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第57节

  至于其个人勇武,对见惯了孙坚、孙策之勇的朱治来说,就更是不放在眼里了。

  不过严氏麾下的士卒倒是颇为雄壮,透出一股精悍匪气,令他不敢大意。

  这时,对面军阵马蹄声起,一名身穿两当铠的勇将纵马而出,立于阵前大喝道:“我乃严帅麾下威烈将军严舆,谁敢与我决一雌雄!”

  严舆因怠慢行军之事受严白虎呵斥,急欲‘将功赎罪’,立时出来搦战。

  严舆喜阵前斗将,这与他好勇斗狠、爱出风头的性格有关。同时,严氏兄弟虽然不擅军阵之事,却有一套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作战方式,这是在长期占山为寇的作战过程中实践形成的,与传统的领兵作战之法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严舆在故意拖延时间。

  起初,他在严白虎的督促下,一心要支援徐盛、陈敢二部,为其解围,但在即将抵达山阴亭时,突然收到严毅与徐盛的来信。

  此时的严舆部,实际控制者已经变成了严白虎,收到书信后,严舆部立即调整部署,由主动出击转为全力牵制敌军,为围剿敌军争取宝贵的时间。

  为了防止朱治撤军,本来打算回返乌程的严白虎不惜亲自露脸,以身诱敌。

  严白虎看似勇武,实则畏死惜身,能让他甘冒如此大险的,已经不仅仅是围剿朱治军这个诱惑了,而是严毅在给他的私信中提到的攻占钱塘之事。

  一旦顺利剿除朱治军,严毅便会立刻挥师南下,直取钱塘。

  钱塘便是后世杭州的一部分,扼守着钱塘江和钱塘湾,是通往东海的关键门户,其战略地位非乌程可比,若能一举攻克钱塘,严氏当真就要崛起了!

  严白虎难以拒绝如此大的诱惑,即便是将严舆部拼光,他也在所不惜!

  此时的朱治,尚且懵然不知,敌军的意图已经不仅仅是试图对他进行围剿了,而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将他赶尽杀绝。

  试图围剿和赶尽杀绝是两个概念,试图围剿可能因为己军的惨重损失而被迫中断,赶尽杀绝则意味着至死方休,两者之间必定要躺下一个。

  若是朱治知道对方是来找他玩命的,哪怕当一回鼠辈,他也会立刻撤军。

  说到底,还是他的潜意识里认为,敌军难以对己军构成致命威胁。

  朱治冷眼望着阵前耀武扬威的严舆,嗤笑一声,语气中满是不屑:“敌军这是在故意拖延时间,不必理会,按照计划,立刻发动进攻!”

  众将深以为然,这时候没有谁会逞匹夫之勇,迅速击溃敌军、擒杀严白虎,带着胜果回返钱塘才是他们的目标。

  随着战鼓敲响,军旗挥舞,朱治军犹如一头对着猎物露出狰狞利爪的猛兽,朝严舆部扑了过去。

  双方军阵徐徐推进,天空箭如飞蝗,在敌军阵中掀起一片片血雾,收割走一条条生命。

  两支军队相距数十步时,从军阵中腾空而起的箭矢迅速减少,惨烈的近战搏杀开始了。

  双方人数相差无几,朱治军是两千五百步卒、五百骑卒,严舆军则是两千八百步卒和两百严白虎的亲卫骑卒。

  朱治军中,有一千五百士卒是精锐,其余一千五百人是刚招募不久的新军,不过朱治募兵甚严,这些新军中很多都是各亭抵御贼寇的乡里部民。

  而严舆军中,几乎都是跟随严氏兄弟征战多年的老卒。

  从兵员素质上说,严氏部曲似乎占据上风,但实际交战情况,却是让严白虎和严舆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起来。

  占据上风的一方居然是朱治军!

  严白虎是久经战阵之人,观战片刻,便隐隐明白过来。

  他麾下的这些士卒,虽然身体颇为强健,也具备比较丰富的厮杀经验,但是军中积弊已久,军纪和操练明显差敌军一筹,导致军令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也缺少擅长临阵指挥的战将,士卒与士卒之间配合生疏,与敌接战不久,阵势就开始变形。

  反观朱治军,部分士卒虽然缺乏厮杀经验,甚至显得有些紧张和胆怯,但是在一名名经历过大战锤炼的战将组织和指挥下,在其他精锐的带动下,军阵严密,进退有据,整支部曲俨然一个整体。

  战争毕竟是两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之间的搏杀,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好勇斗狠。

  一方阵势散乱笨拙,另一方阵势严密灵活,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刻钟后,朱治见战场局势已逐渐落入自己掌控,嘴角不禁勾起一抹冷酷而饱含杀机的弧度,开始更加精准而细致地下达军令。

  传令兵熟稔地挥舞一杆杆颜色各异的信号旗,将他的意志传递给各部。

  阵前厮杀的朱治军闻令而动,开始慢慢分为两部,从东、南两侧同时向敌军发起攻击,旨在寻找敌军破绽,进行突破。

  朱治的作战思路十分清晰,那便是利用己军骑兵的优势,寻机冲散敌军阵势,一旦敌阵崩乱,便可挥舞屠刀,尽情屠杀了。

  陈显领着五百骑军,在敌阵周围往来疾驰,宛如一条吐着蛇信的毒蛇,在不断寻找扑咬之处。

  严舆部的压力越来越大,险情逐渐增多。严白虎无奈之下,只能下令收缩阵势。

  阵势收缩,便意味着放弃还击,转为全力防御了。

  此举有利有弊,利在全军防御性增强,弊在让出战场主导权,此后只能被动挨打。

第118章 蚕食

  在收缩阵势的过程中,严舆部遭到敌军数次冲击,其中最危险的一次,阵列险些被冲破。

  好在严舆及时领兵支援,用数十条性命将豁口堵住。

  这时候就看出勇将的作用了,严舆的领兵才能或许差强人意,但其绝对称得上是一员悍将。

  至少在朱治军中,找不到可以与其匹敌之人。

  披着重重铠甲的严舆,全身被铁甲包裹得严严实实,犹如一辆人形战车,长刀挥舞之处,血肉横飞,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朱治麾下诸将,无其十合之敌。

  就连朱治军中膂力第一的朱亥,被严舆连劈三刀,也是连退三步,双手直颤。

  这便是严氏兄弟独特的作战方式了,他们或许不擅军阵,但是凭借过人的勇武和一批刀口舔血的老兄弟,足以瞬间改变局部战局。倘若对手实力稍逊,便会被他们顺势击溃。

  严白虎能在吴郡崛起,绝非偶然。

  此人堪称吴郡勇烈第二,又是豪族出身,从小喜欢结交乡中豪杰、轻侠,性格豪迈不羁,深得吴地绿林人士的推崇和喜爱,身边聚集了一帮不惜命的亡命徒,是天生的‘带头大哥’。

  而吴郡勇烈第一的严舆又是他亲弟,视他如父。

  这样的一个人,在孙策这样的外力介入前,足以在吴地称雄了。

  朱治立于阵中,目睹严舆左冲右突,如同砍瓜切菜般将己方突入阵中的士卒一次次击退,也是眼皮直跳,有些明白当地部将为何会称其有万夫不当之勇了。

  他的脸色阴冷下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怒意:“但有义公、德谋、公覆其中一人在此,岂容此子如此猖狂!”

  朱治心中涌起一丝无奈,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如之奈何。

  整个朱治军中,最擅战阵厮杀的便是朱治了,不过他已多年不曾亲上战场,一身技艺早已生疏,绝非严舆之敌。

  若是孙策知晓朱治军目前的战况,必然会后悔将黄盖派去永平,而不是钱塘。

  针对目前的战局,朱治略微一想,很快做出新的安排。

  咚咚!

  战鼓擂响,朱治军攻势更盛,阵列也开始发生变化,由两部分为三部,对严舆部展开围攻。

  朱治心中冷哼一声,严舆虽勇,却只有一人,他又能救得下几处?

  守久必失,严舆部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对朱治而言,此刻最宝贵的,也正是时间了。

  他必须尽快将严舆部击溃,然后迅速撤走,否则在此地多待一刻,便多一分危险。

  朱治眼中闪过一丝焦急。

  敌军阵势收缩后,已经转为最擅防御的圆形阵,这种阵势没有明显的弱点,领军之人通常居中指挥,士卒可以迅速调整位置,应对不同方向的威胁和进攻。

  圆形阵在春秋时期就已普遍使用,经过不断完善,已经成为领兵之将必须掌握的基础阵法,孙膑兵法和武经总要中对其就有具体描述。

  而且圆形阵堪称傻瓜阵,对领兵之将的指挥能力要求也很低,很适合不擅指挥复杂阵势的严白虎。

  “要想尽快击溃敌军,只能让骑军强袭了,先从东南方发起猛攻,再由西侧官道突袭!”

  朱治一面观察敌阵情况,一面暗暗思索,内心痛惜之情油然而生。

  在敌军阵势尚未露出明显破绽的情况下用骑军强袭,损失必然不小。

  江东之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极为爱惜骑军,朱治也不例外。

  每损失一队骑军,都不啻于是在主将身上割肉。

  “只要能擒杀严白虎,多一些战损也是值得的!”

  朱治遥遥注视敌阵中央那名身着金甲的大将,目光冷冽如冰。

  就在他策划如何尽快击溃严舆、擒杀严白虎之际,其麾下的另一支部曲,也正在快速朝山阴亭行进。

  领兵之将乃是别部司马陶潜。

  陶潜之前奉朱治之令,领五百军进入狮山山脉搜寻陈敢部踪迹,完成任务后,朱治为了补充中军战力,遂令陶潜领军赶往山阴亭汇合。

  为了遮掩行踪,陶潜起初是在乡野小径间绕远路行军,然而行军速度甚慢,士卒渐渐不耐,再加上派出的斥候并未发现敌军踪迹,陶潜耐不住士卒抱怨,便转上官道行军。

  行了二三里,忽见斥候从远处一座小丘跌跌撞撞地跑来,边跑边喊:“陶司马,前方有敌..”

  话音未落,一支箭矢破空而至,贯穿其背,将其射死。

  陶潜悚然一惊,随即便听到一阵密集的马蹄声,从小丘背后官道传来。接着尘土飞扬,数百骑卷过山岗,如雷霆万钧,朝己部冲来!

  “速速列阵!”陶潜疯狂大喊,忽然想起己部多是轻步刀兵,转而急吼:“往田间撤,快!”

  然而已经迟了,徐盛率领的五百铁骑瞬息而至,战马奔腾处,如风卷残云,血肉横飞。

  枪尖上的鲜血尚未滴落,骑军后队已转前队,宛如犁田一般,再次碾过。

  仅仅两次冲锋,陶潜部便被击溃。

  骑军随即散开,熟练地追击溃军,犹如杀鸡屠狗。

  陶潜刚跑出数十步,后背风声骤起,头颅已冲天而起,被徐盛斩下!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陶潜部五百士卒已被杀绝。

  徐盛将带血的矛尖在一具尸体的衣服上擦了擦,大喝道:“走!”

  五百骑跟随徐盛,疾驰而去,转眼便消失在山野间,只留下满地的尸体。

  第二个倒霉的是中垒校尉孙裕。

  孙裕乃是奉朱治令,领一千军去毛竹山阻截范偃,浴血奋战半日一夜,在范偃与王超的两千军夹击之下,终于不敌,仓皇退往山阴亭。

  然而,在范偃和王超的尾随追击下,孙裕部的行踪就如同夜空中的明月般耀眼,又如何逃得过徐盛军的袭杀呢?之所以晚于陶潜部被击溃,仅仅是因为距离徐盛军较远而已。

  孙裕因是孙氏族人,得免一死,被徐盛生擒,所部士卒无一生还。

  至此,跟随朱治出征的七千军,已经折损三四成。

  朱治试图利用敌军首尾难顾,将严舆、陈敢部逐一击破,然而,他的这两支部曲,又何尝不是首尾难顾?

  徐盛将二部击溃后,顾不得寒暄,朝范偃抱拳道:“范君,请速速领兵赶往狮山驻守,拦断朱治归路!”

  范偃此刻已然知晓严毅的战略意图,那便是拦截朱治退路,将其有生力量逐一剪除,先蚕食朱治战力,再围而剿之。

  他深知军情如火,刻不容缓,遂与王超率兵疾行,直奔狮山。

第119章 阵危

  范偃率部赶往狮山后,徐盛稍事休整,便立刻率领骑军回返山阴亭。

  不久之后,陈敢也率军离开鸡鸣山,向齐云山行军。

  齐云山是狮山西麓的要冲之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也是朱治军经由狮山西麓回返钱塘的必经之路。

  只要扼守住齐云山要道,朱治便只能在地形复杂的陵区绕道而行,这时候的山陵地区可不像后世那般道路畅通,很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的野岭。

首节上一节5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