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375节

  “它铸造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曲靖作为天南铜都的标识到了清代,曲靖会泽的铜产业更是达到鼎盛,通过产量占据全国六成以上!”

  会泽?

  老朱、朱标都瞬间记住了这个地名。

第460章 极限运动,种田的神!

  讲完曲靖铜业的发展史后,视频又提了一次当地的宣威火腿等特产,并且用特摄镜头,拍得是让人垂涎欲滴。

  随后视频进入最后一小节内容。

  “就这样,两千年来先民开拓四方,带来地利、人和,而接下来登场的是一支来自天空的‘军团’,它们将带来天时,将这场改造推向云端!”

  随后视频画面一变,出现一片厚密犹如棉花铺就的云海。

  “看到了吗,这条明显的云带就是准静止锋。”

  “由于乌蒙山在曲靖境内最高海拔超过四千米,当冷气团从贵州方向一路爬坡而来时已精疲力竭,但它还要和另一团从西南而来的暖气团顶峰相见。”

  “僵持下,便形成一个移动十分缓慢的交界面”

  视频配着俯拍的壮阔景象,辅以电脑特效,讲述了准静止锋的形成原因,以及两侧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

  随后又讲述了乌蒙山及周边生活的各种野生动物,以及曲靖的人文历史、地方风俗等虽然都是用几个镜头、几句话匆匆带过,可那镜头中的人、物、景依旧令老朱一家子印象深刻。

  ‘这难不成又是一个以宣传地方、招揽游客为目的的视频?’

  朱元璋脑海中忽然冒出这么个念头。

  视频也在此时进入尾声。

  “这就是云南曲靖的乌蒙山改造计划是六百万人的坚韧和勇气,硬生生从大山里走出一片广阔天地,从此逆天改命”

  等视频播放完,谢了幕,老朱一家子才回过神来。

  随后,朱标最先开口问:“妹婿,视频中那些人为何要从山崖间跳伞?还有后面那什么翼状飞行,也太危险了,所求为何?”

  其余人闻言也看过来,几乎都是一副不解的神色,连老朱都不例外。

  刘宽就知道必然有人会问这个。

  他微笑道,“太子殿下可记得视频中怎么称呼那些人所做之事的?”

  “极限运动?”

  “不错。”刘宽点头,“视频中那种跳伞,是跳伞运动的一种,称之为速降。后面还有翼状飞行、攀岩等,微臣先不一一列举。”

  “至于他们为何要这么做,目的虽然较为复杂,但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这种极端冒险的行为中追求刺激,以及超越自我心理障碍,进而获得巨大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

  讲到这儿,刘宽一看,发现老朱一家子几乎仍是一副迷惑的样子。

  想想也是,极限运动在后世都有很多人难以理解,更别说在明代了。

  果然,朱元璋也开口道:“在极端冒险行为中追求刺激?那些人难道不怕死吗?若是孤儿还好,有家人的话,可曾想过他们死后父母妻儿等该如何伤心?又有何人照顾?”

  刘宽道:“陛下请听微臣慢慢解释极限运动在后世其实也没诞生多少年,可以说是科技发展、物质丰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诞生的一大类运动。”

  “即便在后世,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类运动者,就全世界而言,也将其称为‘未来体育运动’也即是在后世都是非主流、很小众的运动。”

  “这么说吧,后世很多人生活条件很好,在物质方面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了,也因此难以从物质及正常社会活动中获得多少愉悦感和成就感。”

  “所以,他们才会选择这种极具冒险性的运动,以寻求刺激、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至于说那些人是否怕死微臣虽非极限运动爱好者,但在微臣想来,是人都会怕死,那些人只不过更有勇气一些。”

  “另外,那些极限运动,在后世各种科技装备的加持下,危险性其实降低了很多当然,依旧是危险的,事实上每年都有一些因各种原因死亡的极限运动者。”

  老朱一家子人彼此望了望,仍是一副很难理解的样子。

  朱标则摇着头道,“就算为了寻求刺激、超越自我,也不该做那么危险的事啊,好好活着不好吗?”

  朱雄英则不解地道:“物质生活太好了,就非得用命去寻求刺激?后世人命也只有一条吧?”

  刘宽道,“有些道理不是理解就能让自己行为符合的就好像总有些豪富家子弟,喜欢做一些荒唐事,如沉湎酒色。”

  “他们难道不知道那么做不好吗?当然知道,但还是有人控制不住,因为那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当然,极限运动跟沉湎酒色肯定是不同的它追求跨越心理障碍、超越自我,同时还体现人类返璞归真、归回自然的美好想法,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朱标还想再询问什么,朱元璋却打断道:“行了这后世人的极限运动咱们理解不了就不理解,咱老朱家的孩子反正不能去做那种事。”

  “命是父母给的,若非不得已,或者有一定的必要性,岂能拿去冒险?刘宽,播放下一个视频吧。”

  见老朱依旧难以理解极限运动者的想法,刘宽也没强求他其实也只是普通理解而已,自己是没有做那些危险之事想法的。

  除非能保证他的安全。

  第二个视频开始,其标题也映入朱元璋等人的眼帘。

  “中国人,东方掌管种田的神!”

  作为农户出身的朱元璋知道,农业始终是大明稳固的基础,是最最需要注意的大事,顿时提起了精神。

  “谁是这个星球上最会种地的人?”

  黑幕背景下浮现一个问题,随即就给出了答案。

  “本视频用十分钟,带你了解下中国人如何用一万年逆天改命!”

  又是逆天改命,后世人可真爱逆天改命啊。

  朱元璋心里如此感叹。

  但想一想,其实他也是个不屈于命运,喜欢逆天改命的人。或者说,中国像他这样的人从来不在少数。

  视频出现画面,却是星空下的地球,随即镜头下沉,给到后世的中国大地从这个开头看,视频的风格倒是与那【星球研究所】颇像,明显又是一部精良之作。

  “当我们潜入地球远古先民的记忆深处,将会看到一场毁天灭地的大洪水。灭世洪灾席卷一切,如何逃出生天?”

  “苏美尔人、古巴比伦人、希伯来人、古希腊人的答案是,成为神灵选中的幸运儿,丢弃家园,登上大船,逃生避难。”

  “只有中国,前有女娲炼石补天,后有大禹浚川治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绝不听天由命!”

  刘宽曾在大本堂讲过原故大洪水发生后,中国与其他几大古文明应对方法的不同,以此告知众皇子、皇孙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而这些皇子皇孙又将此事告知其他人,所以老朱一家子对视频中所讲之事并不陌生。

  但此时听了仍有种荣耀、骄傲之感。

  视频中再次出现地球,并扩大到中国区域,随即变成三维图景。

  “你问,如何逆天?”

  “放眼望去,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山河,南北纵贯五千五百公里,东西横跨五千两百公里。温带、亚热带占比72%,由西向东三层阶梯层层伸展。”

  “于是,雪岭西横,春水东流,风行漠北,烟雨江南。行星与太阳合力,塑造了地大物博的中国,造就了这颗星球上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视频上一幅幅山河美景掠过,讲述了中国在地理环境上的一些优势,但接着也讲述了其一些不足和劣势,以及这片大地从古至今的诸多天灾。

  “同时,这片大地又是如此多灾多难,水灾、旱灾、蝗灾、风灾、霜灾、雪灾、瘟疫、地震”

  “中国曾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商汤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止,3703年间,有史记载的自然灾害就发生过5258次!”

  “平均每六个月就有一次灾荒,这其中旱灾出现1074次,水灾1058次”

  视频虽是主要以图画展现各种天灾场景,可那夸张的数据仍让朱标、朱雄英等人看得一阵吃惊。

  年纪越小的越是惊讶,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大明并没有那么灾害频发,尤其是在刘宽到来后的这十年中,能让朝廷紧张的灾害越来越少了,议论自然也就减少,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灾害本身变少了一样。

  但如朱雄英这种对朝政有足够了解的便知道,不是这十年天灾减少了,而是天灾造成的危害变小了。

  “因此,西方学者曾称古代中国是‘饥荒的国度’。”

  “那么,中国人是如何在这样命途多舛的大地世代繁衍生息,又是如何击败众多对手,创造地球上最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呢?”

  到此,视频进入第二小节,开始讲述中国人的农业发展史。

  “一万两千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先民将沼泽边的野稻驯化为栽培稻。”

  “八千年前,内蒙敖汉旗兴隆沟的先民,从狗一把草中发现了粟(小米)。”

  “中国是毋庸置疑的三大农业文明起源之一,以此为开端,约公元前四千年,人们开始播种黍”

  看着视频讲述中国如今各种农作物的来源,上至朱元璋下至刚读了些书的孩子,都一阵惊讶。

  他们中很多人都下意识以为,如今大明的各种农作物即便不是原本就有的,也该传承数万年了。

  没想到其中被先民驯化最久的稻子,也才一万多年的历史,其他的更是只有几千年历史。北方主粮的麦子,也才由中亚传入中国两千余年。

  不过,想想自大明找到美洲大陆后才传回来的红薯、玉米、土豆等美洲农作物,众人又觉得这样倒也合理。

  如果这么多农作物不是先民们一点点向天地“争夺”来的,又如何称得上逆天改命?

  “在工业革命开启前,根深叶茂的中国农耕文明代表着地球上农业水平的巅峰。”

  “如果将时空展开,你会看到数千年间中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始终高于同时期的欧洲,最高时粮食总产量更是欧洲的二十倍!”

  “即使是遥远的秦朝,亩产量也达到了同期欧洲的六倍以上!”

  看到此处,众人皆为之自豪。

第461章 逆天改命!智能农业

  老朱一家子跟此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虽然知道大明的农耕水平很高,远超周边列国,却不知道居然比同时期的欧洲都超出这么多。

  须知,那欧洲在原历史上可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地方。

  如朱标,就认为既然历史上欧洲能产生工业革命,农业水平必然不会差,有可能比中国还要强。

  没想到真相是:中国的农耕水平竟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骨耜和石犁翻土挖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耕牛的出现让耕地效率断层式提升。”

  “汉代,一日可播种百亩地的耧车,是现代播种机的雏形;唐代曲辕犁能让耕牛省力一半以上。可以说,中国比地球上任何一个文明,都更早地认识到深耕细作的重要性。”

  视频上,解说配合着各种古代农具的图片及先民耕种图画,让朱元璋等人知道了这些农具诞生的时间,也为先辈们的智慧感叹、骄傲。

  “从神农尝遍百草以识五谷,到垄作法让耕种成为田间艺术;从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到西汉‘代田法’轮耕保墒,再到轮耕复种、间地套种、一地多用。”

  “世上再也没有如中国人这样,将种地天赋点满,在耕种上卷到极致的民族”

  看到此处,老朱、朱标不禁心中感慨:看来中国的农具到耕种技术,一直都是在慢慢前进的。而能拥有人如今的耕种水平,乃是无数先辈智慧累积而来的成果。

  好在不论是历史上的大明,还是如今的大明,对中国耕种水平的提升都是有所贡献的。

  如今就不说了,历史上棉花的真正普及就是靠明初朝廷强力推广,而红薯等美洲作物的引进也是在明末之时,为后来那清代所谓的“康乾盛世”开辟了道路。

  而视频接着又列举了中国人对各种土地的改造,以便耕种之事。

  “两千年前,中国人建起了都江堰,将水旱频发的成都平原,变成富饶肥沃、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我们还在湖滩上构造圩田,在丘陵上构筑梯田,在江河边建造柜田,在沼泽上铺设架田,在海岸边开辟涂田。”

  “与山争地,与水争田,中国人用两千余年将耕地面积从汉代的4.8亿亩,扩大到清后期的9亿亩。最终在清代迎来人口大爆发,一举突破4亿人口大关。”

  听到此处,朱元璋不禁想起曾看过的后世中国登月计划中,有在月球建造地下基地,在其中种植粮食、蔬菜以达到基地食物自给自足之事。

  如果后世新朝能办成此事,后来人再议论中国人耕种能力时,只怕就要加上一句“与月争地”了。

首节上一节375/4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