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韶只觉得五雷轰顶,吓的立马跪在了地上,一张英俊的脸因为恐惧而狰狞,涕泗横流的趴在地上,瑟瑟发抖………
高洋则依旧是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元韶,轻声的道:“朕,等着你的回答呢。”
一道温暖的暖意缓缓从元韶的身下蔓延开来,然而就算是渐渐蔓延出来的水意,却也依旧没有让高洋有丝毫的情绪变化。
元韶知道,自己已经命悬一线了!
因此元韶一咬牙,便是对高洋磕头道:“回陛下!那是因为没有将姓刘的杀干净!”
此言一出,高归彦等人甚至都有些惊诧的看向元韶,而高洋更是猛地睁大双眼,随后便是狠狠一眯的看着元韶。
四百年大汉,姓刘的基本上快占天下一半的人数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到了南北朝这个时候,刘姓荣升造反第一大姓………
如果晋朝真的能做到成为一个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的话,那么或许刘姓还不至于到这个地步,然而正好是因为紧随三国之后的南北朝如此的动荡,才给了草莽之间的龙蛇机会。
而姓刘的因为人多,自然也就更是造反的先锋军了。
也因此衍生出了继半夜狐狸叫和鱼肚子里的纸条之后第二个把戏金刀之谶!
很多人将这个金刀谶当一回事儿,并且似乎是将刘氏真的遮上了一层王者的神秘面纱,甚至于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依旧有不少这个言论的拥趸。
然而实际上,只是单纯的因为那个时候姓刘的人的确很多,而大家又好冒姓刘氏,再加上有这么个现成的谣言,所以大家用的比较多罢了………
而刘秀的成功,自然是似乎为金刀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左证一样。
实际上看一看史例就知道了,南北朝甚至到了隋唐造反的刘氏的确多,然而真正成事儿的却是寥寥无几,大多都是张清安晁正坤这个水平(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这两个名字)。
如果这个金刀之谶真的有用的话,那他们这些“刘氏子孙”不会是这么个下场。
更不用提什么李世民也好隋炀帝也罢,好像人人对姓刘的都十分提防,遇到姓刘的都不敢擅自处置云云。
完全是子虚乌有,至少对于此时来说,不管是高洋还是任何一个皇帝,都完全没把这个放在心上,因为大家都清楚,这些到底是个什么顽意儿。
就像李渊的“江南杨柳树,江北李花荣。杨柳飞绵何处去,李花结果自然成。”
而后刘黑闼搞出来的“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流(刘),不决则沥(李)”
到底是为了什么,老百姓不知道,难道自己心里不清楚吗?
还有传说王莽登基之后到处追杀一个叫刘秀的人,因此衍生出“王莽赶刘秀”的名剧,甚至于传言种种,不过是为了给刘秀这个穷小子一个“天道之子”的光环罢了。
实际上王莽真正追杀的的确是刘秀,然而却并不是这个刘秀,这个刘秀或许应该叫做刘歆,然而为了避讳皇帝刘欣改名为刘秀………他曾刺杀过王莽,而王莽实际上满天下追杀的刘秀,其实是这个刘歆………
所以如果不是这种刺杀的大罪,王莽实则对刘氏皇族完全说得过去了。
而此时元韶这样说,当然不是要高洋因为这个所谓的金刀谶而杀刘氏。
因为一个卯金刀的谶语就让各代帝王坐立难安完全是滑天下之大稽,因为如果真的这么忌惮姓刘的话,那么他们早就做高洋接下来做的这件事了………
“驾!驾!”
只见高洋的亲信杀手刘桃枝带领一支又一支的骑兵从皇宫内鱼涌而出,而他们的目的地虽然各有不同,却同一时间的将一队又一队惊慌失措的达官贵人们如同奴隶一样从各个豪宅中牵了出来。
而路上的行人若是有眼力好的,不免惊愕的发现,这些人,全部都是元魏王族!
“杀!”
随着刘桃枝的一声令下,人头瞬间下饺子一样的滚落滚滚奔涌的漳河水中,而这些士兵在红着眼杀完一批之后,将无头的尸体一脚踹进了漳水之中!
“下一批!”
又一批元魏宗室哭着被一排排的拉到了漳水边上………
“杀!”
“砰!”
一队士兵冲进了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人上人家中,一脚将门踹开,而衣着华丽,锦衣玉食的女子惊叫着抱着自己怀中的婴儿不知所措。
她左右跑了两下,却猛然发现四周都是士兵,她早已没有了逃走的路线,于是她只能跪在地上苦苦哀求。
然而换来的却只是干脆利落的一刀,于是她紧紧的抱着婴儿摔倒在地上,瞪着眼睛渐渐香消玉殒。
那些士兵却并没有立刻立刻离去,一个士兵上前将婴儿抢了过来,随后快步走出了公府,就在大街上,在无数百姓的惊呼声中,将那婴儿高高举起,随后猛地摔在地上!
尖锐的婴儿哭声戛然而止,鲜血渐渐洇透了襁褓在地上蔓延………
邺城的屠杀持续了将近一周的时间,而朱雀门外奔涌而出的士兵,则预示着这场针对元魏宗室的屠杀,将持续蔓延至整个北齐!
响彻云霄的惨叫声哭声求饶声,渐渐的在漳水畔平息,留下的只有被染红了的漳水,以及水面上无数的浮尸………
就在漳水下游的小渔村之内,刚刚捕捞完一网肥美鲜鱼的渔夫们坐在地上,心情大好。
他们好久没有捕捉到这么多肥鱼了,可想而知最近家里一定会过的十分殷实。
因此即使是一向拮据节俭的他们,此时也是席地而坐,升起了一堆火后煮了一锅的鱼汤分食。
然而就在他们大口吃着鲜美的鱼肉,大口的喝着鲜美的鱼汤的时候,其中一个半大少年却是惊叫一声,随后将手中的木碗掀翻。
众人惊讶的看向他,而他却是面无人色的颤抖着手指指着面前洒落的鱼汤………
“狗娃子,你小子吃不了好东西了是不是!是不是!给老子趴在地上喝完了!”
他阿耶上前一巴掌又一巴掌的扇在他的脑后,而他却没有如往常一样闪躲,颤抖着一张惨白的脸指着面前洒落在地上的鱼肉:“阿,阿阿阿耶!你,你看这,这是不是人手指!”
众人面色大变,而那中年人上前疑惑的将鱼肉打开,只见那白花花的鱼腹当中,赫然一节手指,岂不正是人的指头!
“啊!”
人群中又是一声尖叫,只见一人从口中揪出了一大团发丝一样的东西,而与此同时,一个人则是面色大变的从碗中,挑起了他以为是鱼鳞的东西,细细一看,一片人的指甲………
“呕!”
“这是………呕!”
渔民们皆是面如土色的趴在地上不停的呕吐着,而直到此时,他们才震惊的抬起头,只见原本平静的水面上,此时不知道何时,缓缓的飘来了无数的浮尸,而水面上,也渐渐的变成了鲜红的颜色………
众人面无人色的仓皇离开了漳水边,惊叫着逃回了村子,就好像身后有吃人怪兽一样。
等到这些惊慌失措的渔夫们拉着村里的里长走到漳水边的时候,见多识广的老人只是叹息了一声:“这几年都不要下水打鱼了,看来,是邺城出了大事了………”
灯火昏黄之中,一个气宇轩昂的年轻人快步的走进了暗室之中,而暗室门口的人看到此人之后便是急忙的打招呼:“景皓来了?”
元景皓点了点头,随后面色严肃的走了进去,暗室中坐满了人,此时都是愁眉苦脸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凝滞,在看到元景皓来了之后,也都只是点点头,或是干脆直接叹息一声。
而元景皓见状也并没说什么,只是默默的坐在了一旁。
“如今陛下大肆搜捕追杀元魏宗室,我已经提前得到消息,不日天兵就将降临定襄,届时凡是元氏子弟,无一幸免!尽皆斩杀!”
坐在最上手的一个中年人沉声说完,人群顿时便是慌乱了起来,这种慌乱甚至渐渐的演变成为了争吵。
而就在此时,那一直沉着脸的中年人一拍桌案:“安静!争吵能保住性命吗!”
众人渐渐的平息了下来,而那元景皓则是双眼微眯的看着那中年人,若有所思的想着什么。
人群中有乖觉者,便是上前轻声对那中年人道:“叔父,您是左右大将军,又兼七兵尚书,也是陛下面前能说的上话的大人物,您跟咱们说说,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才好啊。”
“是啊是啊,现在到了族灭的时候了,有什么法子就说出来吧!”
“大家都是姓元的,人家明摆着是连孩子都不放过了,伯父您还是救救我们吧!”
“景安啊,你是咱们定襄这边最有出息的族人了,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元景安闻言,方才是脸色稍微好转了些许,随后方才是叹息了一声:“承蒙诸位叔伯兄弟看得起,只是………如今到了如此危急的时刻,让我拿主意,一时间我也说不出什么好法子来………”
众人闻言就是又慌乱了起来,只是元景安却是意有所指的道:“只是诸位应该都还记得,天保三年的时候,我随陛下北伐承蒙陛下关照,祖宗庇佑,方才是立得寸功,陛下当时赏赐我加征西将军,别封兴势县开国伯,带定襄县令………赐姓高氏!”
众人皆是沉默了下来,而元景安一出口,便是也不看众人脸色了直接了当的道:“如今陛下要屠杀我等,姓元的只怕无一幸免,为今之计,只有请陛下赐我等改姓高!方才能逃得一死!”
这元景安却原来当初是被元修一块儿带到关中的,只是后来东西魏发生战争的时候元景安趁势临阵跑回了东魏。
当时高欢十分高兴,便是对他大加封赏,到了高澄高洋兄弟接连掌权之后,元景安因为为官清正廉明,再加上颇有些军功,如今已经是封为左右大将军,又兼七兵尚书,算得上是高官。
然而最重要的其实就在后面这句,赐姓高氏!
元景安倒不是真的想姓高,只是此时连命都快没有了,不改姓能怎么办?就这还得求着人家高洋大发慈悲呢!
然而就在元氏众人挣扎思索的时候,却只听的一声清朗的声音决然的道:“绝对不行!”
众人惊诧的回头看去,只见元景皓起身颇为愤慨的沉声道:“绝对不能改姓!更不可改姓高!”
元景安双眼微眯的看向此人,却原来是他的堂弟之一,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五世孙,陈留王元祚之子,元景皓!
元景皓大怒道:“高氏屠杀了我们元氏多少人!不光是我元氏皇帝被他高氏操纵羞辱,就光说此次,高氏连我元氏婴儿都不放过!此等不共戴天的血仇,诸位都是亲族,都是一脉血肉相连的亲人!也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儿!不说报仇雪恨,居然在这里商量着要跟仇人一个姓!我呸!你们还算得上是男儿吗!”
众人皆是沉默着,而元景安则是一拍桌案沉声道:“景皓!如今逐他姓活,不逐者死!难道你真的想要看着我元魏宗室死的连一个婴孩都不剩下吗!”
元景皓大怒道:“蝼蚁遭淹,尚有蚁卵!野草烧尽,明年复生!我就不信他高氏的屠刀,当真能将我元氏子弟尽皆杀净!不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大胆!”
元景安拍案而起,而元景皓则是一脚将面前的桌案踢翻:“你大胆!”
两人对视着,元景皓怒道:“真不知道先皇武帝怎么生出了你们这么一帮子孙!”
元景安反而是沉默了下来,随后方才是叹息一声,语气一转的对元景皓叹息道:“存续方才是正道,若是连生存尚且不能,谈这些又有何用?景皓,不要迂腐了………”
元景皓闻言拂袖而去:“我元景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名乃是父祖所赐,一字不改!好男儿生居世间当有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说着元景皓便是怒容满面的拂袖而去,而这个时候在座的众人当中不少人见状,也是默默的起身离去。
元景安看着面面相觑的剩下的众人,皆是面带羞愧,他抬起头看向元景皓的背影,双眼微眯………
“你所言句句属实吗?”
高洋眼睛都有些睁不开了,却依旧强挺着精神看向面前跪在地上的元景安。
元景安急忙的便是磕头道:“臣所言句句属实!臣弟就在当场,能为臣作证!当时还是臣弟元豫上前捂住了元景皓的嘴,言兄莫妄言,狂徒方才住口。”
元景安的弟弟元豫在朝中任职,高洋闻言便是一摆手:“召元豫。”
元豫没多时到了,跪在地上弱弱的回着高洋的话,而一旁的元景安则是撇了元豫一眼,兄弟俩对视一眼。
两人所说对上了,高洋这方才是摆手道:“朕知道这件事了………”
元景安期待的看向高洋,而高洋则是看了他一眼之后:“你和你弟弟赐姓高氏,下去吧。”
元景安急忙狂喜的磕头谢过,随后方才是跟着元豫一起出去了。
元景安之所以和元豫提前串好口供,加上了元豫阻拦元景皓这么一个桥段,为的就是让元豫也能改姓高!如此兄弟两人自然是逃过一劫了。
只是两人没料到的是,等到两人走后,高洋却是对一旁的一旁的刘桃枝吩咐道:“元氏的屠杀可以停止了。”
刘桃枝心下松了口气,急忙的应了一声。
然而其实并不是高洋心软了,而是高洋知道,元氏还活着的都只剩下一帮元景安这样的草包了,这又有什么可恐惧的?
于是高洋几日之后便是下了一条命令,之前改姓元的,可以改回自己的本姓,不追究。
于是元氏子弟纷纷改回了拓跋………
而又过了几日高洋又下了一条命令,想要保留元姓本姓的,听任保留,不予强求,停止对元氏的诛杀。
元景安、元豫:“………”
这两兄弟瞬间变成了左右不是人的小丑,原本为了保命改的姓高,结果现在想姓元都姓不回去了!白折腾一回!
然而他们俩只是白折腾一回,而那句说出了震古烁今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甚至成为多少古今仁人志士气节名言的元景皓,却在几日之后,便被刘桃枝的人在家中秘密处死。
高洋能容忍草包,但是元景皓这样的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一定会做一番大事业的,所以高洋决不能留!
第220章 军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