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探1546 第215节

  严嵩确实领会到了这层意思,此时也正色道:“张公所创法度,嵩必竭力护持,今蒙举荐之恩,请受严某一拜!”

  说罢,当真郑重拜下,一揖到底。

  张璁看着。

  并未阻拦。

  这一拜,拜的是薪火相传之托。

  这一拜,才是此番送别的真谛。

  他终于能安心归乡了。

  海和严世蕃站在不远处,同样目睹了这个难得的场面。

  ‘嘿!嘿嘿嘿!’

  严世蕃嘴角上扬,总算受过专业训练,把笑声压回了肚子里。

  他父亲,是首辅了啊!

  这换在四年前,想也不敢想!

  那个时候的严嵩,虽然成了礼部右侍郎,却被排挤在权力的核心层外,为了巴结大礼议新贵,还让他跟在桂萼之子桂载身后当跟班,哪里能料到,会有今日的风光?

  ‘薪火传承……’

  ‘好!’

  海面色平和,不像前者的嘴角那么难压,但心里同样高兴。

  即便是他这位后世人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嘉靖新政的失败。

  无论是度田清丈,还是一条鞭法,在现阶段都是推行不下去的。

  可他的到来,却让张璁的革新,不至于人亡政息,而是多了一位继任者。

  原本的继承首辅夏言,由于政治路线的不同,是承袭不了张璁政策的。

  与夏言愿意不愿意没关系,就是继承不了。

  夏言这个人的品性,要超过无底线的严嵩许多,执政能力也算不错,但此人的上位逻辑,和严嵩其实没有差别,纯粹是靠逢迎天子。

  先是靠天地分祭出头,后来又步步逢迎,见嘉靖修道就写青词祝颂,是为初代青词宰相。

  这样的一个人,能当首辅,只需要皇权在握的天子认可就行。

  但想要改革,推行新政,办不到。

  群臣不会服他,身边无法聚拢一批改革干将。

  严嵩还真不同。

  于武宗朝就与宦官对抗,到了嘉靖朝,先是任国子监祭酒,桃李满天下,后又说服陛下释罪李福达一案获罪者,再扛着张璁的压力,一步步走到次辅之位。

  夏言做不到的,如今的清流领袖严嵩,却能为之。

  ‘真是想不到……’

  ‘如今为大明改革的,竟然会是严嵩!’

  海在琼山时,还是极为抗拒要成为严嵩的学生。

  如今却间接促成了严嵩当首辅,接替张璁的改革之心。

  当真是世事难料。

  而日色渐高,车夫终于轻声催促。

  新旧两位首辅依依惜别,张璁临上车前,再看了海一眼,目光中露出心满意足之色,钻入了车厢。

  马车碾过冻土吱呀远去,天上又开始飘落雪花。

  严嵩伫立,直到那青布车帘彻底消失在雪雾中。

  “呼!”

  别说海和严世蕃思绪万千,他何尝不觉得恍若梦中。

  甚至陛下同意了张璁的乞骸骨,都没有完全放心,直到此时亲自送别,看着对方远离京师,这才终于定下心来。

  抬手接住一片飘落的雪花,看它在掌心化作水痕恰如这朝堂更迭,终是旧雪化尽,新雪又生。

  “走吧!”

  严嵩五指徐徐握起,将雪花捏在手心,转头对着两人道。

  海微微点头,上来扶他,一如往常。

  严世蕃还在傻笑。

  甚至笑容已经压不住了。

  “这小子……”

  严嵩见状,心头的狂喜,顿时熄灭了不少。

  现在当真是什么都好,就是儿子不争气。

  倒也不是完全不争气,再怎么说,都是考中举人了。

  有鉴于此,严嵩顺势道:“科举将至,你莫要在外闲逛了,在家好好备考吧!”

  严世蕃的笑容瞬间消失。

  时间过得很快。

  如今已经是嘉靖十三年二月。

  今年又是科举之年。

  秋天就是乡试秋闱。

  当然,严世蕃身为举人,倒是毋须参加顺天府的乡试,可以直接去参加礼部会试,争取金榜题名,考中进士。

  但备考的时间是一致的,严嵩如今身为首辅,固然不指望严世蕃能成为杨慎一般的状元郎,可考个三甲总行吧!

  那样他严家的权势,才能顺利延续,甚至他这位内阁首辅、清流领袖的政治遗产,都能被儿子继承。

  严世蕃也清楚这点。

  想要继承父亲首辅的官场资源,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考取功名,那样踏入仕途,青云直上,旁人也挑不出毛病来。

  可这进士,实在难考啊!

  尤其是这两年,他多少有些懈怠了。

  不说手不释卷吧,基本也是没有看书。

  之前南巡的时候,难不成自己偷偷捧一卷书?

  完全不可能嘛!

  但让严世蕃放弃,也有些不甘心。

  如果只是一个监生出身,恩荫为官倒罢了,都已经是举人,再靠我的首辅父亲出来任官,是不是太不值了些?

  严嵩皱起眉头,海则开口建议道:“可以让东楼回国子监进学,一心会互助进学的传统不能丢。”

  这是实话。

  国子监是一心会的根基,同样也是人才的储备地。

  科举互助的良好风气,是要维持下去的。

  “好!”

  严嵩目光一动:“明威所言极是,你回国子监吧,好好跟同窗一起备考进学,明白了么?”

  “孩儿遵命!”

  严世蕃松了口气,赶忙应下,寻了个空低声道:“明威,国子监现在的那些后辈,你有没有看重谁?”

  他觉得这位选人特别有眼光,不然的话一心会的进士率也不会如此之高。

  海微笑:“我确有举荐,东楼可以与他一同备考。”

  “谁?”

  “一个从徽州府来的士子,名叫胡宗宪。”

第278章 新一代助学小帮手胡宗宪与赵贞吉

  国子监。

  集贤门外。

  严世蕃负手而立,看着学子进进出出,颇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昔日他和海、海瑞、林大钦、苏志皋一起进学。

  如今那几位,要么入了翰林院,要么外放地方,为百姓的父母官。

  自己却依旧回到了国子监。

  他的年纪其实不大,国子监内多有一待就是十几年,反复应试的举子。

  可现在父亲都是当朝首辅了,正要自己入仕相助,岂能在此蹉跎?

  “严东楼啊严东楼……”

  “你绝不能再像以前那般玩物丧志了!”

  “这一届科举,定要高中!”

  严世蕃握了握拳头。

  大踏步地走了进去。

  第一件事,自然是寻找海给他举荐的助学帮手。

  “严公子!”

  “哎呀!东楼兄回来了!”

  一路上,看到这位出现,一众监生都沸腾了,不少人舔着脸往前凑。

  这可是首辅之子啊!

  若是能入了其眼,来日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也有人避之不及。

  这是曾经有过节的。

  都知道这小子心眼小,没想到如今这般辉煌,可不能被其看到……

  严世蕃却将那些人看得清楚,他的小本本还随身带着,但心态又有所不同。

  国子监虽然比不上翰林院,却也是储备人才的地方,至今一心堂还保留着。

  他此番回来,依父亲和海的意思,都是让他招揽人手,将此前的传统贯彻下去。

首节上一节215/2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