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仪顿时便是呼吸一窒紧张的看向高肃,而高肃则是直言不讳的答道:“杀敌之时,难免浸染,为国尽忠,为祖母尽孝,些许鲜血,何足挂齿?”
娄昭君闻言,方才是眉间舒缓,似乎是心情也因为高肃这句话好了不少,语气也是柔和了不少:“难为你了,这么大点儿的孩子,身子骨未壮,倒是明事理。”
高肃则是答道:“国事即家事,并不觉为难。”
娄昭君深深的看了高肃一眼,缓缓的点了点头:“抬起头来。”
高肃便是缓缓的抬起头看向娄昭君,这并不是高肃第一次见娄昭君了,毕竟之前娄昭君也是住在丞相府的,而且各种高肃可以参加的高家重要场合里面娄昭君都是出席过的。
但是这却是娄昭君第一次见高肃,即使是见识过了无数帅哥,包括自己的丈夫,甚至于自己身边的所有人,自己生的所有子孙几乎没有长得不帅的。
这也是娄昭君十分骄傲的一点,然而即使是如此,高肃在她的子孙当中,也绝对是属于最好看的那一个。
娄昭君努力的回忆着方才是觉得,就算是高演像高肃这个岁数的时候,都没有高肃长得好看!
因此娄昭君也不会掩饰自己的欣赏:“倒是生的好样貌。”
一旁的李昌仪则是拼了命的给高肃打眼色,只是高肃却一直装做看不到。
气急无奈的李昌仪只能是自己主动一点了,便是站出来对娄昭君道:“太妃喜欢就好,四郎的样貌犹是兄弟尚不能及,况且我们四郎最是懂事孝顺了,这孩子从小就一个人,又没娘亲照顾,大将军又忙于公务,平常总是自己一个人生活,这苦命的娃………”
李昌仪滔滔不绝的将高肃给描绘成了小白菜啊地里黄啊,两三岁啊,没了娘啊………
听的高肃本人都是嘴角微微抽搐,这说的是我吗?怎么我自己听了都想哭啊?
娄昭君自然也是无奈的,她当然知道李昌仪的心思,但是李昌仪这样直言不讳的说出来,很明显有几分摆功劳的意思。
不管是高肃的这次功劳,还是李昌仪为太妃做事这么多年的功劳,娄昭君都不能忽视,所以只能是将信将疑的看向高肃道:“有这么艰难吗………”
“呃………”
高肃刚要开口,李昌仪便是抹着眼泪道:“自然是如此,有的时候连奴婢都是不落忍………”
“那不是还有你照顾吗?”
李昌仪被娄昭君一句话给怼的噎住了:“呃,呃,奴婢毕竟不是娘亲,总归是照料的不那么精心的。”
娄昭君似笑非笑的看着李昌仪,随后便是无奈的摇了摇头,随后便是看向了高肃:“那你的意思呢?若是果真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生存不易,想要来祖母这里,祖母自然是不会没你一个吃饭睡觉的地方的。”
李昌仪眼神凌厉的转头看向高肃,双眼中写满了两个字“威胁”………
高肃也知道李昌仪是为了自己好,也知道娄昭君这意思似乎是有认命的意味,只要高肃愿意的话,立马就能成为祖母的好大孙,吃住都与娄昭君在一起。
要知道,这个待遇可是娄昭君的任何一个子孙都没有的。
高肃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以为着他只要不太疯狂的作死,以后他就能成为娄昭君诸多孙子当中最受宠,最有出息的那一个。
但是高肃同样明白,这意味着高肃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做祖母的乖宝宝了,他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娄昭君监视。
如果高肃没记错的话,娄昭君的岁数还是很大的,至少在高肃的印象里熬走了北齐的很多皇帝。
虽然高肃也并不知道,那些皇帝也没几个做的时间特别长的………
但是这对于高肃来说还是不可接受的,要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乖乖的做娄昭君的“宠物”,虽然高肃并没有下定决心要为高澄报仇,却也是不愿意的。
因此高肃在面对娄昭君的邀请和李昌仪期盼的眼神之时,他沉默着抿了抿嘴,还是缓缓开口道:“蒙祖母惦念,只是孝在大将军府也挺好的,家家对我也还不错,祖母年纪也大了,孝不能侍奉跟前,反倒是要祖母照料,实在内心难安。”
高肃回绝了………
李昌仪用难以置信和杀人的眼神看着高肃,高肃虽然注意到了,此时却也只能装做没看到。
而娄昭君当然也是颇为惊讶的,不过反倒是笑了起来:“这才是高家的儿郎………”
直到这个时候,娄昭君才开始觉得高肃有些意思。
没办法,生在这个乱世,娄昭君见过太多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了,高肃虽然只有七岁却能进宫做下这么大的事,让娄昭君颇为侧目,但是还远远谈不上惊艳的地步。
站在娄昭君这个位置上,她一生中见过的天才犹如过江之鲫,就连她生的这几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
而在她看来,高肃也不过是其中一条罢了,高家儿郎该有的基操,没什么值得称赞的。
只不过高肃做的这件事的确是立了功,而且确确实实高肃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所以李昌仪有这个要求,如果高肃也想如此的话,那么娄昭君是不会不同意的,多双筷子的事儿罢了。
只是高肃直接拒绝了,还是教娄昭君有些刮目相看的,好男儿只会缩在祖母的庇护下,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高肃走了,只是临走之前还是看着李昌仪面露疑惑,只是李昌仪似乎是生他的气了,所以故意的低着头没搭理他。
高肃无奈,知道当着娄昭君的面李昌仪估计不会理自己了,当下只能是告辞离去。
只是一出门便见杨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看到高肃的时候也是一怔。
“孝!你,你没事罢?”
身后的高孝瑜急忙的便是上前查看高肃的情况,毕竟这一身血的样子的确是有些唬人的。
高肃则是低头跟杨和高孝瑜问好,随后便是对高孝瑜笑了笑:“不是我的血,难免溅上了些,不碍事。”
第45章 必成大事!
高孝瑜查看了一番见高肃果然没事,方才是松了口气,高肃看了一眼杨之后,便是对高孝瑜道:“我在外面等大兄。”
随后又是对两人行了一礼,杨点了点头之后,方才是走了。
只是杨看着高肃的背影,不由得有些若有所思的样子,高孝瑜见状便是急忙提醒:“姑父,祖母在等着咱们。”
杨方才是回过神来,点点头:“四郎没事罢?”
高孝瑜叹息了一声:“应该是没事,不过今天晚上这么大事,估计把四郎给吓坏了,我叫他提前去武卫营躲着了,方才躲过了一番。”
杨闻言便是双眼微眯的笑道:“我看你是有些关心则乱了,四郎看起来少年老成,倒是像是你们兄弟中最不会出事的那一个。”
高孝瑜闻言便是笑道:“的确如此………不过终究是个孩子。”
杨沉吟着点了点头,方才是笑着跟高孝瑜进了太妃宫中,高孝瑜见杨似乎是对高肃没什么特别的情绪了之后,方才是松了口气急忙的追了上去。
一进去杨便是被娄昭君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自然是老老实实的低着头听着,出了这么桩子事儿,如今负责邺城的军政大权的杨自然是责无旁贷。
只不过无论如何听起来似乎娄昭君都是泄愤的情绪更多一些,但是就算是如此,杨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低着头听着。
娄昭君倒是没有多为难杨,毕竟算起来杨算是自己的女婿,也一直很得用,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给他留几分体面。
因此骂了一顿之后,便是问杨准备怎么办,杨自然是低着头将自己接下来的打算一五一十的说了,大概也就是借着搜捕刺客的名义大肆株连一番给他们长长记性。
当然也是为了掩人耳目,毕竟这件事太恶劣了,如果如实说的话对高家的影响也不好,反倒是不如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的,将这件事归类于匪贼作乱。
娄昭君十分满意的点点头,当下便是放杨出去做事了,而高孝瑜则是将高肃做的事情全都揽到了自己身上,一旁的杨也只是默默的听着。
高孝瑜不知道杨信了没有,反正娄昭君似乎是信了,对高孝瑜大加赞赏,随后便是问了高孝瑜如今封爵,知道这两天刚封了河南郡公,便是笑着道:“早晚必成大事。”
随后便是叫日后高孝瑜封王的时候自己亲自给他祝贺,高孝瑜自然是躬身谢过,随后便是和杨一起走了。
杨也没什么心情和高孝瑜扯淡,所以问候了两句也就去了,看着杨的背影高孝瑜不由得便是叹息了一声,希望杨能把孝的事情给忘记罢………
怎么可能。
杨当天回去便是言辞相当激烈的将这件事上报给了远在晋阳的高洋,并且再三请求斩草除根!
高肃给杨的震撼已经不是一两次了,对于谨小慎微的杨来说,与其留着这个威胁,不如趁早在他有些苗头的时候就直接掐灭!
当初项羽鸿门宴之时也未料到日后会成为面前这个无名之辈的阶下囚!
虽然高肃在杨的眼中威胁并没有到致命的地步,但是无疑的,在高澄的诸多儿子当中,杨此时认定了自己的眼光,高肃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此时的高肃尚未表现出对高洋的态度,但是难保日后高肃得势之后,不会有为父报仇的心思,与其那个时候养虎为患,不如现在直接铲除。
杨写完了这封改变高肃命运的书信之后想也没想的便是命人快马加鞭尽快送到晋阳,当然也不主要是高肃的事情,甚至高肃的事情占的篇章并不是最大的。
这件事要详细的跟高洋说明,同时也要将孙腾的事情说了,杨觉得如果孙腾有一点羞耻心和脑子的话,就该现在直接自裁,还能给后人留点儿好。
当然了,孙腾要是没有这个自觉,那恐怕就只能是帮他一下了………
只是杨没预料到的是,他这边前手才命人去晋阳将这件事告诉高洋,结果后手高洋身边的高德政便是赶回了邺城。
而杨更没有预料到的是,高德政此次回来并不是为了这件事,甚至于高德政完全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他回来的目的,是为了劝杨加入到高洋的改朝换代小团体里面。
虽然杨的确是高洋的人,高洋要做皇帝这件事杨未必是同意的。
就比如高敖曹虽然是高欢的人,也听高欢的命令,但是实际上高敖曹本人却是忠于北魏皇室的,而并非是高欢的家臣。
杨虽然没有高敖曹那样忠于魏室,事实上杨很清楚魏室早就是名存实亡了,大多数人对于高洋改朝换代的反应应该是并不激烈的。
但是同样的,杨也并不赞同高洋现在就篡位。
很简单,现在的高洋根基太浅了,完全配不上这个位置!
高澄为什么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那是因为高澄的功劳已经积攒够了,他从十二岁就出来做事到如今二十九岁,这些年来积累下来的威严早就足以支撑他上位了。
更何况就算是他也是等到接连打了两场漂亮的大仗,挟颖川之战大胜之威回京方才是兴起了上位的心思。
而高洋有什么?高洋到现在为止除了展现出他高超的政治手段,以及在高澄死后尽力的维稳之外,高洋没有一丝半点儿的功劳。
惊艳的确是惊艳,但是惊艳总归是不能当成真刀真枪的功劳啊。
对于这一点高德政十分自信,此时整个东魏上下的氛围就已经是人心思变了,魏室早就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咱们借着高澄留下的这个氛围不趁机尽快上位稳定人心,真的等到以后慢慢积攒功劳就来不及了!
迟则生变!
高德政很急,并且主张宜快不宜迟,而杨果然如同他所预料的一样,对于这件事是十分的优柔寡断,甚至是颇为的犹豫推诿的。
高德政跟杨畅聊了一天一夜,将高洋此时登基的好处与拖延下去的坏处跟杨剖析明白。
而杨依旧是有些为难,高德政见状只能是放出大招了:“晋阳诸军也都是这个意思,倘或杨公不能维持邺城这面尽快的平和过渡的话,恐怕那边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也犹未可知!”
杨闻言便是大惊失色:“大王在晋阳已经得心若此了吗?”
若此个屁,但是不妨碍高德政先将这个政治牛皮吹出去:“斛律父子,段孝先,大将军可朱浑道元,太师库狄干皆已决心追随大王,今军权在握,大将云集,何以公竟懦弱不前?岂不令人发笑?”
杨还真被高德政给唬住了,当下便是颇为诧异的道:“王竟如有此势乎?如此,天下将安,大事成矣。”
高德政连连点头称是:“大事只凭军汉起,若果然成事,公将何以为?邺城如今未定,若公肯与我并进,王登九五之日,便是公拜相之时!”
高德政一番话将犹豫不决的杨给说服了,拜相的诱惑还是很大的,更何况如今已经是追随高洋到这一步了,若不一条路走到黑,反而是前功尽弃。
因此杨一口答应了下来,当下高德政大喜,便是和杨开始操持起了邺城内部改朝换代的大事,力求在高洋返回邺城之前,便让邺城上下口风一致。
此时万事具备,只等东风一起,大事便可成矣!
高肃紧皱着眉头在自己的房间内不停的踱着步,他在等李昌仪回来给自己一个解释,然而李昌仪并没有回来,一整晚似乎都在宫中。
而第二天起来的高肃急急忙忙的便是跟下人找李昌仪,但是下人只说看到李昌仪回来了,却并不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高肃无奈,只能是满院子的找李昌仪,却还是没找到,也不知道是故意躲着自己还是真的有什么事儿在忙顾不上。
高肃觉得前者的可能性更高一些,毕竟李昌仪看起来并不是很想跟自己解释她为什么会出现在太妃宫中,也似乎是在生自己不听她话的气………
虽然知道,高肃也没什么办法,他对于李昌仪有秘密瞒着自己是抓心挠肝的难受,只是李昌仪躲着他他也没什么办法。
这段时间高肃一直躲在家里,因为上次宫中发生的事情让他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在杨面前了。
曾经的高肃其实是抱着匹夫一怒血流五步的心思的,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然而此时经过陈元康和崔季舒两人的轮流精神震撼,高肃的想法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他们说的没错,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有资格接触………高家的大志!
只要一想到这里高肃便是胸口不自觉的往上涌着一股股热流,高家的子弟都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能?
所以现在的高肃比起为了高澄舍身一击,他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活下去,完成高澄未曾完成的愿望!
第46章 做兄弟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