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由此可见,哪怕后世新朝迈入了工业社会,那种对田地、耕种的热爱依旧不曾改变。
在朱元璋想着这些时,视频内容却是一变。
“这就是中国农民的力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稼穑之力,也能够撼天动地!”
“然而,这些以涓滴血汗托举起一个个封建王朝的中流砥柱,却也遭遇了深重的剥削和压迫,敲骨吸髓,不遗余力。”
“自虞夏以降,课税之重犹如硕鼠食粟,从什一税、井田制,到均田令、租用调制、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纵使是以轻徭薄赋著称的汉初,在田赋之外还有人头税、免役税、献费、户赋等层层盘剥”
听到此处,朱元璋却是微皱眉头,觉得视频对此事的理解大有问题。
田赋等加之于农民身上的种种税收乃至徭役,是直到后世新朝才被免除。
可若从古往今看,这与农民、田地有关的耕种制度总体上却是一直在进步的。
另外,在工业时代到来前,朝廷若不从国家最大生产主体的农民身上征收税赋,财政从何而来?
若无财政维持朝廷,何来国家?
至于什么敲骨吸髓、层层盘剥,则大多是王朝政治混乱、吏治腐败之时发生的事,岂能以此怪责朝廷征收税赋这件事本身?
视频接下来则讲起了后世新朝在农业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挥手百年,挣脱束缚,天地任驰骋的中国农民做了什么?”
“如果我们将时间回拨到85年前,那时中国每人每天只能得到1.14斤粮食。”
“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二十连丰’,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之上!人均占有量达到940斤,连续多年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中国人饭碗已经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3万亿斤是多少石?
朱元璋下意识地在心里换算起来。
可惜他终究老了,数学方面本也没那么擅长,于是下意识看向旁边朱标。
不知是父子心有灵犀,还是朱标恰好也在想此事,低声道:“大概是六十五亿石!”
六十五亿石?!
朱元璋听了心头一震。
自从几年前大明开始推广红薯、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再加上地方都在大力修建水利,并在朝廷户部有司的指导下教导农民用最先进的耕种技术,让各地粮食产量都在连年上升。
在刘宽到来之前,大明一年的粮食总产量估摸在三千万石左右;而截至去年,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七千万石!
十年时间,大明粮食总产量翻了两倍有余!
朱元璋原本挺为此事骄傲的。
可此时了解到后世一年65亿石的粮食总产量,顿时觉得大明被秒得渣都不剩,根本没法比可能连人家亿字之后的零头都比不上。
视频还在继续。
“这一碗饱饭来之不易,因为它不是顺风局,而是绝地求生!”
“用不足世界10%的土地资源,养活世界20%的人口,这是由十四亿中国人筚路蓝缕,集体通关的史诗级成就,是全体中国耕种者的成就!”
“18亿亩耕地红线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不止要农田,更要良田。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南方红壤酸化治理工程,大西北沙地整治工程”
“而在18亿亩耕地红线之外,还有15亿亩后备耕地。在焦裕禄满含希望种下泡桐的河南兰考,在蒸发量是降水量20倍以上的新疆克拉玛依,在滚滚黄河奔腾入海的山东东营三角洲。”
“洗盐改碱、膜下滴灌、控盐培肥、盐斑改良,无数耕种者的春耕夏耘,让5亿亩不毛之地变为大粮仓的梦想指日可待”
听到此处,朱元璋立马意识到,这几个从未听过的四字词语,皆是后世摸索出的改地种田之法,立马偏头对朱标道:“可都记住了?”
朱标点头,“儿臣记住了。”
视频接下来又讲述了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的成就,以及各种后世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最后讲起了新朝农业正由“机械时代”迈向“智能时代”。
而此时,视频也进入了最后一节。
“今天,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了73%,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农机已高达220万台,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
视频中令老朱一家子都深感震撼的画面出现了。
只见广袤的平原上,一台台庞大的机械迅速收割麦子;数以百千计的无人机飞上天空,喷洒化肥、农药;比洪武门前大广场还要宽阔的大棚中,蔬菜瓜果无土而生,在个各种看着不明觉厉的科技设施下长势喜人!
这让不少人都下意识看向刘宽。
虽然他们知道刘宽是来自后世,而视频中的场景都是科技造就,可如此种田的方式,还是难免让一些人,尤其是那些长期居于深宫的老朱嫔妃,再次怀疑刘宽来的“后世”其实是天界,而非凡间。
毕竟那些种田手段简直与仙家法术无异。
这时,视频背景乐忽然一变,以唢呐为主、鼓声为辅,变得无比激昂,仿佛一首战曲,令人闻之热血沸腾。
“2021年,中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场地球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宣告胜利,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
“在这条路上,三百万中国扶贫人前赴后继,1800人为此埋骨青山!”
“今天,当我们回首中国农耕文明史,那是一百年的改天换地,两千年的战天斗地,和一万年的逆天改命!”
或许是视频感染力太强,又或许是“战曲”太过热血,一时间不少年轻的皇子、皇孙都控制不住地站了起来。
“当我们展开时空长卷,从雪域高原到海边沙地,从崇山峻岭到草原戈壁,从郑和宝船上的豆芽到市民窗台下的小葱,中国人种田的热情一日未熄。”
“从神农、大禹、李冰,到王景、苏轼、郭守敬、林则徐,再到丁颖、袁隆平、杨守仁,再到焦裕禄、陈永贵这片土地从不天降神灵,这片土地每一位拒绝向命运俯首耕种者,都是自己的保护神!!”
视频点题之后放完了,可老朱一家子却久久难以回过神来。
大约过了去了一分多钟,老朱才慨然叹道:“这个视频制作的实在是好啊,可惜不能留下,不然咱非得让老朱家的子孙后代都看看。”
朱标道,“父皇,宴席之后儿臣可根据记忆写下一篇复述其内容的文章,录之于《皇明祖训》秘册中,照样可以传之后世子孙。”
“好!”朱元璋笑着点头,“那此事就交给标儿你了。”
此时朱雄英问:“老师,后世种田真像视频中那样使用诸多高科技手段?那农业的智能时代又是怎么回事?”
刘宽道,“我在后世并未种过田,不过倒是去一处农业基地参观过那些设在平原上的农业基地,确实都是机械化耕种,又以智能系统操控。”
“往往十几个人就能耕种上万亩田地,甚至因为有各种高科技对作物状态进行监控,定点、定时地浇水、施肥、喷药,让粮食亩产比人工耕种时高出一大截。”
“原来如此。”
朱元璋则问,“刘宽,视频中曾说‘饱饭来之不易,不是顺风局,而是绝地求生’是何意?”
第462章 老朱惊疑,科技源头
刘宽略感意外,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会注意到视频中的这句话,实在是敏锐。
他想了想,道:“回陛下,后世新朝建立之初便有5.4亿人口,而十年后人口更是逼近7亿。”
“但后世的杂交水稻却是在新朝建立差不多25年之后才研究培育出的,推广更是等到了28年之后。”
“另外,清代人口虽然突破了四亿大关,可实际上从清朝中叶时,中国便经常出现饥荒,到了晚清时期内部吏治腐败、外有西夷勒索,民不聊生到了极致,即便清末已经开始向近代工业国转变,仍旧弄得饿殍遍地。”
“到了新朝,纵吏治清明并积极发展工业,促进农业,可养活七亿人口差不多已经到了极限。”
“更何况,彼时国家内部稳定,正是人丁滋生之时,可以预见再过十年、二十年,人口必然更多。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到新朝建立三十年后,人口已逼近十亿大关。”
“陛下不妨想一想,倘若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以及新朝对诸多原本不适宜耕种之地的改造等农业成功,届时背负十亿人口重担的国家将会面临何等局面?”
“更不要说,那时国际局势复杂之极,国家可以说在毛熊与白头鹰的夹缝中求生存了。”
听刘宽这么一说,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等人想象了下后世农业若在新朝建立后停滞不前的场景,不禁毛骨竦然。
随后,朱标便吸了口凉气,道:“外有强敌、强邻,内有十亿人口重担,若是没有农业上的一系列突破与成就,只怕中国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啊。”
刘宽神色复杂的微笑了笑,又忍不住道:“微臣在后世出生较晚,彼时百姓虽贫穷,但已经解决了口粮问题,故而从小并未感受过真正的饥饿。”
“不过新朝建立前三十年中,饥饿感其实一直笼罩着全国百姓,以至于深深刻入骨髓。”
“像微臣的父母辈还好,爷爷奶奶辈大多都十分珍惜粮食,哪怕后来家中粮食多得吃不完,可以顿顿吃肉,他们仍旧对粮食珍惜无比。”
“至于比微臣更晚出生几年的人,更是完全不知饥饿为何物了。不过,这或许是一种幸福吧。”
朱元璋、朱标没想到后世新朝那般强大,竟然都有二三十年笼罩在饥荒的危机之中。
同时,朱元璋也算是明白,为何视频中说后世的农业成就不是顺风局,而是逆天改命了在那种危急局面下,最终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不就是逆天改命?
而且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逆天改命!
随后,老朱一家子又谈论了几句视频中的其他事物,朱元璋这才示意刘宽播放下第三个视频。
这个视频标题是“人类是如何迈出科技发展第一步的?”
科技有多重要,如今别说老朱、朱标等人,便是常年处于深宫中的嫔妃、宫女都知晓。
因此,看到这个标题,众人注意力都从前一个视频上抽离,期待起这个视频的内容来。
“科技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因为科技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且它涉及的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人类先祖第一次用石头敲开坚果,到今日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都属于科技范畴。”
“在人类上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每一次飞跃几乎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或者说,正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才反过来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因此了解人类的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究竟是如何演化、如何进步的,是了解人类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指引我们看清未来大陆的重要一环。”
“因为在当今世界,科技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更新知识的速度。”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基因编辑、大数据、区块链、核聚变、人工智能等不断出现的科技新名词让人们眼花缭乱”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基因编辑?
自认为对后世科学、科技已经有颇多了解的朱元璋看得直瞪眼,心想:别说后世人眼花缭乱,咱也眼花缭乱啊。
他偏头看了眼朱标,见朱标也皱着眉头,面有惊疑之色,心里这才舒坦了点。
‘看来标儿也不了解这些名词啊。’
‘咱以为这些年应该把刘宽脑子里关于后世科学、科技的知识掏得差不多了,可如今看来,只怕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这些后世前沿科技,就算咱大明现在摸不着,也可以记在《皇明祖训》(秘册)中,留给后代当做指引嘛。’
视频开始用各种后世科学发现、科技成果诞生的场面,配合解说,来说明人类认知科技本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科技更新很快的当代。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科技成果,从始至终都有一条很清晰的发展线索,那就是更有效率地获取能量,和更快速的传递信息。”
“可以说,正是不断追求这两个目标的过程,才持续地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以及文明水平向前发展。”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从176万年前说起,一起走进波澜壮阔的人类科技史!”
只见视频画面一变,一队只用简单兽皮包裹着屁股蛋,拿着简陋木制长枪的人行走在大草原上。
“几乎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都只能依靠自己的身体去获取能量,而只有人类和人类的少数几种近亲,如黑猩猩等,拥有使用工具的能力。”
“但是,关于人类是何时学会使用工具,以及怎样学会的,时间太过久远,学者们已经难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一种合理地猜测是,早期人类可能意外用石头敲开过坚果,或是砸死过野兽,于是渐渐便学会了使用石头。”
“这一过程中,人类又逐渐发现,一些石头上的棱角可以划开动物的皮肤或砍断树木,于是石头的用途开始变得多样。”
“不过由于此时石头都是从自然中得来,而非制造,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完全掌握石头这种工具。”
“直到某日,人们发现经过摔打,石头可以变成某种其他形状,拥有新的用途,人类便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时刻”
视频中,先是用猴子用石头砸坚果、猩猩用木枝掏蚂蚁为例,猜测人类先祖最初使用工具的景象。
然后便是各个时期的人类先祖使用石头的场景,一直到人类先祖开始通过摔打、砸等方式主动制造石头工具的场景。
这些场景中,人类毛发茂盛,面容明显与现在的人不同,倒是与猿猴略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