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移民全都行动起来,在海湾中清洁船舱,将污物冲洗干净,晾晒衣物,补充竹筒水壶中的淡水,为下一步的远航做好准备。
澎湖本岛的渔村里
这附近有6个小渔村,全部人口只有七八百人,大部分人的生活处于相当贫困的境地,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腌制海货。
除此之外,这里几乎什么都缺。
缺灯油,缺布匹,缺铁器,缺粮食,缺针头线脑,这些与世隔绝的小渔村几乎缺一切生活用品。
南下船队的到来,为澎湖渔村点燃了新的希望。
船队用布匹,铁器,针头线脑一些百货,与这里渔村进行大规模交易,几乎将于村里储存的所有腌制海货兑换一空。
十几名留守人员带来了大量的蔬菜种子和粮种,带领当地渔村百姓开荒种地,种植了数百亩的蔬菜瓜果,让文明的光芒照耀进了这些小渔村。
先期抵达的1600余人,会同当地人口开始大规模建设,修房建屋,砍伐树木修建栈桥,进一步垦地拓荒,种植见效快的蔬菜瓜果。
等到南下大船队抵达后,已经能够大规模的供应补给所需。
山脚下一座新建的石堡中
这座依山而建的石堡,主要采石砌筑而成,如今只是拉出了框架,部分地段修建到膝盖那么高的石墙,还有大部分没有修建。
砌筑石堡所用的混凝土粘合剂,是用当地数之不尽的贝壳粉,混合粘土加糯米浆,兑入少量鸡蛋清制成,
贝壳粉是用牡蛎、河蚌、蛤蜊、螺蛳等去肉后的外壳,经粉碎加工而成的粉状物。
在不远处的河滩地上
堆积如山的贝壳首先用大石碾子碾碎,然后,放入石臼中捣碎成粉,全程都是用人力制作,可速度一点都不慢。
一个壮劳力每天能制成200多斤贝壳粉,50多人一天能制作10多吨,足够修建石堡所用。
唯一所缺的是糯米,南下的大船队已经带了上千吨过来,在澎湖湾修建石堡只需要留下几十吨,剩下的全都会带去棉兰老岛,那里有更多的炮台要塞要修建。
石堡中,有五六座已经修建完成的木制房屋,如今地面用细石夯平,布置了一些从船上搬来的木桌家具,暂时充作将军行营。
前日遭遇的风浪,让船上的丫鬟们可遭足了罪,呕吐的不成样子。
这两天,几乎就没吃什么饭,吃什么吐什么,人也迅速的消瘦下来。
尤其是巧月晕船最严重,4天没有好好吃饭了,脸色已经蜡黄的样子,从床上爬起来都费劲。
郑国辉不是铁石心肠的人,到岗以后就把这几个小丫鬟全都接了上来,安置在这里休息,恢复。
房间里传来浓浓的鸡汤香味,这些土鸡混合着党参,黄芪,鹿茸等名贵药材一起炖煮,能够很好的活血养气,滋补身体。
郑国辉走进房中,见六七个丫鬟低头大口的喝鸡汤,就连食欲不振的巧月也在其中,脸色比早先下船时好看多了。
“奴婢等拜见将军大人,多谢将军大人厚爱。”已经吃过的几个丫鬟正在收拾碗筷,见到将军大人进来,连忙侧身敛了个万福。
郑国辉看到其他丫鬟也纷纷站起来,他便伸手虚按一下,说道;
“都不必多礼,继续坐下来把汤喝完,好好的把身子将养一下。都说女儿家是水做的,我看此言不虚。”
“将军大人,奴婢……”
巧月回到岸上大半天后,又吃了些滋补鸡汤,脸上的颜色已经好看许多了。
她刚说了一句,眼中大滴晶莹的泪珠脱眶而出,哽咽说不下去了。
郑国辉莞尔一笑,对巧月说道;
“不用给你家将军大人省些什么?
只要有些胃口,这些滋补的东西尽管放开来吃,放开来喝,把身子养的壮实才行。
要不然,就只能把你们放在岛上慢慢调养,等到以后来了船再说。”
“不……将军大人,巧月就是死也要跟着您。”巧月一听把她丢在岛上,立时就急了,眼泪更是噗噗的肆意流淌。
“好了,本官知道。那你更要将养好身体,现在多吃多喝一些,总比抵达后大病一场好的多。”
“巧月知道了,一定大口吃东西。”
“还有啊,不要哭鼻子了,巧星你要照顾好巧月,吃完了饭多活动活动,下一顿就能吃的更多。”
“请将军大人放心,奴婢晓得了。”巧星这个丫鬟倒是非常适应远洋航行,除了最初的不适之后,很快就适应了船上生活。
即使前天那么大的风暴,海浪推动船体剧烈摇晃,郑国辉都感觉到晕船了,这小丫鬟居然能挺得住。
在这十几个丫鬟中,有三四个丫鬟体质明显强的多。
郑国辉记在了心中,今后远洋航行的时候,就要挑这些能够适应船上生活的人。
巧月这个丫头,明显不能承受。
根据上岸后的统计
有1400多名呕吐,眩晕严重的移民和兵卒,基本都陆续转运到岛上安置,度过严重的不适应期。
正好有几艘在风暴中损伤的船,如今船上的木工正在抢修。
留下6艘船,这部分移民将在岛上留滞2~3周,随后再行南下至三宝颜,最大程度的减少航行途上的减员。
休整2日后
郑国辉看海上的天气风平浪静,正是南下的大好时候,水和蔬菜的补给基本完毕,便命令大船队立刻起航南下。
三宝颜
1865年8月14日中午
三宝颜附近的海面天际线上,一个高大的桅杆跳出海面,随即整个三角桅杆露了出来,兜满海风的洁白船帆就像发出的一个信号。
不多时
天际线上出现密密麻麻的船帆,排成一眼望不到边的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的向着三宝颜港口扑来,庞大的船队越驶越近,带来令人头皮发麻的巨大压迫感。
如果是敌人,此刻早已经惊慌失措了。
三宝颜港口显然不是,在看到庞大船队的同时,整个港口立马欢呼声响彻天际,人们兴奋的跑着,跳着,尽情抒发内心的兴奋激情。
可人数较少,一眼看过去也就两三百人,所以闹出的动静也不大。
很快有人骑马迅速向市镇方向赶去,没多久的功夫,一队150余人的全副武装士卒就跑步赶过来,随同而来的还有赶着马车,牛车,驴车的移民,大约有数十上百人的样子。
等到庞大的团队相继进入三宝颜港湾,码头上汇集了四五百人,每个人全都神情激愤的挥舞手臂,很多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来到港口欢迎的四五百人,就是留在三宝营的大多数汉人移民和兵卒。
移民的大部队跟随指挥使郑守信(千总衔,小叔),千总带兵官钱江一起,早在两个多月前就已经攻占了达沃,在当地展开了镇压和殖民行动。
大部队总计3500余人,留在三宝颜当地的只有900人不到。
怪不得郑守信与钱江在来信中,反复敦促将军大人,一定要多带些移民南下,这里的人手严重匮乏。
如今好了,第二波南下的大船队抵达,随行带来了19000余人,极大地扩充了本地的华人势力,稳固殖民统治。
这么多的人口只要扎下了根,建立华人家族开枝散叶,任何敌对势力想要赶走只能是妄想。
站在船头
郑国辉看着眼前湛蓝海湾上,那连绵高耸的群山轮廓,无边无际的延伸向天际尽头,心中巨大的成就感波澜泛起,眼中也有些潮湿。
值得,太值得了。
他迄今为止一切的努力,在看到三宝颜半岛这巍峨壮丽的景象时,都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回报。
那种浓烈到令人眩晕的幸福感,内心油然升起强大的征服欲望,此刻就像两座炉火一样,将郑国辉的身心架起来烘烤,暖洋洋的仿佛醉了一样。
还夹杂着丝丝麻麻的酥麻的感觉,身体内的小电流刺激的荷尔蒙一个劲的膨胀,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太他妈爽了”。
这是我的世界,我做主。
第81章 从三宝颜开始
大船队也顺利的靠港,只有10多艘船能够丁头靠在码头栈桥上,互相之间用缆绳紧紧绑缚,供人员和物资顺利卸载。
更多的船只能锚泊在港湾中,按调度计划陆续靠上码头卸货,随后装载铜矿石,香料,烟草及特产贝壳返程,目的地是崇明岛。
等到装载下一批移民南下,就已经是10月份的事了。
神州大陆的东南沿海在7~9月是季风期,8月份有短暂的窗口,也是此次向南洋选择的有利时机。
返程的船队以8~10艘为一个编队,装满了就走,不会过多的停留。
在不运载大量移民的情况下,习惯海上航行的船员并不畏惧惊涛骇浪。
郑国辉率领众人登上码头后,命令先将一众丫鬟和随从们用马车运走,先行返回三宝颜城中休息。
他看到很多丫鬟脸色蜡黄,走路都颤颤巍巍的东倒西斜,心中属实不忍。
尤其是巧月,身边要两个人搀着才能勉强行走。
没个10天半个月,恐怕养不回来。
呼吸着腥咸的海风,郑国辉内心的雀跃兴奋依然没有平息,他抬头看着这片炙热阳光下的葱翠山岭,心中有股忍不住的冲动。
重生以来
无数的压抑和隐忍此刻全都不翼而飞,现如今他就是棉兰老岛上的王,言出法随,无人可以抗拒,这片空白的天地任由他图画。
环顾海湾中密密麻麻的大船,怎么让他内心豪情顿生?
留守三宝颜当地的主官是董庆年,此人原本也是将军府幕僚之一,跟随第一波船队下南洋,以精明强干著称。
此刻一直跟随在身后,随时听候将军大人召唤,介绍当地的情况。
看着密密麻麻的移民陆续下船,很多人激动的跪在地上,亲吻着这片土地,还有人失态的又哭又笑,更多的人拥抱欢呼。
这里,是他们梦想的家园。
据第一批回来的船员说,抵达当地的第一批移民,在这里都有了女人,有了田地,甚至还有了土著奴隶,过上了幸福,安定,美满的日子。
那些还没有来到这里的华人,谁能不羡慕?
需要在三宝颜当地港口卸载的货船只有30多艘,移民6000余人,剩下的大部分船舶目的地是达沃港,移民同样也是。
所以,郑国辉计划在三宝颜港只停留二天,补充淡水和蔬菜以后,便马不停蹄的继续前往达沃港。
码头边的蓬屋里
郑国辉吃着新鲜采摘的热带水果,听三宝颜主官董庆年介绍远征达沃的相关情况,心中有了个大概。
达沃是棉兰老岛最大的海边港口城市,全城人口约4万多人,有一支1300余人的土著武装,分属两大部落。
这里也是很多佛郎机,荷兰,英国探险者及船长经常抵达的地方,常年有一百六七十名洋人居住,在当地修建了几座教堂。
有天主教堂,也有新教教堂。
佛郎机船队有时候会抵达,但时间不定,有时一年来一两趟,有时一年来三四趟,主要与当地土著部落交易香料和特产。
指挥使郑守信是在6月底,集结大部兵力,跨海攻击达沃城,并一举攻占该地。
山宝颜距离达沃城共319海里,前一天清晨出发,至第二天傍晚可以抵达。
大军趁着晚霞漫天的时候,一举抢占达沃城码头栈桥,随后源源不断的大军从船上络绎而下,仅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攻占了全部码头和周边高地。
当场击毙土著部落勇士近200人,俘虏数百人。
进攻大军随后涌入城中,在天色擦黑的时候,与城中土著部落武装展开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