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上到次日凌晨
扶桑联合舰队所属的合计21艘驱逐舰,以及37艘鱼雷艇,向着残余的俄国舰只不断发起鱼雷攻击,持续扩大战果。
沙俄第二分舰队的舰只大部被击沉,“西索伊-维利基”、“海军上将纳西莫夫”、“纳瓦林”先后被鱼雷击沉,旧式装甲巡洋舰“莫诺马赫”在舰艏被鱼雷炸掉的情况下,仍顽强的击沉了向它发射鱼雷的扶桑鱼雷艇,后因伤势严重,于凌晨5时由舰员自行凿沉。
28日清晨5时过后,残余的俄国舰队缓缓地朝海参崴方向行驶,想要逃过一劫,显然他们想多了。
在上午9时许
返回釜山港补充完毕的扶桑联合舰队主力又追了上来,将沙俄舰队包围,并进行猛烈的炮击,打的沙俄舰队浓烟滚滚,再次损伤多艘舰只。
眼见者逃亡无望,担任俄国舰队司令的涅鲍加托夫海军少将决定投降。
临近中午11点,沙俄舰队“尼古拉一世”“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谢尼亚文”和“鹰”号等4艘战列舰投降,还有一些巡洋舰和驱逐舰。
沙俄巡洋舰“绿宝石”号在逃往海参崴的途中搁浅,被舰员炸沉,余下几艘分别逃往沪海、马尼拉等中立国港口,沙俄舰队主力基本全军覆没。
看了两天的大戏,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想要吐槽的就是两个字;无语。
他算是彻底弄明白了,这巨大的战损比是怎么来的?
哪怕沙俄舰队稍微转个航向,与敌形成战列线,用舷侧的炮火互相轰击,也不会形成如此大的战损比。
不知道这些俄国海军将领怎么想的?
崽卖爷田不心疼啊。
大楚帝国皇家海军将领们给扶桑国联合舰队打出的评语是“优秀”,其炮击水平优秀,编队航行动作优秀,执行力和战术水平优秀,官兵士气和战斗精神优秀。
总体而言,达到世界海军一流水平。
大楚帝国皇家海军同样优秀,在各项技能上都不遑多让,在不少方面表现更突出,战斗水平只高不低。
两相比较
大楚帝国皇家海军有充分的信心,能够战而胜之。
沙俄舰队这样打法,实在太辣眼睛,果然没有海军传统的国家,想要建立起一支纵横世界的强大舰队,就等于痴人说梦。
战舰不是建造出来就行的,那得会用。
显然俄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手里拿着好玩意儿,却打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猪突进攻,彻底沦为世界列强的笑谈。
这场空前规模的大海战,到时候让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放了心。
扶桑国联合舰队没什么神奇的本领,也没有什么神秘力量相助,仅仅是运气爆棚罢了。
沙俄在短时间内建造了大量的新锐战列舰,却没有足够优秀的海军人才去驾驭,表现的极为拙劣,这不是送人头吗?
那些手指甲黑乎乎的沙俄农夫,根本不知道这些大海巨兽该怎么战斗?
在各种阴差阳错之下,造就了扶桑联合舰队的赫赫威名,这其实有很大水分。
对马海战后
扶桑联合舰队的实力进一步的膨胀,其缴获的4艘沙俄战列舰经过修缮后,列入了战列舰队中。
这使得扶桑联合舰队的主力战列舰达到八艘,形成了新的“八八舰队。
在这支八八舰队中,尤其是一线的8艘主力战列舰,没有了滥竽充数的装甲巡洋舰,都是货真价实的战列舰,而且装备年限也不长。
与大楚帝国皇家海军的15艘战列舰(注;新增加了“椰城”号战列舰和“泗水”号战列舰)主力阵容相比,差距并不大了。
对马海战的辉煌胜利传回了扶桑国内,瞬间造成了巨大的轰动,无数狂喜的扶桑民众冲上了街头载歌载舞,这也造成了扶桑国内的一定程度混乱。
第583章 战后的影响
对马海战的胜利,对当今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真正奠定了扶桑国世界一流列强的地位,能够与英,法,楚,德,美比肩。
虽然这些老牌世界列强不一定能瞧得起扶桑人,可是对扶桑国的强大军事能力却再也没有质疑。
空前强盛的扶桑国海、陆两军,自然也引起了大楚帝国军方的高度关注。
大楚帝国皇家陆军和皇家海军分析总结这场大战的经验教训,开始在全军范围内进行新一轮整训和战略战术调整,以适应20世纪战争的新特点。
皇家陆军的最大改变,就是再一次的扩军十万,总兵力规模从原本的36万余人,进一步增长到47万余人。
原本一个师兵力7600余人,扩编到万余人,并且增加8个野战师和12个独立团的编制,使得陆军扩增到32个师,57个团规模,实力有了大幅增长。
在大楚帝国皇家陆军的编制中,开始实施军区制度。
比如中美洲军区,南美洲军区,西非军区,东非军区等等,这是高于师级的区域性军事指挥机构编制,也是首次出现在大楚帝国的编制序列中。
军区有权指挥辖地内的帝国直属野战部队(注;双重指挥),地方卫戍部队,要塞港口守备团,武装民兵和其他武装力量。
统一指挥部署,能够形成更强的战斗力。
大楚皇家海军在数易其稿后,终于拿出了全新的“昆仑山”重巡洋舰建造计划,这是与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同一等级的主力舰。
最明显的指标,就是排水量超过3万吨,航速25节,是真正跑得快,火力猛,装甲厚的新式战舰。
按照“大楚帝国皇家海军十年整备计划”,“昆仑山”级重巡洋舰一共4艘,首舰在7月初投入建造,次舰在十月份投入建造。
3号舰和4号舰将在1906年度先后投入建造,建造进度明显加快,预示着在海上主力战舰领域的投资翻倍。
对马海峡之战后
在增援远东的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和第三太平洋舰基本全军覆没后,眼见着翻身无望,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扶桑国的胜利。
在这样的默契前提下
经过美国的和平斡旋,日俄两个交战国终于坐下来开始商谈停战条件,准备结束这场双方都代价沉重的战争。
这意味着
沙皇尼古拉二世政府东进政策夭折了,雄心勃勃的“黄俄罗斯计划”彻底破产,这在今后的数十年都没有恢复过来。
沙俄国内因为战败导致乱象丛生,革命暴动四起,沙皇刻意营造的战无不胜光环彻底破裂了,也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
在国内矛盾加剧的情况,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基础产生了严重裂痕。
这场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战争,实在是打不下去了。
扶桑人也没得到什么好处,在整场战争中损失超过26万人,这仅仅是爱面子的扶桑自身统计的损失数字,实际远不止此。
真正让扶桑人破防的是停战谈判,原本扶桑人挟着战争胜利的威势,准备狠狠咬上沙俄一口,用来弥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损失。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扶桑人花了超过16亿日元的军费,这个年代,扶桑国每年国库的收入才不到2亿日元。
为了准备这场战争,扶桑人不光把自家底掏空了,还向美英借下了大约8亿的巨额外债,可以说是负债累累。
对扶桑人而言
既然胜利了,那胜利者有权提出要求,肯定得想办法挽回损失,至少得把借的钱还给英美两国啊。
十年前,甲午战争打赢后,他们就从清政府那里“捞到”的2亿多两白银的好处,可以说是赚翻了。
如今就打算照猫画虎,也从沙俄那里狠狠的咬上一大口。
在朴茨茅斯和谈中,扶桑方面直接向沙皇索要了高达30亿的金额,把在场的美国人和沙俄谈判代表都惊呆了。
沙俄谈判代表当即忿怒离席,冷冷的丢下了一句话;“这绝不可能,俄国没有付钱的习惯。”
扶桑人都懵了,怎么不还还价就走?
他觉得要求挺在理,当初就是这么讹诈大清的,一次又一次得手,钱来的很容易。
可这次碰上了硬茬子啦。
消息传回圣彼得堡。沙皇尼古拉斯二世震怒不已,那一班大臣直接红温了,破口大骂“扶桑人趁火打劫。简直就是漫天要价”。
必须得明白,沙皇俄国利益的重点与核心始终在欧洲,超百万俄军的精英超过八成都在欧洲,家底子厚实着呢?
以沙俄帝国1.35亿人口的巨大体量,损失个十万八万俄军官兵压根算不了什么,远东战争的失败还远没到伤筋动骨的时候。
就算打仗打输了,沙俄也不会轻易答应扶桑那些蛮横无理的要求。
沙皇尼古拉二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扶桑的狂妄要求,回答就一句话:“一个卢布都没有,不服就再战。”
扶桑人直接傻了,思虑再三,考虑到沙皇俄国恐怖的战争潜力,确实是无法驯服的巨兽。
扶桑自己实在打不动了,经过11次的全国总动员,动员兵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39岁,征集了超过120万兵力。
这样沉重的战争负担,扶桑实在吃不消,只能草草结束了。
1905年8月,扶桑与沙俄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在这个条约里,沙俄承认了扶桑国在朝鲜的殖民统治,还把旅大租借地和附带权利及财产都转手给了扶桑。
从某种角度来看,算是聊胜于无的补偿。
除了这些
沙俄还把从长春到旅顺的中东铁路一条小路也让给了扶桑国,并且割让了库页岛北部。
就事论事的说
巨大的付出与回报完全不相称,扶桑人咬着牙赢得了战争,最终不过获得两条铁路的权益和沙俄在东三省的部分资产,全加起来也就值个几千万。
这悬殊的落差,让扶桑人瞬间破防了。
扶桑国内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谈判代表的懦弱,死了这么多人,花了那么大代价,竟然连一点补偿都没得到。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吃了大亏。
8月份签订了停战条约,硬撑到12月份,桂太郎政府就在汹涌的反对声浪和巨大经济压力下倒台了,成了发泄怒火的替罪羊。
在原本历史上
扶桑国在此战过后,掀起了一股反思战争的浪潮,普遍认为被美英列强利用了,做了冤大头。
从此,仇恨的种子就埋在了心中。
原本帮助扶桑国发展的英国贷款和美国贷款,也成为了涂满了毒药的馅饼,陷入了遭受迫害的偏执,敏感而又自卑的扶桑人觉得自己才是阴谋的受害者。
扶桑国在反思的浪潮中沉寂三十多年,这也是辛苦偿还战争巨债的三十年,自强发展的三十年,影响到扶桑国今后历届政府的政策走向。
若历史走向没有改变
十多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扶桑国默默的选择了束手旁观,除了出兵占领德国青岛殖民地以外,没有其他的军事大动作。
最主要的缘由
就是在日俄战争中受伤太深,对英美俄各国列强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防范心理和暗藏的仇恨种子,不愿意跳出来给他人做嫁衣裳。
“那是一场白人的战争”就是普遍共识。
至于青岛的德属殖民地,这原本就是1902年《英日联盟》缔结的时候,双方桌子底下的交易,这是英国人许给扶桑人的甜头。
复盘这场影响东北亚各国近代历史走向的重大战争,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惊奇的发现;
一直没多少存在感的大清国,竟然是最大的赢家。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除了1900年义和团那阵子,其他时间内,紫禁城里的清王朝与各国洋人的关系都很密切,“以夷制夷”这一招用的越发顺手。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东三省。
如今全世界人都知道,日俄两国对东三省和满蒙地区都怀有极大野心,视之为嘴边的肥肉。
早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野心勃勃的扶桑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让了东北关外之地,由此引发“三国干涉还辽”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