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孝瑜这个时候主动承担起了大哥的责任,对高孝珩笑了笑道:“没什么,三郎刚才出去如厕来着,孝也跟着去了,大家在想阿耶的事情。”
高孝珩点了点头,也是低头叹息了一声:“今夜要给阿耶守夜,你们都不在,五郎又实在抵不住睡着了,我方才真也是急死了。”
高孝瑜便是上前轻轻拍了拍高延宗的后背,叹息了一声,轻声的对高孝珩道:“你先带着五郎去里间休息一下罢,这里万事有我们。”
高孝珩闻言犹豫了一下,看了看怀中口水横流的高延宗,也只能是无奈的点了点头道:“我先带五郎去休息,后半夜我自来替大兄。”
高孝瑜只是摆了摆手示意他赶快去,高孝珩便是对高孝瑜身后的高孝琬和高肃点了点头,抱着高延宗一步三回头的去了。
“此事休要再提,四郎你还小,这些事自有兄长们替你扛,你且安心便是了。”
高肃没有说话,只是重新跪坐在了高澄灵前的蒲团上,高孝瑜见状叹息了一声,和高孝琬对视了一眼,便是缓缓的退出了东柏堂内。
“大兄,孝所言有理啊。”
高孝琬紧紧的皱着眉头对高孝瑜说道,高孝瑜则也同样是愁容满面的道:“我当然知道孝说的有道理,四郎是你我从小看着长大的,自落草以来半数时间便是与你我在一出,我会不知四郎吗?”
高肃早慧,与兄长之间言语谈论皆若成人,高氏兄弟也多不以稚童对待他,所以高孝瑜并没有将高肃的话当作无知小儿的胡言乱语。
第6章 四贵
高肃这番话也算是提醒了两人,现在他们谁都不能相信,高澄到底是怎么死的,死在了谁手里,凶手在哪儿,是何目的,受谁指示,他们全然不知。
在这种情况下难道高洋就值得信任吗?
高孝琬看了一眼高肃,便是轻声的对高孝瑜道:“阿耶昔日对叔父何如?叔父岂会如此?我是万分不信的。”
高孝瑜张了张嘴,却是并没有对高孝琬说,只是叹了口气,并没有接话。
高孝琬岁数小,只看得到高澄和高洋之间的兄友弟恭,就算是偶尔高澄欺负一两下高洋,也不过是当作兄弟之间的玩笑打闹,并不当回事儿。
但是高孝琬却是渐渐的能够品出一些味道来了………
高澄素来看不起高洋,曾经毫不掩饰的对左右侍从摇头叹息的评价高洋道:“此人尚得富贵,相书何由解!”
高洋的表现和相貌让高澄这个古代人尤其还是十分迷信十分神神叨叨的魏晋南北朝人,对相书的真实性都产生怀疑了………
高澄本身就是性格骄傲跋扈之人,自然也就毫不掩饰对弟弟的蔑视和无礼,在寻常人看来不过是高澄的玩笑,但是谁知道高洋是怎么想的?
“当初阿耶对叔父并不如何尊重,如今阿耶如此,唯恐叔父………”
后半夜高孝瑜轻声的对高孝珩说着,现在兄弟当中算是成人的也就他们俩了,两人站在屋子外面,里面的高肃好像是睡着了,趴在蒲团上,背对着两人。
高孝瑜将这件事说给高孝珩听了,高孝珩闻言也是颇为的忧虑:“我现在静下心细细想来,阿耶之事颇多疑点,只是一时之间心乱如麻,也是说不清楚。”
高孝瑜闻言便是道:“倘或真如孝所言,你我兄弟,如何保存?”
高孝珩也是紧紧的蹙着柳叶眉,闻言长长叹息了一声道:“且待明日,再作计较………”
兄弟二人只能是相对叹息,两人身后背对着他们的高肃则是双眼闪烁着,小手抚摸着胸口的一枚玉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明日再说是因为明日天一亮,高澄的死讯或许能够被高洋给压下来,但是绝对瞒不过一些人的耳朵………
“事情就是这样,大兄,大兄的情况,诸位应当也是看见了。”
高洋坐在东柏堂的主座上,而就在他的身侧一边坐着的两个人,一个便是那夜的中年文士,另一个则是那位崔侍郎。
而就在对面,则是坐着四个人,三个中年人一个年轻人,皆是面色阴沉严肃。
这四个人便是高洋,包括高孝瑜高孝珩兄弟们正在等候的人,此时高澄的几个儿子皆是坐在下手,默默的听着。
等到高洋这句话一说完,场上出现了一阵诡异的寂静,许久之后,三个中年人当中的一个方才是清了清嗓子,看向一直低着头的那位崔侍郎开口道:“所以说,在大将军遇刺的时候,在场的总共有三个人,只有你们两个逃出来了?崔侍郎………躲在厕所里逃过一劫?”
这位崔侍郎依旧是低着头没有说话,事实上从昨天晚上事情发生后到现在,他还没有张嘴说过一句话………
一旁的那面容俊秀的中年文士闻言便是哭着开口道:“尚书令所言便是,昨夜之情况,我等已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当时大将军深夜传召我,及中书侍郎崔季舒,散骑常侍陈元康至柏堂议事,当时整座柏堂之内,应当是只有大将军及仆等四人………哦,尚有大将军护卫两人,剩下的,便都是逆徒刺客了。”
对面坐着的四人闻言便是都看向高洋,依旧是那尚书令率先开口道:“那护卫何在?”
高洋急忙的便是回道:“昨夜事发突然,等到两人冲进柏堂护卫之时已经来不及了,其中一人名曰纥奚舍乐者当场为贼子所杀,另一人名王者,股中一刀,此时正在下方修养,若要现在就见的话,也可叫人即刻抬上来。”
高洋答得有些小心翼翼并且十分的周详,因为面前的这几个人由不得高洋不小心仔细回答。
这个最年长的一直在主动开口询问的,乃是大行台尚书,左仆射司马子如。
此人乃是高欢故交,昔日高欢起义之时,司马子如便已经追随高欢了,乃是高欢的故交心腹,高欢还在的时候,每次司马子如到晋阳拜谒他的时候,高欢总是和他同席而坐同饮共食,走的时候高欢和娄昭君还都赠送给他很多礼品,关系可以说是像朋友胜似下属。
因为有这个缘故,所以司马子如才会率先开口且毫无顾虑的诘问高洋和那中年文士。
而坐在司马子如身边的两个稍显年轻一点的,一个叫做高岳,另一个叫做高隆之。
这两个人的身份代表的则是渤海高氏内部,高岳乃是高欢的堂弟,当初高欢还没发迹的时候和高欢的关系很好,高欢经常住在高岳家中。
高岳的母亲山氏一天晚上正好路过高欢的房间,发现里面虽然没有点灯,却发出阵阵诡异的红光。
山氏当时感觉颇为诧异,第二天就叫高欢换一个房间住,结果再观察发现高欢所住的那个房间依旧是红光透窗。
就像史书上无数个英雄枭雄一般,他们一定是在还没发迹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他们异于常人的神迹。
比如刘邦左腿上的七十二颗痣,比如项羽的重瞳,比如司马懿脑袋能转一百八十度的狼顾之相,再比如高欢半夜冒红光………
就这样高欢这个自走LED起义的时候,山氏便是嘱咐高岳,说自己打小就看这孩子不一样,你现在去追随他,肯定以后能成一番事业。
男人一生当中有三个女人最重要,也是能改变你人生的三个女人。
一个是女儿,有人靠三个女儿成为了史上最强老丈人,家族煊赫三朝;一个是妻子,有人靠着娶了鲜卑女人而发迹,从此制霸天下无人匹敌。
第三个就是老妈了,高岳很孝顺,所以他二话不说的听了老妈的话,投奔了堂兄高欢,南征北战到如今,成为了高欢最信任的族弟。
高岳也确实是个猛人,他身材魁梧为人方正醇厚器量宏大,颇有将帅风采,深得高欢信赖与重用,是高欢族内的心腹之一,拜太尉兼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册封清河郡公!可谓是位高权重。
而高岳身边的高隆之相比之下就略微逊色了,高隆之并非渤海高氏子弟,事实上他的出身已经不可考了,他年少之时是阉人徐成的养子,后来他发迹了之后曾对人说自己是金乡高氏的子弟。
关于这个说法,有人说高隆之其实是被出身金乡高氏的姑父高干收养了,所以自称金乡高氏也改姓了高,但是也有人说高隆之本身就是高干的儿子,总之众说纷纭已经无从考证。
高隆之的出身已经无人得知了,但是他的未来却是一片光明。
高隆之同样是追随高欢起义的那批原始股之一,被高欢认作堂弟,从此改换门庭从金乡高氏变成了渤海高氏,到如今拜为太子太师、太保、兼任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同样是高欢的心腹之一。
这也就是高孝瑜为什么说一切都要等到明天有定论了再说,因为定论,就是这三个人下的。
以这三个人的身份地位来说,也不怪高洋不小心谨慎,因为高澄究竟是怎么死的,全在这三个人的这张嘴上,他们说高澄是怎么死的,高澄就是怎么死的!
这三人和另外一个………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仆射孙腾,是高欢最为倚重的四个心腹,高欢不在,他们就是整个邺城最位高权重的四个人,人称“四贵”。
只不过因为高澄的事情涉及高氏家族内部的机密,所以高洋并没有邀请孙腾,只是将司马子如高隆之高岳给请来了,这几个人才是值得将高氏家族内部机密相托付之人。
而在这三人之外的最年轻的那个年轻人,叫做高德政,他其实是刚刚崛起的一个新人。
他父亲高颢同样出身渤海高氏,担任沧州刺史,平叛有功,而高德政从小和高澄高洋一同长大,和高洋的关系十分密切。
所以高洋就推荐高德政从官,没想到这小子还真是个人才,年纪轻轻便是能力出众,所以才刚刚出仕几年便是小母牛坐火箭,直接上天了,高欢接连提拔他从内府参军到相府椽再到如今黄门侍郎,可以说是走出高家走向朝廷了。
但是他真正开始成事反而是在高欢死后,高欢一死,高澄急着去晋阳接手家业,留下弟弟高洋和高德政管理邺城,高德政在此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深得高澄和高洋的信任,高德政从此成为高层的一份子,得以参与高家内部的机密政务了。
这就是他能够和这几位大佬一起坐在这里的原因,他是代表着高家内部未来的势力坐在这里的。
第7章 大姐夫
一听到高洋这样说,司马子如便是摆摆手道:“那倒是不必了,只是………若是按照这种说法的话,是不是………你们两个,丢下了大将军独自逃命了?”
此言一出,堂上的气氛陡然便是一转,瞬间变得肃杀了起来,虽然司马子如语气十分戏谑,但是任谁都能听出来话语深处的杀气!
于是那中年文士便是直接一个头磕在地上大哭了起来:“仆愿一死陪侍大将军!”
中年文士这样一说,高洋的面色便是一变,眉头不由得便是微微皱了起来,而那个一直坐在那里的崔侍郎,面对着地板的脸则也是变得雪白无人色,却依旧没有要开口的意思。
那中年文士当然敢这样说,因为他不光笃定了司马子如不会杀他,更是知道司马子如实际上攻讦的对象并非自己。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中年文士和在场众人的关系也绝非一般,他叫做杨,如今担任侍中、卫将军。
他倒不是高欢的心腹,而是高家年轻一代的中流砥柱。
杨是个典型的神童,年仅六岁的时候,便是已经开始识文断字了,当时认识杨的没有不说这孩子以后一定能成大事的。
等到杨十八岁的时候,因军功出来做官,官拜通直散骑常侍,可谓是年轻有为前途光明。
结果因为他堂兄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事情,所以被尔朱氏给惦记上了,尔朱世隆强逼前废帝元恭将杨氏满门抄斩。
也就是说整个杨氏家族所有和杨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死了。
杨带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外出所以才逃得一命,当天便是直接投奔了高欢,在高欢面前痛哭流涕自陈家难,可以说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杨这种才子本身口才就不错,再加上这遭遇也确实是惨,所以就连高欢都被说的动容伤心,当场给杨封了个行台郎中。
杨也是命好,不仅这种情况都能逃命,之后更是一帆风顺,高欢攻打邺城久攻不下,便命杨写祭文焚烧,结果这边儿前脚刚烧完,后脚邺城就打下来了………
人幸运的时候躺在家里都能天上掉馅饼你有啥法子,因此高欢直接升了杨的官做大行台右丞。
但是因为年轻有为,难免的招人非议,因此经常有人打杨的小报告。
杨此时可能还是有些年轻,不太能扛这种职场压力,所以直接决定跑路,装做投水自杀的样子衣服一丢便是化名刘士安跑到青岛海边儿教书去了。
后来高欢打听到了杨的下落之后,便是再次征辟他入朝为官,这一次为了安抚他的玻璃心,高欢直接将自己的长女嫁给了杨为妻。
也因为如此,杨实际上是高澄和高洋的姐夫,这就是杨不怕司马子如的原因,你司马子如的确是和高家关系不错,可你要看看,我们这可都是实在亲戚!
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身边的这位崔侍郎了………
崔季舒,高澄的贴身大秘,官拜黄门侍郎,博陵崔氏子弟,高澄的铁杆心腹。
他的侄子崔暹最先被高澄所用,当时东魏虽然是三国当中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也同样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东魏的胡汉矛盾是其他两国都没有的尖锐。
尤其是一些鲜卑贵族打心眼儿里瞧不起汉人,同时已经暴露出了他们最大的问题,那就是骄奢淫逸贪图享受。
这种情况甚至已经蔓延到了高欢的老兄弟们身上,例如高隆之高岳斛律金这些这么多年追随高欢忠心无二的老臣,都有类似的问题。
这种问题当然就不好高欢出面解决了,高欢这人耳根子软重情义,再加上如今天下未定,自然是不好先杀功臣。
所以高家第二代自然是毫无顾忌的直接挺身而出,高澄年仅十五岁便是直接出来做事和这帮老贵族们放对了。
高欢高澄父子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靠着这种手段高澄将他的这帮叔叔大爷们整治的是欲仙欲死欲罢不能。
其中为高澄执行他的一些手段的,就是崔暹,可以说是高澄革新的急先锋,高澄手下的头条忠犬。
而崔季舒是在崔暹之后进入高澄视野的,崔季舒为人做事滴水不漏,所以很快便是一步登天的直接到高澄身边做事了。
作为高澄的大秘,这么多年他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不光从公事上给高澄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在高澄的私生活方面,更是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高澄身边的绝大多数美人,几乎都是崔季舒帮忙张罗搜寻来的………
正事办的稳妥,私事办的隐秘,拉皮条都是绝色,就这种贴心的秘书,除了是个男的这唯一一个缺点之外,简直是完美的无可替代。
所以刚开始崔季舒还不如崔暹有名,但是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崔暹便是直接当众对崔季舒行礼:“崔暹若得仆射,皆叔父之恩!”
也因为如此,崔季舒本人的命运几乎是完全挂靠在高澄身上的,自然是极尽所能的站队高澄,几乎算是将身家性命尽数相托,你高澄就是让我现在邦邦邦给皇帝三拳我都不带犹豫一点儿的!就是这么挺你!
只是可惜,崔季舒也没想到高澄居然会死的这么草率………
这样紧密的跟随领导的步伐,自然是要和同事们划分清楚的,再加上崔季舒崔暹叔侄这些年一直都是高澄整治鲜卑贵族的急先锋,司马子如这些人早就已经看他们俩不顺眼了!
面对司马子如的突然发难,高肃稍微的一琢磨,也大概的明白过来场上的局势了,因此便是又看向崔季舒。
崔季舒依旧是保持着沉默,只是脸色看起来像是死人一样,面如土灰。
这个时候一个让众人都感到奇怪的人开口说话了,高洋干咳了两声:“崔侍郎昔日有功,此乃天灾人祸,人孰能知之,就不要问罪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