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于是道:“陛下猜测并不准确,嘉靖皇帝在后世看来虽不是个好皇帝,却也称不上昏庸无能。”
“此人乃是在正德皇帝早逝无子的情况下,以小宗即位。”
“弱冠之龄,便仿照宋英宗,借生父尊称及祀典之事,掀起‘大礼议’之争,从几位内阁权臣手中夺取了部分实权。”
“掌权之后,他也曾锐意进取,革除了一些大明弊政,令大明国事有所起色,史称嘉靖新政。”
“可惜他在后来与地方士绅势力的争斗中受挫,又遭遇寝宫、行宫两次失火性刺杀,于是志气受挫,性情转变。”
“嘉靖中期,他开始沉迷修道,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不老;又任用贪官奸党,幕后操控,与士绅势力争夺利益。”
“因他为人聪慧,极善权谋,在执政中后期,很多朝臣和地方官员、士绅,都被他玩得团团转。”
“可惜嘉靖那时只求满足私欲,几无为国为民之心,种种作为反倒让大明江河日下,朝野弊乱丛生。”
“对了,这位嘉靖帝还是陛下子孙中在位时间第二长的,足有四十五年,仅次于十岁即位的万历皇帝。”
“大明自永乐之后的皇帝多短寿,且好几个都死得不明不白。”
“嘉靖帝以小宗即位,既能夺取权力,又在位那么久,活到了六十岁,足见其聪慧。”
“后世甚至有人认为,在永乐之后,论权谋嘉靖帝可排第一。”
嘉靖的事很多,但刘宽不可能一一细讲,那样三天三夜都未必说得完。
所以他粗略的讲一些,到这里就停下了。
朱元璋、朱标则听得面面相觑。
朱标原本也认为嘉靖定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万万没想到其人竟被后世评为永乐之后最聪明、最善权谋的大明皇帝。
从刘宽粗粗讲述的嘉靖朝局看,单论权谋,可能朱棣都赶不上这嘉靖。
‘大约也只有父皇可能胜过了吧?’
想到这里,朱标不由看向了朱元璋。
老朱却是在思考另一件事。
先前他就听刘宽就说过明末士绅、土豪势力之强,对大明危害之大。
此时听闻嘉靖帝在朝堂斗争中胜了,却在以天下为棋局时败给地方士绅势力,甚至两度遭遇刺杀,他心里不禁对士绅土豪之流更加忌惮,杀意也更大。
‘咱原本就觉得那些豪绅会成为祸害社稷之辈,如今看来果然没错。’
‘如此,咱将来若是有机会,定要尽量将此辈多拔除一些。’
‘纵然其如野草,烧之又生,咱狠杀他几批,总能令我大明国祚多延续个几十年!’
刘宽停顿一会儿后,却是讲回先前的话题。
“这股数十人的倭寇虽然在离开南京城郊不久,便在南下浒墅关时被歼灭,但其横行浙江、南直隶两省上千里,一路杀伤官兵四五千,终成震撼朝野的大事。”
“类似的倭寇之乱,在东南沿海省份多有发生,不仅令百姓遭难,更令大明朝廷威严顿失。”
“嘉靖皇帝终于下定决心平倭,戚继光便是在一场场平倭战斗中成长起来的名将。”
“因江南多山岭、树林、水田等不利于骑兵、炮兵行动的地形,戚继光便发明了虎蹲炮。”
“此炮虽射程仅两三百步,却只有几十斤重,最终也不过百斤,一两个士卒便能或抗或抬的逮走。”
“因其附带有炮架,如虎蹲,又多是曲射,既能发射实弹,也能打发散弹,在东南地带十分实用,故名虎蹲炮。”
刘宽说到这里停下。
朱元璋听得点头,“西南地形比东南更加险恶、复杂,不利于大炮运转。虎蹲炮轻便小巧,确实更适合用于南方战场。”
“西南战事绝非一朝一夕能结束的,迁延个一两年都有可能。”
“既有此利器,回头便让六合钢铁厂铸造一批,验证成色后送往西南军中,好增加我军胜算。”
刘宽今日既提了虎蹲炮,自是有意让明军尽快拥有这种武器。
他拱手道:“微臣回头便将虎蹲炮的资料写下来,交予陛下。”
朱元璋点头,又道:“那什么野战炮、子母速射炮造法也要写咱可以再赏赐你一批金银、良田。说吧,这次你想要多少?”
刘宽听了不由微愣。
天可怜见,这三种大炮技术含量并不高,他真没准备向老朱讨要赏赐来着。
倒是铁模铸炮法对朝廷用处更大些。
不过老朱既然要赏,他不能不接受。
于是想了想,道:“此番陛下只需赏赐微臣五千两白银便足够。”
“五千两银子就够了?”老朱略微诧异,他还以为刘宽又要趁机要商铺、要良田呢。
“确实够了。”刘宽道。
“那便五千两白银吧。”老朱似乎怕刘宽反悔,立即将赏赐定下。
事情说到这里,刘宽便准备告退。
朱元璋却道:“征讨西南的大军已出发,又有内阁辅政,咱跟标儿需处理的军政要务也少了些。”
“今日既然凑巧,你跟咱便多讲一些后世之事,如何?”
刘宽知道,老朱只有有功夫,肯定会主动询问后世之事,故而对今日的情况倒也不意外。
他道:“陛下想听哪方面的?”
朱元璋道:“你之前说那戚继光乃我大明军神、民族英雄,可有什么说道?若仅是平定倭寇之乱,怕当不得如此赞誉吧?”
没想到还在新书榜上,规则似乎跟以前不一样了。
可是书就要到二十万字了,这两天还是章节字数还是少点吧,诸位读者老爷见谅。
(很多书下新书榜时才十二三万字,我二十万,虽然每天两章,但更新绝对不少了。)
(普通作者一枚,天赋有限,只能慢慢写,请期待过高的朋友不要打击我,多点鼓励支持,蟹蟹!)
第69章 戚少保这一生啊!
刘宽道:“戚继光祖籍凤阳定远,是跟随陛下建立大明的武将之后。后来迁于山东,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在平定倭乱之前,戚继光虽不怎么出名,但在任上却也恪尽职守,尤其是进官登州卫都指挥佥事后,更是整顿卫所,训练士卒、修整武备,使得登州沿海免受倭寇侵袭。”
“朝廷得知他备倭有效,又恰逢东南倭患难治,便调他南下浙江。”
“到了浙江后,他发现当地卫所军军纪松弛、兵源素质奇差,武备更是荒废依旧,根本不堪战。”
“他虽然竭尽奇谋、武勇,又与其他援浙武将配合,多次大胜倭寇,但还是在一次战斗中因军队素质差,差点全军覆没。”
“戚继光反思后,决定以义乌矿工为主要兵源,训练一支新军队。”
“在训练新军的过程中,戚继光不仅将过往所学练兵之法融会贯通,更是结合时代变化,推陈出新,编写了《纪效新书》。”
“由此,戚继光以昔日岳家军的军纪要求新军,又发明了著名的鸳鸯阵。”
“于是,仅用两三个月的时间,便练成了一支在当时整个大明,乃至全世界都堪称顶尖的精锐之师,戚家军!”
“此后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先是平定浙江倭乱,随后又转战福建、广东,悉平东南倭寇!”
“东南安稳之后,又因蒙古寇边,戚继光便又率领戚家军北上蓟州、宣府。”
“因戚家军原来的战法不适合用于北方平原、草原,他于是以车营、马兵、步兵、炮手、火枪手,创建新的军阵,数次大破寇边敌虏!”
“之后他又整顿北方边军、卫所,修筑长城,弥补北方边防疏漏。”
“自戚继光继任军职四十余年间,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累功至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故而民间及后世人又尊称其为戚少保!”
“后世对于能抗击外敌之人,则称之为民族英雄。戚少保为平定东南倭乱功勋最著者,民族英雄之称当之无愧!”
“戚少保结合时代变化,主要是火铳、火炮等火器的出现,发明虎蹲炮、鸳鸯阵等。”
“又编写出《纪效新书》,整顿大明南北军队,令明军再次拥有了颇高的战斗力,称一声‘大明军神’又有何不可?!”
听刘宽颇为激昂的讲完戚继光之事,朱元璋、朱标父子皆久久无言。
讲实话,只看军功的话,大明此时开国将领中不少都不逊色于戚继光。
但父子俩都没忘记,戚继光所处的时代并非明初,而是大明中晚期。
彼时大明朝堂昏暗,南北军队皆荒废训练,武器装备亦废弛已久,就军事上而言,多半是个万马齐喑的局面。
这般情况下,戚继光的一系列战功及军事作为便显得极为不容易毕竟戚继光手下可不是明初这些精兵悍将。
回过神后,朱标想起刘宽所说的戚继光最后职衔,不禁皱眉道:“戚继光立下如此多的战功,当时朝廷竟未封爵?”
老朱也不解道,“咱建立大明后,虽然慎封爵位,可别说在那嘉靖年间立下如此多的大功,便是在此时,这戚继光之功至少也能封个伯爵呀?”
“那嘉靖帝不是聪慧么?怎不知封爵笼住这名将之心?”
见老朱、小朱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刘宽感叹着道:“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大明已不是现在的大明彼时大明文贵武轻,风气几乎直追北宋。”
“当时又是以内阁为主的文臣掌握朝政,连嘉靖帝都需要靠权谋与其争斗。”
“戚继光这样的武将出现后,朝中掌权之文臣打压都来不及,又怎么会让他封爵?”
“事实上,戚继光不仅没封爵,晚景还异常凄惨。”
晚景还异常凄惨?
老朱、小朱眉头都皱得更深了。
刘宽顿了顿,接着道:“在嘉靖朝之后,大明国事崩坏之极,其实已经到了即将倾塌的地步。”
“但幸亏文臣中出现了张居正,武将中也涌现了戚继光、俞大猷、马芳等一大批名将,这才为大明续命数十年。”
“戚继光所训练的戚家军其实属于半官方、半私军性质为让士卒遵守军纪、不惧牺牲敢于战斗,戚继光给的军饷几乎是当时大明边军的两倍,且从不克扣。”
“不过戚家军的军饷却并非由朝廷拨付,最初主要有东南士绅、土豪捐献,因为他们希望尽快平定倭乱。”
“后来则主要靠战场缴获,再就是戚继光私人补贴戚继光因此变卖家产,到最后只剩下一座老宅,还欠了几十万两银子的外债。”
“另外,戚继光为了给戚家军疏通各种关节,不得不巴结张居正,给张居正送去了不少金银珠宝还有美女。”
“也正因此,戚继光被看做张居正党羽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恨其压制,不仅报复张居正,颠覆诸多新政措施,更疯狂打压张居正党羽。”
“五十几岁的戚继光便因此丢官罢职,当时他不仅穷困的只剩一座祖宅,更背负巨债,又因征战数十年落下一身病痛,看病都没钱。”
“最重要的是,他遭受万历皇帝及此前反对张居正的诸多朝臣打压,凡与他沾上关系的都要倒霉。”
“与他相守数十年的发妻王氏因此离他而去。最终在万历十五年,戚继光于贫困交加中离事,享年六十一岁。”
“但万历皇帝恨乌及乌,得知其死讯后不给予任何恤典。直到两年后,戚继光长子上京哭诉请求,朝廷方下诏祭葬。”
“当时朝廷给的谥号是‘武庄’,待几十年后万历故去,到了天启朝,方有朝臣提议,认为‘自来功大赏薄,未有如是之甚者’,这才重新议谥号为‘武毅’。”
听完,老朱、小朱依旧沉默。
他们都不知道该说啥了。
老朱心里甚至冒出个奇怪的念头这大明中晚期君臣昏聩、自私至此,将国事当儿戏,将忠臣良将当仇寇,他设身处地的想了想,竟冒出一种想反了大明的感觉!
朱标则在一阵沉默后,长长的叹口气,道:“如此忠良名将,竟因朝廷争斗遭此苛待,真是”
真是啥,他都不该怎么评价了。
然而,此时刘宽脸上却浮过一抹古怪的笑容,道:“殿下以为戚少保这就够惨了么?其实还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