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83节

  单方面的付出,金山银海也经不住消耗,那可持续不了多久。

  闲聊了几句

  郑守信神色一肃,抱拳施礼问道;“启禀将军大人,这次抵达的华人移民该如何分配?请将军大人示下。”

  这并不多余,虽然这类事务属于郑守信职责范围之内,若将军大人不在,他就直接安排了。

  可将军大人在这儿,那必须要请示,以显得尊祟之意。

  郑国辉也没有磨叽,直接一挥手吩咐道;“这六千七百多人就安置在三宝颜半岛,抓紧时间,将一些撂荒的土著村落土地耕种起来。

  到了明年三四月份,又是一份好收成。

  其他的2万人通通送去达沃,那边已经做好了接受的一切准备,按章行事即可。

  匹配的那些土著女人,也一并让华人移民赊欠领回家。

  但要注意,每户男丁只能赊欠一个土著女人。

  明年还会有更多的华人移民抵达,现存的土著女性人口已经不足了,需要细水长流才行啊。”

  “下官明白了,我这里的数字,是还有58000多名适龄土著妇女没有分配,经过这一轮分配后,也只剩下3万出头了。”

  “嗯,今后下南洋移民,将不再以大船队的形式兴师动众。而是开通两地航线,常态化的用小型船队运输移民,这也给你们减少了安置负担。”

  “多谢将军大人体恤,说实话,每一次安置都是像打仗一样,从上到下的官僚连轴转,忙的时候数日难以闭眼,生怕有所差池。”

  “你们的付出,本将军都看在眼中,这一切都是为了华人在南洋开拓殖民的伟业,足堪盛举!”

  “此番盛事,下官能够附骥之尾,何其幸甚。”

  “诸君,如今能够立足棉兰老岛,乃是万世基业之始。一旦功成,世世代代富贵未可限量也……”郑国辉不失时机的开始大灌心灵鸡汤,言语间充满了极大的蛊惑力。

  效果非常显著,将军大人的承诺给官员们打了鸡血一般,面孔激动的发红,干劲儿生生拔高了一截。

  近段时间以来

  某个神秘的华人势力大举登陆棉兰老岛,在整个南洋地区飞速传播开来,引来了客居南洋各地的华人移民,纷纷携家带口来投。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愈发的明显起来。

  客居南洋的华人社会群体中,确实有一些混的如鱼得水的华人宗族富商,但大部分都处于社会底层,忍受着白人殖民者的压迫和盘剥,生活的了无尊严。

  既然知道有华人自己主宰的地盘,那岂不纷纷来投?

  从9月到11月

  来自南洋各地的华裔人口迅速增长,从每月六七百人,一路增长到每月近2000人,对当地人口是有力的补充。

  郑国辉也是敞开大门收人,唯有一条,就是安置以后不能再离开。

  防止岛内移民情况泄露出去,让不怀好意的西方势力探听到虚实。

  这几个月

  也有一些英吉利和法兰西国的商船抵达,但一律只能留在港口,人员不得深入市区,只限在港口范围内。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密。

  在郑国辉看来

  棉兰老岛上建立的这片基业还很不扎实,就像沙滩上堆积的城堡,经不住风浪侵袭。

  所以,他采取了保守的策略,尽力维持很敏感的人口数据不外泄。

  哪怕多维持几个月,那也是好的。

  但棉兰老岛上的华人势力飞速扩张,确实引发了周边一些欧洲殖民者的关注,包括英吉利人,法兰西人与荷兰人,各种猜测满天飞。

  据相对可靠的消息

  这股华人势力似乎是来自于在神州大陆搅了个天翻地覆的长毛逆匪,号称“静海王”,听起来让人一片云里雾罩。

  太平天国有2000多个王,这个“静海王”到底是何方神圣?一时间无人能说得清。

  在神州大陆

  英法等国的洋枪队一直都在与长毛余孽作战,双方积怨甚深,当得知那股华人势力是什么“静海王”之后,英国人和法国佬都麻瓜了。

  这玩意儿,从外交层面反映给朝廷总理衙门也没用,因为长毛本就是叛军,矢志于“驱除鞑虏,还我河山”,双方是不死不休的血仇。

  以当今朝廷的力量,也不指望能够派出远征舰队,彻底清缴盘踞在棉兰老岛的这股华人势力。

  英法等欧洲列强事不关己,那应该是弗朗基人该头疼的事儿,普遍抱着看笑话的态度,静看这股华人势力发展到何等程度?

  倒是南方的荷兰人率先警惕起来,这是因为华人盘踞的棉兰老岛,距离荷兰殖民者势力薄弱的婆罗洲很近,

  有多近呢?

  从三宝颜乘船出发,只需2~3日便可抵达婆罗州西部沿海各主要港口,简直就在眼皮子底下。

  而从巴达维亚抵达上述西部港口,则需一周左右。

  如此一个强大的势力盘踞在棉兰老岛,让荷兰殖民者感受到了真切的威胁,却又无计可施。

  荷兰的问题与弗朗基一样,那就是人口太少,能够投放到东印度群岛的力量微乎其微。

  殖民至今三百余年,白人殖民者的后代,充其量只不过发展了不到20万人口,大部分都在巴达维亚所在的爪哇岛。

  爪哇岛是荷兰殖民者统治中心,也是历史发展悠久,开发程度较高的岛屿,聚集了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高达六成的人口。

  让这些荷兰白人殖民者后裔放弃条件较为优越爪哇岛种植园,前往蛮荒落后的婆罗洲,目的在于防范可能是臆想中的危险,这踏马也太扯了。

  换一个说法,根本就行不通。

  荷兰殖民者的忧心忡忡,与弗朗基殖民者的盲目自大形成鲜明对比。

  派遣了4个连队的士兵登陆卡加延后,当地的土著部族对弗朗基人的到来,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

  当地土著勇士前赴后继的用梭标和弓箭袭击弗朗基人,从早到晚的战斗不断,双方一连战斗了10多天。

  在巨大伤亡情况下

  当地部族酋长痛楚的认识到,这些装备着犀利武器的鬼佬军队,压根就不是自己能对付的,只能坐下来谈判。

  谈判的结果

  是当地部族划出最好的港口地盘,并且承担弗朗基人的部分粮食供应,以此换取弗朗基人对土著部族的保护。

  法比安上校率领的弗朗基军队,仅以两人阵亡,17人受伤的轻微代价,再一次取得了殖民战争的胜利。

  消息传回马尼拉

  引起了当地白人殖民族群的轰动,各种称赞如潮水般涌来,极大地鼓舞了弗朗基人的信心,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华人势力的贬低,侮辱和不屑。

  当这些狂热的言论重复100遍,就成为弗朗基殖民者普遍信奉的真理。

  他们确实有骄傲的资本,在历史上,无数次用英勇的战斗击败敌人,甚至占领了整个南美洲大陆。

  区区静海王的华人势力,只不过是给弗朗机士兵的英勇再增添一枚勋章罢了。

  就在这种各方不一的矛盾心情下,时间悄悄走完了1865年的最后一天……

  哈姆达山谷

  1866年元月3日

  郑国辉一行再次乘船抵达这里,山谷里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一座座华人移民新屯建立了起来,将原本撂荒的土地大多重新耕作。

  在此基础上

  正在不断的开垦新的荒地,荒地上的各种果树被连根刨起,移栽到集中的果树种植园中,实行规模化种植。

  河边的风车林立,将清冽的河水引入灌溉渠中,滋润着农作物的生长。

  大片大片的田地一望无际,移民村里也新建了很多房屋,用粗木做框架,青瓦覆顶,飞檐挑起,白墙青瓦极具华夏建筑韵味儿。

  矿山村因为大量需求,如今规模迅速的膨胀起来,形成了高达三千居民的小镇,城镇建设初见规模。

  这一切的变化

  都让郑国辉欣喜不已,这里出产的大理石可是好东西,整座大山够开采几百年,能够让矿山镇长久不衰。

  仅靠这一项资源,就能吃到撑了。

第101章 陵水县

  看到这一切的变化,郑国辉的心境变得非常好,一路与陪同的总督郑守信,达沃知府郑守中,守备钱江等军政官员谈笑风生,气氛轻松而随意。

  郑国辉看到矿山镇建设的不错,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便说道;

  “守信,如今的移民人数逐渐增多,一些村镇发展的很不错,这是好事。

  你们回去研究一下,看类似于矿山镇这样情况的还有多少?

  硬指标是人口必须超过二千,今后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水路和公路运输便利,布局合理。

  例如出产煤矿,铜矿,铁矿资源的村镇,规划新型炼铁厂的地区,都可以列入考虑的范围内。

  就比如这个矿山镇,镇上人口已经突破三千(注;仅指华人移民,其土著配偶不计算在内。),就达到了升格的标准。

  今后可以升级为县治,达沃府这么大的地盘,总归不能只有一座城市吧。

  其他达到标准的村镇,也可以升级为县治,具体分寸你们把握,但人口一定要超过三千,以城镇的建设标准来要求。”

  “回禀将军大人,下官等确实有这种想法,总督府初步筛选出了7个发展比较好的村镇,三宝颜府两个,达沃府五个,计划向将军大人汇报呢。”郑守信上前一步,声音和缓的解释说道。

  郑国辉闻言一笑,说道;“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具体的方案你们拿吧。经过慎重讨论,多听取各方的意见,最后呈上来就是。”

  “如此下官吃了个定心丸,今后知道怎么做了。”

  “不用谦虚,你看……”郑国辉用手指着前方宽阔平整的道路,麦浪滚滚的田地,还有在田地中辛苦耕作的农人。

  豪情满怀的说道;

  “政策实行的好不好,官员治理的是否尽心竭力,最终还是要用事实说话。

  好的差不了,差的百姓也不会说你好。

  很多事,要考虑在前面。

  如今平整的大路修了起来,到各村和各乡镇的道路也要修,至少要让两辆马车可以并行,可以把粮食的产出顺利运出来。

  这些道路也不能全等着苦役犯去修,可以出台一些减免优惠政策,在农闲的时候,动员华人移民自己去修。

  经过这么一两年功夫,城市乡村的道路就通畅了,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谁也不想道路崎岖难行,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那样可是不成的。

  牧民官讲究一个度,要让每一个华人移民都觉得日子有奔头,吃得饱,穿得暖,今后多生几个孩子也没压力。

  要做到这一点

  仅仅从分到的田地里抠,那一准扣不出多少银子来。

  要鼓励华人移民发展农副业,家前屋后院子里的果树,结出的果子可以卖给镇上或城里,也可以拉到农贸市场去交易。

  这没多少钱,就不用收税了。

  还可以养鸡,养鸭,养牲口,只要不是拿到集市上贩卖,鸡鸭这一类的家禽就不用征税,给移民们碗里多一口肉吃,也算是德政了。

  当然了,若是拿到农贸市场售卖,还是要征税的,这并不矛盾。

首节上一节83/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