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风云1864 第113节

  就是要让学员知道,一旦命令下达,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毫不犹豫的冲进去。

  教官威尔曼-布冯是英军退役上尉,来到华夏已经超过7年,能够讲一口地道的威海腔调汉语,对新学员的评价蛮高。

  “将军大人,这是一批很有灵气的学员,聪明而又服从性好,吸收西方军事知识的能力很强,我很看好他们。”

  “哦……比前两期的学员更强吗?”

  “这要看怎么比?前两期学员绝大部分有着丰富的战场经历,看淡了生死,凶狠有余而灵气不足,最多也就能培养到连长或营长的程度,就耗光了潜力。”

  “这样看来,教官先生并不看好前两期学员。”

  “不,我认为他们将是合格的基层军官,但普通人的潜力也就这样。”教官威尔曼-布冯是个性格严谨的人,他的父亲是符腾堡公国贵族。

  所以,威尔曼-布冯继承了德意志人的僵化教条的性格,说话办事极为严谨,他指着正在训练的学员说道;

  “这一期学员中,有不少极有灵性的好苗子,以我多年从军的经验,看好他们能够走的更远。”

  “选材很重要,这期学员中有很多秀才出身身的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有朝气,有抱负,确实不错。”郑国辉同意他的分析。

  第三期学员中

  有秀才功名的占了一大半,其他至少是生员出身,知识水平比前两届高了一大截,当然有所不同。

  这些读书人,为什么要参军呢?

  首先说明一条,对这些学子选拔的时候就言明,这可不是招募大头兵,而是在培养军官。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具备较高学识的书生参与,而不是粗通文墨的农家子弟。

  当今的世道

  想要由科举正途入仕,不能说这条道路完全断绝,但几乎形同于无。

  就拿左宗棠来说吧,左宗棠学富五车,才干卓绝,精通经世之学,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期间,皆名列第一。

  考中举人后,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深造,发奋读书。

  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

  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举人,进京会试,屡试不

  那个时候

  朝廷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已有大厦将倾之势。

  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义军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形势危殆。

  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

  与此同时

  施展才华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兴办团练强军。

  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

  正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湘军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左宗棠因此名声大噪。

  在这种情况下

  得到朝廷重臣曾国藩的举荐,左宗棠获任浙江巡抚,这才开始一路辉煌的仕途生涯。

  他这种情况,有多少人能够复制?

  郑国辉的江宁镇培养基层军官,这就相当于考公啊,那些优秀学子怎么可能不趋之若鹜,谋一个官身?

  所以,这一届学员文化水平最高,普遍年轻而有志向,是很有希望的一届学员。

第135章 手段

  在教室里

  有几个学员班级正在上课,郑国辉在教官的陪同下,一一前去巡视。

  每到一处,学员们皆全体起立敬礼,他依次勉励了几句,总是能够激起年轻学员们的热血澎湃。

  在最后一句中,郑国辉宣布“今晚加餐”,这赢得了年轻学员们一致的热烈欢呼声。

  他们的要求就这么简单,晚上多蒸几个馒头,加一个肉菜而已。

  出来以后

  郑国辉边走边问道;

  “教官先生,学员们对开设的数学,英语,军事历史,军事绘图和地理,战术分析,连队作战指挥,武器简史这些课程,是否都能够适应?”

  “将军先生,总有那么一些学生表现的很出色,有着非常旺盛的求知欲望,像海绵一样吸收一切知识。但也有落后的人,这并不奇怪。”

  “哪一门课程,学员们认为比较困难?”

  “应该是英语和军事绘图和地理这两门课,军事绘图应用到比例尺。恕我直言,华夏的图画更倾向于写意,似乎从来就没有类似的数学概念。”

  “这不奇怪,深入探究的话,就要牵扯到中西方文化哲学的不同。引申开来话题太大,那么英语呢?”

  “可能是语言环境吧,学员们在此前从未接触过,也未想象到世界上还有拉丁文字的语言。在很多的学员心中,认为华夏就是整个世界,这显然是很偏颇的认知。”

  “所以,在这里的学习对每个年轻人都非常重要。”郑国辉用这句断语结束了交谈,并且对教官先生说道;

  “感谢你们的付出,先生们,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睁眼看世界,这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而你们的杰出表现,将会得到应有的赏赐,每个人都会有相当于10英镑的奖金,现在可以欢呼了。”

  果然还是真金白银打动人心,十几名英籍教官高兴的怪叫起来,连连送上飞吻。

  这让站在一边的郑生极为不满,用一双要吃人的眼睛瞪着这些鬼佬,嘴里嘀咕说道;

  “一群该死的杀才,竟敢猖狂若厮?若不是老爷护着,我阿生就把你们一个个脑袋都拧下来当球踢。”

  郑国辉听了莞尔一笑,浑不在意。更没有要阻止训斥的丁点儿想法。

  这是忠犬护主,岂能凉了人心?

  既然赏赐了英籍教官,教导团里的40多名华人教官也不能少,郑国辉大手一挥,每人赏赐10两纹银,这等于本月双俸了。

  华人教官倒是懂得规矩,齐齐扎千儿道谢。

  结束了上午的训练,各营头以及教导团学员们,分批被拉到了操场上列队,聆听长官训话。

  郑国辉对这样的场合早已驾轻就熟,他经常巡视各地驻军,近期即将北上前往维扬,淮安和徐州等府,视察一线驻扎官兵。

  每到一地

  必深入到军营中嘘寒问暖,听取官兵们的需求和不满,切实的予以解决,这赢得了从上到下的一片尊崇之心,甘愿为将军大人卖命。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郑国辉作为上位者,放低姿态来到官兵中,这对所有的官兵本身就是极大的鼓舞。

  士卒们的想法很简单;

  将军大人把我们当人看,给饭吃,给衣穿,活的有尊严像个人样,那就把这条命卖给将军大人。

  更别提军营中一直有传言

  那些南下的弟兄们,到了南洋以后建立军功,将军大人不但给发女人,而且还给田给屋,退役后安置去处,可保一生衣食无忧。

  这种天方夜谭般的说法,简直做梦也想不到。

  然而下南洋未来的那些船工言之灼灼,提到很多人的名字都能对得上,无形中,让军营中的士卒们心情更加火热了。

  谁都想被挑中下南洋,这些曾经无数次经历生死的汉子,压根不在意生死,更渴望能过上传说中那样美满生活。

  在去年入伍的新兵中,就有很多是崇明岛的屯民,他们有些同伴做了船民,有些同伴下了南洋,消息自然灵通的一些。

  但这事儿在军营中严禁谈论,传播,也仅限于少部分人知道。

  从4月初开始

  郑国辉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将全省各地的驻军全部巡视了一遍。

  每到一处,深入普通官兵营中嘘寒问暖,又是勉励打气,公开训话狠狠灌鸡汤,这都是常规操作了。

  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查撤了一些渎职军官,加强了军律军纪。

  返回后

  便以江宁总兵的身份发布调令,对徐州参将田沛霖,淮安参将郑家宝,江宁参将郑守业,游击将军胡祖清,董焕章等人进行了岗位轮调,并且涉及到了一批守备和千总级军官。

  其目的就是改变“兵为将有”的传统弊病,每隔一段时间,这对高级军官实行轮转任职,彻底割裂其与原有部队联系,

  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不能够在某一地任职时间太长。

  这一系列的调动,极大地巩固了郑国辉在江宁镇绿营军中“唯我独尊”的地位,无人可以抗衡。

  有十多名私下里曾发牢骚,言谈举止极为狂妄的军官也被调动审查,然后就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再也无人见过。

  郑国辉对军队实施铁腕控制,对任何冒出来的苗头,都及早的予以扼杀,镇压,从不留任何情面。

  即便是一些通州团练的老人,触及到了敏感的禁忌,在私下场合里大言不惭,不知敬畏,也会毫不留情的予以清除。

  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军队的纯洁,保持唯一且只能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将军大人的号令。

  五月初三

  郑国辉下令进行军队轮换,以金陵驻军三千人轮换徐州驻军三千人,以金陵驻军一千五百人人,轮换淮安府驻军一千五百人,以金陵驻军八百人,轮换淮扬府驻军八百人。

  此次轮换共计5300人,轮换下来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精锐士兵,直接前往崇明岛休整,准备奔赴南洋。

  金陵驻军缺额5300余人,由各地征募的6000余新兵补充,在金陵本地展开军事训练,一应军营和训练场地都是现成的,后勤供应也非常成熟。

  如今的金陵城,成为了江宁镇所辖训练新兵的基地,共有六处营地同时开展组训,有能力同时训练上万新兵。

  郑国辉一直压着自己的军队规模,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向南洋输送精锐军队,做的小心谨慎,尽量不给人以口舌把柄。

  江宁镇麾下各部驻军,在兵部中都有备案,是有编制的绿营兵力。每个营头多少人,驻防兵力多少人,数量不可能随意增减。

  这事儿可不能开玩笑,吃空饷、喝兵血也就算了,这几乎是朝廷里公开的秘密,哪个将军都这么干,最多责罚一番。

  可若是私自扩军,一旦被人抓到把柄,恭亲王奕都保不了郑国辉,很大概率要人头落地。

  只问一句“意欲何为”?

  吃空饷、喝兵血是贪银子,那私下里扩军就要往里面贴银子,劳心费力不讨好,若无不臣之心,那“意欲何为”?

  这样的灵魂拷问,很难有合理的解释。

  那有人说,江宁镇大肆招募兵力,岂能掩人耳目?

  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地官员向来报喜不报忧,报上朝廷的都是喜报,而损失则哑巴吃黄连闷了下来。

  朝廷上素知这种现象,例如剿匪时,伤敌1000,自损800,上报大捷中自损只有80人,剩下的损失就闷了。

  只要你不上报,朝廷也不会细究。

  下面官员将手尾处理干净就行,不要任人闹将起来,脸面上须不好看。

  类似的情况放到江宁镇,在捻匪南下时屡次围剿,却伤亡寥寥无几,报到朝廷上的都是大捷,全歼匪军云云。

  朝廷勘核后论功行赏,江宁镇从上到下都升官发财了,那么损失就从其他的地方找补,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只要最后兵力总数还是那么多人,朝廷就不会多加过问。

  由于当今社会上消息的闭塞,江宁镇在十几个府募兵,每个府也就是几百人上下,闹不出多大响动。

  最终招募了多少新兵,外界也只能猜测而已。

  郑国辉在新兵入营后,手上的军政事务就告一段落,可以安心筹备下南洋的相关事宜了。

首节上一节113/4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