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楚王郑国辉饶有兴趣的又打量了一下郑山少将,见他面现窘迫之色,便展颜一笑说道;“知道了,滚犊子吧,以后别整这些有的没的。”
“微臣遵命,现在就滚犊子。”郑山少将被骂了一句,浑身的骨头都轻了二两,转身喜滋滋的走了。
楚王郑国辉没在意这些小事儿,重新拿起资料来,便认真的看了下去。
卡加延府和巴拉望岛都是1866年8月间征服的地盘,距今正好整整三年时间。
卡加延府境内地势平缓,多丘陵平原,水网纵横,非常适宜于发展农耕产业,是近年来拓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原本没有华人移民,只有3万余人的土著,各方面条件极端落后,基础建设等于零。
一切都是从空白起家,发展至今,卡加延发展出了一府六县,总人口61.2万人,城乡道路1766公里,桥梁327座,大小水库31个,耕地数百万亩。
卡加延府的人口达到了22.5万人,各项经济指标发展迅猛,且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玻璃陶瓷业,大小工坊上百家。
这里出产的玻璃器皿,陶瓷用品以价廉物美而著称,不但畅销国内,而且大量的销往南洋周边地区,甚至远达印度次大陆。
本地发展出新的出口模式,将用糖腌制的热带水果封闭在小口陶瓮内,可存放百余磅甜水瓜果,用木架打制包装密实后,装船运输。
糖水腌制的热带水果,本身就有防腐的作用,加上陶瓮密闭性好,置于船舱内长途运输不会变质。
这样的热带水果产品,在加尔各答白人区非常受欢迎,销售量相当之可观,几乎是白人殖民者晚宴必备佳物。
甚至受到英国皇家海军青睐,被列为皇家海军补给品之一,常年大量采购,供给世界各地执行任务的舰队。
这些动辄能盛放100磅甚至200磅的大陶瓮,非但将热带瓜果产品输送了出去,而且自身也打开了市场。
在欧洲,中东及北非地区,对这种能够大量存放干净用水的陶瓮,需求量相当之大。
那些售卖完热带瓜果的陶瓮,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继续使用价值。
在需求的驱动下
卡加延发展出了能存放30磅,50磅,100磅,150磅,200磅,300磅和500磅的各种规格陶瓮,连同各种瓷器和玻璃器皿一起,是当地出口的大宗产品。
再过两个月,等到苏伊士运河正式开通后,这些优秀的农产品就可以远销到欧洲,那可是更大的市场啊。
卡加延陶瓷玻璃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全国各府县醋坊酱园遍地开花,酿酒工坊也达到了数十家,还解决了全国性家用玻璃陶瓷器皿短缺的问题,可谓功莫大焉。
原本从大陆输入的大宗产品陶瓷,如今只聚焦于进口高端产品和古物,中低档陶瓷用品在廉价的卡加延陶瓷冲击下,已经没有了暴利空间。
前两年
很多华人移民家庭中只有一个碗,烧好了饭,男人吃过,小孩吃,小孩儿吃完女人吃,全家人合用一个碗,这种情形相当普遍。
如今大为改观,一套卡加延产36头的瓷器,包含12个瓷碗,12个碟子和12个勺子,在百货店要价不过是一块2毛钱。
一块2毛钱,就是一块银洋加两个一角的铜币,大多数家庭都能用得起。
整个卡加延府的陶瓷产业,就是在知府曹玉秀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如今规模做的越来越大,下一步正计划重点发展海洋捕捞业。
在卡加延河边,已经出现了三家船厂,多是以建造中小型单桅木质渔船为主,同时建造一两百吨以下的内河船,以满足各县物资运输需求。
可别小瞧了这些,卡加延府由于水网纵横,水运条件相当便利,所以发展出水泥船这一新兴产业。
用水泥造船又快又好,载运量在数十吨之间,最大不过百余吨,非常适合于风浪较小的内河航运。
在船尾加一个木橹,往来运送稻米和猪,羊消耗只要几个窝窝头。
水泥船唯一的缺点,就是承受风浪的能力太差,不能进入大海中,就连近海航运都不行。
稍微大一些的风浪,就能将整条船打沉。
楚王郑国辉翻阅者这些资料,心中愈发的觉得满意。
卡加延立足于本地优秀的农耕条件,以农业为主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注重道路,水库和灌溉沟渠建设,发展出数百万亩良田。
在此基础上
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牛,羊,猪和家禽产业,能够大规模的向宿雾府和八打雁府供应禽蛋,肉类,为本地民众增产增收,这就是非常好的举措。
本地发展出来支柱性的玻璃陶瓷产业,已经创造了近3万个就业机会,带动了采矿,航运及造船等产业发展,带动了卡加延府城市繁荣,就更加让楚王郑国辉看中了。
卡加延水泥厂投产后,不但大力的促进了城市建设,水库和道路桥梁建设,而且发展出了特色的水泥船产业,这就难能可贵了。
在当今时代
水泥船可是稀罕的东西,它的出现,证明了华人的智慧永远值得期待。
这个典型案例,可以作为行政学院的先进教材,让更多的官员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在实际施政中扶持创新的点子。
“陛下,夜深了,恭请陛下安歇。”门外传来郑山少将的声音。
楚王郑国辉这才从资料中抬起头来,看了一下西洋座钟,已经是夜晚9点多了。
他放下手中的资料,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有些酸涩的脖颈,吩咐说道;
“是该安歇了,传谕伺候洗漱。”
“遵命,陛下。”
很快,十多名宫廷侍女依次捧着金盆玉盏进来了,给陛下宽衣,浴足,净面,洗漱一番后,便悄声退下。
楚王郑国辉向后走入寝宫,寝宫里帘幔低垂,外面传来一阵阵的狂风骤雨声,进到这里被削减大半,显得安静多了。
寝宫的桌子上摆着两座三头金色烛台,在烛光掩映下,侍女呈上精美的糕点和新沏茶盏,帮楚王郑国辉卸下外衣。
郑国辉喝了口茶,便走向卧榻。
掀起柔软的帘幔,直接卧榻的薄被里,睡着两个金色头发的少女,漂亮的蓝色大眼睛现在有些畏惧的向外看着。
见到郑国辉高大身形出现,吓得一头钻进薄被中。
楚王郑国辉早先得到了郑山少将的禀报,知道这对金丝猫都是完璧之身,心中也没有多少诧异。
这些女人对他来说,只是权力的附属品而已。
当品尝过权利的那种醉人滋味,区区美女更不在话下。
第360章 海底隧道的想法
狂风暴雨肆虐了两天,这才离开了卡加延继续北上,楚王郑国辉也正式开始了视察之旅。
这两天里
他单独接见了不少官员,这是楚王郑国辉的一贯作法,他不是一个喜欢被蒙蔽的君主,更愿意抽出一些时间来了解王国的官员。
通过接见地方官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地区形势,了解本地官员的口碑和风评,也给予了本地官员上达天听的机会。
比如卡加延府同知郭鲁明就提出一个很不错的建议;
此人从报纸上得知,泰晤士河修通了世界第一条河底隧道,具体采用的是盾构法,这玩意儿一说就明白了。
郭鲁明就联想到修通一条海峡隧道,将北方的宿雾岛和更北方的海南群岛连接在一起,可以通行火车,由陆路能够贯通。
这个提议让楚王郑国辉大感惊奇,确实是没想到的地方,由此出言对郭鲁明赞赏了几句,让此人乐的找不到北。
即便到后世
海南群岛也没有修通一条海底隧道,但这并不代表不可行。
楚王郑国辉对本土四岛的地理条件了如指掌,略微思索,就知道这条海底隧道是非常可行。
从海南群岛最北端的圣弗朗西斯科,至宿雾岛最南端的利洛安,中间只隔着约22.5公里宽的海峡。
若是修通一条海底隧道,那么通州群岛就能和宿雾群岛连接在一起,人员往来和货物都会非常方便。
在宿雾群岛的最北端拉韦萨雷斯,与海南群岛的最南端布兰,海峡相隔只有18.8公里,将两座岛屿分隔开来。
若是修建一条海峡隧道联通南北,那么从北方的马尼拉至南方达沃府和三宝颜,既可以乘坐火车抵达,也可以从陆路畅通无阻抵达,这在军事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两条海峡隧道总长41.3公里,相比较后世的英法海底隧道短的多。
英法海底隧道总长51公里,是由三条并行的隧道构成,全部长度153公里,无论从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来说都大的多。
整个海南群岛仿佛是一个摔碎的瓶子,若是能修建这两条海底隧道,那么就等于将这个摔碎的瓶子粘合起来,将整个群岛的资源也可以更有力的整合,当真是好处多多啊!
至于后世,这里为什么始终没有建成海底隧道?
最大的原因除了缺钱,还是缺钱。
楚王郑国辉对这事儿上了心,计划着回去让专家们调研一番,对这两处海峡的地质构成情况,相关工程可行性进行论证。
必要的时候
可以重金聘请法国著名工程专家前来调研,当今世界上,以法国工程师最为杰出,也最具想象力。
法国工程师挖通了苏伊士运河,并且率先提出了英法海底隧道的构想,建造了埃菲尔铁塔,而且还提出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工程构想。
1865年,法国工程师爱德华德拉布拉耶建议,在美利坚建国100周年之际,赠送一尊代表自由的伟大雕像,这就是自由女神像。
法国工程师无论是创意还是能力,在当今世界工程都是最拔尖的一群人。
海底隧道可不是个小事儿,也不能怪楚王郑国辉不相信华人,现在的华人学子很多都在海外的院校学习,有送到美国的,也有送到英国和法国的,还有送到德国的留学生,大部分都在学习期间。
对于工程建设而言
最核心的物理,地理,几何,数学等知识的缺乏,最关键的是缺乏实施大型工程的经验,这是难以避免的硬伤。
兴许楚国可以通过几项大工程,由外国专家带出一批华裔工程师了,这可能是较好的培养路径。
就像现在的工厂机器设备,很多已经有华人技师上手,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可以建设5000吨左右的铁壳货轮,这就是最显著的进步。
马车一路前行,道路两边都是1~2层的房屋,多以砖石和混凝土砌筑的为主,木质房屋却是较少。
南海群岛是台风频繁光顾的地区,每年都会经历20多个台风,是台风灾害较为严重地区。
所以,楚国本土虽然拥有大片广袤的森林,可建造房屋依然以砖石为主,这样的房屋比较坚固,能扛得住台风的侵袭。
马车行走在城市中,随处可以看到被台风吹倒的树木,刮翻的棚子还有散落的物品,街道正在组织民众收拾。
在街道这一层级,各府县都有贵族乡绅出面,领着大家伙儿整理街道,散发赈济粮,帮助一些遭受风灾的民众
做了这些善事儿,贵族也好,爵士乡绅也好,能够在民间赢得声望,得到政府的嘉奖。
普通的灾害,城市里由街道自发组织恢复,例如修补道路坑洼,维护街面整洁,禁止随地便溺,维护绿化等等。
而在乡村中,则由村子的村长乡绅挑头,组织村民清除倒塌的树木残枝,恢复道路通行,救助遭受风灾的村民等事宜。
若遭受到重大灾害,在府县无法应付的情况下,就将向上呈报,请求总督区予以援手,最高可以上报至总理内阁衙门。
这次的台风灾害看起来影响不大,最高风力能达到10级,据测算并非是台风中心,而是被风暴边缘影响到了。
台风过后,港口躲避台风的货船纷纷出港,扬帆起航,有很多船在出行前还买了鞭炮,在码头上炸的噼啪乱响。
成功的预报了一次台风经过,那就让海上讨生活的人逃过一次大劫。
这样的恩惠,如同再造之恩也不为过。
一次,两次,三次的天气预报成功,连续两个多月的试运行下来,每次马尼拉《世界日报》刊登的天气信息,在一两天后都能得到验证。
如此的灵验,立马引起社会群体的热议,尤其那些经营行船跑马生意的公司和店脚行,立马就高度关注起皇家气象台这个新设的衙门。
由此在社会上引起的热潮,远远超过楚王郑国辉的想象。
国内五大航运公司率先行动起来,争先恐后的要求捐助皇家气象台,为此甚至闹得不可开交。
谁都不傻,这可是海上保命的好玩意儿。
一年区区三四万银元的费用,就好像谁给不起似的?
最后还是首相李鹤章出面,由五大航运公司集体冠名,将马尼拉《世界日报》上的天气预报栏目,冠名为“五大船行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