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旁边还有三枚青铜手术器械,形制赫然与《外台秘要》记载的“金篦决脓术”工具完全一致。
而在海拔五千米的明铁盖达坂,考古发现了更震撼的实物:冻结在冰层中的唐代木牍,墨迹清晰记载着某年正月“疗冻疮卒二十七人,愈二十有五”。
并且在敦煌石窟文书中《河西节度使判集》中,还能找到“请给葱岭守捉毡靴”的奏报。
“这赫然证明,唐军西域的帕米尔高原建立了相当完整的物资、医疗保障体系!”
“当大唐戍卒们脚踩双层毡靴,身披混纺羊毛大氅巡逻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这种采用波斯纬编技法的防寒装备正在改写世界军事史同时期的北欧维京人还在用未经鞣制的整张兽皮御寒。”
“在卡拉库勒湖畔的千年冰洞中,封存着保障唐军高原作战的最后秘密。2019年考古队再次发现了窖藏完好的三十七把复合弓!”
“通过显微CT扫描,弓柘木胎体中夹杂着两层牛角片,赫然是唐律严禁外流的角弓工艺所制。”
“而弓弭处镶嵌的陨铁薄片经检测蕴含8%的镍元素这种来源于塔什库尔干陨石带的特殊材料,是能让弓箭在零下三十度仍保持贪心的关键!”
“而在慕士塔格峰北坡冰碛堆中出土的唐代铜壶,内壁上仍附着青稞酒与沙棘混合发酵的痕迹这种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防寒的‘戍卒特饮’,配合着三十里一座戍堡,让大唐疆域真正突破了自然的限制!”
看到这里,朱元璋、朱标只觉得人都麻了。
不过朱标感觉倒还好,遂低声道:“父皇,这视频中唐军在高原的种种安排、技术等,我们也可以借鉴。”
说起来,大明如今虽然统治了乌斯藏、西域,但在高原地区基本是以当地士卒为主,乌斯藏更是仍为土司实际掌控。
这些地方的明军虽也有防寒、医疗、物资保障等措施,但技法多与唐军不同。
很显然,定是经历了诸多战乱及五百多年的时光,让唐军保障高原军队战力的一些技法失传了。
而今他们既然看到了这个视频,完全可以向唐军取长补短,让明军的高原军队保障更好,说不得将来便可以派兵真正掌控乌斯藏。
朱元璋闻言从那种“大明并不如大唐”的不甘中抽离出来,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而此时,视频在用各种考古发现充分还原了唐军驻守西域景象后,才转向视频最初的话题安西军最后是如何在西域独守数十年的。
“喀喇昆仑山口呼啸的寒风中,某块冰川包裹着唐代简牍娓娓道来:天宝七载,镇将赵丑奴在巡逻日志中写道‘今于冰川得陨铁三斤,已交铁匠王胡子淬刀’。”
“他大约想不到,这是安西唐军在西域最后的安宁时光了考古学家在疏勒镇遗址发现的陌刀残片上,检测到与当地陨石坑完全吻合的镍钴含量,而残片形成时间却是天宝七载的四十年后!”
视频中,博物馆的陌刀残片布满了岁月沧桑,早已锋芒不再,可朱标等人却仿佛透过这些残片看到了唐军在安西独守数十载的厮杀。
视频镜头又一次来到敦煌藏经洞。
“时光回溯到唐建中四年(783年)深秋,一卷文书的墨迹在微弱的灯光下微微颤动,‘安西、北庭将士,皆朔方、河陇子弟,戍边四十载,发已苍苍’,刺破了千年时光。”
“这封用求援信,在穿越吐蕃封锁线时被汗水浸透边角,信纸夹层中暗藏的于阗玉屑经光谱检测竟与大明宫遗址出土的贡品同源这是西域唐军给中原最后的信物,承载着他们‘死守疆土’的泣血誓言!”
视频画面又给到龟兹故城遗迹,只见成排的箭矢整整齐齐码放在窖穴中。当镜头对着其中一根箭杆上的刻字放大,“贞元三年”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根据碳十四检测,这些箭矢制作于公元787年,比传统认知的安西陷落时间晚了整整七年。”
“与之相对应的,是吐鲁番阿史塔那509号墓出土的《孔目司贴》,上载‘转市波斯锦二百匹,充葱岭守捉冬衣’,将粟特商人穿越吐蕃封锁的走私路线曝光于世这大约就是绝境中为唐军续命的后勤补给之一。”
视频画面不知第几次来到敦煌莫高窟。
一尊涅佛像前,某个未完工的供养人画像一处细节由画面中放大。
“这幅画中武将鱼符上‘疏勒镇’三字清晰可辨,而其面部轮廓竟带着明显的粟特人特征。”
“艺术史学家通过对比发现,画中颜料中的青金石成分竟与阿富汗巴米扬矿区完全一致,经检测这幅画的绘制时间确是贞元末年(804年)!”
看到这里,朱标、朱雄英等都是瞳孔一缩。
因为这个时间赫然比《资治通鉴》中叙述的安西四镇中疏勒镇陷落的790年又晚了14年!
若以郭昕去西域的765年来算,彼此相隔已39年!
疏勒并非安西都护府治所,西州才是,而西州是最后陷落的。
也即是说,这一证据几乎可以证实西州唐军在郭昕去后至少坚持了四十年以上,甚至更久!
视频到这里,也到了末尾,却是以后世游戏《燕云十六声》中“河西篇”的宣传CG为主要剪辑画面,夹杂着其他几部关于安西白发军的影视片、纪录片等,背景乐也变得越发苍凉。
“今天,当科考队员在海拔五千米的冰川裂缝中发现唐代戍卒的家书时,信笺上‘父母见字如晤’的墨迹仍令铁汉落泪。”
“这些永远未能寄出的家书,与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兵部存档形成残酷对照:在朝廷的舆图上,安息四镇早已在三十年前标红,也即是意味着陷落。”
“然而在真实的时空中,那些已然白发的戍卒却依然守着大唐在西域最后的界碑,一年又一年。”
“时至今日,他们的骨骸依旧在安西,在黄沙、冰雪的掩埋下,陌刀长枪伫立,大唐军旗与号角则融化在风沙中,随着岁月飘荡至今”
视频的解说结束了,视频也到了尾声,由埙、羌笛、鼓声构成的苍凉、悲壮背景乐音量变大,仿佛安西唐军行进的脚步,敲击在众人心上。
视频放完了,可朱元璋、朱标等却久久难以回过神来。
过了一两分钟,朱标才叹道:“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四十载,怎敢忘大唐。”
“没想到大唐竟还有这样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掩藏在史书之中。若是没有后世考古及诸多科技检测手段,只怕就永远掩埋在黄沙冰雪之中,无人知晓了。”
年轻的朱雄英亦颇为感慨:“若从唐庭为平安史之乱调走高仙芝等唐军精锐算起,那时被留在安西的数千唐军哪怕是当年才去的,至考古发现的804年,也有五十年了。”
“也即是说,后来独守安西的唐军中,很可能有相当部分将士在那里戍边五十年以上,年龄则很可能在七十岁以上。”
“怪不得视频中称这些人为安西白发军满城尽白发,诚不欺人。”
这时八岁的唐王朱不解地问:“唐军为何不在安西娶妻生子?”
第488章 军制优劣,汉家悲歌,代王欲征西欧
不仅是朱有这种想法,其他年少些的皇子、皇孙亦有类似想法。
因为这些人对大明军制更熟悉大明目前施行的是卫所制,属于半农半兵,很多将士因朝廷一道调令迁往别处时,往往会带上军余也即是家属一起,哪怕是光棍,也会大概率在当地娶妻生子,就这么落地生根了。
所以,他们是真不理解,唐军在西域经营了上百年为何最终竟陷入孤守无援、后继乏人的境地。
朱标看了眼朱元璋、刘宽,见两人都没有解释的意思,便笑了笑道:“如果你们读过《唐律疏议》、《唐六典》等书籍,了解大唐的军规、律法,就能理解此事了。”
“大唐前期是以府兵制为主府兵制与咱们如今的卫所军制有些类似,也有不同的地方,具体如何我就不讲了。”
“不过到了唐玄宗时,因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制已经败坏,故以募兵制为主。开元、天宝年间,乃至后面调往西域的唐军便基本是募兵。”
“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对将士管理十分严格,不得随意在当地结婚生子,觉得这样会影响将士战斗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彼时唐军仍施行的是轮戍制,基本上,唐军在某地戍守几年便可以轮换,回到家乡。”
“如方才视频中安西军戍守西域四五十载,并非常例若非河西被吐蕃所占据,安史之乱平定后,唐庭就该进行换防了。”
“可惜因交通断绝,唐庭先是认为安西、北庭都已陷落;后来联系上,又碍于道路遥远及内政混乱,并没有进行换防。”
“此外,唐朝对户籍管理也同洪武初年差不多严格,安西将士即便想在当地落户并结婚生子,也需通过唐庭审批,而这种审批往往难以通过。”
“再加上汉人与胡人之间终究有文化、习俗隔阂,所以,唐军虽掌控西域上百年,可在当地成婚落户的却不多,反倒是迁居那里的汉人商贾多些。”
听朱标讲完,不仅是朱允、朱等年纪小的皇子、皇孙若有所思,就连朱允等少年人也是如此。
朱元璋此时亦出声道:“咱想来,唐朝之所以要用轮戍制,不许将士在当地娶妻生子落户,多半是担心养出军阀来。”
“因为唐朝时如都督、大都护、节度使这样的军职,基本上掌管了军中人事、司法、钱粮大权,权力很大,却也容易叛乱。”
“若是唐军中低层将士并非轮戍,而是如卫所军一样在当地落户,那就上下一体,时间稍久,必然会割据自立了。”
“事实上,唐朝后来之所以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便是轮戍制名存实亡,各地节度使都是在当地招兵买马,使兵为将有的原故。”
闻言,宁王朱权问:“父皇,咱大明卫所如今都设立到美洲那等遥远之地去了,时间久了会不会也叛离朝廷?”
朱元璋略微沉吟了下,方道:“咱大明用的是与唐朝相反的法子唐廷给予将领很大权力,但严格控制中低层将士。”
“咱大明则是让中低层将士在当地落户生根,定期更换高层将领,乃至部分中层将官。”
“除此外,咱大明卫所的钱粮并不为将领直接掌管,而是掌握在朝廷手中。都司中监察军纪、律法的机构也相对独立。再加上咱安排在军中的谍探,即便是海外都司,想要叛乱也不容易。”
说到这里,朱元璋想到什么,问:“刘宽,原历史上,咱大明有卫所将官叛乱的吗?”
刘宽回忆着道:“或许有,但一定极少,因为微臣并未听闻任何卫所将领叛乱的事。”
听了这回答,朱元璋不禁笑道:“看来咱这法子挺管用的嘛。”
而在心里,朱元璋甚至认为,自己“创立”的卫所军制既然胜过唐朝军职,岂不说明他在军事上的某方便胜过李世民?
可就在朱元璋暗自得意时,却听刘宽道:“陛下,历史上大明虽无卫所军将领叛乱,更无割据自立之事,可底层卫所士卒逃离的现象却很严重,并且是在洪武后期便出现了。”
“虽然逃离卫所者被捉到后会受到严惩,朝廷后来也劝卫所士卒不要逃离,可谓软硬兼施,但仍难改变此现象。”
“至于卫所底层士卒军田为将官兼并,最终沦为卫所军官佃户乃至农奴,战斗力彻底丧失之事,微臣之前也曾跟陛下提过。”
听见这话,朱元璋顿时脸一黑,“咱如今都针对这些事对卫所军制进行了诸多改变,卫所军绝不会再像原历史上那般败坏!”
刘宽笑了笑,道:“陛下说的是。”
其实他还想说,受军制影响,明军将士在同等装备下,战斗力多半不如唐军士卒不如,将领也不如。
但他知道这话老朱肯定不爱听,自然不会说出来。
朱元璋却像是看到了刘宽心里所想,道:“你是不是觉得,哪怕以如今的卫所军制,咱大明军队战斗力可能依旧不如唐军?”
“微臣没有。”刘宽连忙否认。
朱元璋却好像没听到般,哼了声,自顾地解释道:“咱宁愿牺牲军队一些战力,也要让军队牢牢掌握在朝廷手里唐朝军队战力是强大了,可结局呢?藩镇叛乱不绝,盛世轰然崩塌!”
刘宽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朱元璋的想法。
宋朝因唐朝藩镇之乱,将武将打压得太狠了。
明朝虽也打压武将,但比宋朝又稍微好一点。
不过,不论是唐朝,还是宋朝、明朝,乃至后来的清朝,都没能摆脱建设军队的种种桎梏,甚至连后世的白头鹰等西方姿本国家也没有。
论军制及军队建设之优秀,还是得看后世新朝。
不知是否是为了转移老朱注意力,朱标忽然道:“不知咱大明历史上有无‘安西白发军’那样的军队,若有,那可是真”
真是什么朱标一时说不出来作为大明皇室之人,他既希望有这样对大明忠贞不移的军队,可又知道,朝廷有愧于这种军队,皇室更有愧于这种军队。
刘宽道:“原历史上,大明中后期领土并不大,也没出现安史之乱那样的巨变,所以并没有什么飞地,自然也就没有孤守飞地的军队。”
“倒是满清入关窃据天下后,归降于大明朝廷的海盗郑氏及农民军中的大顺军、大西军都坚持高举大明旗帜,抗清许久。”
“明郑延平王在东藩岛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683年,差不多是北京城破、崇祯殉国的40年后。”
“至于为大西军李定国等人实际掌控的永历朝廷,则在西南坚持了二十余年,这个微臣是讲过的。”
“而大顺军所遗留的数部,因与南明朝廷实在合不来,最终转入川东崇山峻岭中坚守,不过他们始终都举的是大明旗帜,被称作夔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
“清廷曾多次招降,但夔东十三家的数任出自顺军的首领,如袁宗第、郝摇旗、刘体纯以及最后一位首领李来亨,都坚决拒绝降清。”
“至1664年,这支军队最后一部分被清军围困于茅麓山,弹尽粮绝,突围无望,李来亨遂焚妻子,自缢而亡。”
听刘宽讲完,老朱一家子又沉默了。
尤其是曾听刘宽讲过部分明末历史的朱元璋、朱标,一下子就想起了那句话:海盗守国门,流贼死社稷!
可笑!可悲!可叹!
刘宽这时又道:“其实自秦汉之后,咱们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除了魏晋,还有隋朝,汉唐宋明灭亡时皆有令人分外惋惜、感慨的事情。”
“东汉末年,刘备欲三兴炎汉,奔波数十载,身边聚集了诸葛亮、关羽等众多优秀的文臣武将,两三代人奋力,可最终仍功亏一篑。”
“唐朝则有‘安西白发军’、‘归义军’等例子,便是宋朝,也有岳飞北伐被冤杀、陆秀夫抱宋末帝蹈海、文天祥誓死不屈的事迹。”
“可以说,汉家王朝的每一次倒塌,都轰轰烈烈,悲歌无数。”
又是一阵沉默。
过了大约一分多钟,朱元璋注意到马皇后面有倦色,便道:“妹子倦了吧?让人送你去后面歇息,咱正好跟孩子们到偏殿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