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69节

第80章 钢成,提醒,圣心

  刘宽等人在小土坡上熬到了子时倒也不冷,只是容易渴,龚正便让杂吏拿来水瓶、茶杯和几张椅子。

  子时方过。

  高炉边上的工匠便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

  “成钢了!”

  “绝对没错,看这光色就是钢水!”

  “快!送去搅拌炉搅拌!”

  欢呼声稍歇,工匠们便在大匠的指挥下,将转炉练出的钢水送去搅拌按照刘宽所给的资料,这一步可以少许提升钢材品质。

  搅拌时间并不长,在钢水温度稍降后,便被送入模子中浇灌。

  大多数都是浇灌为成段的钢材,少数则是浇铸成某物的粗坯。

  忙碌好一会儿,汤大匠才带着几个工匠,将一段钢材送到小土坡这边。

  “刘副郎、厂督、厂长,我等幸不辱命,用高炉、转炉成功铸造出了钢材!”

  “此钢材品质绝不下于以前铁场炒炼出的钢材,诸位老爷可当场检验!”

  汤大匠说话时,花白胡须一翘一翘的,红红的圆脸上尽是兴奋、激动之色。

  刘宽等官吏此时也很兴奋,且相信汤大匠不会说谎,但还是命人当场检验钢材品质。

  方法很简单,拿锻炼好的三十炼钢刀劈砍便是。

  试验的将士一刀劈下,便将钢材砍出一道明显的刀痕,可钢刀刀刃也崩出个缺口。

  随后龚正拿起钢材细看那刀痕处,只见纹路隐现,确是好钢材无疑!

  刘宽凑近看过后点头,然后问:“这一炉估计能出多少斤钢材?”

  汤大匠冶炼经验十分丰富,虽然炉中钢水还没全部弄出来冷却称量,他心中却已经有了底。

  闻言答道:“回副郎老爷,至少能出钢材两千八百斤!”

  这个数据跟刘宽等人之前计算的差不多。

  在后世,各方面条件更好,铁水送入转炉后出钢率几乎达到1:1。

  如今六合钢铁厂条件不能跟后世比,出钢率能有九成多,已经很不错了。

  事实上,因为铁水中杂质就那么多,出钢率也不可能低到哪儿去。

  刘宽又道:“大钢锅可铸造了?拿来看看。”

  “自是铸造了。”

  汤大匠答完,便挥手示意几个工匠打碎某个模子,将浇铸的粗坯抬过来。

  待到近处,王不群等人便瞧见,那是一个直径接近九尺、深过三尺的大锅粗坯!

  明初铸造技术虽已颇为发达,可想铸造这么大的铁锅却也很难倒不是说铸造不出来,而是难以保证质量。

  因为铁锅越大,就越容易破碎。

  眼前由钢水铸造的超级大锅看着不足一寸厚,被几个工匠放到地上时,本身却几乎没什么颤动,已显其坚固。

  刘宽上前用力踹了脚,脚都踹疼了,这大锅却也只是整体微晃,本身并没有什么形变。

  “结构看着倒是挺稳固。”刘宽笑了笑,“将它翻过来,再去拿大小铁锤过来试验。”

  工匠们照办。

  大钢锅被掀翻,盖在地上。

  工匠拎来大小三种型号的铁锤。

  刘宽又是亲自上手,将铁锅敲得邦邦饷。

  这次铁锅上倒是出现痕迹了,却只是小凹痕,而非结构性凹陷。

  随即,刘宽又让一个专业铸造铁锅的工匠检验了一次。

  这工匠检验完,兴奋地道:“启禀大老爷,这个大铁锅没任何问题,只需打磨一番,足可用上好几十年,甚至当做传家宝!”

  刘宽点点头,带着笑意道:“看来此番新炉炼钢确实是成功了,诸位皆有功劳。回头王主事、龚厂长拟一份名单上交,司里会论功行赏。”

  “稍后你们要总结此次冶炼经验,看还有那些环节可以改善,明后日再开炉炼一次。”

  “这第二次冶炼若无问题,就按本官给的图纸,先铸造几个锅炉出来。可都听明白了?”

  在场的官吏与众工匠当即一起应道:“明白!”

  事情吩咐完,刘宽便离开了,回往六合县城的驿站休息来大明一个多月,除了第一夜和新婚那一夜,他还是头回熬夜到子时之后呢。

  

  五天后。

  刘宽带着随行队伍回到京师,并带回了三个大小不一的锅炉坯体,以及两车各种各样的钢铸机件。

  从仪凤门入城后,队伍直奔石灰山下的动力项目组大院。

  郭天问闻讯,带着一群人在院门口迎接。

  当见到刘宽等人时,他却是连行礼都忘了,眼睛仿佛被三辆大车上载着的锅炉吸住。

  不待大车停下,郭天问就爬上了最前面的一辆,伸手在锅炉上抚摸、敲打。

  “好!好!”他双眼发光,咧嘴大笑,“不愧是钢铸的锅炉,摸着手感都不一样!有了它,我们总算是能进行真正的蒸汽机试验了!”

  刘宽见状直摇头,又不得不提醒:“郭主事小心点,这锅炉上毛刺锋利得很,别划伤了手。”

  郭天问置若罔闻,竟又翻到锅炉里面查看,待大车停在了院子里,他才从锅炉里翻出来。

  因为锅炉一路落了不少灰尘,郭天问也弄得灰头土脸,却仍一脸开心的笑容。

  他又看了另外两个锅炉及两大车钢铸机件后,这才过来向刘宽行礼。

  随后道,“刘副郎放心,如今有了钢铸锅炉,我们一定尽快完成试验,造出蒸汽机!”

  见郭天问有些忘乎所以,刘宽不得不重声道:“郭主事!蒸汽机试验重在稳妥、安全,而非赶时间!”

  “你若是拎不清轻重,因疏忽大意弄出大事故来,可莫要怪本官临阵换将!”

  听到这番重话,郭天问一愣,随即收起笑容,神色肃穆地一揖,“下官明白了方才只是太过高兴,真到试验时,下官定会谨记刘副郎嘱咐,以安全为重!”

  见郭天问态度端正,刘宽总算是松口气,道:“你明白就好蒸汽机是划时代的发明,对大明意义也极大,只要能成功造出,多花些时间也没什么。”

  “下官知道了。”

  随后,趁着卸货的时间,刘宽又在动力项目组大院各处视察了一番,见没什么问题,这才离开

  奉先殿。

  朱元璋将一份奏本扔到篓子里,面色不悦。

  “居然还有人就六合铁场改革之事上奏劝谏,真是不知所谓!”

  朱标恰好在。

  他将那份奏本从篓子拣出来看了看,道:“依儿臣看,这成御史跟前些日子上奏本的那几位一样,都是只见改革存疑、有害之处,不见其利,上奏本也是为了朝廷着想。”

  朱元璋哼道,“道听途说之事,不明究竟,就胡乱进谏,这叫为朝廷着想?分明就是沽名钓誉,还没脑子!”

  朱标无奈笑了笑,将奏本扔回篓子里。

  朱元璋又提声道:“拟旨,将前日子这些上奏反对六合铁场改革之人都召回京师,朕要让他们瞧瞧铁场改革的成果,看他们还有何话可说!”

  朱标听了心中一动,“父皇是想让这些人一起观看新炮试射?”

  朱元璋笑了,“你倒是一猜就对。”

  原来,刘宽在六合钢铁厂成功冶炼出钢水后,就写了一份奏本,让人送回京师,禀奏朱元璋,请工部军器局派人去六合钢铁厂协助铸造三种新炮。

  隔两日,军器局的人就到了六合县。

  因此,在刘宽离开六合钢铁厂时,新炮铸造工作已经开始。

  不出意外的话,过段时间,由六合钢铁厂造的第一批钢铸火炮便可运抵京师,交由天子亲军进行试射。

  若火炮没什么问题,也会优先装备天子亲军。

  可以预见,在装备了钢铸的野战炮、速射炮、虎蹲炮,并熟练相关战法后,明军战力将会提升一大截!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感谢【起个破名全是已存在】的100起点币打赏支持!

第81章 煤厂预想,缠足之害

  朱标找出一份奏本,送到朱元璋御案上。

  “儿臣觉得,刘宽对青龙山煤场的改革成果同样值得重视那蜂窝煤、煤炉儿臣亲自试过,着实是好东西。”

  朱元璋将奏本翻着看了,发现是科技司主事于贤奏请在北平等北方大城,仿照青龙山模式成立煤厂之事。

  奏本中详细叙述了蜂窝煤与煤炉的种种优点,言明其完全可以取代柴薪,且在北方可以发挥更大用处。

  朱标接着道,“入冬后北方要比南方寒冷许多,因此儿臣认为,不仅要在北方设立煤厂生产蜂窝煤、煤炉,甚至可以公开蜂窝煤配方,令各地百姓自行生产。”

  “有棉衣,再有蜂窝煤、煤炉,北方百姓冻死之忧将大大减轻!”

  朱元璋放下奏本,道:“标儿,你爱民心切咱能理解,但你是否想过,若公开蜂窝煤配方,北元、西番亦会很快获知?”

  “另外,平民百姓哪有自己制造蜂窝煤的能力?即便公开蜂窝煤配方,也不过是为各地士绅豪强用以赚取贫苦百姓的钱财罢了。”

  “倒不如由朝廷在各地建立煤厂,尽量保密生产蜂窝煤,然后以较低的价格售卖给百姓。”

  “如此,如此不仅朝廷可以获利,百姓亦可以享受蜂窝煤带来的好处。”

  “若是各地官吏足够干练,对蜂窝煤的推广也未必会慢于公开配方之法。”

  刘宽之前谈及历史上大明灭亡因由时,几次提到士绅豪强之害。故而,朱标如今对士绅豪强也多有了解和地方。

  如今能开采煤矿的,除了官府就是地方上的士绅豪强,平民百姓确实难以直接获得煤炭。

  因此,听朱元璋讲完,朱标不禁露出羞愧之色,道:“儿臣思虑不周,若无父皇提醒,险些好心办了坏事。”

  朱元璋摆手,“你也不过是爱民心切罢了。”

  朱标想了想,道:“父皇,既预备在各地建立官营煤场,可否要专门设立一机构统一管理?”

  朱元璋揉了揉眉心,稍稍思考后,道:“日后不仅百姓日用需要许多煤炭,火车以及刘宽所说的轮船,亦需要不少煤炭。”

  “可以预想,数年之后我大明对煤炭需求必然激增许多倍。其涉及利益巨大,相关事务也不少,确实该设一机构统筹调度。”

  “不过此时倒也不必太着急,回头可以问问刘宽,看他是何想法,或者说后世可有借鉴之法。”

  朱标听了不禁一笑。

  他算是看出来了,他父皇这是变着法儿的从刘宽那里挖东西啊。

  这时朱元璋敲了敲御案,道:“还有件事,你需得有个心理准备老四过几日便到京师了。”

首节上一节6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