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411节

  实际上

  楚国这几年并没有像荷兰人开战的意图,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的辖地经过这些年的蚕食,已经被压迫到极致。

  继续深入,那不可避免的就要触动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的核心利益。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南洋地区的战略态势已经非常清晰,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两者必然要倒下一个。

  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因此视楚国为头号大敌,由于荷兰皇家海军的不给力,所以提出了“以城为垒,死守待援,陆地决战,全民防御”的口号,并且据此大兴土木建设。

  如今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明古鲁,在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万隆,泗水等1系列重要城市中,到处都在兴建堡垒要塞,兴建炮台,碉堡和防御墙,要将这些城市都打造成要塞型城市。

  据城而战,死守不退,等待地区局势的转机和英法列强的介入,这就是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的对策。

  明知不敌,完全放弃了海上争斗,将战争拖入到陆地城市的争夺中来。

  不得不说,这是一项明智的决策。

  荷属东印度群岛总督府不可能寄希望于楚国的仁慈,未来不会发起入侵战争,那完全不现实,纯属痴人说梦。

  荷兰人看的很清楚,楚国这是专捡软柿子捏。

  对英法列强的势力范围一点都不敢动,始终将贪婪的目光投在荷兰人身上。

  一会儿这里占一点,一会儿那里占一块儿,十几年时间将东印度群岛侵蚀殆尽,只剩下如今的核心之地。

  楚国皇家陆军除了12个师的编制以外,还有22个团和更多的要塞防御营,主要分布在本土和周边各岛上。

  每个甲级团兵力一千三百余人,乙级团兵力八百余人,要塞防御营兵力在150人至200人之间。

  战时根据需要,可以灵活配置,整个皇家陆军的总兵力在9.8万余人,不满十万人。

  这样的兵力配置,符合楚国当前国力的总体需求,对比英国陆军27万余人,法国陆军44万余人,德国陆军70余万人的军队规模,楚国陆军兵力规模总体偏小。

  但别忘了,楚国还拥有一支4.5万余人的强大皇家海军,其实力在西太平洋区域首屈一指,无人可以撼动。

  考量到楚国周边安全环境较好,没有实质性可以威胁到楚国安全的国家和势力,并非处于安全环境极为恶劣的欧洲。

  保持9.8万余人的皇家陆军兵力,总体上是比较适合的,对皇家财政负担也不重。

  楚国是一个拥有传统民兵体制的国防动员机制,在村镇城市中,普通民兵承担了很重要的警戒和日常巡逻任务,多以退伍士兵为骨干,训练水平较高。

  民兵最高的编制是民兵连,通常在150人以下,多以乡村为单位,在城市中则以街道或工厂为单位。

  哪个街道的民兵,就巡逻哪个街道的治安,越界属于违反了规矩,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儿。

  楚王郑国辉认真的审定了皇家陆军驻防新方案,这与原本议定的没什么出入,便拿起毛笔来,在奏章上龙飞凤舞的批示了一个“准”字,交由皇室秘书长李经会转陆军参谋总部遵旨办理即可。

  楚国所有的武装力量,包括陆军,海军和民兵,都属于楚国王室所拥有,亦由王室拨款发饷发民兵补贴,王室军队征战所得的领土同样归属于楚国王室。

  所以楚国的军队首要的是忠诚于王室,其次才忠诚于国家,再其次忠诚于民族,这个顺序不能乱。

  楚王郑国辉紧紧的把军政大权都把控在手中,整个国家的运行体制,更类似于德国的君主独裁立宪体制,内阁与议会只是君王施政的工具而已。

  这在当前阶段

  由英明君主主政的情况下,可以促成楚国迅速的转向深入工业化,经济与民生发展蒸蒸日上,国力迅速的强大起来。

  这种体制的弊病楚王郑国辉也知道,那就是太依赖君王个人的施政能力了,换上一个庸碌之才,国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严重影响。

  但这也是当前楚国的最优解,换其他一个人上来,搞不好就会荒腔走板,将楚国的未来带向一个不可知的方向。

  与其如此,不如自己多辛苦一些。

  紫宸殿内,檀香幽幽。

  在王室秘书长李经会领命而去之后,楚王郑国辉又翻阅起内政部呈送的地区巡视秘密报告,主要是关于中南半岛情势的分析报告。

  在赢得了对法之战后,黑旗军被朝廷收编为官军,其所辖20营约万余官兵吃上了粮饷,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军。

  穿上了绿营号服,相关将领名册呈送上去,皆有封赏下来。

  什么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千总等等,相关黑旗军骨干将领都有了官职,领上了官饷薪水。

  这对于黑旗军来说,无疑是稳定举措的一大定心丸。

  从此以后

  打仗就是为朝廷打仗,而不是为穷兄弟挣一条出路,显见的不同起来。

  军师将军黄奇帆也获得了从二品副将官衔,仅次于主将刘永福二品总兵,位居黑旗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北方朝廷收编的这一手,玩的确实漂亮。

  这也是朝廷在内忧外患之下,依然能够苦苦支撑至今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知道自己的官军不行,那就大力任用地方地主武装和汉人武装。

  比如湘军,淮军,滇军,桂军,再加上如今的黑旗军,只要英勇善战,朝廷方面不吝封赏,收编为己所用。

  北方朝廷如此,楚国方面也加大了暗中支持力度,主要是以人员和输出殖民经验为主,帮助黑旗军安定地方,建设经济。

  军师将军黄奇帆多了两个广西籍的助手,都曾经是举人出身,有任职官场的履历,从表面上看与楚国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

  这两人一个叫陈墨亭,一个叫王进,皆是下南洋多年的殖民官员,具有极其丰富的基层殖民经验,属于殖民地部的殖民专员这一层级的官吏。

  关于这一阶段的履历,全都抹去了。

  内中的含义

  就是不想让法国殖民者联想到楚国身上,从而引起各种猜忌和不满,且可能引发英国人的担心。

  华人势力的勾结,是这些白人殖民者一直警惕的事儿。

  要说黑旗军这帮汉子,打仗那是没得说,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在战场上那绝对是一个个铁骨铮铮的好汉子。

  黑旗军将领吴彭年、吴汤兴,王德榜,王德标,肖三发,吴荣邦,林义南,徐骥、柏正才、林义成,王德林、简精华这些人,打仗一个比一个猛,揍起法国人来眉头都不皱,身先士卒的率众冲锋,确实没得说。

  就说一天一夜时间,星夜疾驰140余公里突击兴化省的法军,这些黑旗军将领都是与士兵一样,完全靠两条腿翻山越岭,愣是打了法军一个冷不防。

  但要说经济治理,发展殖民地经济,这些黑旗军将领可就不行了。

  全都一个头两个大,傻眼了。

  正是针对这样的弱点,考虑发展黑旗军的根据地,由内政部的智囊团出谋划策,转由黄奇帆执行,并且给其配备了两个得力助手。

  一个叫陈墨亭,一个叫王进,都是资深殖民官员。

  在大败法军后,内政部的智囊团促成了黑旗军迅速扩大领地,继原本占领山西,北宁和海防省之后,向北占领了北江省。

  向南又占领了太平省,宁平省,清化省和安义省,将领地向南推进了二百一十余公里,防守前沿直抵荣市。

  这样做的好处是

  荣市处于整个越南中部的狭窄地段,左右的区间只有170余公里,防守正面极大的缩小,有利于集中军力防御法军的北侵。

  但是这么做

  黑旗军的领地从原来的三个省扩张至北圻8个省,领地边缘已经靠近河内,成为不折不扣的一大北部军阀势力,日益做大了起来。

  黑旗军因此获得了大片平原土地,能够用于安置更多的广西老表,进一步厚实根据地的实力基础,增强底蕴。

  可向南扩张到荣市,也将法军北侵的压力全部扛在肩上,演变成黑旗军独扛法军的态势。

  原本北方朝廷的40营驻军,在被法国西路军陆续击溃后,从红河三角洲地区已经溃退,向着镇南关边境方向撤退了。

  可后来由于黑旗军的突然杀至,彻底改变了越北战场形势,逆转了法军的胜利势头,将其砍瓜切菜一样的击败了。

  原本驻扎于红河三角洲的朝廷40营官兵,包含滇军,桂军和广府八旗军纷纷返回原驻地,重整旗鼓安定民心。

  至于在战争中损失的兵力,各家入越官军悄无声息的弥补起来,很快又变得兵力完整无缺。

  这种暗戳戳的事儿,官军做起来顺手又应景,毫无阻碍之处。

  原本报损700人或900余人,后来纷纷撤回,只报损了三五十人,其他的都闷了。

  如今黑旗军的前锋进抵到荣市,位于红河三角洲的官兵们完全处于安全大后方,那可真是高兴坏了。

  有黑旗军顶在前面,驻防越北就变成了美差,军队安全又没风险,岂能不快活?

  至于越南王庭失去控制的5个省,那可不关驻越官兵的事儿,黑旗军主将刘永福还有个海防督军的头衔呢,那就是越南王庭封赏的。

  人家自己的事儿,外军不好插手。

  这陈墨亭和王进两人以广西老表的身份投军,很快就得到了黄奇帆的重用,将这二人倚为左右手,大力推广新的根据地建设政策。

  其中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大力移民,反正广西与越北仅隔着一条边界线,山里的老表日子不好过,那就移民呗。

  由此延伸到滇省和贵省,反正华人移民多多益善,几乎来者不拒。

  有了人就要开矿,就要种地,越北八省经过连年的战乱,废弃荒芜的土地很多,很多都是无主的土地。

  黑旗军拿来分配给华人移民,有了产出就有了税收,家底子迅速殷实起来。

  第二条就是发展工矿企业,越北地区的资源不多,除了黑旗军主要控制的几大大煤田之外,其他资源大多散且小,不适合规模性开发。

  陈墨亭依据当地资源条件,发展稻米加工,油料压榨,采石场,木材厂,近海捕鱼业等等,着力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丰富本地粮油供应。

  在此基础上发展养殖业,养猪,养鸡,养鸭,使得黑旗军领地迅速的热络发展起来,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可千万别小看解决温饱问题,这让黑旗军的统治得到巩固,得到广泛拥护,赢得了广泛赞誉的好口碑。

  黑旗军顺势建立了很多库房,大量收储粮食,有了粮草军心就稳定,打仗都不怕再饿肚子了。

  第三条,就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黑旗军以海防港为基础,向外大力出口煤炭,稻米和油料,成批的进口布匹,各种工业品和蒸汽机,主要贸易对象就是楚国和新加坡。

  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黑旗军领地满足了吃饱饭,穿好衣,过好日子的民众需求,系统的引进了楚国的华文教育,增强对外开放和交流,让领地内变得繁荣起来。

  关起门来绝对发展不了,这已经是铁一样的事实。

  黑旗军进口了大量的铁质农具,提高了农民种田效率,增加了产量,这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一面。

  进口了大量英国布料,让领地内的民众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廉价布匹,做几身新衣服,那幸福感就蹭蹭的往上升。

  民众图的什么?

  还不是吃饱饭,穿新衣,娶媳妇过日子,为家族开枝散叶,挺直腰杆活的像个人样,这都是民众的基本需求,也是最热切的渴望。

  只要满足了这些,黑旗军根据地的统治就得到稳固,什么越南王庭都不好使,对比十分鲜明。

  越南王庭的统治腐败而黑暗,官吏阶层普遍压迫民众,民生日艰,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饿肚子是常事。

  两厢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

  所以很多越南王庭省份的难民,携家带口的涌向黑旗军的领地中,希望能够在这里过上好日子。

  很多越南民众讲的是汉话,写的是汉字,其实与广西那里的风俗没什么不同,区别也不大。

  正因为如此

  黑旗军方面广开大门接纳,只有人口多了实力才强,将更多的荒芜土地种起来,统治基础才更加雄厚。

第444章 非洲殖民地划分

  楚王郑国辉看了区域巡视秘密报告,对当前黑旗军的发展较为满意,黑旗军八省领地约有140余万人口,这对一个地方军阀来说已经不少了。

  如今的越南一分为三,以河内为核心的越南王庭占有北部17省,是传统的统治力量,在朝廷驻军的维持下摇摇欲坠。

  以海防为核心的黑旗军,占有北部八省之地,根据地事业发展的逾发兴旺,未来一片光明。

首节上一节411/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