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黑人部族的酋长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已经团团围住了华人定居点,依然能让消息泄露,引来增援的可怕武装力量。
这就是先进文明的降维打击,压根无法抵御。
殖民西非刚果河流域远比殖民东非历程艰难的多,曲折的多,也血腥的多,这是难以避免的局面。
东非公司辖下12万平方公里,当地黑人部族人口不足40万,主要分布在沿红海的高原绿洲地带,相对较容易殖民。
刚果河流域总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当地土著黑人部族人口超过二千万,拥有几乎无穷无尽的热带森林,是全球仅次于亚马逊河流域的第二大热带森林连片区域,被称为“非洲的绿肺”。
二者殖民的难度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刚果河公司推进殖民无疑困难多的多。
这十余年来
在各类冲突,远征和镇压行动中,阵亡的黑人仆从军数量就高达1.43万人,另有2257名武装华人殖民者丧命。
由此可见
殖民这片大河纵横的西非区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好在刚果河公司信心十足,他们已经找准了方向。
国际市场对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的需求量正在迅猛上升,有成为大宗交易品种的极大潜力,几乎不愁销售。
正是基于这点
大量的天然橡胶种植园和油棕种植园正在向刚果河流域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沿河40公里范围内的平原和平缓丘陵地区,新的华人种植园正在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
间或有一些农庄和牧场,主要解决本地华人殖民者粮食及蔬菜,肉类供应问题,多以本地生产,本地销售为主。
宽阔的干果河及其众多支流,成为连接起众多华人殖民点的水上大动脉,承担起了交通运输的重任,内河运输正变得日益兴旺起来。
卡加延的三家造船厂日夜不停的赶工,主要以制造内河船舶为主,所需的设备,钢材和蒸汽机都就近从英国进口。
最大的一家造船厂雇佣工人近四千人,每年制造各种吨位不同的内河船舶320余艘,涵盖内河运输船,客船,渔船和火轮船等各种船型,生意相当红火。
据说,造船订单已经排到了后年,依然有很多潜在船主拿着钞票在排队。
可卡加延船厂已经停接了订单,实在是忙不过来。
新的厂区正在建设中,而新设立的船厂多达十余家,如今都在对外招工,向老船厂高薪挖人,处于高速发展的燥动期。
河面上的船舶日夜不停的穿梭,往来于华人城镇和定居点之间,承担起了运输货物的主力。
以土著黑人为主的筑路队,大多附属于当地的华人城市,奉行“华人殖民点设到哪里,就将道路修到哪里”的宗旨,这些年来一直在修桥铺路。
当地的道路以砂石路为主,在遭遇到连绵暴雨的侵袭和浸泡之后,往往会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坑,使得道路状况变得糟糕。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需要时间去沉淀。
一次又一次的修补,常年累月的重载马车碾压,使得道路的路基逐渐夯实,沉降,坍塌,滑坡的情况也会逐渐减少,乃至最终稳定下来。
路基情况较好的的需要三、五年,路基情况较差的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几年,这个急不得。
十多年时间下来
遍布各地的修路队修筑了长达上万公里的道路,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桥梁,这还不包括通向各偏僻居民点的小道和便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网。
大量的黑奴为营建刚果河流域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付出了艰辛劳动,做出了不容抹灭的重大贡献。
这十多年来
楚国王室和政府不需要刚果河公司上缴一块银洋的分红,所有的税收,贩卖人口和出口大众商品的利润都留在殖民地,用于发展殖民地基础设施和城市,扩大安置华人移民的能力。
这一优惠政策,给刚果河公司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与之相比较
荷属东印度公司每年上缴大笔利润,常年占据了荷兰王国财政开支的五分之二,是荷兰王国不可或缺的财政支柱,双方高下立现。
荷兰王国采取竭泽而渔的盘剥殖民方式,殖民东印度群岛260余年,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几等于无。
殖民地道路,桥梁还是几百年前的样子,只是变得更加残破罢了。
而楚国则采取“放水养鱼”的殖民政策,对干果河公司一些重要建设项目,殖民地部和财政部都会拨出专款予以扶持,一般是占据项目金额的1/4到1/5。
就比如东桑城计划上马的钢铁厂项目,这是进口英国炼钢设备,利用本地的铁矿和煤炭资源发展钢铁企业,以满足刚果河公司各城镇所需。
预计总投资达260万银洋,在政府批准通过后,殖民地部拨款30万银洋,财政部拨款16万银洋进行专项扶持,属于“固远计划”的一部分。
所谓的“固远计划”,就是对边远边疆和远离本土的殖民地强化统治的计划,包括经济,军事和文化三方面。
鉴于西非过于遥远,本土鞭长莫及,适当的发展一些工业设施有助于解决本地需求,替代大量进口。
仅刚果河公司辖下,进口的钢铁数量从早些年的年需求量三五万吨,迅速攀升到七八万吨,乃至于近年来的十几万吨。
1883年,从英国进口的各种钢材和板材,线材总量达到17.9万吨,距离20万吨也只有一步之遥。
这种情形下
发展本地的钢铁工业就很有必要了,毕竟拿出大量的硬通货进口钢铁,刚果河公司自己都心疼的不得了,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若能自己生产,既能解决大量的就业,又能创造税收,满足自身需求,还能自主的决定扩大生产,简直太完美了。
随着内河造船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的华人移民源源不断的进入刚果河流域寻求发展,城市和桥梁建设的需求,对钢铁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东桑城钢铁厂项目获得批准通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周的工作视察结束后,李经羲和一众随员登上了前往下一站滨海城(注;加蓬之利伯维尔)的城际班轮,站在轮船三层的一等舱外面船舷上,回望这座大西洋沿岸的美丽殖民城市。
李经羲此刻感慨良多,心中堵着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倾诉,可多年沉稳的基层历练让他紧紧的闭上了嘴,只是用充满感情的眼光看着这座城市。
远远看去
阳光映照下的东桑城无数的建筑连接成片,远远的延伸到视线尽头,呈现出一座新兴繁华城镇的勃勃生机,那些白墙黑瓦的汉唐式建筑勾起心中的阵阵涟漪。
别了,东桑城,希望有一日还能见到你丰伟的英姿。
李经羲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他的青春热血留在了这里,足迹踏遍了方圆两三百公里的每一处地方,规划殖民点和道路,带领武装远征队一次次的围剿土著黑人部落,有着无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回忆。
这一切的一切,都汇集成了人生的宝贵财富。
耳边传来城际班轮长长的汽笛声,很快缆绳解开,轮船高大的烟囱冒出浓浓黑烟,高压蒸汽管道泄露出大量蒸气,将站在船舷边的身影笼罩在朦胧间。
轮船缓缓的离开码头,向着湛蓝的大西洋深处驶去,东桑城在视线中也变得越来越小。
心中浓郁的情感激荡,李经羲紧紧的闭上了嘴,只是用满怀深情的眼光最后留恋的看了一下东桑城。
视线中,东桑城已经看不清样貌了,变成了一条长长无边无际的海岸线。
此次离开东桑城,继续巡视的下一站是滨海城(加蓬之利伯维尔),在下一站是黄石城(赤道几内亚之马坎达),最后抵达大海湾城(注:喀麦隆之杜阿拉),历时长达一个半月。
结束此次巡视后,李经羲就将搭乘前往欧洲的邮轮,离开这片让他恋恋不舍的殖民热土,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前往欧洲的是英国邮轮,从南非伊丽莎白港始发,途经开普敦,亚历山大贝,鲸湾港,海安,卡宾达,东桑和大海湾城一路向北,沿途停靠多个重要港口,最终抵达英国南部的朴茨茅斯港。
可以看出
英国邮轮沿途停靠多个重要的刚果河公司辖下城市港口,这代表着上述城市已经在西非沿岸拥有重要地位,值得英国游轮驻足。
很多在刚果发了财的华人移民,对欧洲大陆充满了向往,最终会携带大量财富前往欧洲定居或是经商,这种情况无法避免。
楚国殖民地部对此的政策是来去自由,不加以硬性限制,但必须按章纳税,不得携款潜逃。
在这种开明政策下,往来于欧洲和西非刚果的华人旅客不在少数,是英国邮轮班线重要的沿途停靠港。
一个多月后
正值1884年农历新春佳节之际,李经羲率领的巡视团抵达大海湾城(注:喀麦隆之杜阿拉),这是位于中非海湾的一座华人殖民城市,也是刚果河公司最北方的城市。
这里的情景与卡宾达,东桑城,滨海城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不同,整个城市坐落在绿洲中间,远郊外是大片大片土黄色的沙漠隔壁,属于半干旱地区。
这里有一条汇入大西洋的河流,叫做武里河,大海湾城就建立在武里河口上溯24公里的地方,这里是大片大片绿洲的中心,有着便捷的水路运输条件。
本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合于种植天然橡胶和油棕,但适合种植咖啡,可可,小麦,大豆和玉米,其广阔的地域也适合放牧,所以这里牧场众多。
从这里继续向北百余公里,就是法国殖民地的南部边界线。
楚国与法国将喀麦隆地区一分为二,差不多各占一半,楚国占据的大多是喀麦隆地区的精华地段,以平缓丘陵地带和帮干旱的森林草原牧场为主。
法国占据的北方多以沙漠戈壁为主,间或有一些规模不一的绿洲点缀期间,形成当地传统黑人游牧部落的村镇,规模普遍不大。
在这片较为贫瘠的土地上,人口承载能力有限。
李经羲一行的到来,受到了大海湾城知府和高级殖民专员等官员的热烈欢迎,当即举办了当地特色的烤骆驼宴招待贵宾,这毕竟是总督府下来的巡视团,属于上官。
席间众人觥筹交错,还有独具特色的阿拉伯舞女助兴,喝的尽兴而归。
华人殖民者的到来,不但带来的浓郁的华夏文化和先进的农业耕作生产方式,还带来了独特的酿酒文化。
高粱能酿酒,大米能酿酒,甘蔗能酿酒,椰子也能酿酒,口味儿不一,度数不一,能泡酒的玩意儿那就更多了。
什么狮骨,长颈鹿鞭,狗鞭,蜈蚣,蝎子,毒蛇等等,简直让白人看的眼花缭乱,连连大呼不可思议。
非洲黑人部族酋长非常喜欢这些酒,能让他们喝的熏熏然,浑然进入到飘飘欲仙的世界中去。
这些酒水,也是最好的交易品之一,仅次于刀枪等冷兵器。
第463章 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的局势
大滨海城的居民人口有3.46万人,虽然比不上东桑城,在七星城中只能排行第六。可也是周围800公里范围内最大的城市,西非海岸的一颗明珠。
这里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景色和气候特征类似于华夏大陆的西北地区,多草原和山谷林地,适合种植小麦,棉花,大豆,玉米这些耐旱植物,也适合放牧。
大滨海城及其周边数百公里区域安置的华人约十余万人,在城市周边村镇较多。
离开了这一人口密集区域,往往数十上百公里荒无人烟。
这里的殖民专员想办法从北非和尼日利亚贩运大量牛马牲口,在本地进行草原放牧,形成了逐渐壮大的大大小小华人牧场,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大滨海城每到九,十月份,就会有大量的华人牛仔骑着马,驱赶着牛群和马群向南迁徙,一路经过黄石城,抵达这南方的滨海城和东桑城。
最远的长途跋涉一千三四百公里,历时两个多月,将成群的牛马驱赶到南方去售卖,然后再坐船返回。
年复一年,每到九,十月份就会出现大量牛群,马群南下的壮观景象,规模越来越大,这也是大滨海城畜牧业兴旺的景象。
牛,马,大骡子和驴都是当今时代农业生产和运输业的主要劳动力,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驱赶到南方根本不愁卖。
唯一的差别,就是价格高低而已。
近些年来
随着大滨海城区域安置华人民越来越多,当地也发展起了棉花种植业,
大滨海城和黄石城所辖区域,是整个楚国领地和殖民地范围内,为数不多适合种植棉花的区域之一。
原本刚果河公司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埃及棉花和英国机织布,供应殖民地民众所需,为此花费大量的硬通货。
在棉花种植业发展起来后,大滨海城和黄石城也先后建立起了棉纺厂,织布厂和染整厂,用于对棉花的深加工。
这一部分,已经替代了约三成的进口所需。
随着更多华人移民有序的安置,当地的棉花种植业还会进一步扩大,首先争取的目标是替代进口,今后有希望向巴塔哥尼亚和中南美洲地区出口。
未来的出口市场包括哥伦比亚,这一潜在市场人口总量约为450万至500万之间,规模相当惊人。
李经羲等巡视团成员在当地的棉花种植园中,看见大量的黑奴在劳作,知道这些黑奴都是棉花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
正因为这个原因
大滨海城并不对外出售黑奴,整个刚果河公司贩运黑奴的规模也越来越小,相比早期缩水了一多半。
在这边广阔的殖民地上,黑奴承担着大量繁重的田间劳动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殖民地的主要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