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226节

  陛下的金口玉言,相当于加盖了官方认证的印戳,除非陛下改口,否则任何人都无法推翻。

  激动之余

  新西安知府侯家玉再次率众深深的一揖到地,感激莫名的说道;“陛下厚誉,微臣等实在愧不敢当。我等愿意扎根海疆再干上十年,将这片荒芜之地建设成为海上江南,稻米飘香,为我华族开拓世界略尽绵薄之力。”

  “好,有这番扎实的心意,何愁大事不成?哈哈哈……好,就当如此。”楚王郑国辉哈哈大笑起来。

  他习惯性的给臣工们灌点鸡汤,没想到收获同样巨大。

  新西安知府侯家玉原本也是楚王幕僚,话语不多,为人勤谨肯干,被看中派到这里来开拓殖民。

  其知府一职,亦是新晋升不久。

  按照政府轮换任职的规定,至少要在这里再干一任,就是五年,转而再调动到他处任职。

  若是获得重用,那么就平调到比较重要的府城,比如宿雾,达沃,或者平调到政府各部衙门,积累在中央机构任职的资历,谓之“磨勘”。

  简单而庄重的典礼过后,一众政府要员就纷纷上了马车,开始了对新西安府的视察,这也是对本地官员阶段性垦殖工作的检阅。

  新西安府坐落在巨大的海湾中,城郊有一条浩荡的大河奔腾汇入海湾,被称作清水河,在途经新西安府时,汇入海湾处的河面宽达300多米。

  新西安府就坐落在玉带河的西侧,这里的地势较高,平均海拔约68米,拥有大片平坦肥沃的土地,开垦难度较低。

  一行三十多辆马车出城后,沿着清水河径直向南行去,沿途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风车,在水流的推动下将河水抽吸上来,进入灌溉水渠中。

  大片大片平整的水稻田坐落其中,还有人工挖掘的灌溉沟渠,坐落在田野中的村庄,在河边洗澡和悠闲啃食青草的水牛群,扛着锄头劳作着华人农民们,交汇形成了宁静的乡村诗篇。

  楚王郑国辉目光看向马车外,他暂时没有进村的想法,要深入到最边远的乡村再说。

  常年视察各地风物,练就了楚王郑国辉一双慧眼,可以从平凡中发现许多东西。

  例如本地的华人移民衣衫是否少有补丁,脸色是否红润强壮?走路低头畏缩还是抬头挺胸,底气十足。

  村庄建筑如何,道路如何?

  村民家养的鸡禽多不多,有没有猪,羊,驴子,牛这些大牲口?

  看到大人物视察时,眼中有没有对未来希望的光彩?

  这些平凡的细节,才能够传达准确信息,反映出当地百姓真正的生活水平。

  马车一路向南疾驰,不时的经过一片又一片的森林,新西安的周边广阔冲积平原,是最适宜发展农耕的地区。

  这里降雨相当于江南水平,日照充足,年均气温浮动仅在三四度之间,最低23度,最高27度,常年都是这样的气温。

  能够区别的,也就是雨季和旱季。

  新西安附近这片平原广达3.3万多平方公里,属于中央山脉(注,即雪山山脉)的西部北坡平原,多有平缓丘陵以及大片热带沼泽红树林,大大小小几十条河流。

  仅这一片广阔地域,就足以安置数百万华人移民。

  现在开发的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儿,但已经呈现出鱼米之乡的丰饶,果然是个好地方。

  相比较之下

  雪山山脉南坡的降雨集中热带雨林区,是人类不适宜涉足的地方,常年高达四千毫米以上的降雨量,极端地区超过七千毫米降雨量,等同于天天下雨。

  适宜华人开发垦植的地区,是年降雨量低于三千毫米的冲积平原,要求地势开阔,地形平缓,需要优中选优才行。

  本地府县已经建立了气象观测台,日常会收集降雨,大风以及其他的气象信息,评估待开发地区的自然条件。

  这么大的地方,完全可以挑挑拣拣的寻找容易开发地区。

  即便是大力殖民开垦,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移民几百万人,能把这座面积广袤的岛屿开发到5~6%就不错了。

第247章 天玑县

  顺清水河向南,深入三十多公里后地势逐渐抬高,平均海拔已经达到240多米。

  一行车队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天玑县。

  西安府如今置有一府两县,两县分别以北斗七星命名,一个是天玑县,位于清水河上游。

  一个是天枢县,在西安府更向西面的海湾边上,是典型的海滨城市。

  天玑县得到楚国政府批准,置县至今不过4个多月,县城里只有两条十字交叉的街道,居住人口二千出点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小县。

  城郊有木材厂,砖窑,榨油坊和一家碾米厂,城里几家小饭馆,一个警察所,一间电报站,两家位于十字街路口的百货商铺,还有一些粮油铺,早点摊,茶馆妓之类营生,撑起了县城的商业门面。

  县衙就坐落于粮库门口,是个前庭后院的简单居所,若不是视察马车队在县衙门口停下,还是就走过去了。

  县衙只有区区三间门脸,楚王郑国辉从马车上下来,见到了皮肤黝黑,脚上还踩着湿泥的知县彭浩,接受了他的大礼参拜。

  这个知县彭浩乃是关中人士,二十八九岁的年龄很有朝气,是商务和文化部长贺瑞鳞下南洋时带来的弟子之一,也是比较出色的一位。

  “微臣拜见陛下,恭祝陛下万福金安!”

  “免礼,平身。”

  郑国辉看了一下狭小的县衙,又掉头看了看县衙对面两层楼上下的茶楼,便吩咐说道;

  “我们的人多,临时利用一下茶楼吧,安置下来再说。”

  “遵命,陛下。”禁卫副团长郑山立马带人去执行命令了。

  很快就清空了场子,恭请楚王及一干要员们坐进了茶楼里,满满当当的坐了一屋子的人。

  宫廷卫兵则在前后拉开了警戒线,禁止街上好奇的闲杂人等靠近。

  寒暄了几句,就让知县彭浩介绍本县的拓荒和安置情况。

  天玑县是个新垦县,所有的田地都是华人移民一手一脚的开荒出来,因为种的迟,早稻至6月底才收割,秋季稻得到11月上旬才能收割了。

  最担心的是,今年雨季来的早。

  若是几场大雨倾盆而下,那成熟的稻子就完蛋了。

  这鬼地方也找不到人问,那些土著人连月份都记不清楚,更别提农时,雨水这些深奥的话题,连个可参考的意见都没有。

  全县上下共计发展出了4个镇,27个村,安置人口合计1.52万人,户均耕地17.3亩,目前生活大致安定。

  新的屯垦村镇划出了宅基地,平均每户6分地,在农闲时刻由村民互助建房,目前各村都在建设热潮中。

  约有过半已经陆续建成新屋,剩下的在年底前基本能完成。

  当前的主要劳动力除了农耕以外,主要投入在村民互助建房中,一些乡村道路,灌溉沟渠,桥梁等建设较为滞后,不少地区马车无法进入。

  经过介绍

  楚王郑国辉也大致了解了这个新屯垦县的情况,这里缺少土著苦役犯,所有的烧荒和农田建设,修路,架桥,建屋全都得靠华人移民自己来,进度自然会滞后一点。

  “土著骚扰呢?”

  “回陛下的话,这基本都肃清了。我们天玑县在6月收割的时候冲出丛林闹过几次,敢于冒头的土著余孽,基本上都被华人民兵打死打伤,后来就没见着。”

  “嗯,天玑县的情况,今后将成为该地区殖民屯垦的常态,一切都得靠自己。”楚王郑国辉点点头,认可说道。

  香格里拉群岛上的土著原住民原本就不多,在经过华人移民登岛后的有组织梳理之后,愈发的稀少了。

  新西安地区的土著原住民,并非是让人惊悚的猎头食人族,只是较为原始的太平洋当地土著部落,相较比东港地区好的多。

  可驱使这些土著原住民劳动,确实较为困难。

  这些土著原住民非常懒惰,劳动效率低,反抗,怠工层出不穷,所以折损的数量也比较大。

  新西安府能够驱使其将道路修到天玑县,几乎已是极致了。

  那些技术含量稍高一些的桥梁,水渠,房屋之类,通通都是华人新移民动手修建,压根也指望不上那些土著苦役犯。

  这就要求迁移到香格里拉岛上华人移民,发挥华夏民族向来的勤劳肯干精神,从一无所有开始建设家园,开垦荒地,将这片大地变成稻香四溢的米粮仓。

  开了个简短的御前会议后

  跟随陛下视察的大臣要员兵分四路,前往天玑县各地的乡村走访,能通马车的坐马车,不能通马车的骑马而行。

  楚王郑国辉也率领着一支精干队伍,骑着马深入到东南片的乡村去,由熟知当地情况的知县彭浩带路,一行数十骑很快深入到偏僻的华人移民新村。

  这一路上

  很多的道路只不过是经常踩踏形成的小径,遇到溪水和小河,直接趟水而过。

  穿过一片片的树林,沿途可以看见大片大片烧荒过后的焦黑痕迹,一片片被烈火灼烧过后的焦黑树林,又抽出了新的碧绿嫩芽。

  地面上

  依稀能看见烈火过后焦黑的痕迹,已然被密密麻麻的绿色荒草所遮盖,显示出大自然顽强的修复能力。

  根据知县彭浩介绍

  当地一般都选取旱季组织烧荒,且不做隔离带,由于本地气候潮湿,降雨众多,大规模的烧荒总是自然熄灭。

  非得三次,五次甚至更多次的重复烧荒,才能让火势蔓延起来,形成波及周边山领的规模。

  这里属于岛屿的干旱地带,烧荒基本上还能进行下去。

  到了年均降水二千毫米以上地区,烧荒就非常难于进行,热带雨林过于湿润,沼泽河流众多,压根就烧不起来。

  在一个较为偏远的华人移民村子,楚王郑国辉一行停了下来。

  他们的到来,引来了村子里的轰动,几乎所有华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赶来看新奇。

  当有人认出是楚王陛下,几乎所有的村民全都齐刷刷的跪在地上,高声称颂“我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经历了最初的拘谨不安后,选取了几个胆大稳重的华人移民,跟随在陛下身边接受问话,回答相应的问题。

  “你们说……现在能吃得饱吗?”

  “回陛下的话,俺们现在天天三顿白米饭,蔬菜瓜果管够,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肉,都留着下小崽子呢,没人舍得吃。”

  “本王看你们的衣衫都比较破旧,是没钱买新的吗?”

  “回陛下的话,这哪能呢?俺们现在天天建房子干活,房子建好了还要围畜栏,搭棚子,村里的路也要修。穿好衣服就糟蹋了,反正在村里也没人看。”

  “那你们有新衣服吗?”

  “回陛下的话,俺们村里有新衣服的不多,乡里人不讲究,有的穿不露屁股就行了。有钱买点农具,抓个猪崽子才是正经活儿,日子还长着呢。”

  “嗯,觉得日子有盼头吗?”

  “回陛下的话,俺们觉得这地方好,既不打仗又没有灾祸,一年到头的气候暖和,种下去的庄稼呲呲的往上长,真是个好地方。”

  “想不想家?”

  “回陛下的话,想……怎么不想呢?外面的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狗窝。可想有啥用呢?又回不去了,就在这里扎根吧。”

  楚王郑国辉带着人在村里走走,一边走一边还指挥着知县彭浩,吩咐说道;

  “你看看这个村子,中间的路流的太窄了,完全没有必要嘛。”

  “这里又不是没有地皮,把村子里的道路留的宽一些,再宽上两倍,三倍,村子里面走的也敞亮。”

  “在每家每户门口,家前屋后的自留地要统一规划,不能东一块西一块,就像图画一样随意涂鸦,简直丑死了。”

  “村里的房屋建设还行,一排一排的蛮整齐。”

  “这今后每家农户都要搭个院子,养个鸡鸭家禽不会到处乱跑,这个畜棚要统一起来。不能有的人家建在前面,有的弄在后面,畜禽粪便随意拉,弄得到处都是乌烟瘴气。”

  “必须得统一起来,屋前养家禽,屋后养大牲口,大牲口粪便要及时清扫,归入粪堆里发酵,今后留着肥田。”

  “村委会要建立起来,要发挥作用,要派遣得力的文员来到村子里,担任村长,把村子的建设统一起来。”

  “要安排人,过段时间把村里的大路给铺起来,最起码把环境搞得整洁一些。”

首节上一节226/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