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54节

  “下官谢座。”

  恭亲王奕侧过脸来,对王府宫女吩咐道;“去给郑大人沏盏茶,然后都退下吧,这里不用伺候了。”

  “奴婢遵命。”

  几名宫女沏了茶奉上来,隐隐一阵香风飘过,然后脚步无声的便退了下去。

  这么一折腾过后,雷霆风暴方才歇去,郑国辉算是度过了这一劫,后背已经隐隐有些汗渍。

  这鬼子六给他的压力,确实很大。

  按照郑国辉桀骜不驯的性格,偏激之下真的能掀翻桌子。抢把刀来直接剁掉恭亲王奕的狗头,哈哈大笑的杀出王府而去。

  但这只能心里丫丫一下,做不得数的。

  举凡能成大事者,每临大事有静气。

  下南洋需要巨额的银钱和资源保障,现在这个身份非常便利,轻易不能舍弃,此乃重中之重也。

  退一万步说

  即便郑国辉暴起发难,能够制住身边的4名王府侍卫,那其他人呢?

  恭亲王府可不止4名王府侍卫高手,少说也有一两百人。前堂一乱,大量王府侍卫须臾之间便能赶到。

  到那时,生离此地都是奢望。

  郑国辉调整了心态,愈发的心平静气起来,恭敬施礼后坐下。

  恭亲王奕打了巴掌后,该给个甜枣了,他的脸色缓和许多,略带着亲近之意说道;

  “郑大人,为朝廷任事要行的正,坐的端,清廉不惧人言,方是正途。

  你现在还年轻,行事未免操急,却失了行稳致远的妙处,尚需多加勘磨才是。”

  “中堂大人实乃金玉之言,下官感佩五内,定当每日三省吾身,学得清廉良臣一二秘法,期有增益。”

  “善,知错能改者善莫大焉。”恭亲王奕听的高兴起来,神色愈发柔和的问道;“本王听闻,郑大人尚未婚配。”

  “劳中堂大人动问,下官实感惭愧。皆因下官16岁投身军伍,每每血战旬月,无暇顾及自身私务,致使延宕至今。”郑国辉趁机表了下功。

  恭亲王奕也为之动容,道;

  “郑大人实乃朝廷的忠臣良将,沙场建功,本王甚慰也。

  但娶妻婚配乃人伦大事儿,怎可草率从之?

  现今国朝大患已除,区区捻匪回乱乃芥藓之疾也,翻掌可灭,不必忧心矣。

  本王犹记得,你的座师是福珠老大人?”

  “中堂大人睿智明察,正是。”郑国辉贝身答道。

  “惜乎,天不假年,朝廷又痛失一位柱石重臣啊!”恭亲王奕脸上闪过一丝悲痛神色,他与这位礼部尚书福珠寿山在朝廷共事甚久,互为奥援,确实有几分香火情在。

  轻叹了声

  恭亲王奕话锋一转,直接问道;“部堂大人在世期间,可曾过问你的婚配情形?”

  “回禀中堂大人,信中确实有提及,但下官未知详情,如今已成云烟。”

  “尔有何求?”

  “下官出身寒微,虽然承蒙朝廷抬举,骤登高位。但有自知之明,不敢奢望门弟高贵的宗室之女,只求一书香门第良妻度日可矣!”

  “哦……”

  恭亲王奕随口应了一声,眼神便显得游移了起来。

  他是在思索中,谁家能够与这个崭新出炉的年轻从二品副将相配?

  首先就排除了宗室门楣,再排除了五品以下的朝廷官员,这已经与郑国辉不相配了,不是高了就是低了。

  考虑到郑国辉身为江南副将,江浙两省文武官员都不合适,姻亲勾连起来,容易在地方呈尾大不掉之势。

  其他的人选,只要家中有女初长成,品行端庄即可,这个范围并不大。

第66章 赐婚

  郑国辉言及的不想娶宗室之女,这也是人之常情。

  圣祖康熙爷的时候,八王爷胤惧内之名朝廷上下尽知,连侧福晋也不敢有一个,让皇家脸面尽失。

  这也是八王爷胤很大的丢分项,儿子都没有一个,今后能指望谁?

  后来还是圣祖康熙爷震怒,为八王爷胤指婚又娶一女,这才生出个老儿子,这就是后话了。

  以郑国辉寒微的出身,压制不住跋扈的宗室之女是大概率事件。

  站在男人的角度看

  年轻又官居高位,只有失心疯才会找个背景雄厚的女子为妻,那岂不是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上枷锁?

  恭亲王奕想了下,突然眼前一亮,脱口说道;“有了,本王想到一女,正好与你相合,身份,门第都十分契合,可谓良配。”

  “一切但凭中堂大人做主,国辉并无异议。”郑国辉悄然把“下官”改成了“国辉”,这是以晚辈之礼待之。

  恭亲王奕是什么人?

  鬼子六啊!

  “鬼子六”这个绰号不单纯说恭亲王奕亲近洋人,对西洋之学持有兼收并蓄的温和态度,更说明此人学贯中西,精明练达。

  其文武才干卓绝,心性更是开阔,没有竞争过平庸的咸丰皇帝,实乃是朝廷的一大损失。

  恭亲王奕敏感的意识到郑国辉自称的改变,随口问了一句;“郑大人还没有取字?”

  “让中堂大人见笑了,国辉这些年来辗转于军营中,尚未曾取字。”

  “哦……本王为你取一字如何?”恭亲王奕兴趣顿时来了。

  郑国辉听了立刻站起身来,双手抱拳深深的一揖到地,答道;“故所愿也,不敢请耳,当以师礼待之。”

  “免了,本王可不愿意麻烦。”恭亲王奕直接摇手拒绝。

  他兴趣来了取一个字儿可以,这个“师礼待之”就算了,太麻烦了。

  高高在上的恭亲王奕还能缺门生?

  只要愿意,朝廷上下恐怕大半都归于门下,那可就是妥妥的结党营私,予人口实了。

  既然不愿意,郑国辉顺梯子下坡也就没有再提,他自己也不愿意多个鬼子六的“座师”,感觉忒不是味儿。

  就是话赶话说到这了,做个样子罢了。

  恭亲王奕仔细的打量郑国辉,见此人身材高大,眉宇间尽是冷峻肃然之色,坐立不动如松,身上却在涌动着蓬勃的青春朝气。

  似乎一声令下,便即刻出辕门跨上战马,力斩敌酋首级于马下,心中的欣赏更多了一分;

  “郑大人年少有为,悍勇善战。

  令本王想到古人云;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我朝马上得天下,素来重英雄、惜英雄,绝计不会埋没了一员虎将。

  但本王更希望你守拙致远,方能成就一番仕途,那就取“守拙”二字如何?”

  守拙?

  郑国辉愣了一下,连忙抱拳行礼说道;“回禀中堂大人,家父论辈是“守”字班,名讳上守下仁,其他叔叔依次为守义,守业,守道,守成,唯有八叔为守拙……”

  恭亲王奕听了也笑了,这个“守拙”二字肯定不成了,那不是与父辈一班了吗?

  又想了一下,说道;

  “须知通州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古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是也,历史又称海陵地,确实是个好地方。

  既如此,取“静海”二字如何,希望尔等不管身居何位,始终心怀桑梓,方为初始。”

  “多谢中堂大人赐字,“静海”感激莫名。”郑国辉再次长长的一辑到地,这次倒是诚心诚意。

  恭亲王奕无论历史风评如何,始终是大清朝这个烂摊子的裱糊匠,在风雨飘摇中撑过来属实不易。

  对自己真的不错,又是取字号,又是帮着找媳妇,隐含回护之意。

  座师能做不能做的都帮着做了,仅少一个名分而已。

  这一礼,属实应当应份。

  恭亲王奕给取了“静海”二字,见郑国辉上道的认可,心中满意之余,便将良配的人选说了出来,道;

  “本王考虑的是李瀚章与骆秉章二人之女,皆是出身名门,同为朝廷肱骨之臣,端庄厚重,可为良配。

  骆秉章家有小女正值碧玉年华,听闻才貌俱佳,可为优选。

  但这都是道听途说,不足为凭。

  倒是李瀚章小女与本王的大格格是手帕交,常来王府里走动,是个极美貌的女子,兼之性子温婉有礼,可为良配。”

  果然是恭亲王,一出手就是两个王炸,震惊的郑国辉感觉有些懵,幸福来的太快,太突然了。

  鱼与熊掌,安知那个更美味哈!

  李瀚章与骆秉章都是什么角色?

  骆秉章,字龠门,号儒斋,粤省羊城府花县华岭村人,乃湘军的统帅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

  曾充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掌撰记。

  后历任侍讲学士、御史、湖北按察使、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名气与曾国藩等同,称为“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足见其影响力巨大。

  骆秉章现任川省总督,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入川七载剿灭长毛乱军,朝廷授以太子太保衔。

  这人唯一的不好就是太清廉了,被誉为“当朝第一清官”,当那么大的官儿,家里穷的叮当响。

  清官不好吗?

  那当然不好,郑国辉本身就是个大贪官,他要赚取多多的银子,支持下南洋的勃勃野心,没银子怎么能成?

  首先二人在处事之道上就不契合,须知清官的家风极为严苛,不容有任何含糊之处,也不会容忍贪贿之人辱没家风。

  这李瀚章也是朝廷柱石之臣,他有个二弟很有名,叫做李鸿章。其如今的官位与李瀚章也只在伯仲之间,同为朝廷封疆大吏,还没有上调朝廷中枢。

  李瀚章字筱泉,自号钝叟,皖省合肥县人。此人系曾国藩门下,签分湖南。

  咸丰元年(1851)署永定县知县,后又署善化县知县,因军功赏六品衔。

  及曾国藩建湘军之初,即奏调瀚章至江西南昌综理粮秣。咸丰四年(1854),因功任补湖南直隶州知州。

  咸丰五年,李瀚章总理湘军后路粮草,攻克义宁州,保知府,赏顶戴花翎。

  咸丰十年间,李瀚章调任江西吉南赣宁道道员,襄办江西团练,为湘军筹办粮饷兵丁,合力剿匪。

  同治元年,曾国藩派其襄办广东税务,调广东督粮道,同治二年擢广东按察使。

  同治三年(1864),擢广东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擢湖广巡抚。

  如今的李瀚章在朝廷中炙手可热,官位也是一年一涨,位居二品大员之列,今后分置总督可谓水到渠成。

  此人官运亨通,关键还长寿,印象中好像世纪末方才过世,还有三十多年的辉煌。

  这一点非常重要

首节上一节54/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