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的是,其中一部分则已经进了他的肚子!
朱标顿觉恶心,赶紧放下了吃了一半的点心。
刘宽注意到朱标的异状,不禁笑道:“殿下不必如此紧张,虽说人手确有不少病菌,但我们人体却没有那么脆弱。”
“绝大多数病菌进入人体后,都会在造成伤害前就被免疫细胞解决,只有极少数免疫细胞解决不了的,才会酿成疾病。”
李嗣同听了,兴趣勃勃地问:“何为免疫细胞?”
“额,这说来就话长了我们人体其实是有不计其数的各种细胞组成,免疫细胞正是其中一种。”
“它们就好像一国之将士,专门负责驱杀入侵的细菌、病毒,或是内部病变的细胞。”
“各种免疫细胞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正是免疫系统的存在,我们才能对抗许多病菌的危害,甚至可以在患上小病后自己痊愈。”
听此,几位大夫都若有所思。
朱标则感慨道,“听你这么说,这人体倒真仿佛一国若说免役细胞是军队,那病变细胞应该就类似于叛乱之人了。”
刘宽笑道,“殿下比喻得很形象。”
这时李嗣同也感慨道,“刘副郎所说人体由无数各类细胞组成的观念着实新奇,可惜凡人肉眼受限,无法看到那细胞、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着实令人遗憾啊。”
听此,刘宽道:“我们人无法直接掌控火焰,却能以燧石等工具生火。我们无法凭一双肉手劈木开山,却能用刀斧、炸药做到。”
“如此推之,为何就不能发明一种工具,让人之肉眼也能看到微生物呢?”
李嗣同等大夫听了都眼睛一亮,随即苦苦思索怎么发明这种能看到微生物的工具。
朱标却已经联想到一物,激动地道:“妹婿的意思是,用望远镜能看到微生物?!”
他这一激动,却是对刘宽的称呼都变了。
李嗣同等并未在意称呼之事,注意力都在“望远镜”上面。
在几人注视下,刘宽道:“普通望远镜只能放大数倍、十数倍而已;而想要看到微生物,至少也需要将其放大四五十倍。”
“到了这种层次,便不叫望远镜了,而叫显微镜。事实上,真正的显微镜往往能将微生物放大数百倍,乃至上千倍。”
几位大夫听了都面露震撼之色。
其中一位大夫甚至误会了,喃喃道:“这显微镜若真有此能,将一粒米放大数百上千倍,岂不是能令世间再无饥荒?”
刘宽、朱标听了一时愕然。
明白这位大夫误会后,刘宽哭笑不得地解释道:“孙大夫误会了,不论是望远镜还是显微镜,都是令某物在视线中放大,并非令其真的变大。”
“放大镜、,诸位应该听说过,甚至见过吧?望远镜、显微镜原理便与其类似,只不过更为精密罢了。”
这五位最次也是州府名医,即便没见过,也听说过。
听刘宽这么一解释,终于是明白过来。
李嗣同道:“我大明既能制造,应该也能制造显微镜吧?”
刘宽道:“我已将望远镜制法献给陛下,据说陛下已令工匠试制,却不知进度如何。”
他说着看向朱标。
朱标道:“听说就快制成了,应该就在这几日间。”
刘宽点头,“待工匠试制出望远镜后,便可令他们试制显微镜相关资料,回头我会写出来,交给陛下。”
李嗣同感慨着道:“刘副郎不敝帚自珍,献上此等宝物制法,实乃天下苍生之福,令人敬佩万分啊。”
刘宽心道,若没提到显微镜就罢了,既然提到,他能不献上制法吗?
不然的话,老朱、小朱还以为他打什么小九九呢。
不过,大明若能早些制造出显微镜,确实有助于医学研究,甚至令大明医学理论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迈入近现代医学范畴也说不定。
而大明医学发展,他与家人也会受益
在京师医学院的这顿晚饭,刘宽和朱标、李嗣同等人吃了很久,聊了很多,因此很晚才回到府上。
“公子回来了?”
夏荷、秋月、春兰依旧在等着刘宽,至于冬梅这丫头,却是趴在偏厅桌上睡着了。
听到夏荷几人说话,才站了起来,揉着眼迷迷糊糊道:“公子回来了”
刘宽笑着看了冬梅一眼,道:“下次我若再回来这么晚,你们不必都等着值夜的人等着便可以了。”
夏荷道:“公子未归,奴婢们怎敢休息?”
刘宽摇了摇头,没再多说。
随后他让夏荷几人准备洗澡水,沐浴之后便睡觉。
明日早朝,虽说老朱更改早朝时间后,不用三四点就爬起来,却也只能拖到五点多,再晚就有可能迟到。
发书才一个月,快二十万字了。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65章 金银铜共为保证金,婚成!
次日早朝,刘宽依旧是只听不说,当个小透明。
中午回到府邸中,他便让春兰、秋月抄录了笔记本电脑上的显微镜相关资料。
待到下午,他便到奉先殿面见老朱。
“陛下,这是显微镜的制作之法及相关资料。”
刘宽说着,掏出了一叠纸张,由李贵转送至朱元璋案头。
朱元璋上午听朱标讲述了刘宽昨日在医学院夜宴中所言诸事,也知道刘宽准备献上显微镜制法。
此时翻着看了看,发现里面字他基本都认识,可连在一起组成的言语他却多有不懂,于是不再细看,放到了一边,准备回头交给银作局去研究、试制。
银作局原是专门为宫中打造各种首饰、珠宝的地方,辖下多能工巧匠。
因此朱元璋之前将试制简易版望远镜的任务交给了银作局。
前日询问,简易版望远镜已经制作出来了,只需还需做一些修正、雕饰。
虽说简易望远镜制法相对简单,但其在军事上作用却颇大,效果甚至比水泥更为显著。所以,朱元璋已下令让银作局对望远镜制法保密。
或许如刘宽所说,难以永久保密,那就能保密多久是多久。
放下资料后,朱元璋道:“这显微镜能观察肉眼不可见的细微之物,于医学之发展确实大有作用。”
“你献上此物功劳不小,说吧,这次想要什么赏赐?”
刘宽没准备客气,拱手道:“白银万两、良田千亩及京师内城临街商铺一座即可。”
这赏赐要求相较于刘宽献上望远镜、银镜制法后的要求,要少一些。
而有了上次刘宽嫌弃宝钞之事,朱元璋也没再说改赐宝钞,而是笑了笑道:“你小子还是那么的不客气啊都记下了,回头便让人送到你府邸上去。”
刘宽当即作揖道:“谢陛下!”
他献上的这些配方,老朱操作好了,完全可以用来赚大钱,所以他要这些赏赐问心无愧。
虽然他还有不少生财之法,但总需要一定资本去开启这资本他不从老朱要从谁要?
说起来,老朱前后赏赐了他三次,加起来着实不少了。
共计有黄金千两、白银二万两、宝钞千贯。
又有府邸一座,城外庄园一处,应天府内良田千亩。
以及京师的造纸作坊、印刷作坊、内城临街商铺各一座。
最后则是男仆二十,女婢十二。
不论是庄园、良田,还是作坊、商铺,刘宽都还没去看。这些东西赏赐下来后,都是由府上两位管事负责接手的。
不过管事倒是汇报过,庄园、良田的佃农,作坊、商铺的雇工,关系也都一并转到他这边来了,目前都按原来的模式在运转、经营着。
庄园、良田所得产出,作坊、商铺所得利润,也会按期交付到他府上,暂时倒是用不着他操心
朱元璋见刘宽谢恩之后并未告退,问:“怎么,你还有别的事?”
刘宽又从袖囊中掏出一份奏本,道:“此前陛下让微臣写的关于‘大明宝钞该如何设立保证金’的奏本,微臣已经写好了。”
其实“六部改革”的奏本刘宽也写好了,只是六部革新涉及的人和事太多,他总想尽量完善,再加上事也不急,他便拖着没交。
保证金之事不同。
只是弥补大明在宝钞方面的空白,并不涉及什么既得利益群体,事情也相对较为简单。
所以刘宽便先交上这份奏本。
至于“大明该如何发展科学、科技”的奏本,他都还没落笔呢。
奏本由李贵转送御案后,朱元璋便翻着细细地看起来。
奏本上都是簪花小楷,显然并非刘宽所写据他所知,多半是由刘宽府上那位被改名为秋月的贴身婢女抄写。
朱元璋并不在意。
这婢女抄写的奏本倒是比刘宽手写的好辨认多了。
奏本不过数千字,内容不算多,但朱元璋却看了半刻钟有余。
看完,他道:“咱记得你先前说后世强国,皆以黄金作为纸钞保证金,最多辅以白银。”
“为何你这奏本中,却建议大明以金银铜为保证金?”
刘宽道:“回陛下,后世各国商品、金钱往来极为频繁,因此各方面都会相互影响,在经济、财政方面也是如此。”
“因此强国为避免遭受他国影响国巨,都会尽量保证本国货币价值稳定。如此,选择以黄金为保证金就成了必然。”
“如今大明与世界各国虽有贸易往来,可相较后世却大大不如,国内钱币体系也相对稳定。”
“再加上目前大明金银铜皆不足用,若只以黄金为保证金,恐怕很难做到。如此,以白银、铜钱为辅助,变成了很好的选择。”
至于铸造金币、银币之事,刘宽暂时没提。
一则,以大明目前的铸币技术,很难铸造出合适的金币、银币合格的金银币铸造起来讲究可比铜币更多。
二则,确实大明目前不需要金币、银币。
在宋元之际,百姓使用最多、最频繁的金属货币便是铜钱,金银只是如布帛一般,偶尔充作钱币,实为贵重物品。
明初情况也大抵如此。
再加上宋、元、明初皆发行纸钞,只要纸钞信誉不崩,百姓接受度其实还是蛮高的。
反观当今世界其他各国,都还没有成功使用纸钞的。
最后,待将来大明工业发展起来,工业品加上原本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大规模销往海外,必然会对周边各国乃至西洋国家产生更大的影响。
到那时,大明只用宝钞而不用金银币,反倒有助于通过商贸掠夺他国金银。
朱元璋听了刘宽的解释,点了点头道:“你这想法倒是挺实际那这超发保证金三至五倍的宝钞,又有何说法?”
刘宽道:“虽说保证金与纸币理论上应保持一比一的比例,才最为安全。但据微臣所知,后世不少大国都是超发保证金三倍纸钞。”
“还是大明钱币体系较为稳定的缘故,故微臣认为,超发三至五倍纸钞都不会有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