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要吃饭咯!”,一个如百灵鸟般动听的声音突然传来,吕布睁开眼,只见娇憨动人的王妍诗用木盘端着精致的果蔬过来了,在王妍诗身旁是形影不离的貂蝉,貂蝉此刻正露出一丝娇笑,貂蝉的手中也没空着,她捧着一大碗鱼汤,在两女的身后还跟着四名婢女,她们的手中各捧着一样食物。
吕布笑着坐了起来。
片刻之后,六样食物便被摆放好,随即婢女们便退了下去。
王妍诗立刻兴冲冲地介绍自己的杰作。王妍诗将那盘她捧来的果蔬举到吕布眼前,灿烂地一笑,然后说道:“这是我今天在采摘的新鲜水果,夫君,你尝尝吧!”。王妍诗捧着的水果其实就是梨子,此刻这些梨子已经被王妍诗削皮并切好了。
吕布微微一笑,然后拿起一片放入口中,一股甘甜顿时溢满了口腔。吕布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好吃!”
王妍诗听到这话,顿时笑得更开心了。
然后一旁的貂蝉将盛好的一碗鱼汤捧到吕布面前,露出一个千娇百媚的笑容,说道:“夫君,这是我炖的鱼汤!”
吕布还能说什么呢,美人恩重,当即接过鱼汤大口喝了下去。然后长出一口气,露出一个很爽的神情。
“真好喝!蝉儿的厨艺越来越精湛了!”吕布由衷赞叹道,同时眼含柔情地注视着貂蝉。
貂蝉只感到心中一甜,就如同吃了蜜一般。
随后两女继续精心地服侍着吕布用餐,在斑驳的树荫下是一副让人艳羡的恩爱景象。一顿饭,吕布吃得舒服无比。
吃完饭,貂蝉和王妍诗便是跟在吕布左右随吕布进了屋子。
对于王妍诗和貂蝉的温柔体贴,吕布当然不会反对,并且还乐在其中。
就在吕布同王妍诗貂蝉轻语漫步的时候,有铁卫来报说,“张飞将军来了。”
吕布呵呵笑道:“翼德,这家伙什么时候也学会先行通报了!”,然后对铁卫吩咐道:“将翼德带到这来吧!”
铁卫应诺,随即快步下去了。
铁卫一离开,王妍诗就撅着嘴不满地说道:“明知道大哥有伤在身,怎么还来打扰呢?”,在王妍诗的心中,没有什么比吕布更重要。
吕布拍了拍王妍诗的纤手,笑了笑。
片刻后,张飞那张满脸横肉挂着钢针须的脸庞便出现在了吕布的面前。
“大哥!你咋还在这呆着了呢?”张飞一来便急切地问道。
看到张飞那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吕布不禁感到胸中升起一团暖意。吕布笑着打了张飞一拳,说道:“着啥急,等等,再等等!”
张飞一听,便是不由得气馁了起来。。
就在这时,张飞看到了正不满地看着自己的俏王妍诗,于是连忙朝王妍诗和貂蝉施礼道:“张飞见过两位嫂嫂!”
王妍诗不禁心头一跳,脸颊顿时红了,随即牵着貂蝉的手跑开了。
看到王妍诗娇羞的模样,吕布不禁笑了起来。
收住笑声,吕布正要说话时,看到张飞的身后还跟着一人。这人虽然不如张飞雄伟,但也算得上魁伟了,身着镔铁连环甲,似乎身份不低,不过这人吕布却并不认识。
“这位将军如何称呼?”吕布温言问道。
那人连忙朝吕布单膝跪下,抱拳道:“在下高览,原在袁绍帐下效力,特来投奔大将军!”
高览?!吕布不禁愣了一下.
第二百一十八章扩军
吕布不禁愣了一下,高览这个名字他当然不会陌生,高览可是袁绍麾下的重要将领之一。
高览跪拜在地,此刻他的心中很有些感触。吕布和张飞之间的真挚兄弟情谊触动了他。
吕布立刻上前将高览扶了起来,微笑着温言道:“高览将军能过来投奔我,我非常高兴!”
听到吕布如此说,高览忐忑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之前他最担心的就是吕布不肯收留他,如果是那样,高览他便无处可去了。
吕布稍作思忖后继续道:“高览将军有才,我是知道的,但高览将军初来乍到未立寸功,因此我暂时认命高览将军为扶风太守,高将军意下如何?”.
这个官职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不过这已经出乎高览的预料了,高览原来以为吕布最多只会让他做一个无关重要的偏将。
高览连忙又跪下,朝吕布抱拳道:“多谢大将军!高览定不负大将军厚望!”。高览一时改不了口,所以仍称吕布为大将军。
吕布微笑着将高览扶了起来,说道:“今后扶风的防务就交给高将军了!”
“是!”高览应诺道。
随即高览想起一事,于是请示道:“大将军,跟末将过来的还有千余名亲兵和两名部将,不知他们可否随末将一同前往扶风!”
吕布毫不犹豫地笑道:“当然可以!此次之外,我还要给高将军补充五千军士!”
高览闻言,不禁心中一喜,于是拜谢道:“多谢大将军!”
吕布微笑着拍了拍高览的肩膀,然后说道:“不要叫我大将军,跟其他人一样,叫我主公吧!”
“是!大……,主公!”高览面带激动之色地应诺道。
随后吕布同高览闲话家常,两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半个多时辰。这时,心里面惦念着吕布的张蕊和貂蝉又回来了,两女微皱眉头劝吕布休息,高览见此情景便知趣地告退了。
高览离开太守府后,张飞负责将高览安排在馆驿内住下。
当天晚上,邓煌和王凯来到高览的房间。王凯是一脸患得患失的忧心神色,而邓煌则是唉声叹气的愁苦模样。
“将军,大将军有说如何安置我们吗?”王凯迫不及待地问道。也难怪他如此心急,这可关系到大伙儿今后的前程啊!
此刻的高览已经一扫多日来忧愁的神色,他一脸笑容地回答道:“主公封我为扶风太守!”
两人闻言,不禁小吃了一惊。王凯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太守之位可不低啊!将军初来乍到便获此职位,足见大将军非常看重将军!”
高览笑着点了点头。这时,一旁的邓煌突然问道:“那我们这些人呢?大将军有说如何安置我们吗?”
王凯不禁一震,随即注视着高览。
高览看了两人一眼,随即说道:“主公已经答应我的请求,我带来的千余亲兵仍跟随在我身边。所以你们不用担心!”
王凯闻言,不禁松了口气,而邓煌一脸愁苦的说道:“看来我是没办法回去了!唉!”
高览见状,于是劝道:“邓将军不要再想这些了!咱们跟着主公定能建功立业!”
邓煌苦笑着说道:“我就是想回去也没用!只怕我一回去便被当叛徒斩首了!”
高览站起,朝邓煌抱拳拜道:“全是我的错,请邓将军原谅则个!”高览的语气显得很诚挚。
邓煌连忙扶起高览,说道:“高将军不须如此!高将军也是情非得已啊!其实当时高将军没有为了自己而杀我,我已经很感激高将军了!”
然后两人分别坐下,随后三人聊起有关吕布军的话题。
吕布在上党养伤,大约一个月后,吕布的伤势便基本痊愈了。于是吕布便启程返回并州,随同张飞一起返回的,除了貂蝉张蕊,还有张飞。
并州现在仍然是吕布军的治所,有人提议将治所移到长安,但吕布经过综合考虑又听取多位谋士的意见后否决了这个提议。
在吕布回到并州之后不久,田丰、徐庶、沮授三人相继回到并州。吕布在三人到齐后,立刻召集三人和留守的鲁肃议事。
首先由鲁肃简要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当前形势总得来说对吕布军非常有利,不过吕布军由于接连经过数场大战,损耗非常大,再加上关中新定,吕布军还须要加大力气以便完全控制关中,所以吕布军在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染指中原。
“在眉坞的收获如何?”吕布问道。
鲁肃回答道:“眉坞所得钱粮盛丰!足够我军四年用度!”
吕布点了点头思忖起来,片刻后抬头问道:“除开必须投放到北疆和关中的兵力,我军能有多少兵力富余?”
这些数字全都在鲁肃的心中,鲁肃未加思索便回答道:“不超过十五万!”
十五万!吕布不禁皱起了眉头。十五万这个数字看似很大,但对于吕布目前的情况来说,这个数字太小了!
“我打算扩军,你们认为如何?”吕布在思忖片刻后突然说道。
四人闻言并不感到意外,其实他们也有此想法。
“全凭主公吩咐!”四人一起道。
吕布点了点头,随即说道:“我打算重建河西军团,并且将河西军团整编为十万人,同时整编云中军团!”。吕布的这个方案其实并没有在建制上扩编军队,而是将原来两个人数仅五六万人的军团整编完整。吕布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扩军,一是因为当前形势不错,不必急着扩军;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钱粮负担的问题,吕布现在虽然获得了董卓的眉坞,但这只能做为过度,而不能做为依靠,而并州和关中并不是富裕之地,这两地很难负担起太大规模的军队。
四位谋士对望了一眼,然后对练兵最在行的徐庶朝吕布抱拳道:“主公此举可行,如此整编很快能会形成战斗力!”
徐庶的话音一落,鲁肃接着说道:“如此做还不必增加多少军费负担!”
田丰和沮授也都点头称善。
接下来,吕布便就整编的具体的事宜同四位谋士进行了讨论。最后吕布决定将并州军团分出一半组建新的河西军团。并州军团此时的兵力有二十万,因为并州军团中被吕布并入了超过十万的董卓降军,所以并州军团拆开完全可以形成两个完成的军团。
同时决定征召北部诸郡的青壮年加入云中军团,这便使云中军团变成了一个同时由匈奴人和汉人混编的军团。对于各部的战损,则另外征召兵源予以补充。
在决定了整编及补充方案之后,吕布提议将各个军团重新命名,以便于记忆。对此,谋士们当然不会有任何异议。
于是吕布便对各军团进行了重新命名。由于吕布来自后世,所以吕布使用了后世对军队的命名方法。将原上党军团更名为第一军团,将原洛阳军团更名为第二军团,将河西军团更名为第三军团,将并州军团更名为第四军团,将云中军团更名为第五军团。
吕布此刻还不知道,他对军队使用一二三四五这样的命名方法竟然激起了军团间的争胜之心,排名在后的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不必前面的差,排名在前的则拼命地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过这种竞争的势头只要把握得好,对于军队绝对是利大于弊。
除了这五大军团之外,还有虎豹,陷阵两大骑兵军团,对于这两个军团,吕布并未重新命名。
整编等事宜定案之后,第二天传令快马便携带命令往各处去了.
第二百一十九章董卓的罪恶
这段日子以来,轲比能率领二十万鲜卑骑兵呆在云中北边的草原上,期待着南边的好消息,但最后只等来了两个让他分外郁闷的坏消息。一是他派去的使者被陈楚下令斩首了;二是袁绍和曹操的联军已经内哄,并州的危机已经解除。
轲比能恼火不已,怒骂了曹操和袁绍一个多时辰才平静下来。
不过愤怒归愤怒,无机可乘的轲比能只得灰溜溜地率领军队回草原深处。在撤军之时,轲比能深有感触地望了南方一眼。
吕布转危为安,这令许多人非常懊恼。卫仲道就是其中极具代表的一个。这一个多月以来,卫仲道都是在沮丧和愤怒中度过的,卫仲道写了很多诗,每一篇诗词中充溢的都是他对吕布深入骨髓的恨。心上人蔡昭姬同他渐行渐远还与吕布定了亲,而大仇人吕布眼看就要在联军的攻势下覆灭了,却突然转危为安。
可叹现如今他也是不能做得了什么了!
在蔡邕离开并州的当天,王允等人前来送行。虽说他们二人颇有些不和,可毕竟这蔡邕如今和自己一样皆是吕布的丈人,他也是无可奈何,不行便就就教好,这就是王允奉行之策,故而这小些年头,王允倒也是和这蔡邕关系搞得不赖.
在和这些老友话别后,蔡邕和家眷便踏上了南下西行之路。的道路。
蔡家对于此行也是颇为看好,毕竟蔡邕这闺女蔡昭姬可是要找吕布去的,而他自己也正可去长安完成他那未完成的事业呀!
不过蔡家轻松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出并州后不久,他们便不时地看到饿死在路旁的百姓。
蔡邕不禁感慨道:“天下纷争不断!最终倒霉的还是这些普通百姓啊!”
一旁的蔡母不禁叹了口气。
这时,蔡文姬说道:“只要大将军扫平天下诸侯!百姓们便能安居乐业了!”。蔡文姬这话明显在偏帮陈楚。
蔡邕和蔡母不禁对望了一眼,心有感触地苦笑着摇了摇头。
蔡邕一行人不急不徐地向西走着,渐渐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百姓。这些百姓大多都携家带口地往西边走着。
蔡邕不禁心中诧异,于是派学生去询问。
片刻之后,学生回来对蔡邕说:“老师,刚才学生已经问过了。据那些百姓说,他们这是要到关中长安去。”
蔡邕不禁愣了一下,随即问道:“他们为什么要去关中呢?”
学生恭敬地回答道:“据说大将军陈楚在关中广施仁政,所以这些百姓便想到关中去生活。”
听到学生的回答,蔡邕露出微惊的神情。蔡邕根本就不知道陈楚在关中施行仁政的事,这也难怪,他这样一个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汉史’编纂事业的大文人根本就很少关心其它的事情。
蔡邕顿了顿,随即又问道:“即便陈楚施行仁政,百姓们也没有必要离乡背井吧!这样长途跋涉,真是何苦啊!”
学生叹了口气回答道:“老师有所不知,现在这些周围的许多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他们留在故土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出来碰碰运气!”
蔡邕大吃一惊,急声道:“这怎么可能?你莫不是道听途说吧!”
“学生哪敢欺瞒老师!这些地方周围的农村百姓们根本就吃不上饭!董卓位高,但却不思体恤百姓,反而对百姓巧取豪夺;朝中大臣只会空言,只知道相互攻讦,况且也无能力改变目前的状况!”学生一脸激愤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