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59节

  造反早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皖北的苗沛霖都能四反四降,最终死于僧格林沁之手。

  他不信,李氏兄弟就没动过这种念头。

  现在的情况

  破落的满清朝等于是经营不善的大企业,虽然破船烂瓦一堆,但李氏兄弟总归是做到了高管。

  拿到了高薪,社会地位尊崇,能够混迹在上流顶级社会中,光鲜亮丽啥也不缺。

  他们宁愿这样维持着,而不愿意下海创业撞的头破血流,利益与期望不符嘛?

  但下海创业也有诱人之处,也有人因此飞黄腾达,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伟业。

  所以,郑国辉坦率的抛出了自己的最大秘密,一方面想勾人,另一方面何尝不想得到李鸿章的暗中支持呢?

  反正我也不在你的大公司里捣乱,稍微蹭点资源,算一些股份进去,帮我到外面闯不好吗?

  一旦成功,妥妥的血赚呐。

第72章 拉李鹤章上贼船

  在李氏兄弟面前,郑国辉将迄今为止的骚操作和盘托出,包括第一批先遣团下南洋占领了三宝颜,正计划攻打达沃。

  崇明岛上的秘密,筹办慈济会的打算,他在美资万国通宝洋行达成的惊天大交易,没有避讳的一一详述。

  欲行大事,必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哪怕多增加半分胜算也是好的。

  若能拉李氏兄弟入伙,稍微拔根汗毛就比大腿粗,便利之处多多,好处可谓言之不尽。

  李鹤章宦海沉浮20余年,曾任三地县令十余年,襄赞军机经验丰富,善于筹备大兵团作战物资后勤供给,妥为调度。

  又背靠着根深叶茂的李氏家族,双方互为姻亲,又恰好此时无官在身,岂不是天作之合?

  郑国辉这番坦诚的详述,直把见多识广的李氏兄弟听的目瞪口呆,口中啧啧称奇,然后便陷入了一片沉默中。

  片刻之后

  李鸿章皱着眉头问道;

  “听起来似乎可行,而且静海你已经着手去做了,业已站稳脚跟,拔得头筹。

  这样的开局极好,可若然惊动了欧罗巴诸国,届时反戈一击,恐非尔等能够承受。”

  李鸿章果然是朝廷大臣,视野并不局限于神州内陆,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二叔有所不知,欧罗巴也并非铁板一块。”这个时候,就是发挥郑国辉国际视野的最好时机,他侃侃而谈论述道;

  “欧罗巴大陆十几个王国,英吉利国偏居一隅,以强大的海军实力领袖群伦,殖民地遍布全球,实力为最强者。

  然英吉利国与欧洲诸国既有联合,又有制擎,互相关系极为复杂。

  仅就吕宋群岛而言

  英吉利国与弗朗基国语言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与习俗不同,向来互为敌手的时候居多,双方关系有着深深的裂痕。

  弗朗基国遭受入侵,英吉利国必然隔岸观火,这源于双方天然的敌对竞争关系,对此乐见其成。

  在整个南洋

  有能力阻止我大军南下的只有英吉利国,其在印度殖民地保有实力强大的第三舰队,第二次战争中的英法战舰主力,就是从其中抽调而出。

  没了这个顾虑,下南洋的计划有九成的胜算,余者不足为虑。”

  “弗朗基人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弗朗基人在整个吕宋群岛驻兵不过二千,战船九艘。即便发动侨民和土著,总兵力也不可能超过2万。”郑国辉胸有成竹的解释。

  见李氏兄弟听的津津有味儿,他继续加大筹码,说道;

  “棉兰老岛面积10万平方公里,四季温暖如春,植被茂盛,雨水丰富,每年农作物可三熟,是绝好的农耕之地。

  如今我第一先遣团占领三宝颜,继而发兵达沃,拟一举克之。

  届时,整个三宝颜落入我军手中,如此大的地盘细加经营,将成为我军讨伐吕宋和宿务群岛最好的跳板。

  厚集人口,粮食,训练战兵,筹备战船及一应物资,且待两三年后万事俱备,则一举拿下整个吕宋群岛。

  如此,将广有江浙皖三省(注;略有夸张)之广阔地盘,大小千余岛屿星罗棋布,北距台岛仅5日航程,东距马六甲海峡亦5日航程。

  盘踞南海腹心之地,向西跨洋可抵花旗国本土,可谓左右逢源,何愁大事不成?”

  纵然以李鸿章的眼界,也被这番雄心勃勃的描绘刺激的心潮澎湃,感觉大有可为。

  李鹤章更是不消说了,双眼都放着闪亮的热切光芒。

  他辞官归隐是被迫所为,盖因两位兄长锋芒太甚,朝廷不可能提拔一门三总督,因而多有打压之意。

  以李鹤章经天纬地之才,岂能甘于沉沦,老死于枯冢之中?

  而这是郑国辉希望看到的局面,在看着李氏兄弟沉吟不语时,便直接开始拉拢道;

  “百闻不如一见,三叔何妨与我一同乘坐火轮船南下,顺道至崇明岛一观虚实,是否有不尽不实之处?”

  “我听静海这一番惊天高论,当真大开了眼界。世间竟有如此奇事,奇闻,奇人,想人之不敢想,做人之不敢做,当真唯有叹服而已。”李鹤章已经怦然心动。

  他苦笑着摇了摇头,感觉这大半辈子都白活了,这是什么神仙言论啊?

  同时,又激起了他浓浓的好奇心,便慨然答应说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三叔就随你走一趟吧。正好与静海朝夕作伴,且看你还有何高论?”

  说完,便哈哈大笑了起来。

  李鸿章的情绪倒没有三弟那么激烈,这时候已经能够很好的收束脸部表情,至于心中掀起何等波澜,那是半点也看不出来的。

  他只是沉稳的点头说道;

  “去看看也好,有何错漏之处也能帮着提点一下,毕竟已是一家人了嘛。

  今后若有所需,可来信告知。

  朝堂之上不用担心,若需离开时日甚久,书信一封便是,本督台会代为婉转。”

  这话就是替郑国辉背书了,显示出这个国企高管投资的意图,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确实计划可行性高,依照李鸿章纵览全局的眼光,能够为皖北李氏多留一条后路,亦或者多发展出一系南洋支脉,都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李鸿章也不需要投什么,无非是从这个老大的破船上刮点油水,稍微补贴一些个就是。

  钱粮可能没多少,精壮的人口那可是要多少有多少。

  以朝廷如今的体量,每年洪涝灾害广达数千万人,饿死病死的以及遭受战火殃及殁于逃难途中的人口,哪年没有几百万?

  就如野草一般,割了一茬又生一茬。

  李鸿章身为两江总督,李瀚章身为湖南巡抚,这个大哥家的宝贝贤婿势力遍及江南省,这从长江中游到下游几省完全打通。

  可以收集战乱地区人口,包括俘虏的叛匪丁口,顺江而下直抵崇明岛,简直不要太顺遂噢!

  在此修整养壮之后,陆续转运至南洋地区,形成一条源源不断的输送链。

  既解决了辖区灾民饿蜉遍地,处处烽火的大难题,又解决了郑国辉勃勃野心的人口所需,岂不是两全其美?

  密谈了一个多时辰

  已临近中午时分,郑国辉一行索性在李府用过了午宴,杯盘碗碟一大桌自不待言,众人都吃得尽兴而归。

  李鹤章也收拾了行囊,带着几车满载的一应物品和20多名郑府亲随,跟着郑国辉一行九骑离开了李府,出城后径直向津门方向而去。

  一路奔波,至傍晚时赶到了津门渡口。

  郑国辉的官船和其余6艘满载的货船停泊在此,总计150余人的武装护卫队伍及10多人的丫鬟家眷,至此汇集完毕。

  李鑫已经联系了英吉利的火轮船,客舱可载20余人,想来也尽够了。

  余者皆乘坐船队顺京杭大运河缓缓而行,沿途有亲卫火枪队武装护卫,若非倒霉透顶的话,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事。

  毕竟是在运河中航行,捻军不善水战,刚刚大战过后也需要休整,并非毫发无伤。

  商量过后

  分为两路,郑国辉与李鹤章各带十人乘坐火轮船南下,余者皆跟随船队从京杭大运河走。

  一路不停歇的话,也就迟个半个多月,就能抵达金陵。

第73章 军队扩编

  1865年,5月底。

  郑国辉一行乘坐英吉利火轮船自津门而下,途经威海停了一天,继而沿海岸线而南下,全程仅用4天便抵达沪海。

  旋即换乘帆船,仅用半日时间,便登陆通州城老巢,三叔李鹤章在此受到了隆重而高规格的欢迎,通州府官员殷勤备至。

  郑国辉在这里发号施令,在整个苏北通州,淮安,徐州,皖北招募五千精壮,迅速扩编军队。

  要求识字者为先,力能举起80斤石锁,由军中派员核查优中选优,各地府县协助招募,此乃军机大事,不得有误。

  另即刻调动船队,第一批拟调动崇明岛四千屯民,送往金陵城完成装备换装,编组,整训,并且与招募的精壮混编成军。

  隔上一个月

  第二批拟调动崇明岛屯民三千余人,依然送往金陵城,完成上述改编,陆续编入绿营兵中。

  恭亲王奕给了六副空白的正四品防守尉官牌告身,可以任由郑国辉安插亲信,那他自然就不客气了。

  这6人中,分别是原千总衔郑守中(注;十一叔),晋正四品通州城防守尉。率领1200兵丁驻防通州府城。

  原千总官郑家宝,(注;副将)晋正四品淮安府防守尉,率领2000兵丁驻防淮安城。

  原千总官何汝霖,(注;副将)晋正四品徐州府防守尉,率领2500兵丁,500精骑驻防徐州府城。

  这里是抗击捻军匪乱的前线,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500马队,全都加强在了徐州城中。

  原把总官郑守业(注;四叔)晋正四品江宁府防守尉,率领4500兵丁,300精骑驻防江宁府城。

  原把总官胡祖清,(注;亲兵队长)晋正四品维扬府防守尉,率领1500兵丁,驻防维扬府城。

  原把总官董焕章(注;妹夫)晋正四品镇江府防守尉,率领1500兵丁驻防江宁府城。

  以上这6名防守尉,统兵总计15200余人,负责严密守护江北各府县,严防捻匪南下,烧杀掳掠乡里。

  郑国辉在江南各府另有驻军2000余人,分别以千总衔军官统帅,来自江南副将率领的江宁协兵力。

  这包括淮军吴长庆所部调离常州府后,派遣进入常州府镇守的800余兵,进入姑苏府的1200余兵力。

  加之江宁协所属军官训练团(注;取消金陵讲武堂名头,以训练团代替,避免过于敏感),骡马辎重团,水兵营,城防营等数千兵力。

  整编之后,所属兵力已超过2万人。

  郑国辉以江南副将兼江南招讨使之名,由兵部行文下发,名正言顺的扩军并将势力安插到全省各地,实力随之猛涨。

  由于军中官兵比较高,再加上300余名第一期的金陵讲武堂学员毕业,按照将军大人命令,全部投入扩编的绿营军中。

  应付起这次大扩编,显得游刃有余。

  计划以原有的8000人军队老底子为骨干,抽调4000余人打散,编入新扩编的军队中。

  这在新编的绿营军中约占三成多,另以抽掉的4000余名崇明岛屯民,占据三成多,组成了新扩编军队的主体。

  再加上新招募的5000青年精壮,占据三成半多,以金陵讲武堂学员为基层军官,各地驻扎部队由此混编而成。

  驻扎军队以4~500人为一营,这其中;

首节上一节59/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