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要争小三元,即县试、府试、院试,场场第一,可以自行选择参加后两场。
县前十的荣誉则是,至府考时,提坐堂号,也就是被特别安排到更尊贵的位置上参加考试,如此可以于当地扬名。
海对于名列前茅没什么热切的想法,但也不会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一定不行。
诚然,以原身的学问,外加后世的学识,与当世寒酸苦读十年的学子竞争,似乎有些勉强。
但这一年多来用心备考,又有专门应试的办法,比起来,还真就不见得差了。
抱着好心态,他耐心等待,终于所有考生都坐好,开始发下试卷。
“呼!”
看似第一次参加科举,实则已然身经百战,海毫不紧张,尤其是真正看到题目后,脑海中成百上千篇范文迅速过了一遍,瞬间有了可以借鉴的对象,嘴角顿时扬起自信的笑容。
从容提笔。
开始答题。
第24章 案首与县前十
县试作为科举六场中,最初级的一场考试,不要以为它的难度就一定是最低。
原因很简单,出题人是地方知县,而许多知县为了凸显出自己的水平,还喜欢出小题文。
八股文分为大题与小题,大题是以完整的章、节形式出题,小题则多为截搭,把经文中两个原本不相干的句子组合到一起,让学子破题答题。
这就很为难人了,明清士人都普遍认为小题文的写作“难工”,大题如行于康庄大道,可以据鞍顾盼,但小题如行之峭涧,写时便要提心吊胆,以免有失足之险。
当然也有不少自忖才华的文人,最喜欢用小题装逼,凸显才华。
海从不装逼。
他怕小题。
作为题海流,小题简直天克他。
所幸此时拿到题目,目光一扫,就发现三道题的题目,句子和文意都十分完整,是堂堂正正的大题,顿时如释重负。
这倒也不奇怪。
一来历史上,隆庆、万历两朝,才是小题文的创作盛期,出现诸多小题名家;
二来如果在江南那种人文之地,出水平不够的大题,那是要被士林嘲笑的,因为无法有效地区别出答题人的水准,也就显得出题者无能。
但在海南琼山这种地方,出题太难,万一把应试的学子都给难住,同样是出题人的事故。
而海这些时日也了解过,刚刚赴任没多久的琼山知县吴柯霜,为人很是低调,此前安南王子遇害案,他其实也有查案的权力,但琼山县衙就好似不存在一样,一切听从府衙的调遣,从未冒过头。
这样的人出题,确实也会求稳。
海喜欢这样的考官,这样的考卷,下笔如有神。
县试不是一场考试,分为五场,第一场为正场,文两篇、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格式,全卷一般不得多于七百字。
如果是清朝,理论上答完第一场正场,还有第二场招覆,试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到了中期,还要默写康熙和雍正的《圣谕广训》约百字,然后第三场再覆,第四五场连覆,所考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总共要考四五天,综合定排名,量可不轻松。
但在明朝,第一场正试结束,只要通过了,后面几场就不用参加,如果无法通过,后面才是补考的机会。
直到最后一轮面试,考官亲自察验,排除一些“一行征燕向南飞,两只烤鸭往北走”的考生,县试的流程才彻底走完。
有鉴于正试的重要性,海下笔极快,酣畅淋漓,一蹴而就。
打草稿的素纸一片空白,他的两篇四书文、一篇试帖诗就已经写完。
海没有东张西望,但通过周围的动静,基本判断自己是第一个答完的,马上挺胸抬头,正襟危坐,开始等待。
“哦?”
知县吴柯霜正在巡场,虽然是个存在感不高的县尊,但这种为国取士的县考,还是用心的,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位相貌甚佳,鹤立鸡群的学子。
海目不斜视,并不与之对视,只是等待外面的梆子响。
“咚!”
放牌的时刻到了,海不紧不慢,第一个起身,将答卷交上,再行了一礼,朝外走去。
县试就是如此,每隔一段时间,龙门都会打开,放一批提前交卷的考生出去,无形中也是压力。
知县吴柯霜作为阅卷人,自然而然地拿起这第一个交上的卷子,仔细看了起来。
科举考试都是主观题,没有后世物理化那种标准答案,排除犯忌讳或离题太远的硬伤,中与不中,其实都在考官的一念之间。
而阅卷又是个辛苦活,考官批前面的考卷时,精力充沛,还会仔细品味推敲,批到后来,便开始敷衍,恨不得草草了事,快点结束才好。
所以科举里面作弊的门道,不止是泄题、夹带、涂改等等。
收买相关的书吏,修改送卷的次序,让自己人的卷子先一步递到考官手里,有时候都能决定学子的命运。
提前交卷也是一种方式,而且是极为正常的竞争方式,让考官瞬间注意到考生,并且有很大几率仔细阅览考卷。
现在的吴柯霜就是如此。
“海?就是此子破了使团要案,更揭穿了刺客的真面目……唔,好字啊!”
不止海一人,陆续有考生上前交卷,但这位知县拿着海的考卷,足足看了一刻钟,才放了下来。
吴柯霜的评价是,无可挑剔。
这倒不是说文章写得完美无缺,而是在八股文中,完全挑不出错处来。
首先,字体方正光洁,大小一律,是应试最标准的台阁体,书写起来又整洁连贯,笔锋之间透出一股自信昂然,第一印象就很好。
其次,四书文重破题承接,内容符合音韵,试帖诗合辙押韵,格式正确,全篇不犯任何忌讳。
最后,这文章写得不错,就是似乎有些眼熟……哪里见过?
所幸科举考试没有抄袭一说,毕竟讲白了,大家抄的都是朱熹的批注,展开来说而已,原封不动的拿过来,顶多显得水平低,不是什么错误。
而且这也不是原封不动的拿,化用得很高级,莫非在这方面使力了?
吴柯霜对其印象很好,这个念头转了转就抛开,结合场外第一个交卷,顿时又有个赞许。
才思敏捷,心态过人!
仅仅是十七岁的年龄,就能以最快速度应试完毕,又交出这么一份答卷来,如此心态,许多年年应试的老学子都达不到。
“难得!”
吴柯霜的兴头起来了,放下海的卷子,再拿起提前交上来的卷子,一份份批阅起来。
很快,他的眉头就皱起。
珠玉在前,这些答卷的内容就令他很不满意了,有些为了提前交卷而提前交卷,更是毫不客气的黜落。
不过这也不算黜落,这些学子依旧有机会,明天可以再来参加第二场招覆。
只不过心态不过关的学子,一旦第一场过不了,后面的往往会越考越差,最后彻底崩溃。
吴柯霜见怪不怪,批阅的速度越来越快,眼见着就要进入落落落的模式,突然手中一顿。
“咦?琼台先生的理学讲义,此子理解得很深刻啊!”
琼台先生指的是丘,这位同样是琼州府琼山县人士,六岁丧父,由祖父和母亲抚养,家境贫寒,借书苦学,明正统九年,乡试中首名解元,到了景泰五年,殿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其后编撰多部史学著作,为于谦受诬辩白,后开尚书入阁之始,为官四十余载,清廉刚直,有“布衣卿相”之誉。
丘的理念教导了许多人,吴柯霜少时也受这位的理学影响,一眼就看出,这份答卷里面,有《大学衍义补》的底子。
这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丘的经济思想,诸如土地、财政、税收、货币、利息、国家预算、对外贸易、藏富于民、漕粮运输等等,均有切合实际且值得称道的见解。
而这名学子显然对丘的学说有着深入的了解,最为难得的是,学的不是皮毛表象,字里行间中体现出的风格,恰恰是与那位清廉刚直的大儒有着一脉相承的务实。
当然,由于年龄还小,见识尚浅,文章难免显得有些稚嫩。
吴柯霜看完这份考卷,却是颇为欣赏,再翻到封面一看:“海瑞……曾祖福,祖宽,父瀚……与海是兄弟么?琼州海氏,不愧是出过绣衣御史的门第啊!”
“咚咚咚”
梆子一声声地响起,第一场终于完全结束,吴柯霜已经初步整理出十份相对最满意的答卷。
除非后四场有人发挥得特别好,不然县前十基本就是这十份试卷了。
而其中又没有那种特别突出,力压群雄,无可置疑的文章。
那么如何排名,就全看知县的喜恶了。
吴柯霜稍加思忖,有了决断,抽出一份,放在最前端,露出笑容来。
府衙破奇案,四方扬威名,关键是令外藩贼子未能得逞,好好地出了一口恶气。
琼山案首!
就是你了!
第25章 庆贺与求援
“十四弟?十四弟?就寝了么?”
“哥……”
“呵!这是真没就寝!”
“哥,你就睡在旁边……”
海躺在床上,瞪大眼睛,翻来覆去。
明天就是公布县试成绩的时候了,突然失眠了。
这还仅仅是科举第一场,关键是他考的过程中也不紧张啊,怎么如今等成绩公布时,反倒不淡定呢?
好在海瑞也没睡着,双手枕在脑袋下面,开始聊天:“那三个安南贼人的尸体,被丢弃在府衙门口,便这般不了了之?”
“这等挑衅,不好回应啊!”
海道:“若是大肆彻查,真查到为那英报仇的黎人部族头上,如何处置?难不成为了几个外藩的恶贼,引得地方不宁?”
海瑞声音沉下:“失察则无信,亦是祸乱之源。”
“没办法的事情……”
海对于黎族没有恶感,这些少数民族在海南岛上接连起义,完全是反抗暴政和欺压。
以前的不说了,历史上二十年后的那场浩大起义,是一个叫黄本静的官员,下令他所管辖的黎族村庄,缴纳实物税,每户黎人必须上交一只鸡、一碗食盐和五升谷物,后来还盯上了这些部落的牛。
黎族人忍无可忍,将税吏驱赶,黄本静还不死心,借势要查封村落的粮仓。
于是彻底将黎人部落逼反,先杀酷吏,再攻县城。
县城迅速陷落,十里八乡的听说后,都来参加,起义规模越滚越大,不仅是黎人,海南当地的许多汉人,也都参与了。
天怒人怨,官逼民反,朝廷不干人事,就别怪老百姓造反,哪怕现在海正式科举,依旧是这样的观念。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战乱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黎人的处境每况愈下,同时战火也会摧毁汉人百姓居住的环境,这是一种双输。
所以每次起义之后,当地官员又开始安抚,直到好了伤疤忘了疼。
“地方衙门对待黎族的态度颇为矛盾,一边欺压,一边妥协。”
“剥削时毫不客气,真当衙门需要立威之际,又顾忌黎人的悍勇,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位知府,显然是不愿意大动干戈的。”
海用两句简短的话语,将如今的局势描述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