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44节

  事实上,不仅明初在此有规模颇大的铁场,即便到了后世,也依旧有多个钢铁厂在运营!

  这日早朝后。

  刘宽向老朱报备将去六合督促炼钢之事。

  老朱倒是干脆地同意了,却大手一挥,派出了飞熊卫一千人马跟随护卫。

  用老朱的话来说,他刘宽的命于大明而言金贵无比,必须保护好喽!

  就这样,刘宽带着马夫李小二,小厮小虎、小荣,以及四名吏员,由五十名仪鸾司将士、一千名飞熊卫将士护卫着出城。

  因有上千将士跟随,刘宽依旧是走仪凤门。

  过了城门,千户周韬便问:“刘副郎是准备走陆路,还是坐船?”

  六合县虽为应天府下辖,却在江对面,按理讲只能坐船。

  但如今有了跨江大桥,便有了走陆路的选择。

  刘宽想了想,道:“我想顺便看看江北岸的桥头堡与铁路,咱们便先过桥,待到了江对面再乘船去六合的江北岸码头,如何?”

  “自是可以,末将这就派人到江北安排舟船。”

  周韬是个精瘦的中年汉子,为人干练,应声后很快派出了人手。

  不一会儿,刘宽一行人便踏上了泊油路。

  也是此时,刘宽才发现这一带被明军封锁着,别说没有百姓过桥,便是桥南端周边数百步的野地里都不见一个百姓。

  还可瞧见,粗大的铁锁链将岸上的一个桥墩捆绑着,拉得绷直,另一端则捆着一棵大树,又钉在了坚实的地面上。

  刘宽见此面露诧异之色。

  这老朱,说要绑住大桥,还真就绑了啊。

  随即,他便问:“周千户,陛下将这大桥封禁了?”

  周韬骑着马在刘宽身侧同行,闻言道:“说不上封禁吧,凡有陛下令旨,都是可以通行这大桥的。”

  “寻常百姓不行?”

  周韬笑道,“自是不行的若他们上了桥,这摸摸,那动动,把大桥弄坏了怎么办?陛下说了,咱大明如今可修不了这大桥。”

  刘宽听了略有些无语。

  朱元璋珍惜、保护大桥的心态他可以理解。

  但这大桥主要由钢筋混凝土构造,百姓便算是上了桥摸一摸、动一动,如何就会弄坏?

  便是拿此时的火药去炸,量少了也不行。

  至于说车马正常行走使得大桥磨损,渐渐坏掉后世这大桥可是能通行坦克的,都未见压坏,此时的车马便是日通行上万次,也未必压坏得了。

  至于说自然朽坏你不用,风吹雨淋日晒的,它同样会朽啊。

  刘宽暗暗吐槽间,已到了桥头堡前,目光不由得落在了那两座工农兵雕像上。

  这大桥桥头堡上的红字虽然没了,可这雕像却在,似是无声地在向六百年前的人们诉说这大桥是由谁建造,又是为谁而建!

  当刘宽目光从雕像上收回时,眼神变得坚定。

  ‘等过了江夜宿时,我定要写一份奏章,让老朱准许百姓通过桥面公路过江!’

  在刘宽想着心事时,头一次登上大桥的吏员沈等人却是瞪大了眼睛,左右观望,只觉得什么都稀奇。

  待到了桥中央,望着涛涛江流从脚下奔涌而过,作为国子学诸生翘楚的沈更是激动得面色通红,几乎想驻足于此,赋诗一首。

  可惜刘宽、周韬都没有停留的意思,没给他这个机会。

  即便如此,沈再看向刘宽时,目光也越发的炽热了。

  在科技司这几日,他已经模糊知晓,刘宽乃是随这跨江大桥、铁路一起忽然出现于大明的异人。

  那时他便觉得追随刘宽没有错。

  今日能跟随刘宽登上这犹如奇迹的大桥,他更觉当日明伦阁外的选择是对的。

  待他随刘宽打造出大明第一辆火车,奔行于那两千余里的燕沪铁路上,说不定还能名留青史!

  

  到了桥北段。

  刘宽进入由明军把守的北桥头堡观看了一番,发现这里同样空无一物明军虽在把守,却并未将其当做营房,而是在外面宿营。

  桥北段的公路比南端要短,才一里多长,也由明军封禁着。

  至于铁路却是延伸向滁州,只看与大桥连接的这一段,倒是完好无损。

  其他地方的铁路具体情况如何,刘宽就不知道了,也不准备现在就去查看。

  一行人在浦子口乘坐水师舟船,顺流而下,没多久就到了六合县的江北渡口,也是滁水与长江交汇之地瓜埠。

  大明建国十几年,瓜埠已成为一个繁荣的渡口镇子,舟船往来不绝,车水马龙。

  搭载刘宽等人的水师舟船却并未停留,逆滁水而上,往六合县城方向行去。

  这一段水路虽不如浦子口到瓜埠长,却因逆流走得更久。

  刘宽注意到,顺流而下的舟船中,不少吃水颇深。

  便问:“这些舟船上载的应该都是六合出产的铁料、铁器吧?”

  随行人员中也就原隶属于工部的郑智良对此最为了解,闻言笑着答道:“刘副郎慧眼,确实如此。”

  刘宽又问:“你可知如今六合一年能出产铁料多少斤?”

  郑智良摇头,“此乃机密,卑职不过一小吏,属实不知。”

  刘宽不再追问。

  老朱给他的权限极大,想知道此事,他到六合后问问铁场的主事官员,又或者待回京师后调工部或兵部相关资料查阅,都能获知。

  赶在午时之前,刘宽一行人便到了六合县城。

  城外码头边。

  主事王不群已带着一群官吏等候多时了。

  瞧见刘宽从水师舟船上下来,他和另一位青袍官员立马上前迎接。

  “六合知县陆直见过刘副郎。”

  不用王不群介绍,青袍官员便能自报了身份。

  刘宽还礼,“陆知县有礼了。”

  陆直笑着道,“本县已备下薄宴,为刘副郎接风洗尘。咱们便一起入城,直接去酒楼吃饭如何?”

  刘宽听了略感诧异,心道:老朱还在,这京师脚下的地方官就敢借着迎来送往之便吃喝了吗?

  他心中不解,也无意享受那口舌之欲,便道:“本官此来只为公事,无意叨扰地方,还是去驿馆用餐歇息吧。”

  陆直笑容微僵。

  六合临近京师,他对朝中消息可灵通得很,知道这位刘副郎乃当今红人,这才动用私房钱备下酒宴接待,没想到刘宽竟不应。

  这不仅让他巴结的主意落空,面子上也有点过不去。

  他又劝道:“都快午时了,宴席又已备下,刘副郎不去岂不是浪费?”

  刘宽正想继续拒绝,王不群便凑到他身边,低声道:“副郎,咱们既要在六合炼钢,少不了和地方衙门打交道,切莫把关系搞得太僵啊。”

  刘宽并非不懂人情世故,只是一心想着炼钢之事疏忽了。

  听王不群这么提醒,再注意到陆直异样的神色,便知道对方是有意结交他。

  另外,王不群既劝他去赴宴,说明赴这宴席跟贪污扯不上关系。

  于是他便点头道,“既然陆知县盛情相邀,本官就却之不恭了。”

  事实上,朱元璋虽然给官员的俸禄相对较低(在当时是够用的),却也是依历朝历代规矩,给地方留下了迎来送往的款项。

  只是这款项不多,陆直又有意巴结刘宽,这才拿出私房钱请客。

  刘宽虽不知这些,但既知和陆知县打好关系的重要性,到了酒楼席上,自是在吃吃喝喝间跟陆知县聊了一阵子。

  倒也不全是闲聊,而是旁敲侧击地打听了一些与六合铁场相关的事。

  求收藏,求追读,求票。

第49章 改建铁场,权力在手

  因为六合冶铸业历史悠久,故而冶铸工匠亦多,自前元时,该铁场工匠便多是六合及周边数县之人,到了大明同样如此。

  故六合铁场部分工匠既受工部管辖,也受县衙的管。

  因此时已是洪武十四年,明初工匠制度已然成型。

  在官办场所服役的工匠主要分为两类,轮班匠、住坐匠。

  轮班匠是指从外地征召来服役的工匠,通常来讲,每班服役三月,一至五年一轮。

  住坐匠则指在本地服役的工匠,一般来说,只需每月到指定场坊服役十天即可,其余时间可以自由工作。

  工匠服役期间,朝廷会给予口粮、食盐,偶尔还会赏赐布帛、衣物。

  此外,一工匠应役,该匠户便可免除部分杂役正役、田赋、人头税却是不能免的。

  总体来讲,明初匠户制度虽承自前元,却有革新,对工匠控制虽依旧严苛,但相较于前元到底宽仁了一些。

  不过,在刘宽这个后世人看来,明初的工匠制度依旧是严酷的、不合理的

  午饭后,刘宽到驿馆小憩了一阵。

  然后便带着随从人员,与王不群前往六合铁场。

  路上,经刘宽询问,王不群叙说了他先来几日所了解的情况。

  “六合铁场是应天府最大的铁场,便是放眼整个大明,亦可排入前十。”

  “且工部的一座铁冶所就设在铁场上,有大使、副使各一位、在编吏员五人,杂吏十人。”

  “有炼铁炉二十一座,炒钢炉四座,铸造炉五十座。”

  “又有大小各类工匠一千一百四十八人,工余两千三五十五口”

  六合铁场离县城不过四五里地,在王不群断断续续的介绍声中,刘宽一行人没多久便到了。

  刘宽坐在乌云踏雪上,放眼望去,只见这座铁场位于滁河东岸。

  虽不像后世钢铁厂那样有厂方、围墙,却也有不少建筑。

  其中最醒目的便是二十余座炼铁炉了其中几座甚至冒着浓烟,显然正在作业中。

  除了炼铁炉,便是工匠们的临时居所以及铁冶所衙门了。

  洪武年间,朱元璋先后共设立了十三处铁冶所,以铁冶所管辖天下铁场。

  也即是说,一处铁冶所通常下辖多个铁场。

  如今一处铁冶所就在六合铁场,足见朝廷对六合铁场的重视。

首节上一节44/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