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齐 第209节

  这个消息因为高演的命令一直封锁着,高殷的尸体也直接被就地掩埋了。

  这位因为儒雅而被父亲打到口吃,因为仁慈而被叔父踹下皇位的皇帝,终究还是因为他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理念,以这样悲惨的结局草草收场了。

  而高殷的死瞒得了别人,难道还瞒得了现在本身就对高演十分提防的高湛吗?

  所以高湛就更为恐慌了,高演杀了高殷,那日后高湛会不会杀高百年?

  做贼的人比谁都更怕贼!

  于是高演开始分割高湛的兵权,而高湛也意识到了,这是高演准备对自己动手了!

  高湛万分恐惧的同时,心中其实已经有了主意了………

  深夜高湛将自己的族侄高元海召集到了自己的王府内,就在王府密室之中,高湛对高元海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皇帝要杀寡人,寡人将以何为!”

  其实来之前高元海就已经有所预料高湛是准备问自己这件事的,然而高元海没想到高湛居然如此开门见山的坦诚,更没想到,高湛居然真的敢对付高演!

  高元海是高欢的侄子的儿子,算是高欢的堂孙,属于是跟高肃一辈的人,然而此人岁数也不小了,早就出道为官,并且颇得高湛重用。

  然而这毕竟是高欢这一支的事情,高元海实在是不想插手,更不想背上一个同谋弑君的名声!

  因此高元海闻言便是心下一惊,同时颇为为难的开始模棱两可了起来:“殿下何必有这样的忧虑?皇太后万福绵延,至尊本性至孝,就算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殿下也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这话纯放屁,要是真的是这样的话,现在皇帝还特么是高澄呢!

  高湛也听出了高元海的推脱之意,当下十分不满的便是对高元海呵斥道:“你小子跟我不老实是吧?我对你如此推心置腹,你就是这么回答我的?”

  高元海当下被高湛给吓坏了,于是急忙的便是跪在地上磕头道:“您,您好歹给我点儿时间想想,给我点儿时间,考虑考虑………”

  高湛依旧不肯放过高元海,于是便是喝叱一声:“想!现在就想!就在这儿想!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出去!”

  于是高湛起身出去呼呼大睡去了,高元海却是愁的一晚上绕着床不断的踱着步子绞尽脑汁的想着………

  等到天色大亮,精神抖擞的高湛便是又进来了,看着一晚上没睡都快爆炸了的高元海道:“想出来什么神策没有?”

  高元海顶着俩黑眼圈儿对高湛躬身道:“的确得了三策,不敢说是良策,只恐不堪用也。”

  高湛便是坐下摆手:“说来听听。”

  高元海便是试探性的对高湛道:“这上策,臣请殿下如梁孝王故事,从数骑入晋阳,先见太后求哀,后见主上,请去兵权,以死为限,不干朝政,必保太山之安,此上策也。”

  汉朝梁孝王刘武,汉景帝的弟弟,当年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窦太后就想要让最宠爱的小儿子刘武继承兄长的皇位。

  虽然最后被臣子们给阻止了,但是这件事还是叫汉景帝知道了,于是汉景帝从此就对这个弟弟很提防。

  之后汉景帝便立了刘彻为太子,刘武知道了这件事十分恼怒,便是暗中派人刺杀那些劝阻窦太后的臣子。

  这件事又被汉景帝知道了,于是汉景帝就派人去传召刘武进京。

  刘武知道了很害怕,于是就先派人分别通过长公主刘嫖和皇后王之兄王信向窦太后和汉景帝请求宽宥,负责调查这件事的田叔也劝景帝看在窦太后的份上放过刘武一马,汉景帝这方才稍微的消气了。

  刘武紧接着便是悄悄的率先进京,等到他的车架到了长安,窦太后去见了却发现车架内没人,当下便是以为刘武在途中已经遇害了,于是窦太后便是放声大哭:“皇帝杀了我的儿子!”

  之后甚至病倒了,汉景帝纯孝,听说了之后便是十分不安,只是连他都不知道刘武现在在哪儿!只能是不停的跟窦太后请罪解释,一面的让人赶紧去找刘武在哪儿!

  刘武这个时候再出现在城门处跪着袒露上半身负荆请罪,失而复得的汉景帝和窦太后便是喜出望外,当下兄弟母子抱头痛哭,冰释前嫌了。

  这就是高元海说的梁孝王故事,其言下之意,就是要高演效仿梁孝王刘武打感情牌。

  高湛揉捏着刮得干干净净的下巴,双眼微眯的没有回答,高元海便是看出来了,高湛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也是,刘武虽然躲过了这一劫,然而汉景帝却也因此对刘武渐渐的疏远戒备了起来,甚至于到最后,刘武可是死的不明不白的………

  高湛别说知道刘武的结局,就算是不知道,打感情牌也并非是高湛此时想要听到的答案。

  于是高元海不等高湛说话,便是急忙的继续道:“如若不然,当具表云,自剖威权太盛,恐取谤众口,请求外放为青、齐二州刺史,沉静自居,必不招物议,此中策也。”

  高湛“嘶”了一声,随后便是对高元海不耐烦道:“你就直接说下策吧。”

  高元海这一次是真明白过来了,高湛哪儿是向自己问策啊?他他娘的就是想听自己说出那句话来!

  高元海浑身战栗的看着高湛期盼的眼神,咽了口唾沫,却是期期艾艾的道:“这,这………发言即恐族诛。”

  高湛当下拍案:“你他娘的自家人的你怕个屁!族诛还能诛到我头上不成?说出来,说出来!”

  于是高元海一咬牙一跺脚:“济南世嫡,主上假太后令而夺之,今集文武,示以征济南之敕,执斛律丰乐,斩高归彦,尊立济南,号令天下,以顺讨逆,此万世一时也!”

  高湛当下便是鼓掌大笑叫好:“就该如此!就该如此!”

  高湛随后缓缓的收起笑脸,双眼微眯中闪烁着凶光:“我的好侄子,叔父这回亲手扶你,坐回属于你的位置!”

  高殷坟头草都快冒尖儿了,高湛这样做究竟是要扶保高殷复辟,还是为了什么,谁不清楚………

  高肃跪在一块青石墓碑之前,上面刻着一行字:“爱女郑氏令仪之墓”而稀奇的是,在背面还有一行字:“爱妻高郑氏之墓”………

  郑令仪,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高肃的生身母亲。

  郑述祖的弟弟郑严祖的女儿,郑大车的妹妹………现在终于知道郑大车为什么会对自己特殊照顾了。

  “当年你父亲就差不多和你这个岁数,路过荥阳,和你母亲相识了………”

第266章 世子妃

  高肃默默的听着,高澄嘛,泡妞有一手的,而郑令仪又是人如其名,令仪,就是美好的像貌。

  原本应该是高澄众多猎艳故事当中最平常不过的一段,然而故事的结局却并非高澄这个龙傲天男主一贯的后宫合家欢结局………

  高澄不知道怎么了,着魔一样的一定要废了元仲华,改立郑令仪为世子妃,这种举动直接震惊了三方。

  第一方当然是高澄老爹高欢,郑严祖风评不好,传言多与族内甚至是闺阁内有秽乱之事,为人又放荡不羁,这样的人的女儿,高欢怎么可能喜欢?

  更何况此时高澄已经娶了元仲华为妻了,那特么是元仲华!皇帝元善见的亲妹妹!哪儿他妈有退货的道理!

  然而这一次高澄似乎是失心疯了,就算是老爹再怎么付诸暴力,高澄就是咬死了一定要娶郑令仪。

  这让高欢都有些纳闷儿,这臭小子见一个爱一个的,什么时候还玩上高氏第一深情这出了?

  但是就算是这样,高欢也顶多只是松口允许郑令仪嫁到高家来做妾室。

  然而就算是高欢松口,事情也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你高欢同意,未必就意味着剩下的两方同意………

  第一方则是元善见,元善见本身就有意削弱高氏,高氏和荥阳郑氏本身因为郑大车走的够近的了,所以不管是为了妹妹还是为了自己,元善见都不可能允许荥阳郑氏再嫁给高澄一个嫡女!

  而真正重要的一方意见,则还是荥阳郑氏本身………

  荥阳郑氏和高氏纠缠的太深了,这是当时身处北魏朝廷的荥阳郑氏族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和高氏的联系一个郑大车就足够了,再搭进去一个?像什么话?

  更何况………郑严祖还真看不上高欢这个放马仔………

  他都已经放浪形骸了,难道就应该因为你是齐王,是大丞相就害怕你?

  而最最最主要的原因是,郑令仪不嫁。

  她要嫁只做高澄的世子妃,除此之外她绝对不嫁!

  就这样,高欢和郑氏的矛盾越来越重,到最后居然演变成了水火不容的对立!

  不嫁就不嫁!他娘的娶你做小妾都是给你脸了!你们知不知道我谁?我,高欢!你们荥阳郑氏还跟我面前要上画面儿了?我连元氏的面子都不给还能让你们给辖制了?

  于是这件事彻底宣告破裂了,夹在中间难受的只有高澄,而当时的高澄,也确实是没有办法了。

  然而事情如果仅仅到此也就算了,要命的是高澄已经和郑令仪暗通款曲过了,并且这一次高澄可以说十分给力,没用几个月时间,郑令仪怀了的消息就传到邺城了………

  高澄喜出望外,高欢也有些无奈,还能怎么办?各退一步吧!

  郑氏也只能是无奈的认了,然而双方都决定退步了,就在高澄欢欢喜喜的准备接媳妇回来的时候,却丝毫没意识到问题真正的症结在于,郑令仪本人不愿意嫁!

  于是高澄在荥阳郑氏蹉跎了不知道多长时间,郑令仪始终没有松口,就算是儿子高肃已经出生了,郑令仪依旧没有退步。

  要娶我,就必须是世子妃!

  高澄从高肃出生开始就一眼没看过,心里急得不行,只能是邺城荥阳两头跑,只是却一直没有解决的办法。

  就这样,高肃在荥阳郑氏度过了一年的时间,期间高欢训斥了高澄,因为局势一直在变化,高澄身为高氏继承人,身上也肩负着各种职责,所以只能暂停了邺城荥阳两头跑的行程。

  只是高澄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临走之前将两人的定情信物给砸碎了,分了一半送给郑令仪用来表示两人的感情没有变,这个儿子我一定会来接走………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噩耗传来,郑令仪死了………

  高澄直接痛的晕死了过去,当下就准备去荥阳,而这一次高欢也没有阻拦,因为高欢同样要派人去………

  高肃是高氏的子弟,不管怎么样他都是高澄的儿子,没有让高氏血脉留在郑氏的道理。

  荥阳郑氏养了高肃这么久也有些舍不得,但是高欢作为祖父要带走自己的孙子他们也没道理阻拦。

  因此为了表明高肃的身份,高欢亲手将那一分为二的玉佩再一次分割了一次,分为三份。

  第一份高澄自己留着,第二份高肃贴身带着,第三份则是留在荥阳郑氏,日后郑氏要认这个孩子,这个,就是凭证!

  因为高欢的这个退步,荥阳郑氏和渤海高氏重新化干戈为玉帛,郑令仪的死,换回了平静,除了高澄内心的伤痛之外,以及高肃失去了母亲之外,似乎已经没人在意这件事了………

  “等到你外祖去世,知道这件事的人,就更没几个了,当初在邺城的时候,你祖父严命任何人不得提起你的母亲,所以这段故事,才一直埋藏到了今日………”

  郑述祖苍老的声音不断讲述着,高肃则是握着手中的玉佩,低着头默不作声………

  “我们为你准备的房间是你母亲曾经住过的,里面还有一些东西,是你母亲留给你的,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你如果真的很思念你的父亲和母亲,那就努力过的更好,努力,完成玉佩上给你留下的话吧,那样………”

  郑述祖双眼微眯的看着眼前郑令仪的墓碑,意味深长的道:“才是你父母,真正愿意看到的。”

  -----------------

  高演自登基之后,便是大力提拔了几个贤臣,包括宗室勋贵当中也好,朝臣之中也有不少。

  如阳休之、崔劫等人接连登上邺城朝廷的中心舞台,高演知道这种人性情刚正不阿,所以为了确保民间民情随时能够第一时间传到自己耳中,高演特地下令,允许这些人随意出入自己的寝宫来见自己。

  高演本要大力提拔王,然而王本身就是性情疏懒为人和缓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性情不适合继续往上爬了,因此王主动请求了外任,高演虽然再三挽留,奈何架不住王本人生出了急流勇退之心,也值得是无奈放走了王。

  而就算是失去了王,高演也依旧在自己的身边选拔出了一整套智囊团,高演整日废寝忘食的和这些人凑到一起商讨国策。

  他们讨论历代礼乐、职官、田市、征税和政治得失,逐一分析哪些不合于此时,至今还在沿袭的,就直接废除。

  哪些是自古以来就有利于天下,但如今已经消失了的,就重新颁发,经常是从早上一直讨论到深夜,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忘记了。

  在这些人的不断努力下,高演大刀阔斧的发动改革,发布了一系列对北齐,甚至是北齐之后历朝历代都影响深远的国策。

  首先是高演宣布北齐境内所有官中奴婢六十岁以上的一律豁免为自由人,此举可以说为日后封建时代下的主仆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是极大的推动。

  而高演的贡献不仅仅是如此,高演虽然看起来并不嗜杀,然而高演当政的时候就传出过经常鞭打官员的传闻,所以高演实际上是一个容易惩罚过重的人。

  就在不久前高演当庭处死了十几个犯下了重罪的犯人处死了,这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因此高演便是有些疑惑的问王:“这些人难道不该死吗?”

  王便是回答高演道:“的确该死,然而臣听说就算是杀畜生也有合适的地方,杀人的地方应该是街市上,这才是正道,宫廷之内并非杀人的地方,上天有好生之德,什么时候杀,该不该杀,在什么地方杀,陛下您应该仔细斟酌,确定一定要杀之后,才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处死。”

  高演闻言方才是恍然大悟,对王道:“从今往后我会为王公您的这番话而改变的。”

  果然高演自此之后性情也是温和了不少,不再动不动就发怒惩罚臣子,而也正因为这件事,高演宣布廷尉、御史中丞等执法官必须以法量刑,任何惩罚过重,或是徇私舞弊者将被处以死刑!

  并且死刑一律更改为秋后问斩,整个北齐被判死刑的人都要统一将他的卷宗上报给皇帝,由皇帝审判之后,确定程序没有问题,之后还要问身边的官员,确定官员们也觉得他应该死,之后自己再自问斟酌一下究竟该不该死,如是者三,方才能圈红判死。

  答复有司官员之后,官员再行审查一遍卷轴,确定案件从始至终无误之后,方才能够给地方回复,决定判处人犯死刑!

  这一流程自高演开始一直被封建时代的后世帝王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甚至如此繁琐的死刑执行流程一直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高演还对国子学进行了改革,首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正式承认了国子监为朝廷机构,并且大力推广阔肩国子监,授命国子监扩招学生,讲习经典,并且在国子监内设置官员,进行督课。

第267章 国策

首节上一节209/3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