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40节

  这一百多人的队伍就向着维扬城方向行去,沿途百姓纷纷跪地迎接,就这么威风十足的向城内行去。

  进入城内,围观的百姓越发的多了起来,在道路两边议论纷纷。

  “我说……这是朝廷的哪位大官又来了?”

  “你不知道吗?就是昨晚停泊在码头边,从金陵过来的将军大人,据说年轻的很……只有二十来岁,已经官至三品了。”

  “哟,那可不得了,不会是宗室子弟吧?”

  “你这又少见多怪了,这些年清剿长毛匪乱,淮军湘军出了多少军政大员?三品四品的少说也有几十个吧,在往上的也不乏其人。”

  “这倒是,乱世出英雄啊。”

  “嘘……禁言,这种胡话也敢说,你不怕掉脑袋吗?”

  亲兵队长胡祖清骑在高头大马上,手按着腰上佩刀神情冷冽,警惕的注视着道路两边的百姓。

  若有异常,即刻能做出应对。

  在他身后的郑福,郑贵二人以把总的军官身份,同样骑在高头大马上,神情中就显得兴奋而骄傲。

  他俩是将军大人去年回乡时,夫人亲手交给郑国辉培养的家生子,算是心腹之人。

  当初直接放到了位于锡山的兵营中,返回时,迎着十月底的酷寒天气,一路长途跋涉十几天方才返回金陵城。

  郑贵,郑福,郑生,郑安,郑丁这些家生子都在其中锤炼,走的满脚是泡,也不敢喊一声苦,喊一声累。

  将军大人军律森严,胆敢触犯者绝不轻饶。

  返回金陵城后

  这些家生子随同其他一些遴选出来的精英士卒,就进入金陵讲武堂第一期训练班,开始了为期六个月的英式军事教育。

  毕业后,分配至各部队担任基层见习军官,为期一年时间,期满可转为队目军官,享受军官的正式薪饷。

  与第一期的金陵讲武堂军官学员相比较,郑贵,郑福,郑生,郑安,郑丁这些家生子起点明显高了不少,全部进入亲兵队中服役。

  就在将军大人身边,引来了众人羡慕不已。

  同样的军官学员毕业后,需要一年才能转正为队目,也就是副排级军官。

  他们这几个家生子进入亲兵队中,直接就是七品把总起步,相当于正连级军官,而且没有一年的军官见习期。

  这样明显的差别待遇,来自于将军大人的格外偏爱。

  在一众基层军官们羡慕的同时,郑贵,郑福这些年轻军官则是深深的感动。

  每一个人都愿意为将军大人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可没有半点虚言,忠诚度直接拉满。

  而这……是郑国辉想要看到的结果。

  维扬府著名的四海春茶社门口

  维扬知府裘继戎,同知范明,江都知县刘秀,仪征知县何进陶等官员早已在此等候,等到仪仗一路过来的时候,便纷纷出门迎接。

  “军门大人钧鉴,下官等恭候多时了。”

  “哈哈哈……原本区区小事,过境贵宝地,有劳诸位大人久候了。诸位盛情相邀,本官敢不从命否?”

  “军门大人言重了,下官如何担待得起?”

  “不必过谦,本官久闻维扬早茶诺大的名头,至今尚未亲尝。今日承蒙诸位大人盛情,看来有口福了。”

  “些许粗浅吃食,贻笑大方,军门大人请……”

  “诸位大人请……”

  门口一阵寒暄,最后还是郑国辉率先而行,维扬知府裘继戎,同知范明,通判王汝明,江都知县刘秀,仪征知县何进陶等官员随后而行,呈现出清晰的雁行阵,按照官职大小分毫不乱。

  那些盐商富贾全都隔绝在外,连插一脚进去都没门儿。

  四海春茶社位于杨柳青青的小河边,进去一座古香古色的小院,这是专门招待贵宾的所在,字画,茶具无一不精。

  众人按照官场规矩分开坐定,郑国辉自然高居上首,维扬知府裘继戎在下首作陪,其他官员分列左右。

  待到各位大人坐定,一众美婢便脚步轻盈的奉上茶水,精美干果糕点,脚步轻盈无声。

  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各府中挑选出来的头等丫鬟,各个眉目如画,都是容貌上等的少女。

  区区一座富春茶社,可供不起这么多身价不菲的美婢。

  郑国辉看破不说破,端起手中的茶盏浅嗅了下,看着茶盏中的碧色如玉,不由的赞叹道;“这是头一茬的毛尖嫩芽吧,果然清洌肺腑,手有余香啊!当真是好茶。”

  “军门大人既然喜欢,下官已经格外备好了十斤第一茬的春芽,区区土产,还请军门大人笑纳。”维扬知府裘继戎看到他喜欢,连忙殷勤的说道。

  这第一茬的毛尖嫩芽可谓贵如黄金,维扬府并不是产茶地,需要从外界购得。

  但这一份机敏的心思,便足够了。

  郑国辉脸上带着浅浅微笑,颌道应道;“茶本就是雅物,既然府台大人慷慨赠予,那本官愧受了。来,以茶代酒,举盏共饮一杯岂不是好?”

  “军门大人但有所命,下官等自无不从,请……”

  诸位大人纷纷举起茶盏,很有眼色的应和,场面上倒也其乐融融。

  官场上就这样,花花轿子众人抬嘛。

  不一会儿

  美婢们端着精致茶点奉上桌来,一一介绍说道,“大煮干丝”“蟹黄包子”“翡翠馄饨”“千层油糕”“水晶肴肉”“松子馄饨”等等,每一道茶点都大有来处。

  最后,大盘子上的是著名的“维扬三头”,酱色浓郁碗大的“狮子头”,吃起来嫩滑爽口,肥而不腻,香气四溢,真正的大呼爽利。

  小碗那么大的狮子头,郑国辉吃了一个,当真吃的是满口留香。

  随后上来的是“红烧鲶鱼头”,这一只鲶鱼头就有十来斤,用诺大的圆盘呈上来,筷子轻轻划落,整块鲜嫩的鱼头肉就掉了下来。

  这道菜也深受郑国辉的喜爱,吃的连连赞叹不已,大块宛如豆腐脑般的鱼头肉,可以直接用勺子享用。

  已经炖的完全酥烂,入味三分。

  略带甜味儿却不重口,端的是一副好享受。

  真正的重头戏是“红烧猪头肉”,一整个酱色浓郁的猪头端上来,用筷子一划拉,大块的猪头肉就脱骨掉下来。

  这样的一道“红烧猪头肉”名菜,需要提前一天筹备,加入几十种名贵调料,放在锅上文火慢炖足足12个时辰,方能制成。

  临时想要吃到口中,哪里能够?

  这愈发验证了郑国辉的判断,估计是金陵府的人透了消息,这边厢早有准备,就等他来了。

  郑国辉这一顿大快朵颐,当真是没少吃维扬早茶的美味,感觉舒爽无比。

  吃的快活了,心情也就好。

  放下筷子,喝了一点茶水之后,郑国辉满意的说道;“府台大人有心了,本官出身于通州城中,说起来与这维扬府是左近乡邻,但在吃食方面就粗鄙了许多。维扬菜的美名,诚不欺我也。”

  “军门大人盛誉,维扬府如何担得?”维扬知府裘继戎满脸笑容的举手作揖,站起身来恭请道;“还请军门大人移步雅室,且容我等下官聆听教诲,方才不虚此行也。”

  “如此……也好。”郑国辉从善如流的答道,便站起身来向一侧的雅室走去。

  许久之后

  一众官吏们恭敬的将郑国辉送出茶社,郑国辉此刻的袖笼里多了一份文札,还有厚厚一万三千两银票,这是维扬府奉上的程仪帛金,聊表孝心。

  意思自然是与金陵府一样,从行动到屁股都向部堂大人看齐,这是作为下属官吏应有的觉悟。

  为啥呢?

  眼看着江南省的天就要变了,这些下属的官吏若继续无动于衷的话,不积极的靠拢,不表明态度。

  哼哼……

  那上面很有可能就要找点茬儿,给你挪个地方。

  每年的考评为中,或中下,贬调到一个混乱贫瘠的地方去做官,这合情合理吧。

第50章 第一个征服的目标,三宝颜

  北上的船队在维扬府码头停靠两天,递贴子拜访的官员和富商络绎不绝,等待接见的马车和轿子排成了长龙。

  郑国辉有选择的见了一些重要人物,其他的都交给幕僚师爷郑国泰去应付,基本上是收了礼,收个拜贴而已。

  两天后船队再次起航,原本四艘船的扩大到六艘船,船上又多了五名美婢,一路启程北上淮阴府。

  船队两日后顺利抵达淮阴府,船队直接靠上清江浦码头,自然又是一番官员的迎来送往,热闹喧嚣暂且不提。

  这么一路走一路停,十余日后方才离开徐州府,北上前往济宁府,原本热闹的迎来送往场面告一段落。

  离开了徐州府就出了江南省地界,郑国辉下令除了必要的生鲜蔬菜,肉类补给,船队继续北上一路不停,尽快驶离遭受战火涂炭的鲁西南地区。

  这一日

  济宁府向北的一段运河岸边,十几个神情彪悍的汉子站在丘陵的高处,远远的看着一队蜿蜒驶过的船队,眼神中露出贪婪的神色。

  “旗主,消息已经探明了。这个狗官是前往京师受赏的金陵城守尉郑国辉,其前身是通州团练。靠着天京城一站飞黄腾达,手中的血债累累,万死不足以赎其罪。这一路行来,不知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

  “那就干他娘的,正好弄点银子,给弟兄们打打牙祭。”

  “小旗主稍安勿躁,这个姓郑的狗官行船于河中,我捻军兄弟善于马战,却不善水战,必须要好好计划一番才行。”

  “说的不错,听说官船上有很多火枪手,盲目攻击徒增伤亡而已。可别没啃下来肉,先崩掉自己几颗牙。”

  “呸,莫再说了,灭自己的威风,长他人的志气。”

  听着手下的一阵吵闹,白旗旗主李蕴泰是个身材高壮的络腮胡须大汉,眼神微眯着闪出一道寒光,出言说道;

  “自家兄弟莫要争吵,被别人瞧了岂不耻笑?

  让人继续盯着船队,其他人率领大队人马到前面等着,在狭窄河面伏击这支船队,我要拿郑国辉的狗头祭旗。”

  卫王李蕴泰是捻军十几位头领之一,素来与长毛余孽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琢磨。

  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鄂、陕、晋、直(冀)七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众,绝非易与之辈。

  在北上淮军的屡次围剿下,现如今势力大为收缩,化整为零四处流窜。

  卫王李蕴泰命令下达后,身边的一众兄弟纷纷抱拳应和,神情变得兴奋起来,就像嗜血的饿狼围住了肥美的猎物一般。

  船队上

  亲兵中队长胡祖清神色凝重的收起单筒望远镜,紧皱的眉头若有所思。

  过了济宁府以后,沿运河两岸经常会出现鬼鬼祟祟的骑兵或陌生人群,这让他直观的感受到了浓浓敌意。

  进入鲁省后,整个船队都加强了望和戒备,随时准备应付不测。

  从金陵出来原本四艘大船,如今一路穿州过府增长到了九艘大船,满载着各种地方特产,以及府县官员对上峰的仰慕之情。

  在经过微山湖时

  很多集结在此的商船也跟在了官船队的后面,从而形成了浩浩荡荡四五十艘的大船队,看起来蔚为壮观。

  这些商船心思很直白

  鲁省地面可不安宁,就是蹭一下官船的威风,希望能够以此吓退流寇乱匪。

  相应的,也让这支北上的大船队格外显眼起来。

  凡事有利必有弊。

  好处就是这些商船上也有武装护卫,聚集起来可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小股乱匪根本不敢靠前。

首节上一节40/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