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51节

  此时不仅武将出身的勋贵因沾染胡元之风多跋扈嚣张,便是普通武将也不是文官愿意招惹的。

  另外,洪武年间与军队相关之事优先级都很高,小吏自是不敢耽搁天子亲军过桥。

  因桥上行人减少还需等一会儿,趁此机会,刘宽与“收费站”的小吏交谈起来。

  “请问这大桥是哪一日开禁的?”

  “回上官,是四天前开的禁。”

  刘宽点点头,又问:“过桥费又是怎么收的?”

  小吏虽不认识刘宽,可见他由上千天子亲军护卫,便知必是贵重人物,答起话来就很上心。

  “回上官,这过桥费标准乃是陛下钦定。单人过桥只需三十文;骑马、驴、骡、牛等过桥,则需百文。”

  “若是坐马车的话,那可就贵了,除交三百文车桥费外,车上之人也需按三十文一人另算。”

  “当然,若是官员奉命办事,或是将士持军令而来,皆可免费过桥。”

  “另外,若不只是过桥,而是要在桥上停留,观赏江景,需付两倍过桥费,领取观景牌,方不会被守桥将士驱赶。”

  刘宽听了一脸惊讶。

  他没想到老朱竟将过桥费定的这么高!

  据他了解,此时单人乘船渡江,只需十文即可。

  以此来论,老朱定的过桥费是渡江船资的三倍!

  回过神来,再看桥上数目不少的富贵游人,刘宽却又理解老朱为何不按他的建议定过桥费了。

  显然,此时之人对“仙桥”的好奇远超他的预估。

  老朱将过桥费定这么高,都有这么多人上桥观赏风景。若按他建议的,只定为渡江船资两倍,恐怕闻讯而来的游人会将跨江大桥给挤爆!

  ‘看来我对大明的风俗人情还是了解得太少了啊。’

  想想也是,明初娱乐相当匮乏,有这么座“仙桥”在,不知多少人想上桥看看。

  便是眼下单人过桥费高达三十文,估计等到节日,京师的寻常百姓也会咬牙带着家人上桥观览江景,那时守桥将士维护秩序的压力肯定更大。

  不过这种事老朱、小朱自会考虑到,倒也轮不到他操心。

  等了大约一刻多钟,待桥上行人稀少了些,刘宽一行人才过桥。

  过桥时,刘宽注意到,观景之人大多在大桥公路的非机动车道上。

  机动车道上停了一些马车,但行人、车马基本还是按照他奏本中的建议,来往各行一侧。

  虽然大桥上车马、行人速度大多很慢,不至于因乱行发生交通事故,但这样按后世交通规则行走,却是大大方便了守桥将士维护秩序、保护大桥。

  过了大桥,刘宽发现南端“收费站”旁边排队等着上桥的人更多。

  ‘看来京师富贵人家确实比其他地方多很多。’

  心里感慨了句,刘宽便回城了。

  按规矩,京官到外面办差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面圣,交代差事办得怎样。

  于是刘宽回府后沐浴一番,匆匆吃了午饭,小憩了半个钟头,估摸着老朱该上班了,便去紫禁城。

  到了奉先殿,礼毕,不待刘宽开口,朱元璋便看着他道:“你小子可算是知道回京了,若再拖个两三日,咱便要派人去抓你回来。”

  刘宽正色道,“六合钢铁厂之事实在重要,为尽快展开相关工作,微臣必须过去盯上几日。”

  朱元璋似有不满地哼道,“再重要还能有你跟蕙兰的婚礼重要?”

  ‘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啊。’

  刘宽心里嘀咕了句,便笑着道:“微臣与三公主的婚礼自是重要,但六合钢铁厂之事也重要。再说微臣记着时间呢,这不是回京了吗。”

  朱元璋对刘宽以公事为重的态度其实很满意。

  不过,见刘宽拿钢铁厂与婚礼相提并论,他还是忍不住问了句,“这钢铁厂真那么重要?”

  刘宽再次恢复正经神色,道:“回陛下,据微臣所知,此前六合铁场一年不过产生铁六十一万斤。”

  “一旦改建为钢铁厂后,只要矿石、煤炭供给充裕,一年所产生铁至少是此前十倍!”

  “十倍?”朱元璋听了震惊,“真有那么高的产量?”

  刘宽肯定地点头,又道:“陛下注意,微臣说的是至少,也即是说,六合钢铁厂年产生铁可以更多,便是达到千万斤也未必不可能。”

  一千万斤也不过五千吨而已,后世正常钢铁厂都是年产上百万吨的。

  朱元璋听了却是神色复杂。

  “照你这么说,一个六合钢铁厂一年炼的铁差不多顶得上如今全国一年的产量了当真是不可思议啊。”

  “不过,生产这么多铁,真有必要吗?这钢铁除了用来打造火车、修建铁轨,造刀枪甲胄、火铳以及农具,还能做什么?”

  显然,朱元璋在之前与刘宽的多次交谈中,虽听出钢铁产量对后世国家之重要,却难以想明白其中缘由。

  在他看来,若非要打造火车、修建铁路,此前大明全国十三处铁冶所,一年能得八百多万斤铁料,已差不多够大明所用了。

  历史上,到了洪武二十几年,他放开铁禁,允许民间开采铁矿、建立铁场,便是这个缘故。

  当时有个地方官说某处铁矿丰富,建议朝廷设立铁场挖矿炼铁,甚至被朱元璋训斥一顿,说此举耗费国力、与民争利,实属不该。

  会出现这种情况,便是因为当时大明不论库藏铁料,还是每年能得到的铁料(官营铁场自产加铁课),都已足够。

  且铁并非不朽之物,生铁若不注意保养,存放时间稍长便会锈烂。

  而以明初条件,数量众多的生铁想要保养着储存又是不可能之事。

  如此,朱元璋朝廷所需铁料足够的情况下,减少炼铁倒也有他的道理。

  刘宽虽不知历史上朱元璋对炼铁之事的态度转变,却知道钢铁用处绝不止朱元璋所说的那些。

  他道:“回陛下,钢铁除了可以造火车,还可以造自行车、各种机械以及轮船”

  “等等!”朱元璋忍不住打断了刘宽的话,“你说钢铁能造船?莫不是以为咱读书少、见识少,又开始胡诌了?”

  ‘我什么时候跟老朱你胡诌过?’

  刘宽在心里怼了朱元璋一句,口中则不紧不慢地道:“陛下,钢铁确实可用来造船陛下应该见过铜盆吧?铜盆是否可以漂浮于水上?”

  “由此可知,以钢铁造一个大船,只要不漏水,结构科学合理,便也能如木船一般航行于江河湖海!”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感谢【yhbing】的500起点币打赏支持!

第57章 钢铁之用,老朱对水泥的重视

  朱元璋是有丰富生活经验的。

  他略一思考,发现钢铁造的大船还真有可能铜盆般漂浮在水上。

  铁船既能浮于水,加上风帆、船桨,自然也能如木船般航行与江河湖湖!

  想到这里,朱元璋眼睛就亮了,道:“若真能造成铁船,水战之时岂不是能任意冲撞敌舰,且不怕敌舰火炮轰击?”

  明初水战虽然已经向远程弓弩、火铳互射,炮弹互轰方面发展。

  但明初火炮威力并不大,射程也不算远事实上,明初都是将火炮称作“碗口铳”的,其威力如何可想而知。

  所以,别说是钢铁战舰,哪怕只是以铁甲包裹战舰,亦可抵挡此时的炮弹轰击。

  刘宽见朱元璋领悟到钢铁战舰的好处,便道:“陛下圣明其实以如今世界各国战船水平,大明只需造出蒸汽铁甲舰,便可纵横海洋,绝无敌手!”

  “铁甲舰?”朱元璋笑起来,“看来咱想的没错,战船也可披甲啊。”

  “若我大明将来图谋高丽、日本,以及你说的新大陆,水师必须得能纵横大洋才行。如此,这铁甲舰倒是非造不可了。”

  “嗯,铁甲舰好造吗?难度比之造火车如何?”

  刘宽道,“若只是造风帆铁甲舰,比造火车还容易些,因为不用造蒸汽机。”

  “造蒸汽铁甲舰的话,难度应该跟造火车相差仿佛。若是造真正的蒸汽钢铁巨舰,那难度肯定比造火车更大。”

  “照你这么说,十年之内我大明应该就能造出铁甲舰吧?嗯,你继续说,钢铁除了用来造战船,还能做什么?”

  听朱元璋这么问,刘宽便知道,老朱的想法已经有所改变。

  他便继续道,“钢铁还可以用来造火炮微臣听说如今大明军中火炮尚有不少铜制,火铳也是。”

  “若是钢材产量上去了,完全可以用钢铸造火炮,用铁也行,只不过铁炮要笨重一些。”

  “历史上,两百年后西洋人便造出一种铁铸炮,大明为了对付倭寇、后金等敌人,甚至曾花费巨资从西洋人那里购买此炮。”

  “因是从红发夷人那里购买的,故称之为红夷大炮。”

  “后来清军进了中原之所以能屡克坚城,也是因为当时有将领携带诸多红夷大炮、火枪兵叛逃,投了清国。”

  “这种铁铸炮射程短则一里多,长则三四里,轻则一千多斤,重则数千、上万斤!”

  “大明若要造这种铁铸炮,铁的产量肯定是不嫌多的。”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什么。

  见刘宽停了下来,便道:“你继续说。”

  刘宽其实说得有点口渴了,却也不好向老朱要水喝。

  他想了想,便继续道:“此外,钢铁还可用来建房子”

  “建房子?”朱元璋忍不住再次打断刘宽的话,瞪眼道:“用钢铁建房子?这也太奢侈了吧?”

  刘宽笑道,“陛下莫要误会,并非整座房子都以钢铁建造,而是以钢铁为筋骨,浇筑水泥混凝土来建造。”

  “后世房子大多都是如此造的,且此法还可用来建造堡垒,便是微臣之前所说的红夷大炮,怕是也难轰开。”

  朱元璋问,“何为水泥混凝土?”

  水泥的事,即便老朱不提,刘宽也是要说的这可是他这次到六合铁场办差的一大成果。

  “回陛下,水泥是后世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用处类似于此时建城用的糯米灰浆差不多。”

  “只不过水泥造价更低,性能却比糯米灰浆强了许多。”

  刘宽对“糯米灰浆”这种古代建材是有所了解的。

  其以糯米浆、熟石灰为主要材料,有时为了加强其粘合性能,甚至会加入鸡蛋乃至蜂蜜!

  糯米、熟石灰价格且不提,古代鸡蛋、蜂蜜价格可都不低用来做建城的粘合剂,往往用量又颇多,耗费自然也颇高。

  至于朱元璋,就更明白糯米灰浆在建造城池、房屋中占据的费用有多高了。

  他修建京师城墙、紫禁城时,为了让城墙足够坚固,便让工匠们在糯米灰浆中加入鸡蛋京师城墙、紫禁城修建好几年才完工,糯米灰浆耗费太大是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听刘宽说有更便宜却性能更好的替代物,朱元璋几乎不敢相信。

  “刘宽,你所说可是真的?”

  刘宽道,“微臣怎敢欺骗陛下?那跨江大桥主要便是由钢筋和水泥混凝土建造。那铁路上的横木,亦是水泥制作。”

  “另外,此番微臣在六合铁场,已经让工匠试制出了水泥,用于建造炼焦炉、高炉等。”

  “水泥已经试制出来了?”朱元璋又双惊讶了。

  刘宽道,“水泥主要是以石灰、黏土、铁粉为材料,这些东西六合铁场都不缺。微臣又知道水泥的配方及烧制流程,试制自然不难。”

首节上一节51/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