技”八议作为原则。

  具体实践起来,严嵩第一步,就是安排亲信担任陕西巡抚、延绥巡抚,西从定边营,东到黄甫川,修筑边墙。

  三年内已完工。

  同时调精兵五万,搭配从山东调来的火枪手三千,每每带足数十日的粮草水陆并进,乘鞑靼不备,直捣其部族。

  已连续三年保持进击。

  于攻守基础上,再轻徭薄赋,吸引陕西山西的农户前来耕种,这就有了长远的根基。

  而这一日,赵时春就在即将耕种的田野上巡视。

  他早有用兵报国之心,但相比起徐阶、海瑞早早放出,海却压了他三年,这才让其出京,任山西按察司屯田佥事。

  后分巡口北道,理北中二路兵备。

  再升任山西右参议,照旧管其事。

  有了右参议的职务,赵时春亲自组织愿往河套开垦的农民,亲自督促下面的官吏,为其安家落户,就是要将政策贯彻到实质。

  而此时他正带着三司的吏胥巡视,马蹄声遥遥传来,回头一看,不禁露出笑容:“应德兄!”

  来者是唐顺之,这位文武奇才,今任陕西按察兵备佥事、陕西按察副使。

  亲至河套后,唐顺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秋高马肥,鞑子弓矢劲利,敌聚而攻,我散而守,自是敌强我弱;待得冬深水枯,春寒阴雨之时,彼势渐弱,就是我等进攻的大好时机!”

  讲白了,就是最利于草原人发挥的季节,明军避其锋芒,一旦天气稍对对方不利,明军马上出击。

  如是再三,河套平原上的蒙古部落,自然会一日比一日少。

  毕竟相比起稳定性,游牧要远逊于农耕。

  不过起初,各方的态度并不积极。

  毕竟漂亮话都会说,谁知道是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

  但很快,唐顺之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所言的战略,绝对能落于实处。

  如今西北斩首的统计,首推的毫无疑问是俞大猷,俺答与之数度交锋,除了首次趁其不备,占了便宜外,其后都是受挫。

  俞大猷逐渐威震草原,许多蒙古人已是到了听闻俞大猷的军队出现,就退避三舍的地步。

  俞大猷之下,就是数度亲自率兵出塞,扫荡中小部落的唐顺之。

  更创下过奇袭土默特部的驻地,斩获数百首级,掳掠牛羊回归的战绩。

  据传俺答痛恨唐顺之,更甚俞大猷。

  此番这位俺答仇恨榜榜首下马后,与赵时春稍作寒暄,立刻道:“明威来信,俺答通贡不成,恐有退意!”

  赵时春愣住:“退意?退去哪里?”

  唐顺之道:“自是退出塞外!”

  换做旁人,赵时春不见得相信,但既然是那位所言,顿时精神大振:“如此说来,鞑靼衰败,准备主动退出河套远遁了?”

  真要这般,收河套战略不就功成了么?

  这可是此前数朝大明天子心心念念,却完成不了的功绩啊!

  “这并非好事……”

  唐顺之语气却很凝重:“穷寇莫追,俺答若真的主动撤出河套,回到草原,千里奔袭,我大明天军也是不如蒙古鞑子的,必然是坐视其离开!他们今日毫无损失,保存了精兵良骑,来日边关稍有波折,必然折返!”

  赵时春的激动之色也逐渐散去,正色道:“应德兄高见,纵得河套,若未歼贼主力,恐难得安宁……”

  大明本来的战略,是先剪羽翼,再图核心。

  通过小规模战役的“搜套”“剿套”,蚕食蒙古中小部落的生存空间。

  在此过程里,还不是一味杀敌,更重分化收买,待得有了足够的蒙古带路党,再对俺答的土默特部展开总攻。

  可现在对方见势不妙,一旦放弃前套平原,撤离出塞外,看似收河套武功大成,实际上对于强敌并没有造成根本性的损失,这个日渐壮大的蒙古部落陈兵边关,依旧虎视眈眈。

  唐顺之也不含糊,取出拟定的奏疏,递了过来:“有关方略,我已写下,还望景仁润色一二。”

  赵时春接过,毫不迟疑地道:“我等一起上书请命!”

  一心会外放的成员,要么聚集在江浙南直隶,要么就在山西陕西之地,受限于年龄和资历,多为副职。

  然无论是赵时春这位山西右参议,还是唐顺之这位陕西按察副使,都已是正四品的官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加上身先士卒的作为,威望远不是普通的三司主官可比,他们齐齐上奏,相信足以打动中枢,调集军备,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围剿。

  当然,陆炳和俞大猷那里还有配合,只是相比起锦衣卫和武官系统,确实是文臣这里的上书,更容易得到支持。

  “报!”

  可就在这时,斥候飞驰,递来信报。

  “土默特部的三处牧场空了……”

  唐顺之展开一看,不由地深深叹息:“俺答比我们预料的还要果断,蒙古人要放弃河套了!”

  ……

  “成了!成了!”

  林大钦狂喜的声音传至,与之同时,院外也此起彼伏地传来欢呼声。

  海抬起头,毫不意外:“捷报到了?”

  “是!是!”

  林大钦如今同为侍读学士,在天子面前充任讲官时,从来都是举止得体,波澜不惊,深得信重,可此番却兴奋得长袖翻飞,几乎要踏歌而起:“贼据河套数十载,终复我汉家山河!从此九边百姓,再不必受胡骑践踏之苦,可高枕无忧矣!”

  海并不认同高枕无忧,却也展颜笑道:“数载艰辛,终见回报啊!”

  他的看法和唐顺之类似,但又比唐顺之乐观。

  俺答不好对付,果断弃守前套膏腴之地,率部北遁,足见其枭雄本色。

  来日草原再起烽烟,恐成定局。

首节上一节242/2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