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稍稍沉吟,又问:“你前面说,以钢铁为筋骨,浇筑水泥可建造堡垒,那什么红夷大炮也轰不破?”
刘宽点头,“只要堡垒建筑结构足够科学合理,确实不惧红夷大炮轰击。”
听刘宽确认,朱元璋当即道:“那这水泥可称得上是军国重器了其配方及烧制流程你可有保密?”
‘老朱还真是警惕啊。幸亏我早有准备。’
刘宽暗暗感慨了下老朱的敏锐,随即便道:“微臣已经请飞熊卫周千户留下一百人看守水泥厂,亦让烧制水泥的工匠都签署了保密协议。”
老朱点头,“这事你做的不错,不过水泥如此重要,仅一百人守卫怕是不够,回头咱再派一千人过去。”
“还有那些工匠,得将他们家人都接六合铁场,没有咱的允许,不得与外界接触。”
刘宽没想到老朱对水泥重视到这种程度,想要软禁那些烧制出水泥的工匠。
他有点难以接受,又觉得老朱有点没抓住事情的重点。
于是微皱了眉头,正色道:“陛下,水泥才烧制出来,确实该保密,以免配方外泄落入敌手。”
“但是,水泥不仅可以用于配合钢筋建造堡垒,还可以用于修建城池、房屋,最重要的是可以用于修建水泥路,以替代此时的夯土官道。”
“在后世,水泥厂遍地开花,国家、百姓都能充分享受到水泥的利好。”
“大明要充分发挥水泥的作用,必然也是要大规模生产的。如此情况下,想要一直守住水泥配方怕是很难。”
“微臣觉得,与其想法设法不让水泥泄露,倒不如尽快扩大水泥生产规模,并让工匠研制性能更好的水泥。”
“另外,之前微臣所说的那种堡垒,铁铸大炮轰不破,不代表没有其他办法破开。比如说威力更大的火炮,或者说威力更大的炸药。”
听完刘宽这一番话,朱元璋看着他若有所思。
他听得出来,刘宽既觉得他如此保守水泥之秘没必要,也是对他软禁烧制水泥的工匠有所不满。
‘这小子有点妇人之仁了啊。’
‘不过他说的也确有些道理这水泥必须要大规模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想永远守住其配方,怕是不太可能。’
想到这里,朱元璋便道:“你的意思咱明白了这样,咱会严令那些工匠保守水泥生产的秘密,便不监禁他们了。”
“不过咱会派人严密监视着他们这些工匠和其家人若要离开六合,必须得经过有司批准才行。”
刘宽听了松口气。
他知道,老朱这已经是让步了。
“你接着说,钢铁还有哪些用处?知道多少说多少。”朱元璋又在纠正话题了。
刘宽沉吟了会儿,道:“钢铁除了用于生产军事武器、机械、军事武器,还可用来制造百姓所需的日用品,如锅、盆等。”
“此外还能用来制造各种工具总之用处很多。”
“在微臣看来,大明如今对钢铁的需求量还很大,便是年产数千万斤生铁,也不存在用不完,卖不出去的情况。”
说到这里,刘宽停了下来。
他能说的都说完了。
相信老朱对钢铁的看法应已彻底改变。
抱歉,第二更来迟了,今天下班后家里有事耽搁了码字。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晚安~
第58章 又写奏本?数学乃科学之基
“如你所说,这钢铁之产量倒确实是越多越好。不过,咱还有一个疑问这地下的铁矿应是有数的吧?若是咱们开采太多,将大明的铁矿都采完了,后人怎么办?”
刘宽听了朱元璋这话微微讶然。
心道,老朱眼光挺长远的呀。
不过,作为一个能开创两三百年封建王朝的开国之君,眼光也不可能短浅。
除非在某一方面本就缺乏足够的见识,比如说经济方面
回过神,刘宽便道:“陛下所虑确有道理,所以后世强国都是在他国开矿山,将铜矿、铁矿等诸多矿藏冶炼成基础材料后,拉回自己国家去用。”
“或者干脆就在他国建立各种工厂,嗯,也即是超大规模的场坊,理应他国廉价的人力、物力,生产出商品后就地高价卖于该国及周边国家,以赚取海量财富。”
听此,朱元璋又瞪大了一双龙目,显然再次吃惊了。
随即感慨道,“采他国的矿,用他国的人力、物力,生产之物却高价卖于该国,这后世强国可真是奸诈啊。不过,被采矿的国家怎么会愿意?”
刘宽无奈地笑了下,解释道,“有些东西只有强国掌握了技术,能够生产制造,多数贫弱国家是制造不出来的。”
“又或是,即便制造出来,因技术问题,造得不如人家的好,成本还高,反倒不如高价去买强国制造的相同商品。”
“另外,对一些十分贫弱的国家来讲,强国来建厂,反倒是会让他们的民众找到工作,赚取工钱养家糊口,厂家也会缴纳税款,算是一种不得已的互利互惠了。”
“后世称这种国家为资源出口国这种发展方式初期还好,中后期肯定会弊端丛生,而且不可能发展成为强国。”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发展科学、科技,掌握世界尖端科技、武器,乃至拥有世界唯一的高科技!”
朱元璋听完沉思了会儿,道:“看来后世强国之争,便是科学、科技之争,且是越早发展越好啊。”
“说起来,这科学、科技之道的重要性咱也算是真正明了了。不过,咱大明眼下该怎么发展科学、科技之道?”
过去这段日子,刘宽对大明该如何发展科学、科技其实也有不少思考。
此时闻言便道,“大明要发展科学、科技,得从教育开始。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中国学术、教育就开始走偏了。”
“尤其是到了宋朝,因科举盛行,学术上更是全面偏重于研究儒家经典。”
“历史上,陛下于洪武十五年重开科举后,规定儒生必须以八股作文,则是让这种情况变得更为极端,中国学术之道也彻底走入了死胡同,再难与科学发生交集。”
说到这里,刘宽注意到老朱脸色变得难看,于是便来了个大转折。
“不过,如今陛下既知科学、科技之重要,大明科举尚未重开,却是陛下纠正我中国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所造成弊端的大好机会!”
大约是刘宽话转的有些生硬,老朱听得有些不耐烦,“这些笼统的话你就莫要多说了,直说具体该怎么做吧嗯,你下去再写个相关奏本好了。”
又写奏本?
刘宽感觉头大了。
像“建议开放跨江大桥”、“改革铁场”、“望远镜制造方法”之类的小题目还好,他不需要考虑太多,只需将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写出来即可。
可像“六部革新”、“大明如何发展科学、科技”这种涉及整个国家的大题目,他就必须多方面考虑,写得慎之又慎。
在他看来,难度几乎不亚于写毕业论文。
于是硬着头皮道,“陛下,微臣关于六部革新的奏本还没写完呢,几日后又要成婚,还要负责打造火车之事,这关于发展科学、科技的奏本可不可以先不写?”
老朱道,“不写奏本,难道像你方才那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吗?如何能成体系?又如何能说服他人?”
“不过你如今肩上的事确实不少,咱可以允你婚后再写这份奏本,却不能不写。”
‘这么加担子,老朱你倒是给我涨工资啊?’
‘怎么跟后世一些老板一样,只让多干活,完全不提涨工资的事?’
刘宽忍不住暗暗吐槽两句,然后便略带些许无奈之色地道:“微臣明白了。”
随即他便觉得,事情都让他干了,老朱未免太轻松。
不妨先让老朱为发展科学、科技做些简单的准备工作。
他于是道:“陛下,其实要发展科学,便需要先发展数学后世有言,数学乃科学之基。”
“微臣这份关于发展科学、科技的奏本要写出来,怕是很需要一段时间。”
“陛下不妨先命人收集天下与数学、算术相关的书籍,并召集天下精通或有志趣于数学之辈,对这些书籍进行整理、归纳,以此了解大明现如今的数学发展情况。”
“此外,还可以在天下官学及国子学中加入数学一项,并将之列为官学、国子学必考科目。”
“发展科学、科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缺乏了数学这个基础,只会耗时更久,因此提前重视起数学很有必要。”
朱元璋听了点头,“数学乃科学之基?嗯,此事咱知道了,会让人去办的。”
说了这么久,刘宽嘴都干了。
再考虑到该汇报的都讲完了,他便道:“陛下,若无别的事,微臣这便告退了。”
朱元璋知道,要跟刘宽聊后世的事,可以一直聊下去毕竟此时离后世有六百年呢,后世又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能讲的事不要太多。
刘宽要回去休息,他也有政务要处理,不可能这么聊下去的。
朱元璋于是道,“行了,下去吧对了,明日是蕙兰的生辰,可别忘了。”
刘宽没想到老朱会提醒他朱蕙兰的生日。
嗯,也可能是马皇后让他提醒的。
毕竟老朱子女那么多,他不太可能记住每个儿女的生日。
不管怎样,这都说明老朱对朱蕙兰和他的婚事足够重视。
他便应道:“微臣知道了微臣此番回京师正是为了此事。”
老朱点头,“你心里有数便好。”
到这里,一番闲聊式的君臣“奏对”终于结束。
刘宽走出了紫禁城,便开始思考明日朱蕙兰生日的事。
这要是在后世,他肯定得请未婚妻一起吃顿大餐,或是烛光晚餐,还要送上鲜花和生日礼物,再请假陪玩一日。
如今他未婚妻虽是大明三公主,却也只需送件生日礼物便好了。
‘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借送礼物的机会见见她?婚期这么近,怕是不太可能啊。’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章节又被审核了,中间写了段关于手机、芯片的剧情,四五百字吧,不能过审,只能删除了】
更新来迟,见谅。
第59章 动力研究所,生日礼物
离开紫禁城后,刘宽回到府中,小睡一觉。
然后他便来到了科技司。
按理讲,他今日才回到京师,虽需进宫面圣,却不需要当日就到科技司上职,完全可以等到次日。
但刘宽关心科技司事务,又觉得有必要见苏铨这个直属领导一面,便过来了。
可到了后,他却发现司院中没几个人。
除了郎中苏铨,便是典簿何章,以及几个吏员。
刘宽到厅内向苏铨行礼后,便问:“苏郎中,司务范勤呢?”
苏铨微笑着道:“郭天问那边有些忙不开,我让范勤去帮忙了。”
刘宽去六合铁场前,王不群被提前派了去,其他几位主事自不可能闲着。
于贤负责的煤炭项目组,工作地点便在京师旁边的淳化镇青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