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92节

  十几分钟的视频播放完后,老朱、朱标等人立马热议起来。

  “没想到这澳洲铜铁等金属以及煤炭资源竟如此丰富!”

  “而且那里的土人还处于石器时代,看视频中土人的情况,怕是还不如美洲土人,数量也少,征服起来毫无难度。”

  “不过澳洲中部是什么无雨区,明显不适合垦荒种田啊。”

  “咱们若开发澳洲,肯定是先在登陆的海边垦荒种田,何必进入内陆?”

  “”

  朱元璋偏头,问:“标儿,你对这澳洲有何看法?”

  朱标道,“澳洲金属、煤炭等矿资源确实丰富,土地也算广袤。但儿臣认为,咱们目前没必要急着开发澳洲。”

  “为何这么说?”

  朱标道:“咱们大明如今已开启了大航海,未来在航海方面会超过其他国家更多,可以说,其他国家想要在海上挑战咱大明,已然很难了。”

  “澳洲又离咱大明相对较近,上面土人也还处于石器时代,没有外力不太可能发展起来。”

  “所以,儿臣以为,咱们大可以将澳洲放到百年之后,对美洲、非洲开发得差不多了,再去开发澳洲也不迟。”

  朱雄英此时也笑着道,“皇爷爷,父亲的意思是,这澳洲如今就是咱大明的后花园、囊中之物,所以没必要急着派人去。”

  “毕竟,咱大明如今开发美洲、印度、非洲等地,人口就已经显得不足了。”

  朱元璋听了露出满意地笑容,“你们说的有道理,咱也是这么想的。”

  随即对其他人道,“你们当中若还有想到海外就藩的,最好别去澳洲去了那里,连个对手都没有,土人也不堪用,并不是建藩的好去处,至少入如今不是。”

  朱柏、朱桂、朱等有意海外建藩的皇子听了,当即一起应道:“儿臣明白!”

  但接着,朱雄英却道:“皇爷爷,如今大明民间出海闯荡的商人、冒险家也不少,若是那些人先在澳洲上经营起来怎么办?”

  朱元璋笑道,“那岂不是更好?他们先去打下一定的基础,待将来朝廷开发澳洲时便更加容易。”

  “这些人在海外建国,咱大明朝廷是不会承认的除非他们能在百年间发展到实力媲美咱大明的程度。”

  听此,朱标、刘宽等都笑了。

  在土澳用百年发展到实力媲美如今的大明,或者说百年后的大明?

  根本不可能好吧。

  除非那边出现一群穿越者,还是带大批物资穿越的那种。

第486章 安西军何在?在!

  议论了一会儿,朱元璋便让刘宽播放第三个视频。

  很快,第三个视频被调出来,尚未开始,标题便出现在屏幕上,内容却让朱元璋、朱标等人都一愣。

  “【大唐最大的遗憾】安西军何在?在!”

  接着又出现一首浅白的五字短诗。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四十载,怎敢忘大唐。”

  那些不读史的嫔妃、公主等,连安西军具体代指哪支军队都不知道,只知如今大明有安西行省。

  一些读史的皇子、皇孙倒是知道安西军指的是大唐安西都护府下四镇唐军。可他们却不明白,下面那首短诗因何而来。

  趁着视频尚未开始,读史较多的朱标问:“妹婿,这个视频讲的可是唐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唐军困守西域之事?”

  刘宽点头,“不错。”

  朱标沉吟着道,“我记得《资治通鉴》中倒是对此事有几句记载,大概是说唐代宗贞元六年,回鹘与吐蕃战不利,后吐蕃急攻北庭,北庭唐军苦于回鹘所求,遂与回鹘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

  “当时北庭都护府在安西都护府之北,互为倚靠,而河西为吐蕃占据后,安西都护府若要与唐庭联络,需绕道北庭。”

  “故北庭降于吐蕃后,安西都护府便与唐庭彻底断了消息。《资治通鉴》中只说‘莫知存亡,而西州犹为唐固守’,却并未说守了多久。”

  “这短诗中所言‘独抗四十载’,是如何算的?”

  刘宽叹了声,道:“太子殿下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朱标没有追问,而是点头:“行,妹婿播放吧。”

  刘宽触屏,视频开始播放。

  视频一开始,便是唐军骑兵纵横草原、戈壁,斩杀敌人的场景。

  同时,一个沉肃的男子声开始解说。

  “两千年来,‘安西’二字是无数中国人的骄傲,它代表着傅介子杀王灭国,代表着班定远投笔从戎纵横西域,代表着高仙芝千里奔袭大小勃律”

  “安西都护府,起于强汉,盛于巨唐。自唐太宗贞观十年设立安西都护府后,无数大唐健儿便在这片土地上抛洒热血,前赴后继,死不旋踵。”

  “无数大唐将士的奋战,让大唐旗号响彻天山南北,令诸多部族敬畏臣服,天可汗威名亦远播草原、大漠!”

  “安西都护府巅峰时,下辖今新疆大部、哈萨克斯坦东部、吉尔吉斯坦”

  视频用剪辑自各种影视中唐军的画面、镜头,配合着地图,从汉代安西都护府的起源开始介绍,让老朱一家子都明白,早在一千多年前西域便属中国所有。

  而在巨唐之时,唐朝更是令四方部族听命,跟随大唐的旗帜,征讨不服,百年之间几无敌手。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事情才发生改变。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顿时燃起滔天烈焰。彼时,镇守西域的高仙芝正厉兵秣马准备去找阿拉伯帝国的麻烦,一雪恒罗斯之耻,然而长安来的调令,却让他不得不率领安西大军精锐回援中土。”

  “安西、北庭、河西等地精锐皆被抽调一空后,吐蕃趁虚而入。”

  “初期,留守的安西、河西等各镇唐军还能跟吐蕃斗个你来我往,但随着安史之乱久久不能平息,唐庭无法对西域提供丝毫帮助,导致河西、安西各镇得不到兵员、物资的补充,实力不断下降。”

  “公元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朝廷闻讯急派郭昕巡抚河西、安西等地,抵御吐蕃进攻。然而就在郭昕去西域不久,河西镇便全为吐蕃攻占。”

  “郭昕这一去就是二十余年见朝廷多年不派人来换防,郭昕便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派人绕道北庭、回鹘回中土禀报安西情况。”

  “这时,唐庭才知道安西尚未陷落,唐皇遂加封郭昕为御史大夫、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武威郡王,又将所有留守安西的唐军将士连升七级。”

  “但因河西被吐蕃占据,唐庭又内乱不止,财政困难,故而没能对安西军提供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此时,最早驻守安西的将士,已戍守西域三十余载”

  镜头中,代表安西军的画面中,大唐将士中已经出现不少头发花白的老卒,令人望之目涩。

  而观影众人,哪怕是嫔妃、公主,只要懂事的,此时神色也变得无比郑重,甚至眼圈微微泛红。

  “就在安西军这次联络朝廷后没几年,西域局势发生巨变。”

  “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占北庭,安西都护府就此孤立无援。最可怕的是,安西都护府就此彻底与朝廷断了联络。”

  “至于之后,安西都护府如何,《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

  接着,视频中出现一段《资治通鉴》原文,意思与之前朱标所讲的大差不差。

  最后一句令人印象尤其深刻:安西由是遂绝,莫知存亡,而西州犹为唐固守。

  如朱标、朱、朱椿、朱雄英等读史较多的人,看着一句就能推测出,《资治通鉴》作者认为,安西四镇中的三镇多半是在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占不久就相继陷落了。

  西州(龟兹,安西都护府治所)就算一时没陷落,可在四面皆敌,孤城无援的情况下又能坚持多久?

  所以,到这里视频虽然过了一半,可朱标、朱雄英等人仍旧难以理解,为何之前短诗中说“独抗四十载”。

  若是以郭昕760年巡守西域算起,到790年北庭陷落,也才三十年难不成北庭陷落后安西仅凭西州一城又坚守了十年?

  就在朱标思索这种可能时,视频画面一转,开始呈现以现代为背景的一些镜头、画面。

  只见一支支现代考古队踏足西域,在戈壁沙漠中、冰川裂缝里,发现了诸多被黄沙、冰雪掩埋的烽燧、军堡遗迹以及将士骸骨和遗物。

  随后镜头一转,到了博物馆中。

  便见视频中镜头对着那些文物放大,并配以文字解释,老朱、朱标等人终于知道这些文物是什么了。

  画面中先是出现了一枚代表身份的鎏金铜鱼符,上刻“左疏勒镇第四烽”。不用想,看不到的另一面必然刻着该大唐将士的职位、名字。

  旁边还有一份家书残页(木牍),上面字迹潦草似在颤抖,朽化得难以辨认。

  后世考古破译出的文字内容显示在旁:戍葱岭整十载,胡须尽白!

  下面又有横排小字说明:鱼符及家书残页木牍发现于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河谷夯土层,经鉴定都出自贞元九年(793年)。

  看到这里,如朱标、朱雄英等较为聪明的,已然想到一件事这鱼符及家书木牍年代出自793年的话,那么这名大唐将士写下家书时,必然时间更靠后些。

  也即是说,在北庭都护府陷落后,安西都护府的疏勒镇至少还坚守了三年!

第487章 考古为证:安西白发军,戍边五十载!

  疏勒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尚且坚守了至少三年,那么都护府所在的西州又坚守了多少年?

  此时,视频开始随着博物馆中各种文物镜头,以仿照“时光回溯”的手段夹杂其他唐军记录片、影视等内容的剪辑画面,让众人仿佛跟着文物回到了唐军恢复西域至安西军困守西域的跌宕百年。

  视频中接着出现了戍堡遗址出土的几枚箭簇以及窖藏的青稞碳化颗粒。

  一旁文字显示,箭簇打造于开元年间,而所用铁则蕴含有昆仑山特有的陨铁成分。

  而青稞碳化颗粒经检测,其品种则与长安太仓出土的粮种同源!

  “《唐六典》有载:西域军械,取地利而铸。这似乎解答了唐军镇守西域百年的后勤之谜历史留下的证明还不止于此。”

  接着,视频又陆续展现了其他遗迹、文物及后世考古破解的内容

  开元七年的戍堡碑文及调兵符契;西安南郊出土的粟特人史君墓,墓志记载“常往来疏勒、碎叶间,晓蕃情,知地利”。

  克孜尔石窟壁画上,左侧持戟武士身着唐式明光铠,右侧商队护卫的锁子甲则带着鲜明波斯特征。这种亚洲东西文化交融的场景,无疑印证着唐军在西域的情报来源。

  敦煌藏经洞中,某文书残卷上的内容赫然是开元年间某个冬日的战报:吐蕃贼五千骑犯葱岭守捉,镇将张子烈率骁果三百,夜渡寒潭,破其辎重!

  “这份泛黄公文的背后,是唐朝用三代人构建的立体防御体系:以疏勒城为轴心的二十八个屯田点提供军粮,盘陀峡谷的十二座烽燧组成预警网络,帕米尔南麓的六关隘构成纵深防线。”

  “当阿拉伯旅行家塔米姆伊本巴赫尔在8世纪穿越瓦罕走廊时,在他的游记中惊叹:每经三十里必有唐军堡垒,戍楼相望,驿骑如星!”

  随即,视频又用更多考古发现一步步完善,或者说还原了大唐掌控西域的种种证据。

  如戍堡残垣青灰色夯土中夹杂着大量燃烧过的骆驼刺,正它让戍堡夯土类似混凝土。经三维扫描还原出的戍堡全貌,排水系统竟然与现代高原建筑规范高度契合。

  在慕士塔格峰北坡,发掘出保存完好的烽燧遗址,其基座有用昆仑玉拼出的二十八星宿图这恰与《唐六典》中“烽燧传讯,夜观星,昼望烟”的记载相对应。

  借助现代科技复原,这条由十二座主烽燧、四十六座辅燧构成的预警网络,只需三刻钟便可将军情传递至龟兹都督府!

  看到这里,上至朱元璋,下至刚开始学史的朱允等皇孙都露出了震惊之色。

  以前他们只知道大唐军事实力很强,却不知道竟然强大到了这种地步从视频目前播放出的各种军事理念、安排、科技来看,不仅不逊色于刘宽到来前的大明,甚至还有超过!

  也即是说,原历史上的大明,在军事理论、科技等方面,可能还不如五百多年前的大唐。

  这既让朱元璋感到难以接受,也有些羞愧在刘宽到来前,他对大明的种种军事理论、安排等,可是颇为自豪的。

  视频继续,进一步还原西域唐军的其他方面,如交通运输、医疗保障。

  塔什库尔干出土的牦牛骨挂件,碳十四检测年份对应开元,上面密布着与西安大明宫出土铜车饰相同的磨损痕迹,印证了《唐六典》中“高原转运,畜力为要”的记载。

  “现在科考队发现,由三百头牦牛组成的运输队,可在零下二十度的高原环境下日行四十里,这恰好与烽燧遗址间距匹配(大于三十里)这绝非巧合,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物流体系!”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两名唐军正在冰河边捣药,身旁木箱上清晰可见“疏勒都督府药库”的题记。

  2020年,考古学家在帕米尔南麓戍堡遗址中发掘出装有麝香、龙脑的陶罐,罐底“安西药典司监制”的印文仍可辨认。

首节上一节392/4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