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齐 第333节

  其实宇文是不敢这么嚣张的,只是宇文看出来这些士兵身上穿着都是周军,再加上这个刚才一直抓着自己的士兵跪在地上请罪,才让宇文稍微安定了些许,认定这些人并不敢伤害自己。

  果然那士兵闻言之后跪在地上磕头:“臣死罪!事急从权,请殿下见谅!”

  正在这个时候,便见那些士兵四散开来,紧接着一个面容肃重的将领,看起来是他们的首领上前,一扬斗篷跪在宇文面前:“臣随国公杨坚,叩见太子殿下!”

  “随国公杨坚……”

  宇文心下松了口气,面上则是更加不快的道:“谁允许你私自劫掠本宫至此的?本宫还要速速进宫指挥平乱,还要带领长安百姓抗击东贼!”

  杨坚身后的一众将士们皆是面色古怪,别人不知道,他们哪里不知道,他们抓到这位太子殿下的时候,这位太子殿下正脑袋扎在床底下屁股露在外面瑟瑟发抖呢……

  这样的人,指挥长安军民抗击齐军?

  杨坚却是面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闻言低头道:“臣奉旨自小道配合突厥偷袭齐国都城,然兵戈未至,却闻突厥可汗为齐军擒获,无奈之下只得回师请求命令,谁知却闻长安有失,臣不敢怠慢,只得仓皇率军进城营救陛下殿下出城!”

  宇文这方才是面色好看了些许,之后对杨坚大加赞赏,称他是个大大的忠臣……

  实际上这话也就是糊弄一下宇文,但凡尉迟迥或是李娥姿在,第一件事就是砍了杨坚……

  从长安到邺城这么快你跑了一个来回?陛下命你攻邺城,结果你比人家大草原上千里迢迢跑过来的去的还慢?细细一想就知道里面有的是猫腻!

  然而在宇文看来,杨坚反倒是个大大的忠臣,是个明明能置身事外,却为了他们父子赴汤蹈火的大忠臣!

  因此宇文恢复了本性,急忙的对杨坚道:“只是你来的正好,既然你们回来了,就全都划归到本宫的麾下!将士们听着!现在立刻调转马头!回长安救我的父皇母后!”

  四周静悄悄,宇文看了看四周的将士们,皆是低下头回避着他的视线。

  就在宇文要开口的时候,杨坚适时的上前……

第433章 国破

  “殿下,此时长安城内全都是齐军,齐军已经入城了,更何况我们本身的叛军已经彻底的使长安陷入了动乱,就算是回去,仅依靠臣一万多人的兵力,完全不可能掌控形式,齐军早就杀进了城内,此时回去,短时间内找不到陛下和娘娘,反倒是将殿下您也给置于险地了!”

  宇文闻言就是害怕了起来,缩了缩脖子,连连点头:“爱卿言之有理,那依卿所见,本宫现在,现在该当如何?”

  杨坚急忙的跪在地上对宇文拱手道:“事急从权,臣斗胆推测陛下此时已经不测,而国不可一日无君,请殿下即刻即位,以大周大皇帝的尊号,号召收揽残军,臣将亲自护送殿下您前往成都即位!依靠蜀中天险,殿下应保无虞!大周国祚得绵!”

  皇帝……

  宇文先是短暂得呆滞了一下,之后脸上陡然涌上了不自然的潮红:“你,你们要扶持本宫做皇帝?”

  杨坚正色道:“殿下乃陛下元出嫡子,乃大周正统储君,非殿下,何人敢称帝?哪个敢称君!”

  说着,四周的士兵们便是急忙的跪在地上:“请殿下即刻登基称帝!”

  宇文看着四周跪成一片的将士们,心中陡然升起了一股热流,这就是……皇帝的感觉吗!

  然而宇文没看到的地方,就跪在他面前的杨坚脸上波澜不惊喜怒无色,眼神却闪烁着幽幽的光芒……

  “齐军入城了!”

  这个原本应该是十分震撼的消息,此时本身就身处于战乱之中的长安百姓们却并没有什么感觉了……

  毕竟之前担心齐军入城,是担心齐军入城之后打开杀戒,现在不用担心了,自己人先大开杀戒烧杀抢掠了……

  所以当萧方等和高突骑的先锋军攻破长安都城的时候,甚至街道上面只有周军乱军们在呼号奔走。

  有的周军见好就收立刻调转马头转头出城跑路了,有的则是完全无组织无纪律,依旧是剁在长安城内享乐。

  于是高肃命先锋军先行进入北周皇宫内,将皇宫先封锁起来,之后入城的北齐将士们协助城内的京兆府尹以及还在努力奋战的周军将士们一起平乱。

  此时长安城内竟发生了如此诡异的一幕,明明是应该统一战线与北齐军作战的周军反倒是彼此互相厮杀了起来,而原本应该进攻剿灭周军的齐军将士们,反倒是承担起了长安城内外的防务!

  经过大半日的厮杀,长安城内的厮杀方才是渐渐平息了下来,齐军将士们远远的见太极宫烽火冲天,萧方等高突骑一面命人参与平乱,一面的急忙进宫扑火。

  齐军很快将整个北周皇宫接管了过来,并且迅速扑灭了大火,萧方等和高突骑进宫之后便是抓来叛军和宿卫们问出宇文邕的下落,得知火是宇文邕自己放的之后,两人都是有些震惊失色。

  之后一面命人急忙回报高肃,一面整饬宫治,一面将宇文氏未及离开长安的人请来商量迎接高肃入城的事情。

  宇文震虽然已经尽力的疏散北周宗室了,然而终究是有掉队的,以及各种原因和大部队离散的。

  毕竟身处乱世险境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平安无事的抵达成都的,再加上事发突然,宇文震根本反应不过来,只能勉强带走一半的族人都算是不错的了。

  而此时还被困在在长安的宇文氏族人们只能是躲在家里祈祷,毕竟到了这一步除了绝望的祈祷之外,他们也着实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法子了……

  不管是齐军还是周军的乱军,对于他们而言,都是要命的贼人。

  同时齐军也开始召集还留在长安城,以及被齐军和乱军裹挟的周国文武大臣们,他们也需要参与到迎接高肃的国礼之中。

  只是高肃没预料到,甚至于齐军大多数人也同样没预料到的是,在高肃尚未进入长安之前,帮助高肃稳住局面,并且安抚北周上下的人,居然是独孤信……

  此时还留在骊山脚下的高肃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也十分震惊,同时也是心中一暖,不由得便是想起了曾经在独孤家的点点滴滴,当然更多的则是对心底深处那道倩影的思念。

  竟让高肃此时有种不顾一切立刻起身前往长安去见她的冲动,然而高肃毕竟不再是一个情感左右的人了,所以很快高肃便冷静了下来,一面安排齐军中军入城事宜,一面的对远在长安城的齐军诸将下令。

  第一点当然是保境安民,长安城立刻施行宵禁,派出军队继续围剿长安周边的叛军和匪类,至于周军当中愿意投降的就接收,不愿意的就收缴他们的兵器甲胄,遣散他们回乡。

  第二点就是有关宇文邕下落的事情,尽快排查宇文邕的下落,抢救已经焚毁的太极宫,如果找到了宇文邕的尸首,暂时停灵于别的宫殿。

  第三点则是寻找北周的太子宇文,以及宇文的其余兄弟人等,一个也不许放过,务必要全部找到。

  之后的第二天,卢思道和郑元武奉高肃的命令,捧着高肃亲手所书的安民书前往长安悬挂。

  卢思道当街宣讲高肃的仁义,保证齐军入城之后遵守四条最基本的法则: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以物易物,淫掳者死!

  同时郑元武开始与北周的文武群臣以及北周宗室进行交涉,商量明日迎接高肃入城的事宜。

  周国的官员除了几个比较强盛的勋贵跑路了之外几乎都没能跑了,而有相当一部分如豆卢贺拔以及李氏元氏这样与独孤家交好的或是荆州派或是保皇派的家族选择了留下来。

  如侯莫陈,于谨赵贵一系的人马,除了没能跑了的之外,基本上都追随宇文去了川蜀成都。

  也是从这些人的口中,高肃才得知了宇文已经成功出逃,现在正在前往成都逃难的路上。

  于是郑元武紧急命令高突骑率轻骑兵追击,一面命人紧急将这个消息告知给了高肃。

  其实独孤家和贺拔家这样的家族选择留下来高肃是意料之中的,本身独孤信在北周的朝堂上就处于被排挤的状态,他是属于被迫致仕的这一点让独孤信麾下的荆州派人马十分不爽。

  而贺拔家这样的则是本身就跟宇文家有根本冲突,虽然当初宇文泰和贺拔胜解开了心结了,但是归根结柢,宇文家算是夺了人家贺拔家的基业,所以多少有点儿提防,因此在北周本身也是郁郁不得志的类型。

  再有就是李家这样的保皇党了,自从当初跟宇文泰唱反调,大力支持魏室的臣子们,他们则就落寞的更彻底了。

  几乎算是李虎死了以后,李家及其背后的保皇派就半死不活了……

  所以别说是宇文氏根本就没想带他们走,就算是带他们走,李家都未必愿意继续跟着他们混了……

  说起来李家,高肃倒是想起来了,李家现在的家主李虎的第三子李,他那个最小的儿子李渊,应该出生了吧……

  高肃对陇西李家倒是不那么提防,他倒是没有那些穿越者的通病,将未发生的事情放在心上,在他看来陇西李家在北周都掀不起什么风浪,是因缘际会方才能腾空而起。

  现如今陇西李家进入北齐之后只会更为的为压制,除非是别的机遇,否则很难恢复之前的威势,更不必说开创李唐王朝了。

  即使是在受降队伍中,其实李家也排不上号,真正更受北齐高层重视的,反而是独孤家以及宇文氏的宗室子弟。

  尤其是北齐的将领们几乎多多少少都有几分了解高肃和独孤信那位小女儿之间的那些事情,故而即使是郑元武,面对独孤信的时候都有几分毕恭毕敬的意思……

  看的四周的北周贵族们皆是面容苦涩……遂叫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啊……

  看看人家独孤信,你别看他几个儿子都没什么出息,人家家的女儿强啊!要么是皇后要么是王妃,现在就算是灭国了,人家还能靠着女儿迅速跳反到那边,照样荣华富贵!

  众人其实都清楚,独孤信之所以敢留下来主持工作,就是因为和高肃之间不一样的关系。

  之前这段关系让宇文邕如鲠在喉,甚至成为独孤信政治生涯终结的原因,然而现在,这段关系反倒成为了关中贵族的救命稻草。

  甚至于原来对独孤家避之不及的关中贵族反倒是要在此时尽快的向独孤家看齐,因为独孤家在入齐之后,势必崛起!

  郑元武上前毕恭毕敬的对年逾花甲的独孤信小心翼翼的道:“卫公,受降仪式于辰时举行,之后由文武百官奉国玺地图,并陛下入宫检视,个中环节,还请卫公过目……”

  独孤信微笑着摇摇头:“亡国之民,谈何过目?一切皆依圣主君王的意思便是了,外臣等不敢有只言片语。”

  独孤信的身上带着一种淡泊的隐士之意,数年不见,他越发的有几分漂泊不羁的高人风范,甚至于花白的须发竟都有几分返黑之意。

  远离案牍之后的独孤信急流勇退,虽使得独孤家威信大打折扣,家里众人都需小心谨慎夹着尾巴过日子,却也因此功成身退,成功的退居二线,整日里游山玩水娱心乐游,尽享天伦之乐。

  独孤信实际上对朝政乃至于对年轻时的雄心壮志都已淡然处之,若不是为了保长安百姓安宁,实际上独孤信早就已经率全家老少遁入深山,从此再不问世事了。

  即使独孤信清楚,这很有可能为自己一生忠诚的名声画上不好的结尾,即使他知道自己很可能因此被戴上贰臣的帽子,甚至于为关中贵族所不齿,视作早就想要投齐的叛徒。

  但是他不在乎,他不能坐视关中与怀朔的矛盾一再激化,最后为此承担苦果的却是两国的百姓。

  这是他们那代人的恩怨,就应该由他们这代人来结束……

  对郑元武表达了自己没有插手的意思之后,独孤信便飘然远去,再一次离开了现场。

  却也让郑元武松了口气,毕竟独孤信的话他多少还是要采纳的,所以独孤信如果真的抱着要插手的意思,郑元武会夹在中间很难做。

  不过好在独孤信似乎真的对此不感兴趣,郑元武松了口气的同时,腰杆也重新挺直了。

  下一个低着头哭丧着脸的名叫宇文俭,是宇文邕的弟弟,将作为宇文家宗室代表,向高肃奉上玉玺。

  宇文俭算运气好的,成功逃出了长安城,然而也没有好到特别好……因为走出没多远,他的队伍就被一群乱军给劫了.

  他刚刚成亲一年的妻子,步六孤须蜜多被叛军当众剥开衣物要淫辱王妃以示对宇文皇室的侮辱。

  然而最终还是被急忙杀到的高突骑给救了下来,只能是又无奈的跟着齐军一起返回了长安。

  此时整个长安城之中或许有比他辈分高的,但是作为皇帝宇文邕的亲弟弟,没人比宇文俭更尊贵了,自然而然的就被“推举”出来作为投降仪式的代表了。

  郑元武嘱咐了他几句,宇文俭一一答应了下来,却又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来。

  郑元武叹息了一声,也不呵斥他,转身离去了,果然一出门里面众臣子或是真情或是假意的,也都跟着嚎啕大哭了起来……

  显然作为自己国家投降别国的仪式上的吉祥物这件事,对他们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宇文俭,祖先的江山,就这样让自己亲手拱手让人了,如何能不为之悲泣?

  昔日被北周打到邺城脚下被迫订立漳水之盟的齐国上下君臣,又何尝没有这等悲愤欲绝的心思?只是风水轮流转,谁又能料到,短短的数年时间,双方却会调换了个位置呢……

  在齐军的安民政策之下,长安也渐渐的恢复了繁荣,重新走上了正轨。

  与此同时宇文邕的尸身也被挖了出来,郑元武请宇文俭亲自来辨认。

第434章 天下归齐!

  虽然已经烧得面目全非了,但是从尸体上的一些尚未焚毁的随身物品,以及大致的身体形态上来看,宇文俭还是确认了这就是自己的兄长宇文邕,不由得伏地大哭。

  郑元武命人按照高肃的吩咐,将宇文邕的尸身好生妥善的安置于昭阳殿内,又没有高肃的命令因此不敢随意处置,只能先用担架盖着白布扔在那里,等候高肃的命令。

  就这样一直到次日清晨,高肃在军容严整的齐军的列阵保护之下,在长安城百姓情绪复杂的围观之下浩浩荡荡的由安德门进入了长安城!

  长安文武百官跪伏于城门前,郑元武沉声道:“迎陛下!周国百官,跪!”

  文武百官如丧考妣的缓缓磕头,群臣之中难免有掩抑不住悲伤者见状放声大哭了起来。

  郑元武面色一变,当下便是命宿卫们上前要将痛哭的官员缉拿起来,高肃却制止了郑元武的动作:“忠贞之士,免其罪,任其去留,只勿杀也。”

  气氛这方才是稍微的宽松了些许,但是接下来却并没有让周国的文武百官们有多轻松,因为很快面色惨白的宇文俭便在周国文武的护送下双手捧着传国玉玺缓缓的走到高肃的面前。

  “请周国王子,奉传国玉玺于陛下!”

  宇文俭抿了抿嘴,郑元武又一次大声道:“请奉玉玺!”

  “周国的王!奉玺!”

  高肃身后的高突骑最先忍不住变色怒斥,而紧跟着齐国文武皆是动容怒喝:“奉玺!”

  宇文俭双腿哆唆了一下,最后没忍住泪流满面的缓缓跪在高肃的鸾驾前,双手捧着传国玉玺:“请,请天俾万方,富有四海的大齐大皇帝陛下,收下逆臣伪周之传国玉玺!臣谨奉周国君主之意,向您祈求仁慈,宽恕我等不服教化的死罪。”

  高肃缓缓走下鸾驾,伸手抚摸着那传国玉玺的匣子,又环视了一周,只见齐国的官员皆是振奋的看着他,而周国的则无不是面色惨淡。

  高肃收起了玉玺,转身对众人沉声道:“朕以万国之主,大齐皇帝的名义,赦免你们!凡齐周之战中参战的军民,一概不罪!大齐和大周,从今往后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朕的国家!整个长江以北,从今往后再也没有对峙和伤害在也没有战争!没有痛苦和流离失所!华夏终将一统!统一为一个全新的大齐!”

  “而朕,将带领这个全新的大齐……”

首节上一节333/3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