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350节

  楚王郑国辉考虑的没有群臣那么简单,苏门答腊岛看似二方角逐,实际上牌桌上坐的是三个人。

  坐庄的始终是英国人,若是英国人允许华人势力武力南侵,占领加里曼丹岛南部地区,那么一切都不成问题。

  对于荷兰人的武力反击,楚王郑国辉有着充分的信心应对。

  楚国是整个南详地区编练铁甲舰队最早的国家,陆续服役的12艘铁甲舰可不是玩儿的,那是横行南洋地区海权的保证。

  在明年上半年之前

  还将有第二批4艘2300吨“华山”级铁甲舰陆续下水服役,这是一股英国皇家海军第三舰队都不敢小觑的强大海上力量。

  对付荷兰海军那批老旧的风帆战舰,可以说是胜券在握。

  随着皇家光明石油公司大赚爆赚,王室内库充盈。楚国也开工建设了五千吨级“镇”字号主力铁甲舰,首舰“镇海”号正在紧张建设中。

  这一切,都是楚国强大信心的保障。

  不可忽视的是

  英国人同样在强化驻加尔各答的第三战列舰队,随着第一批排水量五六千吨的三艘英制铁甲舰到位,第二批战斗力更强的英制铁甲舰亦将通过苏伊士运河前往印度殖民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第三战列舰队序列。

  英国皇家海军的军备预算每年高达9000多万英镑,充沛的军事预算,可以让其同时开工建造十几艘六七千吨级别的铁甲重舰。

  短短几年时间

  英国皇家海军装备的铁甲重舰数量已经高达40余艘,船台上还有20多艘正在建造中,这让其他国家的海军力量望尘莫及。

  这一批新锐铁甲战舰的抵达,意在替换老旧的覆甲风帆战舰,为英国皇家海军第三战略舰队补充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

  也是展现大英帝国不容践踏的威严,隐含着警告楚国海军的喻意,在做任何行动之前先思量一下,是否得到了大英帝国的允许?

  所以说

  加里曼丹岛牌桌上明面是两个人,一个是荷兰王国,一个是楚国。

  实际上,坐庄的始终是英国人,英国人也是主导整个南洋地区形势的幕后推手,没有人可以绕过他而肆意妄为。

  有些楚国的强硬派认为,完全不必理会英国佬,那纯粹是脑袋简单,勇气可嘉,但却不理智。

  同样的情况

  在苏门答腊岛的牌桌上明面是三个人,多了一个亚齐王国,而亚齐王国也是最弱的一方。

  实际上是4个人,英国始终在幕后推动着地区形势变化。

  若非英国干预,荷兰殖民者的兵锋早已经横扫全岛,现在的亚齐王国已经覆灭了,成为历史上记载的过往。

  英国不允许,那么荷兰殖民者只能乖乖的吐出吞下肚的胜利果实,这没什么可商量的。

  有人质疑英国是否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的干预将沙俄彻底打残了,在沙俄心中留下了深重的心理阴影。

  楚王郑国辉清楚后世的历史:

  沙俄的秉性难改,应该是在6年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寻找到了借口。再次发动了第十次征服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并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沙皇尼古拉二世完全有机会一雪前耻,从奥斯曼手里拿回此前失去的一切。

  他们甚至可以直接进军君士坦丁堡,灭了奥斯曼帝国,成为黑海霸主,达成沙俄皇室三百多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最终战略目标,为啥这事儿没办成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英国不允许。

  在关键时刻,英国人把军舰开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并且声称,不惜与沙俄一战,也不允许沙俄进军君士坦丁堡。

  英国应该是没准备好战争,可能压根不想打这一仗,否则就不会只派遣军舰过来威慑了。

  即便如此,沙俄皇室也不敢冒险。

  尼古拉二世还是选择了认怂,毕竟亚能够一雪前耻,拿回失去的一切,他已经知足了。

  可英国并不希望看到沙俄获益如此之多,再加上奥匈帝国也坚决反对。因此沙俄不得不再往后退了一步,与列强商议修改《圣斯特法诺和约》。

  修改后的条约被命名为《柏林条约》,沙俄失去了军舰通航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资格,沙俄倡导的大保加利亚,也被一分为三,成了小保加利亚,胜利的成果极大的缩水。

  沙俄想要进一步在巴尔干半岛有所作为,也基本没可能了,西进欧洲的国家战略路径彻底被封死了。

  英国和奥匈帝国可不是白干活的,奥匈帝国得到了波黑,而英国则得到了塞浦路斯。

  就问这个时代的英国,到底威不威?

  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楚王郑国辉慎重的对待英国反应,倒不是怕了英国人,而是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抉择。

  能不硬抗强敌而达到目的,那为何非要硬扛呢?

  首相李鹤章的提议就非常好,通过支持,鼓动和武装加里曼丹岛南部华人力量,发起内部的斗争,借此扩展楚国的势力是最妙的方法。

  千万别指望英国人主持公平正义,维护华人侨民利益。

  荷兰王国毕竟是欧洲白人国家,与英国王室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互相通婚不断,并曾经有过共主的时刻。

  无论从宗教,历史,血脉和感情上来说,英国人都会倾向于荷兰白人殖民者,这一点无需讳言。

  虽然双边关系良好,可英国人一定是不希望楚国在南洋的势力步步做大,而是希望维持现状。

  通过内乱引发质变,不失为一招妙棋呀。

第377章 向巴塔哥尼亚平原进军

  青铜饕餮香炉散发着袅袅龙诞香味儿,有着沁人肺腑的神奇功效,让人回味悠长。

  考量了一番英国人可能的应对举措,楚王郑国辉心里有了底。

  这几年

  通过原油和大宗物资贸易,楚国与英国王室及数个极有影响力的顶级贵族建立了稳固关系,是他的底气所在。

  这种建立在互相利益上的关系,只要利益一天不断绝,那么完全值得信任。

  没有人会对每年高达数十万英镑的利益说“不”,这种利益纽带远比宗亲,血脉和历史渊源更为牢靠。

  至少在楚、荷两国发生纷争时,能够让英国保持客观的中立态度,这就是潜在利益纽带的威力。

  透过伦敦上层贵族渠道,楚王郑国辉知道英国人的底线是在爪哇岛。

  只要楚国不染指爪哇岛,英国不会做出激烈的反应,也不会与荷兰,法国组成联军,对楚国实施军事打击。

  楚王郑国辉能够清晰的感觉到

  英国在欧洲,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都在推行着地区势力平衡政策。

  在欧洲

  典型的“大陆势力平衡”政策,英国扶持普鲁士王国与法国争锋,如今形成了德国,法国两强对峙的局面,这符合英国的根本利益。

  看到法国实力被削弱了,英国现在的政策又微妙调整,转向扶持法国,限制德国,这一切都是利益所致。

  在中美洲

  英国扶持楚国在中美洲扩大华人影响力,遏制美国势力南侵,同样是中美洲势力平衡政策所致,而不是偏爱楚国。

  在南洋

  英国就是扶持荷兰,法国势力,并依据着海峡殖民地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从多方面限制楚国势力扩张,尤其警惕楚国势力北上。

  这包括楚国势力与北方神州大陆的联动,对琉球王国的影响,渗透扶桑国等等,都怀有很重的戒心。

  英国近期大举发展与琉球王国的贸易关系,增强在那霸港的存在,就是非常鲜明的一例。

  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

  英国人的举措无疑非常得体,这也是楚王郑国辉钦佩的地方,英国人不愧是世界霸主,拥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还拥有一大批的阴谋家。

  正是基于此

  楚国当前的发展政策是强化西方和北方的贸易联系(注,包括英国海峡殖民,法国中南半岛殖民地,北方神州和琉球,以及扶桑,朝鲜半岛),重点向西扩张殖民势力,兼顾南方。

  伴随着大型移民船长期开通太平洋航线,南美洲航线,源源不断的华人移民通过这一渠道,进抵中美洲和南美洲。

  仅太平洋航线上

  楚国政府和王室对这条航线的年均补贴,就高达百万银洋规模,重点体现在煤炭价格,税收减让和蔗糖补贴上面。

  尤其是对夏威夷群岛的蔗糖补助,占据了近半数额。

  经营跨太平洋航线,从西往东的华人移民数量是不用愁的,每一趟移民船都坐得满满当当,让航运公司有钱可挣。

  可是回头货却很少,主要以北美的牛皮和夏威夷产蔗糖为主,这是两项大宗物资。

  出于对夏威夷日渐壮大的华人势力的警惕,美利坚政府逐渐收紧了进口蔗糖的政策,转而将进口蔗糖的重点放在古巴和巴西,这也是世界两大重点蔗糖产区。

  夏威夷岛上的美国白人种植园主,因此政策而利益大为受损。

  不得不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挥泪甩卖蔗糖种植园,然后带着钱返回美国。

  基本上都由华人商人接手,如今占据着夏威夷群岛蔗糖种植园的绝大部分。

  其产出的白糖和优质老冰糖,大部分由经营太平洋航线的航运公司移民船运回,向北方大陆和南洋销售。

  反正船放空回来也是放空,不如装些货压舱,还能取得一些收益。

  楚国对这批蔗糖进行了价格补贴,使得其总体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向北方广阔市场销售,以维持太平洋航线的双向货物流动。

  而进口的大量北美牛皮,则在国内进行加工,制成各种牛皮产品销售,亦能带动国内皮具产业发展。

  从夏威夷群岛前往南美洲皮埃诺岛的航线,返程时,主要运输硝石和铜锭,铜锭基本在巴拿马港就销售一空,主要出口对象是欧洲。

  为了加工铜矿石,楚国政府已经投资在皮埃诺岛开发建设了几座铜矿山,建设了大型铜冶炼厂,具备年处理十几万吨铜矿石的能力。

  这些出口欧洲的皮埃诺铜锭,从太平洋一侧的巴拿马城转运到68公里外的科隆城,这个贸易线基本由华人商行主导,从加勒比海沿岸科隆城装船运往欧洲。

  硝石则运回夏威夷港,从这里装上返程的太平洋航线移民船,万里迢迢的运回楚国本土,主要用于制造火药。

  正是由于合理安排,这才促进了跨太平洋航线和南美洲航线的繁荣,保证了持续向上述两地输入华人移民。

  在南美洲

  潮水般的华人移民冒险团队,总数已达数百个之多,正在越过安第斯山脉,向着广阔而富饶平坦的巴塔哥尼亚大平原挺近,宛如蝗虫般掳掠当地的印第安部族。

  通过武力征服,俘虏的男性印第安人会押回来,以相应的价格卖入铜矿山中,补贴冒险远征耗费的武器枪弹,人员伤亡。

  并且补充马匹和补给物资,招募人员,进行下一步的冒险扩张。

  俘虏的年轻女性印第安人及牛羊马匹,视华人冒险团队需求,可以自用,也可以出售,没有一定之规。

  广阔的巴塔哥尼亚大平原,亦是后世阿根廷南部内格罗河省南部,丘布特省,圣克鲁斯省和火地岛省所在地,如今属于印第安部落时代的马普切人地盘。

  华人武装冒险团队的先锋,已经达到了大西洋沿岸,贯穿了巴塔哥尼亚大平原。

  楚国殖民地部于8月底,在大西洋沿岸的布兰卡港建立了殖民点,并且在这里向华人冒险团队颁发土地权证,已经引起了阿根廷政府的注意。

  布兰卡港距离北方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只有900余公里,位于后世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最南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港口。

  由于这几年阿根廷集中注意力与北方的巴拉圭战争,没有顾及最南方地区。

  当华人势力抵达时,布兰卡只是个拥有130多名白人的小镇,有个不大的木质码头栈桥,用于向外输出本地产出的小麦。

  华人势力毫不犹豫的占据了此地,这些当地的白人也随之消失。

  发展到如今

首节上一节350/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