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是,历史上清朝夺取天下后,曾通过篡改史书、散播谣言等方式大肆抹黑陛下和大明,那人兴许是误信了清朝编排的野史也未可知。”
朱元璋其实原本对一部小说抹黑他并没有那么在意,尤其是这部小说还是后世的。
可听刘宽说清朝曾大肆抹黑大明,他就忍不住了,眉头皱得更深,问:“那清朝是怎么抹黑咱和大明的?”
刘宽觉得这个可以讲讲,正好转移老朱注意力和仇恨。
他道:“比如后世有一幅陛下的画像流传很广,让后世很多人都以为陛下就长那个样子,甚至有些电视剧,都按照那画像去选演员来饰演陛下。”
朱元璋一听就有不好的预感,沉声问:“什么样的画像?”
刘宽回想了下那画像,努力控制好表情,道:“《明史》中用‘相貌雄杰,奇骨贯顶’来形容陛下的长相,而那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画像中,陛下便长着一副鞋拔子脸,额,或者说猪腰子脸。”
鞋拔子脸?
猪腰子脸?
虽然看不到原画像,可朱元璋稍稍想象了下,顿时大怒道:“无耻满清,竟敢如此辱咱!”
刘宽见此,又道:“其实关于这幅画像的来源,后世也不都认为是清朝造谣,还有另外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永乐即位后,为了加强皇室(朱家)拥有天下的合法性,让人在修订《明太祖实录》时,故意对您的相貌进行了一些夸张的,乃至神化的描述。”
“如‘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田表,望之如神’,用俗话说就是脸很长,额骨突出,有龙相。然后不知怎么传着传着,在民间就传成了猪腰子脸。”
砰。
朱元璋又气得一拍桌子,怒道:“这个老四,果然是得位不正,就不搞正经事,尽弄些邪门歪道!”
朱标担心朱元璋怪及朱棣,便想岔开话题,问:“妹婿,那最后一种说法呢?”
刘宽咳嗽了声,干干地道:“最后一种说法是,陛下自己让人传的。”
“胡说!”朱元璋果然转移了注意力,“咱怎会干这种蠢事?!”
其实刘宽觉得以他穿越前老朱的迷信,未必不会干这种事。
当然这种想法他是不会讲出来的。
马皇后却听得津津有味儿,而且她知道,朱元璋并没有真的生气朱元璋如果真的暴怒,那可是杀人的,而不是拍拍桌子骂两句。
她觉得,这种时候让朱元璋多听点后世类似的造谣,反而不会气了。
不过在马皇后开口前,朱标却先开口问:“妹婿,后世难道就没有传下我父皇的真实画像吗?”
“自然是有的跟陛下如今相貌差不多,像是一个富态的老农。”
朱元璋也是照镜子的,听刘宽说后世传有自己的真实画像,心情这才好了不少。
虽然成了老头子,可他对自身容貌依旧自信。
这时马皇后才笑着问:“后世除了抹黑他的容貌,可还造了其他什么过分的谣言?”
第456章 火烧庆功楼?朱标问允
刘宽道:“还有两件事传的比较广,都是污蔑陛下滥杀功臣的。”
刘宽虽决定要说,但多少有点担心被老朱怒火波及,所以提前用上“污蔑”一词。
但朱元璋依旧沉下了脸,道:“说,哪两件事?”
刘宽道,“第一件事就是魏国公之死民间传闻,陛下在一次诸将庆功后对魏国公心生猜忌。”
“恰逢魏国公在北方主持战事时得了背痈,原本经大夫治疗后有了好转,但需要禁食发物。”
“魏国公凯旋后以养兵为由不上朝,陛下得知后便让宫人送去一只烧鹅,并附上一封信,上面只有八个字‘绝世神鹅,灵丹妙药’。”
“魏国公见到后涕泪俱下,吃完烧鹅,没多久就背痈发作死了。”
“因此便有民间野史传说,说是陛下故意用烧鹅害死魏国公。”
大约是因为如今徐达还活着,且还是经刘宽提醒,由朱元璋亲自嘱咐,让其注意身体,徐达才能活到现在,所以朱元璋并没有之前那么生气。
可他依旧气得拍了下桌子,大声道:“荒谬!徐达是咱的好兄弟,更是与汤和一起被咱视作左膀右臂,咱为他续命都来不及,又怎会加害于他?!”
朱标也摇头道,“这满清当真是无耻。”
刘宽摇了摇头,道:“太子殿下,据微臣所知,这个也是传闻在弘治年间就诞生了,最先出自与唐伯虎并列的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所著《剪胜野影》。”
“后来到了嘉靖年间,江南士绅王文禄又写了一本《龙兴慈记》,都在书中记述了这则传闻。后来清朝将之加以传播、扩大化,才使寻常百姓信以为真。”
朱标道:“这两部书一听就是野史嘛没想到咱大明的臣子竟也如此抹黑父皇。”
朱元璋哼道:“这两个都是江南士绅,多半是念及洪武朝之事,对咱心怀怨恨。也怪弘治、嘉靖两个不孝子孙不作为,对士绅们太过宽纵,才让他们敢如此抹黑咱。”
马皇后不想事情聊到朝局、政治上,便插话问:“那第二个谣言是什么?”
“火烧庆功楼。”刘宽言简意赅地道。
“火烧庆功楼?”
老朱父子跟马皇后对视了眼,都觉得听着很像是一出戏曲的名目,听刘宽一讲,果然如此。
“明末曾有一本《皇明英烈录》,主要是讲述主动对大明有功的文臣武将忠烈之事迹。”
“后来清廷为了抹黑大明,便让人搜集《皇明英烈录》焚毁,并改编为《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小说,又专门让人以评书、戏曲的方式大肆传播。”
“而其中很有名的一篇故事,便叫做‘火烧庆功楼’。讲的是陛下建立大明后,对开国功臣们起了疑心,怕他们谋反、恃功夺权,便命人建造了一座庆功楼,说是为诸将庆功之用。”
“后来庆功楼建成,陛下便在楼上摆下宴席,邀众开国功臣前来赴宴,暗地里则让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火烧庆功楼,以除后患。”
“事情虽然做的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于是庆功宴当天,刘伯温便特意坐在陛下旁边,还用屁股压住陛下袍子一角。”
“这样,等开国诸将都喝得酩酊大醉,陛下却偷偷离开时,刘伯温便因衣角牵动察觉了,于是跟着一起下了楼。”
“而在陛下和刘伯温下楼后没多久,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之中,赴宴的功臣和侍卫、宫人等数千人,皆葬身火海。”
刘宽讲完“火烧庆功楼”后,发现朱元璋、朱标都瞪着眼睛朱标也就罢了,朱元璋竟然罕见地没发怒。
随后马皇后便似是忍不住一般,扑哧一声笑出来了,还用一只手拍了拍大腿,“重八呀,看来帮满清胡编乱造之人很懂老百姓的喜好,才会编出这么离谱却戏剧性的故事,安排在你的身上。”
朱元璋也笑了。
并非怒极而笑,是真觉得这件事很可笑。
他笑着道:“咱建一座楼,专为一把火烧死众多开国功臣?还他娘的让刘伯温知晓了,刘伯温还跟咱坐一起,还敢坐住咱的衣角?”
“这不是什么不合理,就这么编造吗?无知小民或许会相信。但只要稍稍读过些书,了解过一些史事之人,便绝不会信。”
“咱都不知道,那奉清廷之命改写《皇明英烈录》的文人是真心想抹黑咱,还是有意偷偷帮着咱大明了。”
听朱元璋这么一说,刘宽也觉得这件事不简单,便道:“也许真是那负责编书之人既不敢违抗清廷命令,又不想做的太过份,才编造出如此过分荒诞的故事来。”
朱元璋此时却是看向东北方,哼道:“满清咱已经想好了,如今大明局势虽然跟历史上大不相同,但那建州女真却不能不管。”
“咱已经留下祖训,今后大明要陆续向彼处迁徙汉人,再将部分女真迁到安东行省去,将来再迁徙一部分到日国去。”
“总之要让他们尽量分散,然后再用儒家教化慢慢的同化。还要让后世大明君主,提防东北少族势力以及拥兵自重的将领。”
刘宽觉得朱元璋这么做未必有用。
因为从历史来看,东北这地方确实天然条件适合诞生割据势力,而且是那种武力比较强悍的割据势力一战之后,都还有张大帅依靠东北称雄一时呢。
不过这话刘宽没说出来。
他觉得朱元璋心里应该清楚,一个王朝想要国祚长久,最重要的还是修炼好内功,或者说拥有一套足够稳定且又能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制度。
至于这套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刘宽也不知道。
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回答。
随后,几人又谈论了一些《倚天屠龙记》中的事。
比如朱元璋就说,如果世上真的有武功,真的有武林,那么他必然会收集九阴九阳等世间顶级武功,让皇室子弟修炼。
甚至还会建立“武道学院”,成批地为大明朝廷培养武功高手,培养会武功的将士。
最后还会设计一套制度,像约束僧道一样,约束所谓的武林门派凡是不听朝廷号令,都将被视为邪门魔道,予以消灭;即便是听从朝廷号令,却违反律法的,也必须接受朝廷有司的处罚。
刘宽听完,心想真要有武功和武林,你老朱怕不是要建立一个武道王朝?
不过几人都知道,现实中并没有小说里那么厉害的武功,所以只是说笑,图一乐而已。
聊完,眼见太阳都偏西了,刘宽便告辞。
临行前,朱元璋专门嘱咐道:“这离过年不到半个月了,初二又要观影,你小子可要准备好,别太糊弄了。”
刘宽无奈一笑,“是。”
马皇后则嘱咐朱蕙兰,“虽然你已经生过三个,有了经验,但怀孕毕竟是大事,平日里还是须得仔细着点,照顾好自己。”
朱蕙兰点头,“女儿记住了。母后也照顾好身体。”
朱元璋、马皇后又跟刘长安、刘若月说笑几句,这才放一家子回府。
大善殿内。
马皇后又感慨道:“这眼瞧着都快要过年了,可檀儿那边却还是没有消息。前日宁妃(郭氏)来见我,眼睛都是红肿的,说是想起檀儿就要哭一场。”
“她就朱檀这一个孩子,去了海外本就心里难受,如今又遭了海难,生死不知,日子都没法过了。”
朱元璋也一叹,道:“再过几日,郭兴(巩昌侯)、郭英(武定侯)便到京师述职。到时候,咱让他们兄弟俩看望下宁妃,跟她说说话。”
“等到明年开春后,若老十再没有消息,我便让郭英率领一支舰队去那边寻他。”
马皇后点头,“如此也能让宁妃稍稍安心。”
却说朱标回到春和宫,晚间跟吕氏和几个儿女一起吃晚饭。
如今朱标跟历史上一样,已育有五子四女。
年龄最长的自然是朱雄英,今年虚岁已十八了。不过朱雄英前几日才从对马岛启程,要过几日才能回到京师。
其次便是长女,年已十五,已经与耿炳文之子耿璇议定婚事,后年便会嫁过去。
再次就是次子朱允了,虚岁也十五了。
春和宫如今吃饭时的规矩是,要么各院自己吃;若在一起吃时,分开两大桌,朱标、吕氏跟儿子们在一桌吃,其余几位侧妃则带着女儿们另坐一桌,不过菜色倒是一样的。
晚饭后,有宫人奉上太医院专门配制的养生茶。
朱标边喝茶边跟几个儿子闲聊主要是询问课业及“工作”上的一些情况。
听刘宽讲了朱棣一脉那么多不肖子孙的事迹,朱标自不会没有感触。他也担心自己的子孙出现些更不靠谱的,所以除非太忙,每天晚饭后都会抽出一点时间,跟几个儿子聊一聊。
至于女儿们,自是由吕氏和几位侧妃教育,不用他操心。
小儿子朱允今年才出生,尚在襁褓中,并不在此处。所以,此时能在朱标身前的只有朱允、朱允、朱允三兄弟。
或许是知晓原历史的缘故,三人中朱标又最重视对朱允的教育。
“允,近几日军工厂也很忙吧?可适应得了?”
朱允去年便从大本堂毕业,今年除了参与温室大棚种植研究外,还在京师军工厂兼了一份差事。
第457章 允不甘,奢香夫人
受刘宽影响,如今朱元璋让皇子皇孙做事主要出于锻炼目的,为他耳目监督地方官吏只是顺带的。
所以,十四五岁的朱允在京师军工厂干的可不是什么清贵差事,而是当做主贰官员手底下的文吏,做些撰写文书、跑腿打杂的事。