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则露出了好奇之色,忍不住低声问:“四弟,景隆与你私底下是否感情格外要好?”
“我不知道啊。”朱棣有些茫然,却也压低了声音,“我们差了八九岁,私底下交流也不多至多是在大本堂读书时常带着他和几位年幼的弟弟一起玩耍罢了。”
朱标还想再问什么,便听见前面朱元璋一阵咳嗽,于是便闭了嘴。
刘宽见老朱忽然一阵咳嗽,不由关问道:“陛下无碍吧?”
朱元璋见刘宽并不像听到什么的样子,放下心来。
他道:“咱没事,只是没想到你口中的战神竟专打败仗。”
刘宽解释道,“陛下,微臣只是转述后世人的说法而已,并非故意挪揄。”
朱元璋道:“不用解释,咱不会在意这点小事。何况凭那小子打得几次败仗,被嘲讽也是该。”
“咱甚至觉得你用赵括、马谡来类比,是高看那小子了赵括能在白起围攻下坚持一个多月,马谡能得诸葛亮看重,那小子能吗?”
听了这话,刘宽不禁一笑,也觉得用先前那话有点侮辱赵括、马谡了。
“继续说,这靖难之役中另一个著名人物是谁。”
听朱元璋问,刘宽道:“另一人是朱棣次子,后来获封汉王的朱高煦。”
“高煦?”朱元璋没想到竟有这个去年才出生的孙子之事,疑惑道:“靖难之役时他才二十岁左右吧?能有他什么事?”
刘宽笑道,“朱高煦当时虽年少,却十分勇猛善战,在靖难之役中数次解救朱棣于危难,擒杀敌将,乃至扭转战局。”
“可以说,朱棣靖难之役能够获得成功,朱高煦有很大功劳。”
“据说,朱棣觉得朱高煦很像他,曾在一次被朱高煦解救突围的过程中,允诺日后将皇位传给他。”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皱眉,道:“后来呢?老四该不会真废了嫡长的高炽,改立高煦为太子吧?”
御陛后。
朱棣原本正惊喜于次子的勇猛善战,听到这里,却也不由皱眉思考,面露纠结之色。
却是在想,他是否会改立次子为太子。
然后就听刘宽的声音传了过来。
“朱高炽虽是嫡长子,却喜静不喜动、喜文事胜过武事,而且嗜好甜食,因此成年后长得十分肥胖。”
“虽然朱高炽表现得颇为聪慧,也曾在朱棣起兵之处,又过领军守住北平城的战功,更是在朱棣、朱高煦在外征战时于后方负责后勤诸事,表现出了不俗的治政能力,但朱棣仍不喜其性格、外形。”
“朱棣觉得朱高炽不类己,相较之下,朱高煦就比较像他,尤其是在军事天赋方面。”
“再加上一批靖难武勋都跟朱高煦交情很好,朱棣就在永乐二年正式提出了改立太子之事。”
“结果,虽然一大批靖难武将同意,朝中重要文臣却几乎都反对,告诉朱棣‘废嫡长立次幼’是取祸之道。”
“这就让朱棣觉得很为难。”
朱元璋听到这里有点着急,不禁催促道:“你小子别慢吞吞的,快些说,老四究竟改立太子没有?”
御陛后,朱棣也听得着急。
因为现在的他也无法判断,历史上的他在那般情况下会做出何种选择。
他看向朱标,却见朱标微皱着眉头,不知在思考这什么。
他本想问朱标觉得该选谁,却忽然警醒:他若这么问了,岂不是显得仍有心于皇位?
只好压住心思,继续听那刘宽讲。
朱元璋的催促很有用,刘宽直接道:“并没有。”
老朱追问,“为何?”
刘宽道:“朱棣当时具体如何考量的,后世人自然不知,只能推测。”
“觉得朱棣一是听进了文臣的劝谏,担心大明如李唐一般,就此经常发生同室操戈之事。”
“第二嘛,是因为朱高炽虽不得朱棣喜欢,可他却生了个好儿子,被文臣们称作‘好圣孙’,被后世一些人称作‘六边形战士’的朱瞻基。”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87章 朱棣一脉的同室操戈,好圣孙就这?
御陛后,朱棣听了刘宽的话忍不住双眸发亮,露出喜色。
六边形战士意思他不太明白,但“好圣孙”无疑是好话。
且听刘宽前面的话,这“好圣孙”也不像说李景隆为“战神”那样的嘲讽之语。
‘按着刘宽所说,高炽虽不喜军事,却很聪慧,尤善治政,军事上至少能守城。’
‘高煦则类我,勇猛善战,军事天赋极高。’
‘不仅两个儿子如此出色,就连长孙都被文臣们认可为好圣孙,甚至被后世人评价为那六边形战士。’
‘如此看来,我朱棣的种不是一般的好啊至少比大哥强多了。允得即皇位,有父皇留下的雄厚底子,却四年就输给我,实在无能。’
‘如此看来,我能靖难成功,岂非天命?’
想到这里,朱棣下意识看了朱标一眼,顿时心虚。
‘我怎么可以有如此想法?实在是对不起大哥。’
‘如今咱们既从刘宽口中知道那些事,雄英多半不会在明年病逝了,大哥应该也不会在十年后病逝。’
‘只要允不上位,我就不该妄想。’
‘可要是大哥、雄英最终还是死在了父皇前面呢?’
想到这里,朱棣即心热又心虚,几乎不敢看朱标。
他努力摒弃心中不好的念头,转移注意力,去听前面的谈话
朱元璋问:“这好圣孙、六边形战士,该不是嘲讽之语了吧?”
刘宽想了想,却不太确定地道:“不算是。”
“什么叫不算是?”
“陛下听微臣讲完或许自有评断。”
“你讲。”
刘宽略犹豫了下,道:“朱瞻基出生于历史上陛下故去的那一年,据说当时当时朱棣做了个梦,梦见陛下将一个大圭赐给他。”
“因此,朱棣原本就颇喜欢这个嫡长孙,后来随着朱瞻基渐长,表现得十分聪慧好学,且文武双全。”
“另外,相较朱高煦,朱瞻基长相上更像朱棣,于是朱棣经常将其带在身边教导。”
“永乐七年时,朱棣带着朱瞻基一起巡视北平,次年北征蒙古时,更是让朱瞻基留守北平当时虽未迁都,但北平已然被朱棣视为副都,北征军的大本营。”
“又过一年,也即是永乐九年,朱棣宣布立朱瞻基为皇太孙,想要以此事宣告太子之争的结束。”
“不过既有朱棣靖难成功的例子在前,皇位之争自然不可能就这么简单结束。”
“事实上,朱高煦以及嫡三子朱高燧都没死心,一直在谋划夺取太子之位。”
“这两位在永乐时期都做了不少小动作,具体之事微臣自是无法都记得,但有件事却印象深刻。”
“朱棣晚年有次病重,宫内一些侍卫、太监便伪造遗诏,欲毒死朱棣,废太子朱高炽,拥立朱高燧为帝。”
“后世都猜测这是朱高燧授意的,只不过朱棣不想家丑外扬,才对外宣称朱高燧不知此事,将其摘了出去。”
“再说朱高煦朱棣去世后,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即位,可惜因为身体不好,一年不到就去世了。”
“朱高煦闻讯便认为他机会来了,便想仿照朱棣,再搞一次靖难之役。”
“却没想到朱瞻基一直对他有所防备朱高炽去世时大明已迁都北京,当时朱瞻基却在南京办事。朝臣于是秘不发丧,急召朱瞻基到北京。”
“朱高煦在北京也有耳目,原本想在半路劫杀朱瞻基,却不曾想,朱瞻基行动极快,几日就跑到了北京,朱高煦的人并没有拦截到他。”
“朱高煦又想勾结英国公张辅一起造反,派人进京联络,却不想张辅反而将其举报,朱高煦彻底变得被动。”
“再加上朱瞻基即位后迅速调兵遣将,包围了朱高煦封地乐安,朱高煦便只能束手就擒。”
“当时群臣上奏请求诛杀朱高煦父子,明正典型,以绝后患,朱瞻基不许,而是将朱高煦父子等人贬为庶人,带回北京幽禁。”
朱元璋从听到朱高燧勾结内侍下毒谋害朱棣时,眉头就皱得老深虽然是老四一脉的事,可他还是不希望子孙因争夺皇位同室操戈。
靖难之役有一次就够了。
没想到朱高煦竟然想来第二次靖难之役。
他听了之后,觉得朱高煦一脉下场绝不会好,参考历代皇室纷争,多半会斩尽杀绝。
因此,听刘宽讲了朱瞻基的处置,意外之余也眉头舒展,点头评价道:“看来老四这个嫡长孙不仅有勇有谋,也是个顾念亲情的。”
御陛后,朱棣同样轻吐一口气,紧绷的面孔放松下来。
他也是从听闻嫡三子勾结内侍毒害他,就绷起了脸,心里则不愿相信那可是他的儿子呀,还是嫡子,怎么会想到毒害他?
再到听闻朱高煦要掀起第二次靖难之役,朱棣更是握紧了拳头,感到痛苦。
幸运的是,好圣孙足够优秀,不仅化解了这场大明内乱,还念着旧情,留了朱高煦一脉性命,避免了同室操戈之事发生。
可就在他这么想时,却听前面刘宽道:“陛下,朱瞻基是否顾念亲情微臣不知,但此事却还有后续。”
“什么后续?”
“朱高煦被幽禁后,不知为何又惹怒了朱瞻基,据传朱瞻基命人用铜缸将其罩住,以作惩罚。”
“朱高煦自恃武力,将铜缸顶起,朱瞻基于是命人在铜缸周围烧火,将朱高煦活活烤死在缸中,随后又杀了朱高煦的几个儿子。”
“朱高煦一脉就此断绝。”
刘宽这番话说完,奉先殿内一时安静得似乎呼吸声都没了。
御陛后。
朱棣先是一阵呆愣,随即满面痛苦、悲意,口中喃喃道:“不可能,叔侄之间怎能如此残忍相待,假的,一定是假的”
朱标眼见朱棣喃喃声越来越大,担心刘宽听到,便握住了朱棣的手腕,低声道:“四弟,冷静,不论真假,那都是未发生之事。”
朱棣看了朱标一眼,低下了头。
“刘宽,这等事出自正史还是野史?”朱元璋发问了,语气听着挺冷静,却又像压抑着怒火。
刘宽道:“微臣记不清了在最初看时便没注意,毕竟微臣那时也不知会来到大明。”
顿了顿他又道,“陛下应该知道,不论正史、野史,记录都不可能全是真的。一则时过境迁,修史之人本就难以了解当年之事全貌。”
“二则,新朝出于宣传需要,尤其是像满清这种以少数族人统治众多汉人的,难免会抹黑前朝,以彰显本朝威德。”
“不过,微臣方才所讲之事中有一点确是无须怀疑朱瞻基幽禁朱高煦一脉后,确实又将他们杀了。”
刘宽这话说完,朱元璋沉默良久,才道:“若要国祚稳固,无同室操戈之乱,看来必须坚定立嫡长之意!”
刘宽听到这话,若有所悟地看了眼御陛,道:“陛下圣明事实上,在宣德朝,也即是朱瞻基之后,历任大明皇帝都是在嫡长子几岁时便将之立为太子,以绝其他皇子之念。”
“也就后来万历皇帝因宠爱郑贵妃,才闹着要改立太子,结果也没能扭过群臣的意思。”
“同样,正因为坚持皇位传于嫡长的制度,大明在历朝历代中皇室操戈之事都算属于少的。”
听了刘宽这番话,不论是朱元璋,还是躲在后面的朱标、朱棣,心情都好了点。
知道后代为了争夺皇位彼此杀戮确实令人难受,可对比下其他朝代,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李唐,就没那么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